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五行拳

五行拳是形意拳中的基本拳法,在形意拳门内也被称为“意 拳”、“五拳”及“形意母拳”,由此看出五行拳在形意拳中所占 地位的重要。

阴阳学说,是我国《周易》经典中主要的哲学思想,形意拳 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依据,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一阴 一阳之道,讲述了宇宙间一切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法则。一切事 物的变化都是由阴阳变化而引起的,所以,形意拳亦把阴阳变化 之理运用于拳法之中,在五行学说中则讲到的是生克变化的规 律。尽管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还远远不能对当今的自然界、 科学界的一切事物做完整的、全面的剖析,但它的观点却是基于唯物的、辨证的。故此,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实践中一直被研究 自然科学、中医学说、生理变化以及进行武术锻炼和研究技击的 人们所广泛采用。

古人为了说明五行及五行生克,即以金、木、水、火、土五 个字作为代表符号,并以“相生”、“相克”原理来说明事物的相 互关系及作用,同时广泛用于各个方面。以此,形意拳先贤即创 编了劈、崩、钻、炮、横五拳,继而又进一步根据中医学理论将 内五脏肺、肝、肾、心、脾,以及外五官鼻、眼、耳、舌、人中 相匹配,形成形意五行拳内与五腑相合,外与五官相配之理论。 其次,依据五行间相互滋生和变化运动关系,为五行“相生”, 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及万物土中生之 理,形成五行拳的相生关系;又以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 克火、火克金的相克理论作为五行拳的攻防原理;还有依据五行 拳与内五腑相合之理论,引申为劈拳为专练肺脏之拳术,崩拳为 专练肝脏之拳术,钻拳为专练肾脏之拳术,炮拳为专练心脏之拳 术,横拳为专练脾脏之拳术等论述。

宋氏形意拳对五行拳的练法,先辈强调要练出五种劲诀来 (即全身整体劲)。孙福全先生所著的《拳意述真》中这样写道 “宋世荣先生……所学五行拳及十二形无不各尽其妙。”宋世荣先 生曾讲:“譬如千万法者,是一形一着法也,一着法之中亦皆能 生生不已也。”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宋世荣先生已将《内功四经》 的领悟融入其中,他以《内功四经》为指导,严格按照《内功四 经》的脉络、气路、格式、劲诀等,进行了不断的演练、变化、 改革与创新。以后在其传人中,亦对五行拳等创编了多种适用练 法,各具特色。

所谓整体观念,依据中医学说的观点,整体就是统一性、完 整性。中医学还认为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同时也认为人体内环境与自然外环境也是统一的。

形意拳是以锻炼内在的精、气、神、意、劲为宗旨的拳术。 它要求刚柔相济,内外兼修,使内气、内劲、内意与外形、神 意、外力相结合而进行演练,在过去称“心意六合拳”,现演变 成“形意拳”,这就是外形与内意高度统一和结合的具体表现。

一、劈拳

劈拳似斧属金,劲力落点为前下方,它是缠劲,并含起、 送、塌、裹、缩、劈等劲力。劈拳由下列几种练法组成。


  1. 预备式


为中势单重塌腕三体式。

详见《宋氏形意拳》一书中的 “三体式桩功”。以下均同此,不另介绍(图3-1)。

图片1

  1. 右劈拳起势 由三体式开始,左脚微提


略前移外摆,膝稍屈下蹲,重 心偏于左腿;右脚跟进,脚掌 微提停于左脚踝关节处;同 时,右掌变拳并外旋,拳心向 上经胸前弧形向前上方钻出,

拳高与口平;同时,左掌亦外旋回抽掌心向里扶于右拳内侧,身微缩,两肘下垂并向里裹,目视前方(图3-2)。

  1. 右劈拳落势


接上式不停,身略左扭约45°,右脚向前上一步,左脚随即 跟进成三体式步;同时,右拳内旋变立拳向前方弧形劈下,拳高在胸心间,肘稍屈;左掌随右拳下劈顺势捋按变拳,拳心向里收 于腹前,左小臂贴于腰腹一侧,目视前方(图3-3)。

