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沏气功

第一节少林静禅功

有坐禅法分端坐势、单盘势、双盘势、插花势、站禅法 和卧禅法等。

一、端坐势

端坐势即端坐発k椅上,膝关节屈成90°,

两手自然放在两大腿上,上身端正,两眼微闭,

顶上腭,意守丹田(图1)。

图片1

初学者一次或先练30分钟,以后逐渐增 至1小时。

歌诀:

端坐禅椅胸挺直,臂垂掌附膝上迹。

屈膝足掌轻着地,闭口微合双眼目。

舌顶上腭视鼻尖,意守丹田勿转移。

二、单盘势

单盘势即盘腿坐于垫盘或较宽的木板或木床上,左脚放在 右腿膝关节上面,脚心向右,脚尖向前;右脚放在左腿膝节 上,足心向左,身胸挺直,两掌在腹前平脐相叠,右掌在上, 左掌在下;两掌心均向上,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如端弥 陀印;上身端正,两眼微闭,目视鼻尖,自 然闭口,舌抵上腭,用鼻呼吸,意守丹田 (图 2)。初练,每次半小时,以后逐渐增至两小时

图片2

歌诀:

沙弥学法坐禅床,直腰端坐挺胸膛。

单盘腿法踝附膝,垂臂环扣弥陀掌。

沉手如就陀佛印,合口眯视鼻尖上。

舌抵上腭守丹田,华日一周三炷香。

三、双盘势

双盘势即坐在垫盘或较宽的木具上,两腿 屈膝相盘,先将右脚外裸放在左膝上,再将左脚 外裸放在右膝上,两腿交叉,挺身而坐;上身端 正,两眼微闭,留一小缝,目视鼻尖,自然闭 口,舌抵上腭,腰部放松,两手按在两大腿根部(图 3)。

图片3

久练之后,两手可改为腹前平脐相叠,如怀弥陀印。

歌诀:

单盘禅法三春秋, 两足插盘坐椅上, 纯思田池抵上腭, 精华曰月一周旬,

四、插花势

插花势即两腿交叉盘坐于蒲盘或较宽的木具上,脚尖向 前,上身端正;两手在腹前平叉相叠,如端弥陀印;两眼微 闭,目视鼻尖,自然闭口,舌抵上腭,用鼻呼吸(图4)

图片4

每次练半小时左右。此练法容易掌握,知 者较多。

歌诀:

插花禅坐在自如,两腿交盘位如席。

挺胸意守丹田穴,舌抵上腭迷眼神。

凝视鼻尖抱陀印,钢弦松解百格适。

插花优在易掌握,沙弥入规法不迟。

五、站禅法

站禅法即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稍向里扣;两臂抬 起,与肩同高,五指自然分开,两掌心相对,距一尺左右,形 如抱球;然后两手同时缓缓下行,落于下腹,两手中指相接, 掌心向里;身体保持端正,两眼微闭,目视鼻尖,意守丹田 (图 5)。仰卧即仰卧于床上,两腿自然伸直,两脚尖外 (图5)

图片5

两手心向下,平放于两腿外侧,五指稍屈;两眼微闭,目 视鼻尖,自然开口,舌抵上腭,用鼻呼吸,意守丹田(图6)。

图片6

歌诀:

缓卧缓伸足手当,合口眯目松弦纲。 意守丹田刻入寝,日月循周疾复康。

(二)侧卧势

侧卧即身体向右,侧卧于床上,两腿前屈,大腿与上身成 钝角,右腿着床,左腿放右腿上,稍向前提;两掌放身前,右

掌心向上,左掌心向下着床;头稍向前钩,形似螳螂;两眼微 闭,目视鼻尖,自然开口,舌抵上腭,用鼻呼吸,意守丹田 (图 7)。

图片7

 

第'—节少林静功十段

静功十段又名十段功,是内功的站禅功夫之一。其特点是 静纯、放松、施意。久习可施意祛疾,甚至可以以意制人。其 法是寻找安静之处,两足成八字,并步站立;两臂屈肘,两掌 环叠,五指并拢,掌心向上,附于脐下一寸处;胸部挺直,两 眼微闭,视于鼻尖,用鼻呼吸,舌抵上腭,意守丹田。行功前 先运气三周,再静施十段功法。

