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七腊八冻死寒鸭。
郊区大道上冻成一道道大口子,直向田间延伸。一个北风呼 啸的夜晚,通向京南马驹桥的大道上,来了三辆大车,每辆车由 三头骡子拉着,不时地听到把式的呼喝声和清脆的响鞭声。车上 装的是煤油、药品、盐和布匹等生活物资。在当时,这些物品可 算是军用物资了,违禁物品。由北京(北平)城内运出,要做些
伪装,麻袋里装酒糟,以掩人耳目。车队轻车熟路,快速奔跑, 来到海子里三台山庙前,大道边站着一伙人,前面的大汉手持净 面二八盒子枪,大声呼喝:“站住!站住!”赶车的把式忙答腔 说:“马驹桥张太平。”持枪的大汉忙说:“是老巴啊!”从车上跳 下一个人来,忙说:“是我,马驹桥张太平。”此人五短身材,圆 脸光头,留着两撇八字胡,身穿二毛茬的皮妖,腰系褡布,年逾 花甲,说话瓮声瓮气的,走到众人面前,大声说:“张区长辛苦 了。”张区长是冀东十四区的区长张宪,同张太平是老朋友。张 太平是马驹桥的财主,经常利用特殊的社会关系为冀东十四区的 游击队采购和运输物资。由于最近道上不平静,常有车辆被截事 件发生,因此张太平亲自押车运货。张宪忙抢步上前,握住张太 平的手说:“您辛苦了,大冷的天气还劳您亲自跑一趟。”张太平 说:“道上不好走,万一出点事就麻烦了。”他们约定好了,今天 就在大粮台接这批货物,但临时改在三台山交接。张宪说:“今 天街里不方便,就在这儿卸车吧。”忙将张太平让到屋里。三台 山在小红门里东南三里地,有三个土台子。早年间这里是野草丛 生,荒无人烟的猎场。自民国初年,土台上建起了庙宇,每年定 期开庙,届时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们以及各地香客蜂拥而至,是 京南最为红火的庙会。平时由老道管理,当时三台山由小红门后 街财主双家大院的二少爷双老道住持。三台子前建几间瓦房,没 有院墙,地处偏僻,远离日伪镇公所,较为安全,冀东十四区的 工作人员,来往于北京、通州,常来此歇脚打尖,同双老道很 熟。双老道为抗日做了不少工作。今天由张宪率众在此运物资, 物资由京南摔政名家、开明财主张太平负责承运。张太平来到屋 内,屋内还有一些人拿着扁担和绳子。张宪说:“您先喝口水暖 暖身子。”张太平忙从兜里拿出一张清单,对张宪说:“您清点一 下,赶紧卸车吧!天亮了道不好走。”张宪忙将大家召集在一起,
把车上的煤油、盐、药品、棉布等卸下来,清点数目。再将酒糟 装好,大家七手/V脚的将三车物资扛运而去,消失在夜幕中。张 太平同张宪握手告别,乐呵呵地坐在车上说.•“再见!再见!”车 把式摇鞭起程,直奔马驹桥而去。
张太平原名张玉,回族,祖籍通州马驹桥。父亲张老巴以种 地为生,是马驹桥回族中的大户,张老巴有三个儿子,老大张 玉,老二张林,老三张森,皆是朴实的庄稼汉,随父在土地里刨 食。京东南地区的回民皆酷爱摔政运动,回民聚居地在通州南门 里东街。通州城南张家湾、马驹桥北门等地都是传统的摔跤窝。 张玉是张氏宗族平辈中的长者,每当工余率同辈兄弟习武练跤。 由于常年坚持训练,马驹桥政场在京南、通县颇有名气。张太平 是其中的佼佼者。
