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古传擒拿与点穴


二十三、拈花功|少林古传擒拿与点穴





练习指面拈劲之法亦名为拈花功。与以上各种功夫大同小异唯着力之处彼在指顶此则在指面耳。



1 练习拈花功之初步亦不必用何种器械但以拇、中



图1一44图1一44食三指面紧贴略如锁指状唯彼则扣三指使虎口成环形此则拈三指使虎口成三角形耳。指面相贴之处以三指之第一节为限指面紧贴之后乃贯全臂之力于指徐徐向外拈去旋转成小圆圈。(图1-44)






图1一44



图1一44



由内向外旋若干次之后更由外向内亦旋转若干次其数须相等如外旋百度内旋亦百度。每日不限次数有暇即行指如酸痛则略事休息以舒之。因此等功夫既无须乎器械又不必摆出练功架子无论何时何地随在可行且旁人不易觉察故非常便利。



2 空手勤谨练习半年之后指面之力量亦已不小



乃更取极大之黄豆三粒用拇、中、食三指拈住依前法运全臂之力于指



面推动三豆使在三指间 亡女



旋转。(图1-45)



初时每不能抡转如意



三豆且时有脱落之虞。练习 图45



一二月之后即可免去此弊。其旋转之法亦如空手时之内



外各旋若干度至力疲时稍事休息再练。唯所用练功之豆须随时更换起初每日换二三次以后逐渐增加至每一休息换豆一次。此一步功夫须练至以三指拈豆毫不用力轻轻一旋转间即成粉屑则可终了。



盖擒拿法本利用巧劲但借功力以为助者练至如此亦已够用不必再求进步矣。若必欲求其功夫之更进一层则可于练豆之后再换石子练之。石须坚实如法拈旋唯石子之数不限三粒三粒可即两粒、一粒亦无不可直练至无论如何坚硬之石一触其指即成粉末则功告大成。坚石触之如此若以爪加诸人之血肉之躯则鲜有不筋断骨折者矣!



练习此等死功夫之后每易于无意中伤人即与人交手用此等功夫以制敌亦正嫌其太为狠毒有伤阴德也故能练至拈豆使碎之时即可停止。因已足制人即恐强悍之敌不易克与其再费功夫练此死手不若移而练擒拿之为佳。因练拈石至少须三年若移此三年之光阴而练习擒拿之法亦足够而有余裕矣。学者其三复斯言。



3 拈劲之练习除上述之一法外犹有悬身以练习之者其术之功效似较上法为和缓而可取也。其法先在铁杠之上勤加练习唯练此之铁杠宜较寻常所用者加长一倍以上其高度则与寻常者相似。



入手之初练习者以两手握住铁杠将身悬空并无若何动作至两臂酸疲不堪时落下休息片刻时再继续练习。(图1-46)



每日晨、夕各行一个时辰为度固此一步功夫不过练习掌之力于指劲无甚关系经过数月之后进而学习钩悬。



4 图1-46图1-46图1一47图1一47所谓钩悬者即以中、食二指相并屈指勾住铁杠而用两大拇指环住铁杠之下方三指面相贴而将全身悬于杠±此步功夫乃用指节之力以为钩用指面之力以相扣犹为兼顾之练法而非单练指功者也。(图1-47)









图1-46



图1-46



图1一47



图1一47



此法亦至力尽而休息以后续行每日练习之时间相同。在初练时以指力不充足之故决不能持久练至功候既深之后纵将全身勾悬于铁杠之上经一时之久其指与臂亦不觉酸楚则可再进一步而练习拈悬矣。



5 所谓拈悬之法即以两手之拇、中、食三指拈住铁杠悬身空中也。盖前法将指之钩劲练脚更将其劲贯注于三指之面拈住铁杠而悬身也。此法较钩悬为尤难。



(图1-48)



初时虽能拈住铁杠而悬身但瞬息之间即不能耐而落下或竟随起随落。每日勤行此种困难必逐日减少终至与钩悬相同不觉其难能持久历一时而不落则指面之力量已甚可观。



图1一49图1一49然拈悬初时犹两手同时用力者更须以单手行之如先用右手拈悬若干时再用左手拈悬若干时交互而行之至亦能悬一时之久为止。此步由双手进而单手其效较速。(图1-49)






图1一49



图1一49



以后再用一手拈悬而将前手释去再转过身躯以释去之手拈悬而释去其后拈之手全身亦随之移动由铁杠之此



端而移至彼端再回向此端。如此往来复不息而练习活动之劲。



(图1-50)



唯在初时因身体悬荡而增加原有之重量且转移不定每感困难交替数次后即不能支持而落下。加功勤习日久之后自能逐渐持久以至任便往复若干次亦不觉其困难。练至如此其指端之力固足惊人而益以活动之法更切于擒拿



之用。 图1-50






闻昔有一人能以三指拈住屋中之椽子循回屋中疾如飞鸟!众以乱箭射之而不能伤其毫发其技之神可想而知。询其



练习之法即从此悬身中练成者。



观乎此则悬身练习之法不仅练得指劲而为擒拿之助也。此法虽非完全柔功但较诸其他一切死手则相去已远不可同日而语矣。





浏览1,28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