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以捧、捋、挤、按、采、列、时、靠和进、退、顾、盼、定为八法十三式。动作轻柔网活处处带有弧形动作绵绵不断势势相承刚柔相济。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之一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块魂丽的宝石。我们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曾在1978年11月16日亲笔为太极拳题词太极拳好正是由于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由于广大武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加上太极拳本身固有的深刻的健身机理和实用性才使太极拳如此普及。目前太极拳已超越了仅仅是锻炼身体的范晒而成为联结世界各国人民的纽带深受国内外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目前广为流传的传统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和式、吴式、武式、孙式六大流派。
太极拳这个名称是由于拳法变化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在汉语中太是最高、最大的意思。而极是最后、最终的界限。那么太极一词是怎么来得呢?它最早出现在三千年前的古书周易上周易这本书的内容分经和传二部分经的部分主要是占卜、说卦以八卦符号组成六十四卦每卦包括卦形、卦名、卦辞用以判断吉、凶、祸、福。而传则是对经的解释包括多篇文章作者也不是一人他们在解说中讲述自己的哲学观点表达了以阴阳学说为基础的世界观。太极一词出自于传部分的西辞上篇其中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的太极是指变化的源头派生万物的原体含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太极拳的取意也是这个意思。从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来看太极图是呈圆形内含阳和阴两个半弧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太极这个名称就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一阴一阳的、刚柔相济的拳术。同时也表明这种拳术理通天地无比高尚充满变化虚实莫测无比奇妙。
关于太极拳的创始人历来说法不一其中不乏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看过武打书、武打电影的同学一定对张三丰不会陌生都传太极拳是他所创。据说有一次在皇帝召见途中他受到了强盗的拦阻躲进了一座破庙夜梦武当山神授以一套绵绵的、以四两拨千斤的拳法第二天他就大打出手杀退百贼人大获全胜。由此而创编了太极拳。
另种说法是张丰为元末明初人曾在武当山修道炼丹如今在甘肃、云南等地还有他的足迹和美传然而可惜的是现有史料却查不出他与太极拳有什么关系。因此张三丰创编太极拳之说尽管流传广泛但终究因史料不足而难以确证。
还有种说法是太极拳为唐朝的许宣平所创或说是明初的陈卜所创。
但都找不到佐证难以确立。
那么太极拳究竟是谁所创呢?根据可靠的考证资料考证是明末清初时期河南温县的陈王廷(1600-1680)所创这是由陈氏家谱、拳谱陈王廷遗诗考证后所下的判断。陈王廷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的记载他曾任温县的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如长短句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儿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趁余间教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愍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工他参阅了明代戚继光(1528—1587)军事专著纪效新书中拳经以及民间拳术的精华研究了道家的黄庭经等养生专著以中国传统哲学易经的太极阴阳学说为拳理依据而创编了这独具特色的太极拳。陈王廷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名将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其拳架吸取了拳经32式中的29个拳式以及民间流行的若干拳式。其内功结合了黄庭经中道家的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术这就是陈式太极拳。拳理则处处讲阴阳相济、阴阳互包、阴阳互根、阴阳平衡等等哲理其运动过程又处处强调阴阳变化的螺旋(缠丝)形式。故拳以哲学名词太极二字为名。拳者武术也。太极拳者即以传统哲理为统帅的武术也。由于其中含有道家的吐纳、导弓、丹田带动等养生其诀故它又是养生、护身、修性合而为一体的高级功法。陈氏太极拳发展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自陈王廷在16世纪创造一至五路太极拳、一路炮捶后又创造了刀、枪、剑、铜等器械套路。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太极双人推手的创建,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实际检验武功。
分门别类的太极拳白成体系后陈家沟太极拳之风顿开当地歌谣喝喝陈沟水,那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尚武之风其盛,世代传习名手辈出积累了系统而丰富的习练方法和要领。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74势和二路41势(又称炮捶)后人称其为太极拳老架(大架)即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陈长兴著太极拳卜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广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陈氏第四世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炉火纯青。卜四世陈行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乂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样宽大称为新架(现在称小架)。
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1795—1868),入赘温县陈家25公里处赵壁镇他在祖传太极拳(小架)套路基础上进行修改膨成了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不断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后人称女所传太极拳为赵像架。传和兆元(和式太极拳)李景延(忽雷架)武禹襄(武式太极拳)。
陈氏第卜六世陈盒(1849—1929),字品三具文采。他感到陈氏太极拳虽经历代口传亲授然文字著作较少不利广泛传播。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闭门著述费时十二年,完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解理陈氏世代枳累的练拳经验。著述以易理说拳理引证阴阳、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帅为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一座引人瞩目的卞碑。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拳术著作。