马驹桥坐落在京南,明清苑圃南海子东南海子墙外,近临凉 水河,是京东南进京的必经之路。清朝末年,连年战乱,海子墙 年久失修,早已坍塌,加之苑圃管理不善,水土流失,河道淤 塞,南海子已形成荒地。附近农户可随意抢占苑内土地,开荒种 地。到民国初年已发展成跑马占地了。张太平正是年富力强,率 其弟兄等人用小毛驴驮着白灰,随走随撒,白灰圈内的地,归张 太平所有,张家兄弟圈了四五顷地。全家辛勤劳作,精心管理, 几年的功夫将几顷荒地改造成了良田。马驹桥盛产小米和玉米, 销往京城各大粮店。北京人讲究吃西珠市口大和恒粮店的小米 面,其原料小米、黄豆(称为伏地小米和伏地豆子)均来自马驹 桥。
几年后,张太平拴了五辆大车,专搞运输,形成了产销一条 龙。家业发展,人丁兴旺,是当地有名的财主。
张太平邀请京城善扑营扑户张兴、神跤小李八到马驹桥,教 授本家兄弟摔跤。马驹桥跤场,远近驰名,吸引了众多摔跤爱好
者。每年阴历四月二十八,马驹桥老爷庙(关帝庙)开庙门,届 时张太平在庙会上设摔跤场。十里八村的跤迷踊跃参加,采取个 人对抗的擂台赛形式。阴历正月十五、四月十五、九月十五是三 台山庙会,张太平联合十八店赵九、广渠门外小李八等名家,设 场摔政。届时通县、京南一带和城里摔跤名家也来此切磋跤艺, 形成了京南三台山庙会一景,影响了众多青少年。当时各村政场 林立,爱好者众多,跤手们每当会期结伴参加。张太平以武会 友,来者不拒,从而推动了京南摔跤活动,提高了技术水平。张 太平为人忠厚,遇有存心不良者总是善待。
一次庙会跤场刚摆上,来了一伙人,为首的是一大汉,身高 体阔,五大三粗,一只眼有残疾,扬言要踢平跤场,点名要和张 太平过过招。张太平一看认识,是河北岸的瞎魏三,忙笑呵呵地 说:“来来来,大家都是爱好者,街里街坊的一起玩玩,别伤了 和气。”魏三说:“我摔跤不讲交情,穿上褡裢不认亲,你赢了算 我经师不到,学艺不高。我抱着脑袋回家练去。我要赢了你,请 你小孩拉屎——挪挪窝。这跤场我摆两天。”张太平一听,这是 来找茬踢跤场的,不摔是不行了,忙抱拳笑到:“好!咱哥俩好 商量,摔两政,点到而已。”魏三说:“文不加鞭,武不善坐,你 把我摔伤了,我回家养着去。”张太平忙说:“请手下留情。”二 人说着穿好褡裢,系好腰带。说声:“诸位,给看着点!”二人走 开行门,迈开步眼,搭手就摔,魏三使出看家的本领,看准机 会,下腰猛蹲,头人其裆内,肩触小腹,双手抱其双腿,一直 腰,将张太平扛起。这下绊子叫黑狗钻裆。魏三是来者不善,善 者不来。心一狠,将张太平头朝下,脚朝上,往地上一扔。这 时,看政的观众无不为张太平担心,大伙一闭眼,心说:“完了! 非伤不可。”再看张太平沉着冷静,在空中用了个鹞子翻身,双 脚轻轻落地,平稳地落在魏三身后,没有倒地,张太平本来可以
发招反攻,却伸手一拍魏三的肩膀说:“兄弟,你可够狠的。”魏 三和在场的观众无不佩服张太平的大度。如果在魏三背后用绊也 不算阴着,可张太平哈哈一笑说:“这下跤谁也没输,咱们重 来。”可见张太平宽厚仁义,光明磊落,没有伤害对方。二人重 新交手,魏三不敢轻易进招,以守待攻,伺机拌绊。这时张太平 左手抓魏三小袖,右臂插其裆内,肩触其小腹,将魏三轻轻扛 起。张太平是五短身材,四肢有力,自幼练功。四五百斤的碌碡 能抱上肩。这时,张太平将魏三扛起,并没摔他,将他轻轻地放 到在上。魏三自愧不如,忙抱拳施礼说:“张太平真名不虚传, 我魏三佩服,佩服。从今后,咱哥俩得多亲多近,把你的真功夫 教给我。”张太平说:“不敢不敢,以后还仰仗三爷。”至此,没 摔一政,魏三就认输了。张太平深知魏三等的来历和他的为人, 哪敢得罪他们呀,所以,没摔他。经过此次交手后,魏三■张太 平佩服得五体投地,直至他成名后,当了日伪保安司令,仍敬重 张太平。而张太平则是避而远之。
