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串:右手提剑置背后,左手由背后反接置胸前,右 手再反接置背后,又叫腰横玉带。

背花:双手持竿,由右手到胸前置背后,左手由背后 反接置胸前,由头上方抡转置背后,反复抡转。又叫大背花,前 后背花。

金丝缠葫芦:右手将竿由背剑转胸前,左手接竿外抡 转置胸前,右手再做,反复抡转。

乌龙绞柱:即是前后背花,左右抡转。左一次,右一 次。

背后插剑:双手将竿扔起,由头顶越过,双手在背后 接住。

封侯挂印:双手将竿扔起,置右手小拇指上挂着,左 手侧平举,五指靠拢内合。

大车轮:右手单提剑,左手撑地做侧手翻,起来后做 大背花。

轱辘毛:右手苏秦背剑,低头做前滚翻,起来再做大 背花。

鲤鱼打挺:由右手反挑金背或金鸡独立,猛然躺下, 将竿碗置腹上,礅几下扔出,由助手保护。

串五指:由金鸡独立,扔起置食指和中指间,再扔起 置中指和无名指间,再扔起作封侯挂印。

秦王倒立碑:背花或虎抱头将竿扔在地上,双手撑地 做倒立。双脚抱竿,由助手保着。

大过桥:由右担山从头上方传到左担山,再由左侧传 回。

仙人过桥:右担山从脑后传到左担山,再由脑后传回。

张飞骗马:左手持中幡,向前支出,右腿由竿臂上偏

过,右手反接背花。

双人对练(二仙传道):即由背后或面前传出。向后扔 时,可作提剑、怀中抱月、担山、盘肘、脑剑或踢毽等动作,向 前可做大背花、腰串、金丝缠葫芦、单展翅等动作。

跳龙门:制作牌楼布景。一人双手持中幡立于牌楼 前,向后上方扔起,过牌楼,本人迅速做后滚翻,站稳接中幡。

过牌楼:制作一牌楼布景。一人双手或提剑持中幡立 于牌楼前,向后上方扔起,过牌楼,由另一人在牌楼后将中幡接 住。

双人过牌楼:乙站在甲肩上,丙站在甲面前,将竿向 上抛起,乙将竿接住向后扔过牌楼,甲、乙向前做前滚翻站起, 幡由丁接住后可做背花等动作。

压脖竖顶:由担山置颈后,迅速双手扶地,做倒立, 由助手拿下。

浪子踢球:由背剑置体前右脚上,再由右脚置左脚, 再回右脚,踢置头上。

叉剑枯辘毛:双手持杆由腹前扔至背后。双手持杆向 前翻滚,迅速站起双手持杆。

后翻:中幡举顶后,向后做石滚翻,然后起身站立, 做“背花”。

抱腿大车轮:甲右手提剑右手抱乙右大腿,肩触其腿 上作侧翻。

独立千斤:甲右背剑左脚蹬踩甲右大腿,做造型,甲 脚落地做前翻。

另外还有些高难动作,已经失传了,如连升三级等。

演练中幡要功架好,常言道:把式把式,全凭架势,表演就 是给观众看的,要有帅劲。保托也要有功架,要双手叉腰,目视

幡尖,精神集中,抬头挺胸。单手持中幡时,另一支胳膊要展 开,侧平举,拇指张开,四指靠拢内合。做担山时,要右合左 展,如右侧做担山,小臂要握拳或作勾手内合,肩肘呈水平,左 臂要侧平举。如做大盘肘时,内合之肘要高于肩。做小盘肘时, 双手合抱高于肘。做牙剑、脑剑时要双手外展,侧平举。

再聊聊中幡的表演程序。

中幡表演以往一般均在春、秋季节或春节期间。夏天因有凉 棚,不便中幡舞动。而今大棚高,夏季也可以照常演练。练中幡 也有规矩,从拿杆开始都必须按规矩进行。一人扶竿,由另一人 将竿解开,持竿者要双手倒竿,一步一步地向场内移动,一步一 蹲,显得吃力的样子。拿到场子中央,这时由持中幡者将竿拿起 并不练,而是传给别人,接竿者要站在持竿者身后,击掌后大声 喊:“瞧我的”或“瞧师傅的。”竿幡传到三五人时,接竿者要练 一手“霸王举鼎”或扔高再传给别人,叫后传。其他伙计依次各 练一招简单动作。每当练动作时,伙计应声高声报出这个动作的 名称,练一下“脑剑”,大家齐声说:“脑袋上的功夫,这叫金鸡 上架。”练大盘肘时,伙计说:“众位,这叫有手的好练,没手的 难学。”这时,由伙计接过来,练一手担山,没接着,落在地上 了。另一伙计说:“这下好,向上一举叫霸王举鼎,向下一落叫 二郎担山,你这下练砸了,也有名,叫‘后门外头,一溜胡 同’。”有人再拿起中幡,传给师傅,师傅接过竿做一造型,要表 现出稳和准,显示其功夫深。