图片2.3

  1. 左劈拳起势


接上式,右脚微提略前移外 摆,余与“右劈拳起势”相同,只 是左右方向相反,另外,还有右拳 变掌与上不同(图3-4)。

图片4

  1. 左劈拳落势


接上式不停,动作要求与“右 劈拳落势”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图 3 -5)。

要领

在起势时身腿稍缩,双肘垂
裹,拳掌相合,形似三角,向前上方旋冲。落势时两小臂翻转劈 按,身腿伸展,上下相合,形似立斧向前下方劈下,手脚齐到, 力达拳臂;同时,要沉肩收臀,身体正直,灵活有劲。

  1. 右俯掌劈拳起势


接上式,左脚微提,脚尖外摆,先略后撤再向前垫步(长约 一脚),膝微屈重心偏移左腿,右脚不动;同时,双拳外旋含胸 向下带压回抽再向前弧形钻出,拳心向上,高与肩平,右拳附于 左肘内侧,大臂贴肋,双肘下垂并微屈,目视左拳(图3-6)。

图片5.6

 

  1. 右俯掌劈拳落势


接上式不停,右脚经左踝上一步,左脚随之跟进成三体式 步;同时,双拳内旋变掌经胸前交错,左掌回抽向下捋按,掌心 向下,屈肘贴肋停于腹前;右掌由塌腕变挺腕弧形由下向上再往

前下劈出,掌心向下,稍高于肩;顺势身向左扭,目视右掌(图 3-7)0

  1. 左俯掌劈拳起势


接上式,动作要求与“右俯掌劈拳起势”相同,惟左右方向 相反(图3-8)。

  1. 左俯掌劈拳落势


接上式不停,动作要求与“右俯掌劈拳落势”相同,惟左右 方向相反(图3-9)。

图片7.8 图片9

要领

在起势时双拳前钻要与身体、脚的移动配合默契,体现化解 缓冲之意;双拳变掌击出时,前掌先冲后托或先托后冲均可,此 属阴阳劲互换,刚柔相济。同时,俯掌击出时指端稍内扣,塌掌时力达点在掌根,其余同 上。此为练法之二。

  1. 右立侧掌劈拳起 势


接上式,左脚提离地 面,脚尖略跷外摆,先稍 后撤再向右侧垫步,膝部 微屈,重心偏于左腿,右 脚不动;同时,顺势翕身 略左扭,左掌外旋缠绕一 周,再内旋向左斜下方回 抽刁捋,肘略屈;右掌不 动,目视前方(图3 - 10) 。

 

  1. 右立侧掌劈拳落势


接上式不停,右脚经左踝内侧向前上一步,左脚随之跟进, 成三体式步;同时,身略左扭,右掌稍外旋经心口与左掌在胸前 交错,侧立掌向前下方弧形劈出,掌心向里,掌指朝上,肘略屈 下垂,掌高与口平;左掌顺势抽回,掌心向下护于腹前,屈肘贴 肋,目视前掌(图3-11)。

  1. 左立侧掌劈拳起势


接上式,动作要求与“右立侧掌劈拳起势”相同,惟左右方 向相反(图3-12)。

图片10 图片11

 

  1. 左立侧掌劈拳落势


接上式不停,动作要求与“右立侧掌劈拳落势”相同,惟左 右方向相反(图3-13)。

图片13

 

要领

左右立侧掌劈拳在起势垫步时要走里侧(即对方之外侧), 以身体左右拧转、缩合、束展带动四肢。其前手挑、拨、刁、捋 动作为化解对方进攻,也为后手攻击创造条件;紧接着后手与前 手交错,弧形微转由下向上、再往前下劈出。并要求尽量放松, 手脚协调,上身正直,身法灵活,起落连贯,着力点为前手掌外 缘以至整个小臂尺骨部分。上述两种练法,基本要求同此,此为 练法之三。

  1. 劈拳回身


接上式,在左立侧掌劈拳落势后,左脚微提尽量里扣,向右 后转体180°,右脚先撤复出,脚尖外摆,左脚向前上一步,右脚 跟进成三体式步;同时,随转体右掌缠捋,左掌稍外旋弧形回抽 再向前劈出。余与“左立侧掌劈拳”相同(图3 - 14、图3- 15)

图片14.15

 

