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拳的源流

猴拳是中国武术中象形拳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 统文化遗产之一和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猴拳不仅模仿猴子的 习性、特长和形态,以及搏斗的形象,而且还结合武术中的攻防技 法,是集的“形”和“意”为一体的拳术。由于演练时,将人 们喜爱的猴子可爱、顽皮、机灵的形态表现得惟妙惟肖、生动逼 真。因此,深受群众喜爱,广泛地流传于中国民间、体育院校和武 术专业队。

(―)猴奉的起源与房史漬史

猴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百兽舞”。据中国古代最 早的一部历史经典文献汇编《尚书》记载:在中国古代有一种 “舞”称之为“百兽舞”,是我们祖先通过模仿各种动物形象或动作 进行的一种祭祀表演活动,其中就有模仿猴子的内容,这就是猴拳 等象形拳术的雏形。

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期的长信少府檀长卿就在一个盛大的宴会 上乘酒酣之时,表演了“弥猴舞”(又名“沐猴护”),这说明早在 汉代就出现了类似猴拳套路的表演形式;1973—1974年在湖南长沙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汉文帝前元12年(公元前168年)下葬,距 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历史的汉初帛画导引图上,就有“沐猴护”的 名目和图像,在这种图像中生动地表现了猴子的机灵、敏捷和顽皮 的谐戏性格,颇引人瞩目。这种“沐猴护”所表现的其实就是中国

国猴麥

最古老的猴拳雏形。据〈垢汉书•华佗传》记载:在后汉三国时代, 名医华佗就创编了“五禽戏”,它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 禽兽玩耍、嬉戏动作而创编的,猴形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后来人们将“弥猴舞”和“沐猴护”,以及“百兽舞” “五禽 戏”中的猴型动作与武术的技击方法相结合,这就逐渐形成了猴 拳。如明朝著名武术家、抗倭名将戚继光的〈銳效新书》拳经捷要 篇中就有猴拳的记载:“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 拳、化拳”;又如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郑若所著的《江南经 略》中也有“猴拳三十六路”的记载;再如明朝的王士性著的〈〈嵩 游记>〉中就对他所见到的猴拳进行了较为生动地描述:“下山再 宿,武僧又各来技献,拳棍搏击如飞,他教师所束手视,中有猴击 者,盘旋踔跃,宛然一猴也。”书中提到的“猴击者”,即练习猴拳 的人,其献技的内容不仅有猴子身灵手捷的形象,而且还结合武术 的手法和腿法动作。由此可见,猴拳在明朝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 并已成为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另外,据著名武术家习云太教授介 绍在陕西岳县高山地区从清末时期起,也流传着一种叫做“鹞子高 山闯练子拳”,据实地考察,这种拳术其实就是猴拳。

(二)攻代猴奉的俜承

当今中国内地较为广泛流传,并又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肖氏猴拳 分为老架和新架两种。猴拳老架是由已故成都体育学院武术教师肖 应鹏先生创编的。他所演练的猴拳生动逼真,深受观众的喜爱。关 于猴拳老架的创编,据肖应鹏先生生前口述:“由于幼时丧父,家 境贫穷,加之幼童时身患残疾,体弱多病。为了养家糊口,强壮体 魄,他12岁时外出打工,并拜师学艺练拳,不仅学了形意、八卦、 南手门等武术套路,而且还学了一些较为散乱的猴拳单式动作。” 后来他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期观察猴子的生活习性和琢磨猴子相互搏斗等动作,结合武术的踢、打、摔、拿等攻防技击方法,并根据 武术套路创编的原则和规律,模仿猴子一般生活故事情节,经过提 炼加工,扬弃了过去猴拳套路中捉虱子、搔痒等庸俗动作,创编而 成独具风格的肖氏猴拳。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第1届全国民族形 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肖氏猴拳就获得一等奖,还在中南海怀仁 堂为中央首长表演;1958年肖应鹏入选首批中国武术国家队,在 全国各地进行表演,深受观众欢迎和喜爱;他的猴拳曾多次作为四 川省武术队的一个主要项目参加比赛,先后于1982年呼和浩特举 行的第2届和1986年乌鲁木齐举行的第3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 动会上均获得一等奖。肖氏猴拳因此成为人们喜闻乐见和深受喜爱 的经典传统武术拳种之一。

猴拳新架是目前在青少年中较为流行的一项象形拳套路运动。 它是在猴拳老架的基础上,在郑怀贤、肖应鹏等老一辈武术家的指 导下,吸收了中国戏剧《西游i5>中孙悟空的形象和猴舞的元素, 同时进一步增加了中国武术技击方法,以及体操、街舞等难度动 作,用现代人的审美观,由成都体育学院副教授郭洪海、邹德发、 白美元,全国武术冠军王金宝、熊长贵等,以及后来的刘伟、钟诚 宇、唐康民、李威、侯林等武术运动员经过五十多年的不断补充修 改和加工整理而逐渐形成的,曾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各级武术大赛的 金牌。

