关于姬龙峰的传人是谁,也有以下几种说法
(1)有人说姬龙峰曾传艺曹继武但姬龙峰生于1602年卒于1683年享年82岁。曹继武生于1670年卒于1706年享年36岁。那么姬龙峰去世时曹继武才13岁所以尽管有人说曹继武跟姬龙峰学艺12年我想一个10多岁的孩子去学一门高深的上乘武功也是不可能的吧现在经人考证曹继武与心意拳无关我想这一论证的提出到解决了不少周折。但据山西派形意拳研究者说戴龙帮曾自称曹继武是他的师父。但按年代算戴龙帮生于1713年卒于1802年戴生下来时曹已辞世7年了。如果年代没有错的话那么戴龙帮说曹继武是他的师父一说当属无稽之谈。
(2)姬龙峰传马学礼一说马生于1713年卒于1789年马生时姬已卒去30多年了所以马跟姬直接学艺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我们在六合拳谱中查到这样一段文字又河南马学礼知斯技(指六合拳)奥妙,恐不能得其真传,乃乔装苦役,佣于姬家三年(实为一年字误)遂得尽窥其密旨要义濒行自陈来历姬因嘉其志悉以所长而授之。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马学礼的六合拳不是直接学于姬龙峰而是学于姬家另一传人。再说姬龙峰既然辛苦创拳不可能一代就失传于本族。这里是否由于清朝的连坐法而使姬龙峰后人只得在家族中内传而轻易不露于外呢?另外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测马学礼本来是学查拳的是查拳大师他在中岳嵩山少林寺与少林僧人交往很厚,
在少林寺学得心意拳曾问过这是何人所传僧人告以是山西姬龙峰居寺中时留下
我等以夫子事之所以马以姬为师尊之。但不管怎样在心意拳的历史匕姬、马、戴的传布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其详细的谱系传人还得有心人去挖掘、整理和考证。
我们按河南这一脉一直写传系表的结果如下一代姬龙峰二代马学礼三代马三元、张志诚四代李政五代张聚六代买庄图七代安大庆、袁凤仪八代尚学礼、卢嵩高、杨殿青、宋国宾九代褚衍玉(我先师)十代即是笔者马琳璋等。其他各师都有后传自有传系表。这里不作赘述。
5 心意拳历史上多人作谱说明了什么?
(1)雍正十一年(1733)三月河南李佚名所作六合心意拳谱。按这个年代马学礼只有21岁而此作谱之人一定学在马学礼的前面,李是否为姬的弟子?虽然不能肯定但至少可以说明作谱之人肯定要比马学礼、戴龙帮要早也说明李佚名很可能是姬的传人。
(2)雍正十三年(1735)正月新安王自成作拳论质异序。王自认从学于郑师很可能是他看了李佚名(或是别人的)的拳谱以后认为李谱与郑师所述不同所以出来写文章质异。
(3)乾隆十五年(1750)戴龙帮到马学礼处看望师伯马学礼并为马学礼拳谱作六合拳序。
(4)乾隆十九年1754)七月汝州王深琳作谱序。
(5)同治十二年戴文雄临终前将其乾隆四十三年(1779)重订墨本心意六合拳赠与车毅斋。这里也有一问戴家一直把拳谱名叫作六合心意拳谱而不是叫心意六合拳谱。为什么前后拳谱名字不统一。古人行文造句是很讲究每字每词的含意和顺序的。
(6)乾隆四十四年(1780)汝州马定振作谱序。
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六合心意拳拳谱是多人著作可以推理出并不光姬龙峰传郑氏、马学礼,而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只不过很可能学这种拳术的人很多但大多数遁迹山野或隐居林泉去了。虽然练心意拳的很多
但马学礼、戴龙帮乃其中佼佼者后世敬仰他们是不足为奇的。
6 心意拳与形意拳分家的由来
(1)马学礼改六合拳为心意拳。
本书作者所习的心意拳的这一脉一直是口传身授的一代代祖师是这样传下来的姬龙峰除了将此拳传给郑氏以外还传给了河南马学礼。河南洛阳马学礼原是习查拳的学满以后外出访拳继续深造,过了黄河后听讲神枪姬龙峰独创一套拳法与常人拳法不同。马学礼知斯术奥妙,恐不能得其真传,乃乔装哑吧为佣于姬家一年(旧说三年),姬家以为马学礼不会武功,早晚练功并不背马。马因查拳已学满本来造诣就高所以得尽窥其密旨要义。一次姬龙峰因事没早起马学礼就在姬家后花园中偷练,因功深气盈内气鼓荡神灵透顶,收式时禁不住将雷声发出这是一种功深的表现。姬龙峰听了大吃一惊,到后园中一看只有哑巴马学礼追问之下马学礼双膝跪地口喊师父求老师饶恕弟子(旧社会偷拳是要被追回的也就是将偷拳者打残废)然后自陈来历。姬龙峰老先生因嘉其志以其所长而授之。故学六合心意拳得其神概者马学礼先生也。马归河南举其所知以海学者称其所学为心意拳。
马学礼在河南授拳一时贽者盈门。而最称高足者只河南洛阳马兴(马三元)和南阳张志诚二人。自后张自诚传鲁山李政李政传鲁山张聚张聚传买庄图买庄图传袁凤仪袁凤仪传周口尚学礼、卢嵩高、杨殿青、宋国宾。宋国宾传褚衍玉。褚衍玉传马琳璋,即今安徽之一脉也。现在心意拳盛行皖沪一带传出并流行国外实乃卢嵩高、宋国宾二位大师之功绩也。
河南派心意拳也有二支洛阳马兴一支其拳艺有定身拳36路、玄妙拳36路、轻身术一套(已失传)。马兴将36式定身拳中精华集中汇集成百花点将。而南阳张志诚一系则有十大真形、四把捶、内功功法等。
浏览8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