要领

回身转体手、脚、身法要协调,目随手转,收臀、竖项,连 贯完成。回身时左右均可,惟步法、转体、手脚方向相异,下 同。

  1. 收势


在打到起势位置,回身为右立侧掌劈拳时,右脚后撤一步, 左脚尖稍里扣成三体式步;同时,身略右扭,右掌微内旋后撤塌 腕停于腹前,掌心斜向前,左掌与右掌经胸前交错,左上右下劈 出成塌腕三体式;紧接,身向右转体90。,左脚向右脚并拢,两 腿直立•,同时,两臂稍屈,掌心向上侧平举,目视右方;接着两 臂屈肘,掌心向下,手指相对,经肩、胸前下按至腹部,目视左 方;随即两掌自然下垂,停于体两侧成立正姿势,目视前方。以 下收势,只介绍成三体式即可,余与此相同(图3-16、图3-17)

图片16.17

说明

以上介绍了劈拳演变的三种练法。先辈 对拳术的练法亦是在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并 非一成不变,所以说改进、创新亦是武术发展 的必然规律。

上述介绍起势、落势是将一个动作分 解,在熟练后,可后脚经前脚踝关节处不停直 接迈出即可(亦称摩胫步,它可护裆,增强踩 踏力等)。其次,肘与肋,手与手的摩擦对聚 力发劲等亦起着配合作用。

上述练法也可配合步法的变换进行演 练,如顺步、糊步、跟步、定步、退步、撤步等。同时在步法变换中还要注意体现“消息全凭后脚蹬”。如在 撤步时则要前脚蹬。其次,在姿势上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可练上 式、中势、下势均可;在方位上亦可随身步变化而易。在练习时 左右交替,轻松自然,反复习练,从中体悟,当找顺一种劲诀 后,再找其他劲诀就较容易了。

在单手出拳(掌)发劲时除肘部保持屈度外,一般扭身约 45°为宜,同时还要掌握好中心与重心;根据力达点的部位和方 向要与身体的伸缩、起伏、拧转、开合和呼吸、脉络协调配合, 逐步达到内外顺畅默契。

预备式与收势均为三体式,最后恢复原立正站姿。其三体 式可自选,从中体悟各种站法。其次,回身转势,左右皆可,不 拘一式,只要顺畅就可以了。如是规定动作,即按规定格式进 行。以下各“行”与此基本相同。

二、崩拳

崩拳似箭属木,劲的落点在前方是直劲。

但是,它似直非直,含有寸、拧、冲、崩等 劲,并有挑、压、带之意。崩拳由下列几种练 法组成。

  1. 预备式


即三体式(图3-19)。

图片19

  1. 并步右崩拳


左脚稍向前垫步,身体重心移于左腿;右 脚随之上步,脚尖停于左脚内侧脚弓处;两膝 内侧相靠,双脚相并,屈膝下蹲,逼臀下踩同时,身向左扭,双掌变拳,左拳在回抽时略 有内旋并含下压带之意,停于心腹前,拳眼斜向上;右拳略外旋

与左拳在心胸前交错,直腕弧形 抒转击出,拳眼向上,高与肩平, 目视右拳前方(图3-19)。

图片19.

要领

含胸拔背,脊背竖直,肘微 屈坠垂,竖项、收颏,两膝内侧 贴住似为一腿下踩有人地三分之

意,使其产生极大的反作用力; 同时,身似弓弦手似箭,腰胯相 合,逼臀、松肩,左右争衡,瞬 间发出螺旋、拧挫、崩抖之直劲, 力达拳面上部,并含冲压之意。 要求直腕拳面与小臂平行,拳形 为立拳,此属督脉劲;也可 打塌腕,其拳面斜平,力达 拳面下部,含有上挑之意, 此属任脉劲。这两种劲也可 配合使用。

  1. 顺步左崩拳


接上式,左脚向前上一 步,右脚随之跟进,成三体 式步;同时,身向右扭,左 拳与右拳在身前相交直腕击 出,右拳回抽带压停于腹 前,余与上同,目视左拳前 方(图3-20)。

要领

进步要低,脚落地要踩实,发劲时要求手脚齐到。走势不可 忽高忽低。其次,在出势时右脚稍移外摆不跟步练亦可。这是练 法之一,余与前势同。

  1. 顺步右崩拳


接上式,左脚略前移外摆垫步,右脚向前上步成三体式步; 同时,身向左扭,右拳与左拳在身前相交直腕击出,左拳回抽停 于腹前,余与“顺步左崩拳”相同,目视右拳前方(图3-21)。

图片20 图片21

要领

除左脚不跟进外,余与上同,只是方向相反。

  1. 并步左崩拳


接上式,其动作除掌变拳外,与“并步右崩拳”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图3-22)。

