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微屈,拇指腹之尺侧与食指中节靠近,掌心呈空 虚状。拍打时,各指腹、大小鱼际接触被拍打部位的皮肤(图3-7,图3-8)。本法 是一种带震动性的中等刺激手法,以肘关节活动为中心,腕关节固定或微动,肩关 节协调配合。拍打胸腹时,要分别采用胸腹式呼吸,最好于深吸气后进行拍打。以 轻为主,开始拍打5〜10次,随着病人气力的增加,增加拍打次数和强度。注意勿 伤内脏。本法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健脾胃、壮肾等作用,虚、实证均可应用。 可用于强身保健,又可用于治疗疾病。拍打法的用力大小与中点法的用力相同,腕 关节活动范围不宜过大,以免手掌接触皮肤时用力不均。

图片138

叩打法

叩打法分指腹叩打和指尖叩打。指腹叩打法之手同拍打法,即以五指之指腹
接触皮肤;指尖叩打法是以五指微屈并齐,拇指尖与食指桡侧靠近。本法刺激面
大,而作用同点法,操作亦与点法相同。

叩打法是指腹向前方用力,多作轻刺激手法用。指尖叩作重手法用,其练习方

法同点法(图3-9)。

图片139

振法

用指端着力于某一穴位,做高频率振动,称为振法。通常用拇指或中指指端紧 压应取穴位,做振颤手法。(图3-10,图3-11)

本法的操作要领:依靠前臂和手部的肌肉持续用劲发力,使力量集中于手指端,形 成振动力,按摩部位随之而发生振颤。指振法常在穴位指尖掐法得气后应用,以延长其 刺激。操作时用掐、振交替持续半分钟至1分钟。腹部穴位用指振法时,必须随呼吸起 伏,在呼气时随腹壁下掐而振,吸气时随腹壁膨起而松。此法具有通经络、调气血、清头 目、镇惊悸、安神志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头痛、眩晕、中暑、失眠、健忘等图片140

奪法

拿法是用手指提拿肌肉的方法。要求快速拿起肌肉,稍待片刻再松手复原,此
法强度较大,酸胀感明显,并伴有微痛。以拿时能忍受,放松后感觉舒展为度。一
般一处拿1〜2次即可。


  • 三指拿


用拇指和食、中指提拿,适用于面积较小的部位,如拿肩井穴、委中穴、颈项等。

(图 3-12)

图片141

  • 五指拿


用拇指与其他四指对掌捉拿。适用于肌肉丰富、面积较大的部位,如拿大腿前 面的股四头肌,拿小腿后面的腓肠肌等。(图3-13)图片142

  • 抖动拿


多用于腹部,用于提拿起腹部肌肉,做前后抖动数次后松开。(图3-14)

图片143

  • 弹筋


用拇指与食指或栂、食、中三指,沿肌肉走向拿起肌肉或肌肉与肌腱相交处向 外拉,持拉到一定距离,突然松手,常可听到声响。此法刺激性大,拿时会有明显的 酸胀感,但放松后会转为松快之感。在采用此法后,一般应再用柔和的方法缓解, 直到酸胀感消失。

八、推法

推法是用指腹在皮肤经络上做前后、左右、上下的推动,或用手指固定在身体 的某一点用力推。

  • 平推法


用拇指面接触皮肤向一定方向推动,叫拇指平推法。栂指平推法要求在向前 或向下时用力,回收时指关节微屈,指背接触皮肤而带回,其余各指只帮助固定,不

需用力。(图3 - 15)

图片144

  • 点推法


用栂指尖在穴位或某一固定点上推动叫点推。点推时指尖移动范围很小,腕 部屈曲下垂,栂指的指间关节摆动,运用腕劲和指劲使推力渐渐深入。

  • 侧推法


用拇指外侧偏峰着力的推动叫栂指侧推法。侧推多用于小儿。方法为悬腕•靠腕 关节的摆动和栂指关节的屈伸活动施力。压力要均匀,动作要灵活。(图3-16)

图片145

第二节常用手法

^一、其硕部常用手法

对头颈部进行按摩,有节律地振动头部,轻重适宜地揉按头部穴位,可增加脑 肽的释放。

1.按揉百会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操作时以中指端着力于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耳尖连 线之交点),栂指指腹抵于中指的二、三节间屈侧,食指指腹抵于中指二、三节背侧 辅以中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垂直持续地由轻到重点按,同时轻按微颤,患者可 觉从头顶向背后的温热感下散而达两腿,并有气感上提。(图3-17)

图片146

一般头痛、头昏、耳鸣、健忘、烦闷等症,揉按20〜40次。可以用拇指点揉百会

穴(图 3-18)。

图片147

分推前额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操作时以双手栂指指腹分别点运两侧太阳、颊车、耳门、 听宫、听会等穴位后,再将双栂指移回太阳穴,两手四指并拢,指腹贴于头部前额正 中,由印堂穴沿两眉毛向外分推至太阳穴3〜5次。然后再沿眉毛上方的路线分 推,直至前发际下,接着再以此法逐次降低路线分推,约15〜40次。