猴棍是猴拳运动的延伸和发展,也分为老架和新架两种。猴棍 老架是在猴拳的基础上,由已故中国“第一代猴王”肖应鹏先生创 编的。它是在老武术家郑怀贤的帮助下,肖应鹏先生根据自己的特 长,借鉴了中国古代经典神话故事〈洒游记)〉中孙悟空金箍棒的寓 意,对传统猴拳加以发展创造。曾先后在第1〜3届全国少数民族传 统运动会上均获得一等奖;第1、第2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及各 年度的全国武术锦标赛中获得长器械组第五名和第三名等成绩。

猴棍新架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猴拳器械套路运动,广泛地流传于

民间、体育院校和武术专业队,它在猴棍老架的基础上,以猴拳新 架为基调,结合了武术棍术的技术特点和动作,由已故中国“第一 代猴王”肖应鹏先生改编,成都体育学院副教授郭洪海,全国武术 冠军王金宝、熊长贵等武术运动员经过长期补充修改和加工整理而 逐渐形成的。曾先后在第2、第3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传统项目 中均获一等奖;第4~7届共4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和各年度的全 国武术锦标赛中获得传统长器械第一名、第二名等,以及各种国际 武术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等优异成绩。

肖应鹏先生所创编的猴拳、猴棍惟妙惟肖、生动逼真而闻名于 世,在武术界和人们心中具有很高的声誉与广泛的影响。根据肖应 鹏先生对武术,特别是对猴拳所作出的贡献,中国武术协会授予肖 应鹏为“武术百杰”之一,同时他也是武术界公认的“中国第一代 猴王”。

关于猴拳的师承可以追溯到1959年,从肖应鹏先生被成都体 育学院聘任为武术教师开始,在他三十年的武术教学生涯中,他的 猴拳、猴棍广泛地流传于民间、体育院校和武术专业队,先后教授 了成都体育学院副教授郭洪海,峨眉武术代表性传人吴信良、白美 元、朱兴云,全国武术冠军王金宝、熊长贵、刘伟等一大批猴拳传 人。因此,可以说当今较为广泛流传的猴拳、猴棍是肖应鹏先生为 主的一大批武术家和优秀运动员对传统武术加以发展创新的结晶, 不断赋予古老的猴拳以新的生命力(见猴拳、猴棍师承表)。

肖应鹏猴拳、猴棍师承表

图片1

猴拳的健身功能

猴拳,作为一个独特的拳种,是我国民族形式传统体育项目之 一,很早以前就在我国民间流传,它不仅给人们以有趣的表演享 受,而且是一项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中国传统健身方法。中国古 代的先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渐体会到通过模仿飞 禽走兽的动作可以健身,调节人体的某些机能。人们通过简单地模 仿动物的行、走、坐、卧、打斗中寻找健身调节和恢复体力的良 方。因此,模仿飞禽走兽、熊经鸟伸、吹嘘呼吸等形式的运动逐渐 发展起来,并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成为祖国传统医学预防康复 保健的重要手段。实际上人们很早就开始模仿猿猴的行为。《尚书益稷》中就有“……猿猴舞、雀鸟舞、熊舞、象舞”的记载, 以及张家山汉墓出土的侶丨书》中也有模仿猿呼、猿据、猿行的动 作,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中就有“木(沐)侯 (猴)灌”的名目和图形。东汉神医华佗在充分理解中医药保健和仿 生学精髓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其中模仿虎、熊、猿、鸟的 动作对于疏通经脉、活动内脏、伸展肢体、活动肌肉都大有裨益, 传统仿生保健推动了猴拳在健身方面的发展。

通过长期观察猴拳练习者发现:模仿猴子出洞、窥望、摘桃、 吃桃、嬉闹、抓打、攀爬、蹲坐、惊窜、人洞,以及机智敏捷的闪 展、翻腾等一系列动作,能发展身体的灵巧;在“练而生味”的猴 拳习练过程中,能起到健身、防病、延年、益寿的作用;模仿猿猴 “嬉闹”一系列动作,可放松大脑神经系统的紧张性,对神经紧张、 精神忧郁等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2003年上海体育学院五禽戏编 创课题组为评估“五禽戏”的健身作用,曾对152名“五禽戏”练 习者和170名一般正常的老年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医学检查,通过 对152名“五禽戏”练习者发放问卷,有149名练习者认为五禽戏 中“模仿猿猴采摘桃果、嬉乐、抓打、蹲坐、惊窜、人洞等一系列 动作,可放松大脑神经系统的紧张性,对神经紧张、精神忧郁等症 有防治作用”。以上研究表明:以仿生学原理创编的象形动作练习 不但适合青少年人群练习,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而且也适合于中 老年人群练习,并对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良好影响。现将 猴拳对人体各主要系统的影响简述如下。