说明

这样练法可左右得到均衡发展。

  1. 顺步右卡掌


接上式,右脚向前上一步,左脚随之跟进成三体式步;同 时,身向左扭,右拳变俯掌与左拳眼在胸前交错卡出,与心口平; 左拳屈肘回抽,拳眼向上,停于腹前,目视右掌前方(图3-23)。

图片22.23

要领

右掌有推脱控制对方进攻之意。此种练法较早,体现用意不 同,左右均可,余与前同。

  1. 拗步左崩拳


接上式,右脚尖微跷提离地面,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左脚用力蹬地前进,右脚仍在前 面落地后,左腿跟进,亦 称跟步(也有叫半步);

同时。身向右拧45。,右 掌变拳与左拳在身前相交 抽回,停于腹前;左拳略 外旋直腕向前击出,髙与 肩平,肘部略屈,目视左 拳前方(图3-24)。

图片24

要领

左右争衡,腰胯拧 合,双膝微里扣,余与前 同。这是又一种练法,也 称半步崩拳,左右均可练,同时 也可接着打顺步崩拳,它体现 速度快、左右拳均可用步步紧 追等特点,同时还可变步连击。

拗步右崩拳

接上式,右脚向前垫步, 重心移于右腿,紧接着左脚上 一步,右脚随之跟进,成三体 式步;同时,身向左拧,左拳 回抽带压,右拳与左拳在身前 相交后击出,余与“拗步左崩 拳”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图3-25)0

图片25

 

说明

此练法为上步,“7”为跟步,余与上同。

崩拳回身

接上式,左脚微提,脚尖尽量里扣,身向右转体180°, 右脚后撤与左脚靠拢,双膝略屈,重心偏于左腿;同时,双拳随 转身外旋划平圆带捋,拳心向上停于腰腹两侧,目视前方(图3 —26)

上式不停,右脚屈膝提起,脚尖勾起外展,向前正踹, 高与膝平;同时,左拳屈肘前伸向内划弧翻转下压,拳心向下, 暂停右肘下;右拳外旋与左拳背相交,向前上方钻出,拳心向 里,高与口平;同时,胸部微含,目视右拳(图3-27)。

 

上动仍不停,紧接着右脚尖外展,向下踩踏落地,双膝重叠成高歇步;同时,身向右扭,双拳变掌,右掌内旋向下刁捋 回抽,掌心向下,停于腹前;左掌直腕擦右掌背劈出,掌心向 下,指端微扣,高与肩平,目视左掌(图3-28)。

图片26.27 图片28

 

要领

此回身动作亦称“狸猫倒上树”,要求转身提腿、下踩、出 掌(拳),一气呵成。在转身时避免低头、弯腰,出拳(掌)时 臂要保持一定弧度,不可伸直,同时身体保持正直。在此动作 中,含有刁、捋、钻、压、抓、踩、踹等含义。

说明

上述回身方法左右均可,只是方向相异。

如只打顺步崩拳时,左拳在前即左脚里扣,身向右转 180%右脚先撤复出;同时,左拳随转身向内翻转划平圆捋带,停于腹前,右拳与左拳在身前交错击出。如右拳在前时,回身方 向则反之。

在打拗步崩拳时回身方法与“狸猫倒上树”相同,亦是左 右均可。

不管打哪一种单拳(掌)在前的,均应“三尖”竖向相 对,保持中正,下同。

并步右崩拳

接上式,左脚向前上一步,右脚 随之上步停于左脚内侧;同时,双掌 变拳,其余动作与“2”相同(图3 -29)。

图片29

  1. 收势


在打到起势位置,回身为“并步 右崩拳”后,左脚不动,右脚后撤一 步成三体式步;同时,身略右扭,双 拳变掌,右掌内旋抽回于腹前,左掌 在胸前与右掌相交劈出成三体式。

说明

以上介绍了崩拳的并步、顺步、定步、拗步、跟步等练法,各有所 长,用意有别。崩拳击打方向为前方,在上述介绍中一般击出与 肩平,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击打对方上身的上中下各部要害,并 可交换击打。在平时练习时亦可一步打两拳、或三拳,其中可虚 实并用。为此要求放松,在速度、灵活、劲力与身步配合上要协 调,在发劲时可打任脉劲,亦可打督脉劲,阴阳互换,刚柔配 合,长短结合,进行变化,余与前同。

 

