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八,字永顺,回族人。清末人善扑营为官腿扑户。他 一生与摔跤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中国的掼跤事业做出了功 不可没的贡献。
宛八身材高大魁梧,相貌堂堂威严,手臂长大有力,两 腿结实有根。他撂跤时的一招一式潇洒大方,毫不拖泥带 水。跤技以大绊子为主,善长使各种别子。他功夫全面,别 人能练的,他能练,别人不能练的,他也能练。
宛八每天到北京正阳门(前门)外天坛里边练功。偶然 发现有块长条石,千斤来重,于是他把条石用石桩支起,两 边重量不等,一端七成,另一端三成,每早起来就用这块巨 石练他的“黑”功夫。他用这块条石连抹带按,抹来抹去,日 久天长,他的按力可了不得了。最后他能按三抹七,可是他 自己却不以为然。有一次,他到营里去撂跤,对方的体型不 比他差,两人穿上褡裢一斗手,他用手指一抹对方的二胳 膊,往上一捋,对方就玩了个“侧不棱”,在场看跤的老前辈 说他的单臂一晃有千斤膂力。而他撂跤的手似铁钩,只要 被抓住,就别想跑掉。
宛八之所以要练这种特殊的功夫是有过一段刻骨铭 心的经历。在那个年代,你无论去什么跤场,撂跤都是自带 褡裢,因为自己的褡裢穿上合身。前清时撂跤的褡裢不好 “认手”,因为褡裢的小袖和两边门子都是老弦纳的,撂跤 时手认小袖、揪门子都不太容易,手上没有指力和摞劲根本不行。宛八抹练条石之前,最喜欢练的是各种棒子,例如 称手棒、小棒子……。当时他的指力按一般来说还算可以, 但是和高手一比就相差太:85 了。
那时的官腿扑户中威望最高、跤艺全面的要数北平牛 街的“神跤”闪德宝(一等布库),其次才数得上髙连贵、尹贵 宝、宛八等人。闪德宝比宛八大10多岁,而宛八和尹贵宝、 髙连贵撂跤时总是有输有贏,总的说贏的多点。有一次,教 习把宛八和高连贵叫到一起,宛八照面摞胳膊给髙连贵使 了个别子,眼看立上立下、人快倒地的时候,突然宛八倒来 了个“卧槽”,这一跤宛八输得太窝囊了。当时瑞五爷和闪 德宝看法一致,即底手不严,摞劲不够。宛八回家后饭吃不 下,觉睡不着,无精打彩。以至后来宛八去天坛练条石功夫 就是这样逼出来的。
练条石后,宛八和营里的人撂跤时真有天壤之别。当 别人揪他时休想近身,他单手攥住谁,谁就休想脱身,宛八 自己却毫不费劲,得心应手。例如有一次他和毛二铁撂跤, 一碰面宛八逮住对方胳膊(二棒子)撤步往下一掀,对方玩 了个跪腿。有时他两手一拢对方的双肩,像按条石似的往 怀里用劲一使冷劲,横腿变脸扔别子,就“有了”(贏了)。他 的摞手绊子、借手绊子相当惊人。
后来宛八到了他自己跤技鼎盛时期,让功夫催得看谁 都不够自己一摔。宛八为什么善长使各种别子,因为不仅 有条石的功夫,更重要的是他还有勻大缸的功夫。俗话说,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宛八练条石和匀大缸的功夫是 他拿手的绝技,在跤坛练功夫中,他独树一面旗。
清时,摔官跤的也是为了养家糊口,只有吃官饭才能 -32 - 中_搜改名人*
“放私骆驼”。那时讲究“私”功夫和“黑”功夫,其实“黑”和 “私”都是保守的。摔政行当中为什么会有保守的,主要有 两种原因,一是因为善扑营里有等级之分,等级高者“钱 粮”就多;二是摔跤者多如牛毛,而得道者却不多。所以一 个“好练家”背地里不知吃了多少苦,流过多少汗,无法用 语言形容。跤手好不容易登垫吃皇粮,就能养家糊口了,而 不能养家糊口的到处都是,于是就形成了互相竞争、互相 保密的局面。个人有了好功夫、好手法、好绊子,就不能轻 易传给他人。不是过命的朋友,不是师徒关系,决不外传。 一旦传了出去,饭碗就有被砸的可能。正因为如此,自己的 绝招只能背着他人练,所谓的“黑”功夫和“私”功夫就是这 样形成的。