(―)猴奉对中艇神经糸晚的彩响

通过调查表明:长期坚持猴拳锻炼,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 的影响,特别是对神经反应迟钝、精神忧郁等症有防治作用。猴拳 模仿猴的形象,取其生性好动、机智灵敏、善于纵跳、折枝攀树、 躲躲闪闪、永不疲倦的特性,习练时,能外练肢体的轻灵敏捷,欲 动则如疾风闪电、迅敏机警;内练精神的宁静,欲静则似静月凌 空、万籁无声,从而达到“外动内静” “动静结合”的目的。在练 习的过程中由眼到手、腰、足等部位,上下照顾,前后连贯,毫不 散乱。由于许多动作比较复杂,必须有良好的协调和平衡能力D因 此,需要在大脑的统一指挥下完成,也间接地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 了训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增强了其他系 统与器官的机能,以及大脑的调节功能。

(二)猴奉对呼吸糸统的彩响

猴拳根据猴子“好动”的特性,吸取了许多对健身有益的技 巧。猴拳中有许多手法、腿法、身法、步法和翻腾跳跃等动作,不

工、稚本的健身功铺

但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还由于动作多、难度与运动量大、呼 吸深度提高等,能有效地改善肺部的血液循环,增大肺活量、提高 练习者的肺部功能。例如一套猴拳五十多个动作需在2分30秒钟 至3分钟内完成快速的伸屈性手法、腿法等各种动作,并做到气不 出声,面不改色,一气呵成,这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产生了良好影 响,从而给其他系统和器官机能活动与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猴奉对心血管糸统的影响

根据中医学的脏腑学说分析:猴拳中的许多“猴型”动作,由 于两臂屈于胸前、耸肩收腋,使心经循行于手臂内侧,通过练习这 些动作可以使心经血脉通畅。同时,由于上肢大幅度的运动,可以 对胸廓起到挤压按摩的作用,锻炼了心经循行的部位,对心脏泵血 功能都有好处。因此,常练猴拳,不仅可以改善习练者心悸、心 慌、失眠多梦、盗汗、肢冷等症状,而且也能有效地预防高血压, 使习练者心情舒畅、气血协调、血压降低,对于心理障碍引发的高 血压患者来说,可谓是一服千金难买的良药。

(四) 猴奉对消化糸蜣的影响

猴拳练习对人体的消化系统有着良好的影响,猴拳多是快速的 伸屈性手法等动作,一套猴拳需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多采用 吹嘘呼吸,这就使得腹腔内的血液供应充足,血液循环畅通,使平 滑肌得到充足的营养和氧气,有助于消化器官的强健。同时,练习 时由于横膈肌上下起落,对胃、肠、肝、胰起到了良好的按摩作 用,促使消化腺体大量分泌消化液,使食物得到比较完全的消化, 最后分解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和甘油。并能起 到预防和缓解肠蠕动能力降低、运送食糜缓慢、粪便易储留引起便秘、胃肠道腺体萎缩、胃粘膜变薄变白、胃蛋白酶减少和胃肠道功 能紊乱等病症有着良好的作用。

(五) 猴奉对人体骨骼的彩响

实践证明:猴拳练习可以预防人体过早的骨质疏松,防止跌 跤。因为猴拳特别强调锻炼下肢的爆发力、灵活性和身体的平衡能 力,有利于防止跌跤。第一代“猴王”肖应鹏在世时由于长期坚持练 习猴拳,在他七十多岁时仍然身体健壮、动作敏捷、刚劲有力,不 仅可以上场表演,而且可做高难度动作。猴拳运动对人体骨骼的影 响是多方面的,快速地“闪展翻腾、灵活伸屈”等运动要求,能使 骨骼灵活、气血通畅,促进骨骼的新陈代谢,改善和促进骨髓的造 血功能。这不仅对青少年运动系统的发育,特别是骨骼的发育有着 良好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对中老年的骨质疏松症、椎间盘收缩变 薄、椎体增生和关节软骨纤维化等病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六) 狼奉对人体肌南的彩响

科学实验表明:人体需要一定较强的“运动刺激”才能达到其 最高的工作能力。猴拳由于运动量大、强度高等特点,使肌肉的营 养和氧气得到了充足的供给,使肌肉始终处在较强的“运动刺激”之 中。又因为猴拳运动力量大、速度快,兴奋的产生和传递都比较迅 速,肌纤维兴奋性高,参加运动的肌纤维数量也多,能使练习者肌 力增大。‘通过调查:猴拳练习者比一般人的力量大,肌肉发达,并 富有弹性。如“猴王”肖应鹏通过长期的猴拳锻炼,从一名身患残 疾、体弱多病的幼童逐渐成为体魄强壮、肌肉发达的武术家,就是 在他50~70岁期间仍能做单双臂倒立、猴子攀枝等力量性动作和头 翻、空翻等难度较高的动作。

浏览4,93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