三、钻拳

钻拳属水似闪电,或如水翻浪,其劲落点为前上方,它以竖 劲为主,还含有挤、拧、钻、缠、托、按、抖等劲。钻拳由下列 几种练法组成。

  1. 预备式


即三体式(图3-30)。

  1. 刁捋右钻拳起势


左脚微提略前移外摆,膝稍屈,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提起向 左脚内侧靠拢,右脚弓停于左踝处;同时,右掌由左小臂下向左 向上再向右,顺时针绕立圆后外旋变拳,屈肘贴肋暂停于心口 前,拳心向上;左掌变拳与右拳相交后由左向右、向前、再向 下,顺时针绕立圆屈肘扳按,暂横臂停于胸前,拳心向下,目视 前方(图3-30)。

图片30.。

  1. 刁捋右钻拳落势


接上式不停,右脚向前上一步,左脚随之跟进成三体式步; 同时,左拳向斜下方压带,拳心向下,屈肘停于腹前;右拳随身 左扭微抒与左小臂相交钻出,拳心向上,高与口平,力达拳面, 目视前方(图3-31)。

  1. 刁捋左钻拳起势


接上式,右脚前移脚尖外摆,左拳变掌,余与“刁捋右钻拳 起势”动作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图3-32)。

图片31.32

 

  1. 刁捋左钻拳落势


接上式不停,其动作与“刁捋右钻拳落势”相同,只是方向 相反(图3-33)。

要领

刁捋与扳按要协调一致,压带与拧钻要密切配合,起落动作要连贯顺活。同时在做上述动作时要求身法、步法配合默契,使 其发出整体的竖劲,其劲力好似大海翻浪之汹涌。其次,除拳面 击打外,还可屈肘以小臂外侧击打其面部与上身。其三,在步法 上可用定步(上步时后脚不跟进)、拗步、侧进步等。

  1. 右钻拳起势


接上式,左脚脚尖外摆前移垫步,重心偏移左腿,右脚不 动;同时,身略左扭,左拳内旋,含胸下压,拳心向下;右拳不 动,目视左拳前方(图3-34)。

图片33.34

 

  1. 右钻拳落势


接上式不停,右脚向前上一大步,左脚即时跟进半步,成三 体式步;同时,身略左扭,右拳外旋与左拳在胸前交错,向前上 方拧转击出,拳心向里,臂略屈,高与口平,力达拳面;左拳顺势压带屈肘贴肋停于腹前,拳心向下,目视前方(图3-35)。

  1. 左钻拳起势


接上式,其动作与“右钻拳起势”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图 3-36)0

图片35.36

 

  1. 左钻拳落势


接上式不停,其动作与“右钻拳落势”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图 3-37)。

要领

压带与钻翻要与上步一致,含胸与扭身要与上述动作协调。 钻拳属督脉竖劲,要求按肩、逼臀,下压与上钻形成相反方向。 此种练法在起势时,后脚亦可提至前脚内侧,然后再向前上步。 另外也可练退步的,余与上同。

旋转右钻拳起势

接上式,左脚微提向前垫步(长约一脚),身体重心偏移左 腿;右脚随即跟于左踝处,脚掌点地,两腿略屈下蹲;同时,身 略左扭并含胸,顺势双拳变掌,左掌屈肘回抽与右掌在胸前掌心 相对,右上左下,紧接着顺时针旋转立圆半周,左右掌上下互 换,双掌虎口撑圆,指端稍扣;右大臂贴肋,左掌与胸平,目视 前方(图3 - 38)。

图片37.38

  1. 旋转右钻拳落势


接上式不停,身略左扭,右脚向前上一步,左脚跟进成三体 式步;同时,双掌棚着向前上方击出,左掌的外沿斜向上,高与 口平;右掌心向上,双肘略屈,目视双掌前方(图3-39)。

  1. 旋转左钻拳起势


接上式,其动作除双掌屈肘回抽外,余与“旋转右钻拳起

势”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图3-40)。

  1. 旋转左钻拳落势


接上式不停,其动作与“旋转右钻拳 落势”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图3-41)0

图片39.40 图片41

要领

双拳变掌回抽旋转要与扭身上步配合 连贯,以腰为轴,竖项、正面,带动两肩 灵活转动,两掌挺腕环抱拧立圆,形似 “漩涡”。两掌棚合向前上方发出刚柔相济 之整劲。其动作可使对方中心与重心偏 离,以刁、托、捋、推、抖之合力,使对 方在旋转中失重。熟练后可圆活、敏捷地 连贯完成,此势还有旋转、侧进、中低势 等练法。