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杰出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以其刚柔相济采、例、肘、靠、拿、跌、掷、打旋施并用技击精妙著称。他以与人为善、武德高尚而受到世人敬仰。他教授徒弟很多有顾留馨、洪均生、山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像霞拳艺很好。陈照至曾在北京、上海、郑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传授其父晚年所定83势拳架现称新架)徒众很多为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了很大贡献。
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续甫。1928年秋应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有同乡李敬庄(字庆林)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刊发文章宣扬拳艺名扬北平武界曾立擂台7天大获全胜。后被中华民国南京市市长请往授拳拳踪广远。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所授弟子中陈小旺、陈正宙、王西安、朱天才
被誉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陈照丕先生武德高尚诲人不倦是陈氏太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陈式太极拳为各派中传播历史最悠久的太极拳仍保留有占老的发力、跳跃、寇脚动作运动量较大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多做螺旋缠绕有刚有柔。
杨式太极拳杨露禅回家后经亲友推荐到北京教拳打败了许多名手名声大震。后到清宫王府教拳因习拳的都是些贵族子弟为了适)应他们娇嫩体质的需要便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窜蹦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做了些改动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侯修改成中架子后再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的不断修改遂定型为大架子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速度均匀绵绵不断姿势柔软要求绵里藏针整个架式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浑厚庄重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和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始创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1810—1890)。和兆元出生于中央世家门幼习文学医。1825年师从本镇太极拳拳师陈清平习武。后在北京供职,官授武信郎。在理学大家李棠阶影响卜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极拳理论有长足发展。以理学、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创编了一套体用-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网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
吴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拜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乂拜杨露禅次子杨班候学小架子以善柔化而著名。全体传其子鉴泉后来鉴泉从汉姓为吴其子吴鉴泉(1870—1942)在继承父传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推手守静而不妄动适应性较广泛。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其特点是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谨。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办拳社培养很多学生成为现在流行的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于同乡杨露禅学习陈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为求得深造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陈长兴教拳。陈长兴年事已高遂介绍他向卜五世陈清萍学拳陈清萍的架小而紧凑合加圈缠丝是陈式太极拳小架套路的支流。武禹震在杨式大架、陈式小架的基础上经多年演练自成一家成为现代的武式太极拳。后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传郝为真(1849—1920),郝为真传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拳为业武式太极拳开始外传。其特点是姿势紧凑而缠绵动作舒展而轻灵、步法严格而敏捷虚实分明胸部、腹部在进退旋转中始终保持中心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
孙式太极拳孙禄堂(860—1930),清末河北完县人。早年拜于形意拳名家郭云深门下。郭云深曾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闻名全国。孙禄堂向郭云深学得形意精华乂从八卦掌名家程廷华学得八卦掌精华功入化境。他著有形意拳学、八卦拳学、拳意述真等节有活猴子之称是形意、八卦名家。当时郝为真在北京忽然染病孙禄堂慷慨相助照顾周到郝为真病体得以痊愈。孙树堂提出学习太极拳的要求后郝为真应允以表谢意。后来孙禄堂将形意八卦、太极之精华融为一体创编了孙式太极拳。其特点与武式相近开合鼓荡架高步活进退相隙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独具风格。
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家体委组织专家陆续编写出版了24式、88式、48式太极拳。又将传统的陈、杨、吴、武、孙式太极拳整理出版。1989年中国武术研究院编写了适应竞赛的陈、杨、吴、孙式太极拳和综合太极拳的竞赛套路。2009年为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提高武术技术和理论水平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体系而特别制定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各流派太极拳1—6段套路为太极拳进一步向世界推广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使太极拳运动得到蓬勃发展。
太极拳的流派众多内容丰富本村主要以陈式太极拳为例对太极拳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浏览5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