此操作方法应双手密切配合,动作要协调,以指偏峰推前额为主,推而移行•沉 而不滞,浮而不滑地进行分推。

此法具有通经活络、散邪除闷、活血止痛的功效,除使人感到头脑清醒、精神爽 快外,还可治疗头痛、外感风热、牙痛、鼻炎、神经衰弱。

  • 对按太阳法


太阳穴系经外奇穴,具有疏风清热之功,对按太阳穴是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的常 用手法,小儿按摩也常用此法清热明目止痛等。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操作时以双手中指或拇指指腹着力于患者左右太阳穴 处,轻而和缓地旋转呈圆形运动状,反复操作,同时用力做对按揉动1〜3分钟(图 3-19,图3-20)。结束手法时,以双手拇指或中指紧贴于太阳穴正中对点轻提, 即运、点、揉、提合而用之,操作时避免暴力重压。图片148 图片149

此法能清脑明目,振奋精神,消除脑神经疲劳。治疗感冒、偏头痛、眼部疾病。

  • 按揉眉弓法


患者取正坐或侧卧位,操作时以双手栂指偏峰或其余四指着力于眉内侧,起于 攒竹穴,途经鱼腰穴,止于眉梢的丝竹空穴,往返推抹按揉(图3 -21)。操作时双

手栂指对称而同时着力,切不可向外、向内逆行。同时亦可用中指分别置于两侧眉 弓中点的鱼腰穴上,先由轻到重按压1〜2分钟,再揉动3〜5分钟。

图片150

本法可使患者自感眼前豁亮,头脑轻松,精神焕发,有疏风解表、镇静止晕、消 除精神疲劳的作用,可治疗外感发热、惊风、前额疼痛、畏光流泪、近视等症。

  • 推运印堂法


患者取正坐或仰卧位,操作时以四指(食、中、无名、小指)指腹,自两眉正中印 堂穴循督脉而上,推运至神庭穴,交替返还,自下而上推运两眉之间及前额正中(图 3-22)。亦可以一手拇指放于印堂穴,其余四指附于对侧目外,以栂指内侧直推至

发际,反复20〜30次(图3-23)。

图片151 图片152

本法循督脉于头上,督脉有统摄全身阳气、维系人身元气两大作用,头又为诸 阳之会,故推运印堂有调整和兴奋全身的作用。

本法可消除疲劳,祛除烦闷,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还可治疗抑郁、脏躁、焦虑、 头痛、头晕、健忘、失眠、感冒发热等症。

  • 四指戳顶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医者用四指对准四神聪的四个穴位,即百会穴前后左右各 1寸处,以百会为中心,循于左右奇穴,持续着力于穴位,戳而点之,滅点呈垂直角 度,不可歪斜挪动移行。

此法在民间应用广泛,适用于舒肝解郁,祛寒解表,头痛难忍,疲劳烦躁.可治 疗头顶胀痛、头晕目眩、神经衰弱等症。

  • 按揉睛明法


体位不限,操作者用单手拇、食指尖或用两手中指尖按两侧睛明穴,按揉20〜

30 次(图 3-24)。

图片153

本法用于眼疲劳过度,也可治疗近视眼、流泪、散光等眼疾。

  • 五指拿推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操作时一手置于枕后,另
一只手放于前额,五指略分开,自然屈曲,以五指端各
指着力对准一经(即督脉、左右足太阳膀胱经、左右足
少阳胆经),并分置于一穴(即五指分别置于五个穴),

双手对移并协调用力抓而拿推,推而移动,一搓一拿,

一推一移,缓慢持续,着于五穴(前额部:左右阳白穴,

左右攒竹穴,正中印堂穴;枕后部:左右风池穴,左右
天柱穴,风府穴)。(图3-25)

本法可消除视神经疲劳、脑神经疲劳,对全身有滋
阴潜阳、通经活络、明目清脑、活血止痛等功效,可治疗肝
阳上亢、外感头痛、鼻塞流涕、咽痛、落枕、肩痛。

图片154

  • 四指归提法


患者取正坐位,操作时先将双手拇指挑起,中指 直随之伸,从患者背后以虎口对准同侧耳垂,栂指端对准耳后风池穴,中指端置于 太阳穴,然后四指同时用力,向内归而向上提,由表及里,持续着力(图3-26)。操 作中应取穴准确,施力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缓慢持续,忌用暴力。本法可达到疏风 止痛,聪耳明目,消除疲劳,健脑安神的作用;可治疗感冒头痛、头晕目眩、颈项强 痛、耳鸣、失眠健忘、偏正头痛、神经痛等症。图片155

浏览3,0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