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启经过多年的锻炼,到宝三跤场如鱼得水,经人指导, 表演技巧倍增。江湖艺人讲究“不占一帅,就占一怪”。孙殿启 充分发挥起形象特点,向“怪”的方向发展,私下苦练硬功夫, 从城墙根找一块城砖,做成大拧子,每天二五更的功夫,将狗皮 毡子捆在杨树上,练铁头功,天一亮就马上摘走,不叫别人看 见,浑身上下像钢棍似的。早晚练功,下午到天桥摔跤,上午还 能在地里干点农活,生活大有改善。孙殿启为了适应社会潮流, 从装束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受“青帮”(在家礼)的影响,肩头 上扛着一件大褂,从来不穿。礼帽总在手里拿着,出人永定门, 主动跟日本人打招呼,日本人也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从不受检 査。旧社会兵荒马乱,当地驻军到处抓兵。孙殿启也和别的青年 一样,白天奔忙劳碌,夜晚还要躲避抓兵。每天夜里,到七圣庙 華塘里过夜,或在房上睡觉。大兵一叫门,就可从后房檐跳到院 外。为了躲避抓兵,他把腿扭伤,落下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的。
当时較场为了迎合一般观众的口味,采取“鞭托”(打人) 的手段,以此达到喜剧效果,主要是打脖子。张文山、哑巴的脖 子因为老被打,所以形成了紫黑色的老茧。孙殿启个头矮小,别 人打他脖子,容易打着他的耳朵,所以改打他的头。孙殿启有铁 头功,不怕打,往往打他时,对方用力过大,震得手痛。
孙殿启没到宝三跤场以前,付德才(付傻子)为宝三打下 手。付傻子为人憨厚,动作有些僵硬。孙殿启小巧灵活,形象特
殊,摔起来灵巧多变,笑料自然,他们有很多动作和笑料别人无 法掌握。筒介几种如下:
1.盖后契长腰崴:宝三左架,孙殿启右架。宝三左手盖其 后契,右手不抓底手,或当时松手。将孙殿启逼到场子一角。宝 三背步长腰崴,孙殿启被摔到桌子底下,再往出爬。这时宝三做 了一个造型,孙殿启满脸土,对宝三大声喝叫:“你想把我摔死 呀!”这时观众捧腹大笑。孙殿启说:“不摔了,要钱。”观众纷 纷解囊。
2•走:宝三左手抓握其大领,右手握其小袖,拉起来一走 孙殿启。孙殿启用头顶撞宝三。宝三说:“你怎么撞我呀。”孙殿 启说:“只许你摔我,我撞你一下都不成?”宝三说:“好你会撞,
咱们讲好。我站好了给你撞,要是把我撞动了,就算我输,把我 撞倒了,我拜你为师。”孙殿启大声说:“好!今天我收你这徒弟 了。”吆喝的声音很大,别处的游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都围拢 过来。宝三前腿弓,后退绷,双手叉腰,在场中央一站。孙殿启 倒退两步,猛向前一撞,宝三纹丝不动。孙殿启连撞两下,第三 次,孙殿启倒退五步,猛一撞,被宝三反弹回来,摔倒在地,逗 得大家哈哈大笑。宝三同孙殿启的表演,功夫纯正,笑料百出,
使观众百看不厌。
孙殿启一直陪宝三表演,形象逼真,动作自然到位,得到业 内人士的好评。孙殿启的出现给跤场增添了喜剧效果。但“鞭 托”实在不文明,到50年代初,基本上取缔了。孙殿启为人忠 厚,不善言表,一生好酒贪杯。每天从天桥回家,要路过五六个 酒铺。每到一家酒铺,必喝一个酒(一小碗),直喝到家。孙殿 启在京城絞界颇有人缘,到晚年不能摔了,在跤场看门收费,仍 给开份钱。
京城跤坛怪杰孙殿启,给人们带来欢乐,给后人留下深刻的
印象。他的坎柯一生是京城摔跤艺人的写照,也反映了旧社会京 城百姓的生活。
(六)另!I子专家爲德山
京城跤坛中会使别子的人不在少数,有各式各样的使用别子 的高手,例如宝三宝善林的支别子,陈金泉的大拿别子都是誉满 跤坛。但要论对别子的练法和应用的创新当首推熊德山,熊氏以 蹦步别子为代表作,可称为是位别子专家。熊先生一口气能说出 一百多种别子:上步别子,背步别子,拉腰别子,续腿别子,盖 步别子,蹦步别子……滔滔不绝,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不亚于 说相声的贯口话。
熊德山,北京人,出身于摔跤世家,祖上在内务府供职。父 亲熊万泰是善扑营扑户。
民国年间熊万泰协同道肉包王三、二武松(赵老)、历铁存 等,在隆福寺后槁、什刹海等地,设场献艺卖药,维持生计,熊 德山先生就出生在这个贫困家中,艰苦的家庭生活造就了熊德山 先生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七八岁开始练功,由 父亲传授其功法,抻筋拔骨,练腰练腿。父亲对他要求极其严 格,冬天在八仙桌底下练功,夏天在葡萄架下练功。葡萄架下拴 了很多小铃铛,父亲听到铃声响,就知道熊德山架高了,有偷懒 的可能或步法乱了,拿棍子就打。熊德山先生身材矮小瘦弱,身 体条件不太好,但熊德山先生练功极其刻苦。功夫不负有心人, 扎实的基本功为熊德山先生打下了良好的专项素质基础。熊德山 先生功架低,上肢有力,下肢平稳,绊子瓷实,十六七岁随父在 东西两庙跤场摔政、卖药。为了提高摔较技艺、表演手段和买卖