当地的其他恶势力也对张太平避让三分。所以,张太平的车 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业务相当繁忙,来往于通县、京城,车上 插着小旗上写“马桥太平”,通行无阻。
张太平为人精干,通达事理,社会活动能力极强。他住永定 门里后街,同永定门南郊稽査队长李春荣是莫逆之交。李春荣兼 任南郊刑蒈队长(骑车队),每当张太平为冀东武工队运输物资 出入永定门时,都要在李春荣当班时,才好免检通过。日伪时 期,京城门脸均有日本宪兵同警察站岗,并配有稽査队,对出入 车辆、行人严格检査,行人由同性警察搜身后,再向日本宪兵施 礼,方可放行。车辆要由稽查队负责检査,日本宪兵监督执行, 稽査人员,手持一根两米长的专用钢棍,叫探子。遇有运粮食、 煤炭、杂草之类的货物,稽查人员用探子插人货物内,检査有无
禁运物品。当时,煤油、盐、药品、钢材、布匹等均为禁运物 资。张太平每次运输这些物品,均先要找到李春荣,定好出城时 间。当车队过城门时,接受检查。李春荣先将知己派去当班,一 般情况以酒糟为掩护,将禁运物资,混在酒糟里,装在车中间。 检查时,在边缘地方插探子,插几下给日本人看,一摆手就放 行。李春荣是小红门人排行第五,自幼随父辈练武。小红门有高 跷花会,他在会中扮演傻柱子,因此,世皆称其为傻老五。从年 轻时当警察(巡警队),南郊地方熟,人缘又好,遇有张太平运 输重要物资时,李春荣亲自护送其过三台山,为张太平护送物 资,从没出过错。日本投降前,因队员王先知酗酒滋事,将枪支 扔到护城河里了,李春荣处罚了他,王先知为了报复李春荣,向 上级告密,李春荣因此受到开缺的处分,没了工作,家庭生活拮 据。张太平为其购买了骡马大车,从此,李春荣以拴车搞运输为 业。直至解放后,因其在职时为抗日做了些工作,政府对他的政 治问题给予宽大处理,直至年老病故。
张太平在北平通往马驹桥的路上跑了几十年,从没出过事。 一是得益他的为人,二是他的功夫。张太平是开明地主,从不把 金钱看在眼里,经常资助穷苦百姓和遇难朋友。官私两面,黑白 两道无不交往,在京南乃至通州小有名气。日伪时期马驹桥是游 击区,白天由日伪管辖并设有镇公所,夜里有冀东游击队活动, 并伴有当地小股土匪武装在此地活动。白天张太平要应付日伪公 所,夜里为冀东游击运输。当时冀东十四区的物资均由张太平负 责拉运,从不懈怠,认真完成,为抗日做了很多工作。
张太平酷爱摔较运动,每天率张氏子弟和同乡青年在凉水河 畔练政。民国初年京城四郊,数通州摔跋最为盛行,马驹桥的跤 最精,驰名京城。张太平同京城摔較名家多有来往,每当马驹桥 老爷庙(关帝庙)会期,要请谭七巴、闪德保、沈三、钱良等人
浏览1,10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