钻拳回身

接上式,左脚微提,脚尖尽量里扣,顺势身向右转体180°; 右脚随身转先撤复出向前上一步,左脚跟进成三体式步;同时, 双掌环抱随身转顺时针旋转半周,先回撤下压再向前击出。此势 与“旋转右钻拳落势”相同(图3-42、图3-43)。

图片42.43

说明

上述动作如果是由“旋转右钻拳落势”回身时则与上述旋 转方向相反。

如是打到“左钻拳落势”转身时,亦是左脚里扣身向右转 180°,右脚先撤复出,上身动作与“右钻拳”相同,其他练法回 身亦基本相同,或用转身上步亦可,其他“行”亦同此。

  1. 收势


接上式,如打到原起势点为右势时,不再继续演练,可右脚

 

后撤一步成三体式步;同时,身略右扭,右掌内旋抽回,左掌前 伸并与右掌相交成三体式即可。

说明

在回身收势时,如遇左腿左手在前,可将左脚先撤复出成 三体式步;同时,双手为掌,掌心相对,右掌先伸复抽(或直接 抽回),左掌先抽后伸成左三体式。

以上三种练法各取其意,均以竖劲为主,它在步法上可釆 用多种变化形式来演练,充分体现钻拳如闪电、似翻浪之含意。

四、炮拳

炮拳属火如炮之猛烈,击打方向为左右斜侧方,但它有直有 斜并非全斜也。主打斜劲,并含有钻、裹、拨、捋、带、拧、 竖、炸等劲力。炮拳由下列几种动作组成。

  1. 预备式


即三体式(图3-44a)。

图片44.

  1. 右炮拳起势


右脚向前上一步,脚尖里扣,

重心移于右腿;随即左脚提离地 面,脚尖微跷,脚跟靠于右踝处,

双膝稍屈;同时,身略左扭,双掌 变拳外旋,拧、裹、带、砸抽回,

拳心向上停于腹之两侧,左拳略前 一些,两臂屈肘贴肋,目视左前方 (图 3-44b)

  1. 右炮拳落势


接上式不停,左脚向左斜前方上一步,右脚随即跟进,成三体式步;同时,随身左抒,左拳内 旋经胸前、面前向左侧钻、旋、滚、翻,屈肘下垂停于头左侧, 拳心斜向前,右拳微内旋经胸紧随左拳,弧形向左斜方抖炸击 出,肘微屈,高与胸平,拳眼向上,力达拳面,目视右拳前方 (图3-45)0

图片44.45

  1. 左炮拳起势


接上式,左脚向前垫步,脚尖里扣,重心移于左腿,右脚提 靠于左踝处;同时,双拳外旋回抽,停于腹两侧,拳心向上,右 拳略前一些,两肘贴肋,其他要求同“右炮拳起势”,目视前方 (图3-46)0

  1. 左炮拳落势


接上式不停,其动作与“右抱拳落势”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图3-47)0

图片46.47

 

要领

在起势时右(左)脚垫步和后脚提靠与双拳回抽要保持一 致,有蓄力合顾之意。落势时左右拧合,手脚齐到,上下协调, 体现炮拳的抖炸之形。

要求上身正直,三尖相照,拧转适度,翻转圆活,保持平 衡。

说 明

此拳属斜劲。通过步法与上肢的变换,可练多样,此是练法 之一。它对“起也打,落也打”、顾打合一体现较为明显,在熟 练后可一次完成。

  1. 右炮掌起势


接上式,右脚向前垫步,脚尖里扣,重心移于右腿,左脚提靠于右踝处,双膝稍屈;同时,身略左扭,双拳变掌外旋带压回 抽,掌心向上,停于腹之两侧,左掌稍前一些,两臂贴肋,目视 前方(图3-48)。

  1. 右炮掌落势


接上式不停,左脚向左斜前方上一步,右脚即时跟进,成三 体式步;同时,身顺势左拧,双掌内旋,左掌经胸、面前向左侧 翻滚拨转、刁捋,掌心斜向前,掌指微扣,屈肘停于头左侧,右 掌塌腕,紧随左掌经胸前弧形向左斜前方击出,力达掌根,高与 胸平,目视右掌(图3-49)。

图片48.49

 

  1. 左炮掌起势


接上式,其动作除“双拳变掌”改为双掌外旋外,余与“右 炮掌起势”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图3-50)。