道,熊万泰将他送到沈三跤场,随场学艺,拿半份工资。
在旧社会江湖人严守“宁给一锭金,不过一句春”的行训, 意思说技艺中的关键处,谓绝活不可轻易教给别人,还有“宁传 一手,不传一口”也是这个意思。但不都这样,沈三不保守,他 调教出的伙计个个是干将,皆能独立设场卖艺。熊德山先生二十 多岁摔遍京城,人称小黑小子,同小杜库、小孩王、小四宝齐 名,当时被称之为京城跤界四小。艺成后熊德山先生离开沈三另 立门户,在北城鼓楼、隆福寺、护国寺、什刹海设场卖艺,卖大 力丸和药糖。他卖药糖“钢口瓷实”什么药治什么病,说得是有 条有理(粘啃条子好)。几十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熊德山先 生为人厚道,他是穴头,每天早来晚走,设场、挖地,挣钱平分 (平辨杵),从者众多。从他的伙计有:单世俊、宋振甫、赵文 仲、启寿春、熊德林、何贵生、苏祥林、洪少启、庄跃中(庄 三)、耿常青、马老、林德山、陈金泉、马贵宝、杨宝和、侯长 瑞等。熊德山先生从不保守,经常给伙计锻炼的机会,谁都可以 说买卖(开杵门子)。他的伙计很多人到外埠谋生,设场授徒, 很有成就。
熊德山先生早在民国年间多次代表北京参加全国和地K性的 比赛,曾获得过优异成绩。民国二十二年(1933)第七届华北运 动会在青岛举行,熊德山先生参加了摔较比赛,同齐鲁摔跤名家 张登魁先生对垒。张登魁先生人高马大,四肢修长,是马良的得 意门生,为国术馆代表人物(后任广东体院教授,摔跤武术教育 家),武术加跤的特点甚浓。而熊德山先生身材矮小,四肢匀称, 其特点是典型的京跤风格。二人一上场,就引起了在场武林界的 注意。“梢子棍一长一短”,二人在场上一来一往插招换式,套式 换招,十分精彩。熊德山先生几次想抢手进攻,怎奈张登魁先生 力大臂长,欲抓不能。熊德山先生左手插张登魁先生右腋下,右
腿抢步上前用了一个跪腿得合落,将张登魁先生摔了个仰面朝 天,裁判员马良是国术馆教习,对京跤小得合早有异议。他们认 为使用小得合首先膝部触地,不符合三点落地为输的原则,所以 这下跤判熊德山先生输,熊德山先生很不服气,经许禹生、宝三 等人交涉,这一跤不算,互不得分,从新开始。熊德山先生是在 气头上,二人一照面,熊德山先生双手一拍张登魁先生肩头,蹦 步调脸使了个别子,一是熊德山先生功力十足,二是张登魁先生 没注意,这下可耍大鞭了,被摔得仰面落地。熊德山先生快步走 到马良面前一瞪眼,对马良说:“这下跤算不算? ”马良也乐了 说:“算、算、算,这下較算你赢。”二人重新开始,张登魁先生 倍加注意,全力以赴,连赢两较,结果熊德山先生败北,熊德山 先生获得第五名。从此,小黑小子熊德山享誉齐鲁大地。此后, 在青岛、大连、济南、唐山等地走穴卖艺,很受欢迎。熊德山先 生晚年功力不减,常在跤场同伙计实战(掐尖)。50年代,京城 摔跤名家徐某是同辈中的伎佼者,摔遍京城无敌手,久仰熊德山 先生大名,寓意登门拜访切磋技艺。一日到护国寺跤场找熊德山 先生,熊德山先生认真对待,虽年逾半百但功力不减。当二人交 手时,熊德山先生突发绝招“蹦步别子”连中三元,一时在京城 跤界成为佳话。他们二人是右架对右架,摔跤也和下象棋似的, 各有各的招法。徐某站架儿放松,熊德山先生这下绝活爆发力极 强,迅雷不及掩耳,速度之快,防不胜防。论政份,徐某不会输 给熊德山先生,如常在一起摔,徐某适应了这下动作就不会输 了。从年龄、技术方面讲,徐某略高熊先生一筹,输给熊德山先 生也只是这一回,但它体现了中国式摔跤的“一巧破千金”的奥 秘和熊德山先生的功夫之深奥。
日伪时期,熊德山先生在东安市场,常有摔跤爱好者到此帮 场,一般都由本场伙计陪帮忙的跤,只要伙计输了,熊德山先生
就亲自下场。一次,侵华日本驻军军官牛岛展雄来此,要求下场 试艺。牛岛是日本高段位柔道名家,熊德山先生早有耳闻,也想 和他试试,给牛岛一件褡裢和一双靴子,牛岛换好衣服,同熊德 山先生交手。熊德山先生不等牛岛抓好把位,扒肩、掠臂、蹦步 撩腿,使了一下绝招——别子,将牛岛摔倒在地。牛岛甚为佩 服,后来常光顾政场,时有馈赠,并邀请跤场人员到新民会俱乐 部练跤。熊德山先生率赵文仲、宋振甫、单世俊等人随宝三、沈 三等,每周日到日军俱乐部同日本人切磋技艺。赵文仲、宋振甫 等人曾和当时柔道高段位名家牛岛展雄、八田一郎、泽井健一等 对阵,均是以中国跤站立摔为准,倒地为输,北京跤手略占上 风。
浏览2,2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