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置疑,我想讲 一个王培生老师的实例,应该能说明这个问题。在一次关于气功的 会上,王培生老师作为理事在主席台上一-“太极五虎”在京城名 气大,那是早年间的事情,仅有耳闻,没有目睹,现在功夫究竟如
何呢——有人想一较高低,便用突袭的方式试探:此公在王培生老 师正跟别人讲话之时,突然从侧面动手偷袭(这属于“不讲理”打 法),只见王老师身形一动,袭击者踉跟跑跄、跌出数步。老师以为 此人恶作剧,便没有搭理,又继续着跟别人讲话。没想到此公趁王 老师没在意之机,抡拳再次发动进攻,老师手一扬,那人又摔了出 去,嘴角碰到了桌面,嘴唇碰出了血,后来到医院缝了好几针。该 会议结束时的全体合影照片我看过,有个人用围巾遮盖住嘴角,正 是此公。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太极拳不野蛮,留情面,留有余地。 当然,无论哪个拳种,只要功夫到家,既可以‘‘一力降十会”,也可 以“一巧破千斤”,也就是《太极拳论》中所说的“虽变化万端, 而理为一贯”。只不过太极拳更讲究先礼后兵、借力打力、后发制 人,或者说更讲道理。在此,我还愿意更正一个事实,有人在互联 网上发表文章,说他在某次太极推手选拔赛上,把王培生发出去六 次,等等,根本没这回事。当时王培生老师为北京队的领队兼赛场 调研组工作,李和生是教练、运动员为髙志军、刘庆奎和此君,我 是裁判。因体重的级别限制,此君没有上场比赛。我在此只是说明 事实,以正视听。
〇您讲的事我不了解,不便评论,但要替傷“拿名人说事”这 种情况。文艺界、武术界都有这样的事例。例如有个根本连陈发科 的面都没见过的所谓陈式拳“名师”,竟然评论跟随陈发科先师学艺 十四载的李经梧先生的拳“不是陈式拳”,以此显示自己为正宗,这 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相共妓接
太极拳论
太极拳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 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 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 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 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 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 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
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为 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 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则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 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1. 十三势行功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陈。
变转虚实须留神,气遍身躯不少滯。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貽叹惜。
2. 打手歌
棚说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丨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试观耄耋能御众,俱非先天自然能。
3. 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 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 千斤也。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
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 则滯。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 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 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双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 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发劲须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律。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 动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免之鸦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 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 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浏览3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