中幡表演要严格分出主角和配角。高难动作(底活)要由主 角来演,配角只能做陪衬,练一些简单的动作,才能分出主次, 配合以拋托(练砸了)〇主角不能抛托,只有成功,不能失败。 术语讲“宁可少使,不抛托”,演出才更精彩,更耐看。为了增 加喜剧效果,场上还随时抓哏(笑料),使观众在欢乐中欣赏到

高超的技艺。

中幡表演诙谐幽默,惊险刺激,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深受京 城广大观众和国内外友人的喜爱与好评,几十年常演不衰,形成 了北京天桥民俗5:艺代表项目。宝三的弟子和传人遍京城,每当 春节庙会,民族体育表演皆有中幡上场。宝三的中幡一般不给别 人动。一怕倒了砸到人,二怕他不会,动作不规范也能举起来, 影响了演出效果。三是不经易传人,谁都能练,就不叫绝活了。 即使是跤界的朋友,也不能让他拿竿,若非要试试,也得有伙计 拿起来,歪着给他,竿到他手里就要倒了,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为显得中幡的沉重,伙计赶紧将竿接过来,这时宝三就此说买 卖,会效果更好。

为了不让别人动竿,装卸时均要有专人保好竿底,竿倒下 后,总会有人用手掂掂轻重,由专人用脚尖踩着他就掂不起来 了。装卸时不许人从竿上迈过,更不许女人迈过(封建迷信的思

想)。

演练中幡要注意场地的平整,要远离障碍物,如树、墙、电 线等。出手要稳准,演练使中幡要迎风,即中幡面子(条幅)向 风。不避日,和观众要有一定的距离,严防观众在场内走动。

中幡作为表演艺术,已搬上舞台。中国杂技团、北京杂技 团、铁路文工团杂技团、长春杂技团等增加了中幡表演。中国杂 技团马术队演员杨伦,根据他的良好素质,创编了一些精彩的技 术动作,如大车轮、狮子滚绣球、轱辘毛、倒插虎等动作,是前 所未有的,他们发展了中幡的技术动作。

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中幡有了很大的改进。改硬碗子为软 碗子,使其不因演练失误而伤人;将中幡的高度降低,使其能在 舞台和场馆演出;将以红、黄为主色,改为五颜六色,使其更加 鲜艳;幡面上的文字和图案也更加丰富多彩。

60年代以前只有宝三在北京各大庙会演出,红极一时。 1963年李宝如首演于北京木材场小天桥游园晚会。此后,率其 弟子演遍京城各大体育场和文化宫。70年代后期,又有常全东、 李宝如演于北海体育场和天坛公园。1980年拍摄“神跤甄三” 李增将中幡搬上银幕。李宝如、李增、常全东分别参加了第二 届、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并获得表演优胜奖。常 全东多次率队参加了法国巴黎文化节。杨伦率团到美国各地演出 中幡,深受外国朋友们的喜欢。他们将我国民族艺术中幡介绍给 国际社会。80年代,又有马贵宝、富顺禄、黄荣贵等名家率众 演于京城各大庙会。90年代,富文刚、周全胜、双德全、杨新 成、宋勇等组队演于祖国各地,他们的足迹遍于长城内外,大江 南北。中幡这宗艺术,经过几代人的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表演手段,在京城生根发芽,后继有人。50年代初,北京摔跤 名家王瑞英按宝三中幡的形状制作一桶红底黑边的中幡,此幡是 近代北京城第二桶中幡。1958年北京摔跤队成立王瑞英将中幡 献于北京队,宝三之师弟满宝珍任北京队教练,训练之余队员们 学练中幡。徐文惠、徐茂、富顺禄、李宝如、马学、赵增瑞等, 大家自觉学练。徐茂、富顺禄、李宝如等每周日上午到文化宫、 劳动剧场向宝三学练中幡,每当宝三在中山公园演出,李宝如等 均以参演。1962年北京摔跤队解散,中幡由李宝如保管使用。 1976年李宝如率其子李增参加完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之后, 将此幡献于国家体委,现展于奥体中心体育博物馆。50年代摔 跤名家陈金泉、徐茂、李宝如、富顺禄、徐文惠、马学皆是跤坛 名宿,再传弟子又皆是摔跤高手,故形成了北京跤手练中幡的传 统。目前北京有十几档中幡,他们皆是摔跤手,其表演风格和技 术动作有所发展。宝三先生在天之灵将倍加欣慰。

浏览2,43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