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平跤
天子脚下也称王,是承继清代“善扑营”的遗风形成,王者风范,技术动作大,出 场架势小(跤架),形似狸猫夜巡、白猿欲窜,多用俗称“黄瓜架”,它即以力降十会, 似苍鹰扑兔刚猛,又一巧破千斤,兔滚鹰翻,轻盈迅捷。
20世纪30年代,那时北平摔跤正是风行一时,北京跤名闻全国,当时北京天 桥最强的摔跤高手一位是沈三(沈友三),一位是宝三(宝善林),还有杨春恒等人。 沈三练的是民间俗称“细胳膊跤”——武术加跤,神鬼难逃,即快跤,一巧破千斤,现 术语称“散手跤”。宝三玩的是“粗胳膊跤”——功力型,以功力压快,刚中强,以力 降十会,即现拿着摔的揸把(手)跤。沈三即现在电视剧中的主角甄三原形,沈三比 宝三更胜一筹,北京天桥双杰美名至今流传。
总之,京跤主要流行于北京地区,它继承和发展了清代善扑营的功法和技法。 特点是功法繁多,动作细腻,以手法著称于跤坛。其传播范围包括河南、上海和沈 阳等地,这些地区原有的技术动作与京郊结合起来,又各具特色。
2. 保定跤
也称保定府快跤、散手跤。它重视快速技术,是大架式出场(跤架)。保定跤上 盘手法上擅用撕、崩、捅、把位占先,下盘腿倒,上下配合,天衣无缝,打闪认针,妙计 连珠,以快打快,刚中有柔,猛中含智,绵里藏针,长于以小制大,左道旁门,散揸相 合,潜移默化,瞬间将对手制于末路。
这派摔跤高手近代有平敬一、张风岩、白俊峰、满老明、吴四等人。继后,名家 大师有常东升、常东如、常东坡、常东起四兄弟和闫益善、马文奎等英雄前辈。其中 首推常东升,其摔技,动作潇洒、飘逸,获“花蝴蝶”之美称,对手常于无形之中败北。 曾于台湾任军警界高级总教官,先后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建立“中国式摔 跤馆”。
现代摔跤名将有王彦会(河北摔、跆、拳中心主任),张建忠、沈金刚、郭建生(河 北柔道队主教练),周甫、杨建国、王胜利、安长青等。
总之。保定是京畿军事重地,也是著名的武术之乡,当地民间的摔跤运动开展 得非常广泛。早年,曾有少林派传人平敬一将武术与摔跤结合在一起,形成别具一 格的特色。?
3. 天津跤
它是北平跤和保定跤中间型的跤,动作非常的粗野、刚猛、自然。将灵巧、速 度、力量融为一体,近代摔跤名师有李瑞东、卜恩富、天津卫四大张(即张鸿玉、张魁 元、张鹤年、张连生)。那时天津好手很少与外地名手交锋,名声不如京、保二地那 样显赫。天津跤手名扬异地,还得感谢北京跤友。1940年夏,天津张连生只身一 人到北平天桥下跤场,多次摔败当地诸侯名将,顿时威名远扬,群雄高呼,接着雄关 大开,又走进了津卫大侠张鸿玉、张魁元、张鹤年前去助阵,以武会友,英雄相惜,在 一个美丽的夜晚,北京跤坛名手特意在馅饼周饭馆设宴宴请四大张,英侠把盏相 聚,星辉互映。北平跤坛从此留下了四大张的美名,四大张之名也就在京津保跤坛 传开了。
4. 蒙古族摔跤
蒙古族摔跤也称搏克,是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规格、服装、技术等方面与中 原跤种相比别具特色,搏克比赛时,运动员穿带铜钉子的短袖牛上衣和肥大摔跤 裤,穿高筒蒙古皮靴。在技术上,讲究手对手,脚对脚,允许抓握手臂躯干和上衣, 能用腿脚使绊,不许用手臂触对方下肢。摔倒对方,即终止全场比赛。新疆、黑龙 江等地区的摔跤风格,带有蒙古族摔跤的特点。
5?山西较
山西摔跤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忻州、平原等地素有“摔跤之乡”之称。其特点 是不穿跤衣,技术上以抓腕、胳臂、挟颈、插肩、锁肘、抱腿为主。
第三节中国式摔跤的特点与作用
浏览1,6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