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剑丛稿


七、十五 朴刀与“朴刀局段”考|说剑丛稿





梁山故事发端于南宋临安的“说话人”。早期的梁山人物故事, 如《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原本是各自单行的短篇 话本。后来,在长时间的演述中——主要是南宋和元两个朝代,这 些短篇话本被不断加工、铺衍和缀合,又经过一位或多位大手笔 的融通熔铸,终于形成了章回体长篇小说《水浒传》.



《水清传》保存了许多南宋话本的本来面目,对此,学者们已 多有考论。而我注意到最能反映它本来面目和早期梁山故事特色 的,是它保持着朴刀和杆棒两种兵器在故事中的突出位置。所不 同者,南宋话本依据故事内容,将故事分成“朴刀”、“杆棒”两 类;在《水浒传》里,二者融为一体,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了.



朴刀几乎是一部《水浒传》的象征,是梁山好汉们的标志。然 而,朴刀究竟是一种什么兵器,为什么它在梁山故事中占有如此 显赫的位置?迄今没有人回答过这个问题。还有,同样是梁山故 事,何以被南宋的“说话人”分别归属于“朴刀局段”和“杆棒 之序头”?这个问题论者不少,但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我 以为解开了朴刀之谜,“朴刀同段”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杆棒 之序头”的类属性质也可得到合理的解说。显然,这些问题的解 决,对研究梁山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水浒传》的成书过 程,都是很有意义的。故不揣浅陋,试加考述,就正于专家和读 者.



细读《水浒传》,我们不难发现,朴刀乃是一种主要用于步战 的兵器.大致说来,梁山人物凡长于步战者,多执用朴刀,一旦 披挂上马,则往往改用其它兵器。如九纹龙史进,步战时用朴刀, 骑战用三尖两刃刀。杨志、雷横等也有类似情形。长于骑战者,如 教头出身的林冲、徐宁,都有惯用的马上长兵,而步战时也多改 用朴刀.此外,凡出门远行者,不论其身份为官为民为盗,为公 开为秘密,也总是随身带着朴刀,即书中常见的“挎口腰刀,提 了朴刀”。可见,朴刀是一种便于携带用于步战的兵器,这是我们 读《水浒传》时很容易获得的认识.



朴刀的式样,从《水浒传》的描写中亦可窥见大概。



第三十一回,武松飞云浦脱险后,“捡条好朴刀提着,再迳回 孟州城来他血洗了鸳鸯楼,又连夜跳城而逃。书中写道:



.“这孟州城是个小去处,那土城喜不甚高,就女墙边里下, 先把朴刀虚按一按,刀尖在上,样?梢向下,托地只一跳,把 棒一拄,立在壕堑上J



显然,“刀尖在上,棒梢向下“,为的是借助刀杆的支撑来减 缓跌力,以维持平衡。武松“身高八尺”(第二十四回),刀杆必 与其身体的高度相当,才有“把棒一拄”的可能,足见朴刀柄杆 一定比刀身长出许多。朴刀的这一基本特征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明代杂剧选》的注释者说朴刀是“短把刀”;1980年版《辞源》说 是“窄长有短把的刀此类解释多有所见,都是很不准确的。



再看第六十一回。卢俊义中了吴用的圈套,出门行商,借以 躲避“百日血光之灾”。离家时,随身带的兵器是棍棒和腰刀。第 一天住店,他“倚了棍棒,挂了毡笠儿,解下腰刀,几天后,将 要路经梁山:



“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棍棒上,三个了儿扣牢,赶着车 子奔梁山泊路上来,”



这是《水浒传》全书惟一一处描写了朴刀细节的地方。请看, 朴刀不仅柄杆很长,而且刀体与柄杆可合可离。不上刀时,自是 一条杆棒,是无刃的兵器;临战前将刀体装到刀柄上,立刻变成 一件可以穿坚断韧的利器。刀体与柄杆之间,是用“三个了儿”0 扣联起来的。



注意到这段文字,不仅对朴刀一个重要特点有了了解,而且 对《水浒传》里许多情节也好理解了.例如,四十二回写宋江下 山探亲:”便取个毡笠儿戴上,提条短棒,腰带利刃,便下山去 显然,与卢俊义出门的情况相似,腰带利刃为的是与手中的短棒 相配伍,两者一合,便是一条朴刀。四十六回里石秀:“便把包裹、 腰刀、杆棒都放在树跟前”,道理也是一样的.



我们还注意到,《水浒传》的前八十多回里,大凡讲到某人携 带朴刀时,总要先讲“带了腰刀”或“挎口腰刀”,朴刀与腰刀多 半是相提并举。我以为这里所谓“腰刀”,实指朴刀的刀体而言, 它既可以装置在杆棒上,成为朴刀的组成部分,又可以卸下来挂 在腰间,成为一柄兵器。不过《水浒传》里这些名称的使用比较 混乱,如前所引六十一回卢俊义过梁山,先是分明写到卢俊义带 着腰刀,后面又说他“取出朴刀,装在棍棒上”,实际上“朴刀” 就是腰刀.此外,书中屡见的“挎口腰刀,提了朴刀”,“朴刀”似 乎又指杆棒而言-我们知道,《水浒传》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朴刀术语使用上的混乱,既反映了口头文学的特色,也反映了后 期的整理者对朴刀的形式已不甚明了,所以也就无法对全书进行 文字上的整齐划一.



根据《水浒传》提供的情况来看,朴刀实在是一种十分奇特 的兵器,我们在历代图籍中一直没有找到它的图式和关于其式样 的文字载述,更不曾见到遗存的实物。《清会典图》卷101载有一 174



种供绿营使用的“扑刀”,其实是一种通长不到二尺的短柄阔刃刀, 与《水浒传》里的“朴刀”名实均不相同,却往往被人们混为一 谈。现代武术器械中有一种被称为朴刀的长柄刀,常见于对打表 演,如“朴刀进枪”、“朴刀对朴刀”之类,但它是清代军中兵器 “双手带”的演变,并非宋代朴刀的遗制.那么,这种奇特的兵器 到底存在过没有,它是南宋“说话人”和“书会先生”们向壁虚 构的呢?还是历史真实的文学再现?这对《水浒传》的研究来说, 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在宋代,确实存在过与《水浒传》的描写完 全相合的朴刀.





浏览48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