宛八进营登垫撂跤,据说是瑞五老爷举荐的。瑞五老 爷看他是个练跤坯子,有出息,就按满姓给他补了个二等 扑户。进了营后,经过自己山后练鞭(暗地里练功夫)和创造 性的苦练之后,宛八登堂入室。无论抽签也好,叫对也好, 左右两营的二等官腿中,除了闪德宝外,几乎没有人能贏 得了宛八了。所以后来贏了很多外族跤手,宛八晋升为一 等扑户兼教习,在刚尔答位中有他的偏座位,所以后人称 宛八为“八老爷”。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原满清善扑营跤手们的“钱粮”被 取缔,不久就散了伙。官腿们断炊,宛八也是其中之一。处 在不得已而为之的宛八找到了他的好友智峰和尚。智峰是 北平正阳门外金钟庙、天坛红庙(金钟庙的下院)的主持。宛 八的跤馆就设在此庙。智峰本人文武双全,好结交武林界 的英雄豪杰。宛八和他有过命之交,受智峰和尚委托任庙。
里游旗队(负责打更、巡逻、防火、治安)损跤教练。从此掼跤 这个祖国瑰宝和国粹开始走向社会,并和老百姓的生活相 结合。
在智峰和尚的倡导下,又请出了德高望重的瑞五老爷 和宛八一起正式成立了红庙跤馆。跤馆成立后,广招弟子。 先后收的弟子有永外杨家园的朱六、海淀的魏德海、李连 峰李二爷、牛街的沈友三(沈三)、天桥的满广田(满宝珍的 亲兄长),后来又收了宝三(宝善林)、烧饼杨、套包子杨、何生 等人。宛八对这些弟子无论是说、比、练、摔,要求都十分严 格。他对弟子说:“练功夫不长自抽。今后传跤靠你们,你们 不正规,就会误人子弟。”
因人施教、量才授艺是宛八教徒的鲜明特点。就这样 他把自己的所有拿手绝技全部传给了弟子。后来这些弟子 都成了跤坛高乎,有的还名扬四海。
在宛八爷的支持下,北京天桥出现了第一个撂跤场。 沈三是宛八爷的得意门生和出色的跤手。沈三家住牛街老 君地,以卖驼肉为生。当时天桥有个卖艺的把式杨双恩,和 沈三是忘年莫逆之交。沈三经常去给杨双恩把式场子站脚 助威。有时把式练完后,钱打得少,圆不上粘子(围观者少), 沈三约了几位摔跤的弟兄们在把式场借地排演,围观的人 把把式场围得水泄不通。当一场政结束之后,观众的钱像 雪片一样往场子里扔。他们就这样互相帮助,推动撂跤事 业向前发展。
掼跤是大清国祖宗传下来的国粹,当时有不少扑户认 为不能拿它卖钱,持这种意见的有头等扑户、家住海淀灯 笼库的“小德顺”和他的手下的龙七、龙九、小罗卜头、劈柴 李等人。更有甚者,他们还到天桥跤场强制沈三停止撂跤 生意,并限7夭内取缔,否则非砸了场子不可。当宛八知道 此事后就出面调解。他对小德顺等人说:“大清国都亡了, 我们这些人不知吃哪方呢!沈三是我的弟子,给我个面子。 走,咱们老哥几个喝酒去!”当时由红庙跤馆摆请,大家吃 完喝完哈哈一笑就结束了。从此天桥出现第一个撂跤卖艺 跤场,并在宛八爷的支持下,沈三跤场走过了她光荣的里 程。
完全可以这样说,宛八之所以能在中国的跤坛上有如 此显赫的地位,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之外,和神跤闪德宝、唐 宝、尹贵宝、高连贵等人的携带和支持是分不开的。理由很 简单,掼跤是一项大家的事业。-
浏览2,88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