 

  1. 左炮掌落势


接上式不停,余与“右炮掌落势”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图 3-51)

图片50.51

要领

同炮拳动作,惟双拳变双掌不同,上述炮掌为塌腕,是任脉 劲,也可打挺腕督脉劲,同时相互配合使用亦可。拳变掌后可利 用掌来进行挑挂、刁捋、拨带、托刺等动作,充分发挥掌、腕、 指的配合功能,其余与炮拳相同。

  1. 右阳炮起势


接上式,右脚向前垫步,脚尖里扣,重心移于右腿,左脚跟 步提靠右踝处,双膝稍屈;同时,身微左扭,双掌变拳外旋拧裹 带砸抽回,拳心向上停于腹之两侧,左拳稍前一些,两臂贴肋, 目视前方(图3-52)。

图片52

 

  1. 右阳炮落势


接上式不停,左脚向左斜前 方上一步,右脚随即跟进,成三 体式步;同时,身顺势左抒,左 拳内旋经胸、面前向左侧钻旋滚 翻,屈肘下垂停于头左侧,拳心 斜向前;右拳屈肘紧随左拳弧形 击出,拳面朝上,拳心向里,力 达右小臂外侧,拳与口平,目视 前方(图3-53)。

  1. 左阳炮起势


接上式,其动作与“左炮拳 起势”相同(图3-54)。

图片53.54

 

  1. 左阳炮落势


接上式不停,其动作与“右阳炮落势”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图3-55)。

要领

同炮拳,只是出拳方小臂屈回约为90°,其劲力有向前上方 钻冲之劲,属督脉劲,通过变动步法进、退、顺、侧均可练习, 它击打面积大,威力强,这也是练法之一。

  1. 炮拳回身


(1)接上式,右脚略提尽量里扣,身向左转体180°,左脚微 提后撤停于右踝处,重心移于右腿,两膝略屈;同时,双拳随身 转回抽,停于腹两侧,拳心向上,目视前方(图3-56)。

图片55.56

要领

除转身外,余与“右阳炮”要求相同。 阳炮落势”相同(图3-57)。此动作要连贯起来完成。

图片57

 

  1. 收势


接上式,在返回原起势点,打完右阳炮 落势后,身略右扭,双脚略向右移成三体式 步;同时,双拳变掌,右掌内旋回抽,左掌 与右掌在胸前交错劈出成三体式即可。

说明

上述三种练法,各有各的含义,它主要 体现斜劲,其中有塌腕、挺腕,分别为任、 督脉劲。在熟习的基础上可选择演练,充分 体悟各部位的协调配合与各种劲节的相互变 化,以及攻防含义,余与上同。

五、横拳

横拳属土,其形似弹非弹也。击打方向为左右两侧,是横 劲,它还含有缠、拧、竖、翻、压、钻、抖等劲。横拳由下 列几种练法组成。

预备式即三体式(图3-58)。

右顺步外横拳

左脚略提外摆向前垫步,右脚随即经左脚内侧向前上步,左 脚即时跟进,成三体式步;同时,双掌变拳,身略左扭,左拳向 左侧压带回抽,拳心向下,屈肘停于脐前;右拳外旋经左小臂下 向前拧钻冲出,并向右横击,力达小臂外侧,拳心朝上与小臂平 行,拳高与胸平,肘部略屈,目视右拳前方(图3-58)。

图片58.。

 

左顺步外横拳

接上式,右脚向前垫步,左脚向前上一步,右脚跟进,成三体式步;同时,身略右 扭,右拳内旋回抽,左拳外旋 向前冲出,余与“右顺步外横 拳”要求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图 3-59)。

图片59

要领

两臂在出拳时要有压带、拧钻之合劲,两肩一扣一翻,两臂一内旋一外旋,两膝里扣,裆内外裹撑,两胯相合,

 

系列

两脚亦稍内扣站稳,身体保持正直平衡,形成整体合劲,以身带 动两臂发出抖绝之外横劲。同时要求沉肩、头顶、竖项、逼臀, 以腰为轴保持中心,以下同。这是一种练法。

拗步右里横掌

接上式,右脚向左脚前垫步,左脚经右脚内侧再向前上一 步,右脚跟进,成三体式步;同时,双拳变掌,并翕身先右扭再 左拧,左掌由下上挑逆时针内旋绕立圆并刁捋,掌心向下,屈肘 贴肋停于脐前;同时,右掌稍外旋成侧掌,掌心向里,掌指朝 下,指端略扣,前伸向左横击,肘微屈下垂,掌髙在胸腹间,目 视前方(图3-60)。

图片60

 

说明

在步法上左脚先后撤再向前上步,右脚跟进成三体式步亦可。

拗步左里横掌 接上式,左脚向前垫步,右脚上一步,左脚跟进,成三体式 步;同时,上身动作除双拳变掌 外,余与“拗步右里横掌”相同, 只是方向相反(图3-61)。

要领

前手绕立圆幅度不宜大, 它与身法配合化解对方正面直 线进攻,后手配合前手完成对 臂部中、根节的横击动作,所以 上、下、左、右,配合必须默契。 余与前同,这是又一种练法,它 体现灵活、便捷、实用。

拗步右外横拳 接上式,右脚向前垫

步,左脚上一步,右脚跟进 成三体式步;同时,双掌变 拳,翕身右扭左拧,左拳稍 上挑内旋压带,拳心向下, 屈肘贴肋停于脐前;右拳外 旋经左小臂下向前钻翻并向 右斜上横击,拳心向上,高 在胸腹间,力达小臂外侧,目视前方(图3-62)。

图片61.62

 

拗步左外横拳 接上式,其动作除双掌变拳外,余与“拗步右外横拳” 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图3- 63)。

说明

此是外横拳的另一种练 法,步法要求同前。它与“顺 步外横拳”不同之处除步法 外,又增加了上身拧转变化、 前手上挑、前进方位变换等内 容。另外用掌亦可。

顺步右竖横拳 接上式,右脚先后撤再向前上一步,左脚跟进,成 三体式步;同时,身向左扭 90°,左拳先上拨再内旋滚 翻回带,拳心向下屈肘贴肋 停于心口;右拳屈肘上冲并 外旋,随身转向左拧转横 击,拳心向里,拳面朝上, 高与口平,力达小臂内侧,目视前方(图3-64)。

图片63.64

顺步左竖横拳 接上式,右脚微提向前

外摆垫步,左脚向前上步,

 

右脚跟进,成三体式步;同时,身向 右扭45°,右拳先向右弧形下撤再上 挑并内旋滚翻回带,余与“顺步右竖 横拳”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图3 - 65)

图片65

要领

在前手上挑滚翻时要翕身,上步 横击动作时,身要正直,脚底要稳 固,以腰为轴带动上肢发出整体竖横 之劲。

说明

这是横拳的另一种练法,它充分 体现了“横以济竖,竖以横用”,在 实战中实用性很强。它可一掌一拳、或 两手为掌的演练,同时退步亦可练。

横拳回身

接上式,左脚尽量里扣,身向右转 体180°,右脚先后撤再复出,成三体式 步;同时,左拳随身转上拨内旋滚翻回 带,余与“顺步右竖横拳”相同(图3 - 66)

图片66

收势

接上式,在打到原起势位置不再继 续演练时,可右脚后撤一步成三体式 步;同时,身向右扭,双拳变掌,右掌 内旋回抽,左掌经右掌背劈出成三体式即可。

说明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形意五行拳的几种练法,其中有较早的练 法与改进创新的练法,这些练法各有所取,各具特色,是宋氏形 意拳创始人宋世荣先生在其尊师李洛能老先生的悉心教导下,经 过多年的艰辛演练,细心琢磨,虚心学习,博学众长,并在《内 功四经》的启迪与研究体验上的成果。之后,他的传人亦不断改 进,按照五行变化的拳理拳法,大胆进行尝试与创新,使五行拳 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劲力体现更为突出,攻防性更强,适应 面更为广泛,更符合人之生理与医学之理。所以,演练它无论是 对人的身心健康、内外兼修,还是对防身自卫均有好处。这是宋 氏门人亲身体验的结晶,实际应用的总结,是对武术技艺的升 华。笔者认为这种创新与实践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值得提 倡的。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的潜能不断开发, 以后还会有更好的锻炼方式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出现。 .

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使形意拳术进一步发扬光 大,呈现勃勃生机,使它既有较高的观赏性,更具有鲜明的技 击、格斗与竞技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拳法将会被越来越多 的人认可,其锻炼的价值与发挥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大。

后面介绍的十二形及其徒手、器械对练等套路与技巧是在此 指导思想下阐述的。

浏览2,1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