歌诀:

沙门静功十段秘,奥在静松与施意。 天地人三歧分毫,难成功就妄磨志。依法习功恒至终,亦有真机概入里。十段功夫不自迷,少林先师功著史。

《少林拳法精义》云:凡练静功十段法者,每日早晨先内 服“通灵丸” 64粒,片刻待药脾化时,以鼻吸气,注所行功 处,以意领气,意走骨髓,切不可施功,若行力者则与动功无 异。练十段功者,每段数息,渐渐增加,可燃香计时,每段一 寸香,加至二寸香为至。日行三遍,功毕则行打洗神通,暇则 自行观心、洗心诸法,十月功成。

第一段韦驮捧杵注想尾闾上第二节,气从背上起,直通至指端。

第二段独立金刚注想项后,以意领气,气从足心起, 到两肘梢,绕膻中经印堂通头顶,下行到手,再归丹田。

第三段降龙注想项后风府穴,以意领气,从腹起,上 到单手,然后单手缓缓下放,气归丹田。

第四段伏虎注想风府穴,以意施气,起于背,行至前 肩,再由臂到两手,然后收气归丹田,反复施之。

第五段天地趸注想尾闾之前、肾囊之中,以意领气, 从涌泉穴起,直通周身,行至百会穴,再放臂下行,经胸中 线,下沉丹田。

第六段虎坐注想脐前任脉穴,以意领气,注贯全身, 先经胸中线向上直达百会穴,后沉会阴,注两足达涌泉穴,然 后收气归丹田。

第七段龙吞注想天灵盖,以意领气,从足跟起,经前 中线直上顶巅,然后沉气经膻中穴,下归丹田。

第八段御风渡江注想脐后,以意领气,从背上起,经 脊中线直通顶上,达强间穴,绕百会,经膻中穴,下归丹田。

第九段回回指路注想命门腰间,以意领气,从背中下经命门穴,岔绕环跳到阳陵穴,再达脚底涌泉,循路返上,经 后正中线绕百会下行膻中,缓注丹田。

第十段观空注想指圈空处,以意领气,发行通身,再 收归丹田。

第三节少林气功古验秘抄

―、纳气分路法

气,就是呼吸。纳,收人其内为纳。分,分明其气,不使 颠倒混乱。路,就是道路。一吸一呼各有其路,不能不遵。 法,就是规矩。如身的束纵、步的存进、手的出人,或进或 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接取宜于纳之吸中,一吸即 得。送去宜于纳之呼中,一呼无失。接取瞬间,胜败已定,万 万不可混施。古今练拳习技者,首先要知道人身气的由来,然 后懂得练气行功和如何纳气分路,方可练就一身功夫。

二、呼吸动静法

古拳谱载:呼吸者,气也,动静者,心也。心一动而气一 吸,则无力而势虚矣;心一动而气一呼,则有力而势实矣。然 静要专一,动要精神,吸必紧急,呼必怒发。心为元帅,气为 先行,目为旌旗。目若恍惚,指示不明,则动静失宜。呼吸倒 置,阵必失矣。习此艺者,先要讲明眼位,视而不至恍惚,则 目之所注,志必至之;志之所至,气必随之。心一.动而百体从令,振其精神,扬其武威,动静者此之说也。身之起落、步之 进退、手之出人等。法活而气炼,来速而气疾,不战则已,战 则必胜矣。

歌诀:

心动吸气则无力,无力势虚力不全。

心动一呼则有力,有力势实则力满。

心为人体帅,气为先行官。

眼为旌旗标,恍惚失向盘。失观对方势,动静辨别 难

呼吸若杂乱,交战必败转。因此重眼位,习武重在

眼。

锐目盯敌势,志力随目转。心动令百节,精力充肺 源。

全身是虎劲,威武震河山。

呼吸动作要协调,接取纳气归一团。

身步起落贯一气,进退出手活如猿。

来去风速如闪电,百战百胜乐开颜。

三、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羡也。内与外较, 外可略也。盖内壮言道,外壮言勇,道人圣阶,勇仅俗务,悬 霄壤矣。凡练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中,此功之要,在于积 气下手之法,妙于用揉。凡揉之时,手掌着处之下胸腹之间, 即名曰中。惟此中处,乃积气之地,必须守之。宜含其光明, 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四肢不动,一意冥心存想中处,先存后忘,渐至泊然不动,斯为合式。盖揉在子斯,守即 在子斯。则一身之精气与神俱注积之,久久自成无量功力。或 杂念纷纭,驰情外境,神气随之而不凝注,虚所揉矣。一曰万 勿他及。人身之中,精血神气非能自主,悉听子意。意行则 行,意止则止。守中之时,一意掌下,方为能守。或移念一掌 之外,或驰意于各肢体,则所注精气随即走驰于各肢体,便成 外壮,而非内壮,虚所揉矣。一曰持其充周。揉功合法,气既 渐积矣。精神附于守而不外驰,气蕴于中而不溢,直至真积力 久,日月已足,效验即形。然后引达自然,节节坚壮。若未充 周,而辄散于四肢,则四肢不固,外勇亦不全矣。

四、凝神气穴

功满周天日数,督任俱充,先行下部功法。自后早间内 功,当易归根复命为凝神人气穴矣。盖归根复命,是顺其气而 使之充积,以济内壮之源。此则提其气而使之逆运,以神充内 壮之用。顺则气满,逆则神充,一顺一逆,有体有用,方为真 正坚固。此际始行者,督任将通,方可施功也。诀曰:一吸便 提,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水相见。其法,仍于黎明时,跌 坐至念咒,悉如归根复命,注想跻轮之后、肾堂之前、黄庭之 下、关元之间、气穴之中,为下丹田。调匀呼吸,鼻吸清气一 口,直人其中,复下至会阴,转抵尾闾。即用气一提,如忍大 便之状,提上腰脊,上背脊,由颈直上泥丸。从顶而转下至山 根,入玉池,口内生津,即连津咽入上丹田;并上丹田气又一 咽,人中丹田;并中丹田气又一咽,送入下丹田,是谓一次。 又輞呼吸又咽,如此二十七次毕。仍行法轮自转,然后起身。 关元穴在脐下一寸三分。肾主纳气,故为气穴。玉池舌底生津 处也。此法抑命府心火人于气穴,故曰水火相见也。经云“久视下田,则命长生”者,此也。

五、下部行功论

功行三百余日,督任二脉积气俱充,乃可柠下部功法,令 其贯通。盖人在母胎之时,二脉本通,出胎以后,饮食滞气 物,欲滞神虚灵有障,遂隔其前后通行之路。督脉自上牙龈上 项,由项后行脊下至尾闾;任脉自承浆下胸行腹,下至会阴。 脉虽贯而气不相通。今行下部之功,则气至可以相接而交旋 也。此段功法,在于两处,其目的有十。两处者,一在睾丸, 一在玉茎。在睾丸者,曰撗、曰挣、曰搓、曰抚;在玉茎者, 曰摔、曰握、曰束。二处同者,曰咽、曰洗。凡攒、挣、搓、 抚、摔、握、束七法,挣则努气注于睾丸,余皆用手依次行 功,周而复始,自轻至重,自松至紧,不计遍数,仍准一时, 每日三次。咽则将行功之时,彝吸清气一口,以意咽下,送至 胸;又吸又咽并送至腹;又吸又咽并送至下部行功处。咽三十 六口,然后行功握之法,必用力努至于项,方能得力。洗者, 洗以药水;束者,洗毕用软帛束茎根,宽紧适宜,取其常伸不 屈。此功百日,督任可通矣。功足气坚,虽曰隐处,亦不畏椎 挺也。

六、气功阐微

柔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 诣之精。究其极致所归,终以掺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恐怖之 域,而后大敌当前,枪戟在后,心不为之动摇,气始可以壮

往。此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也。虽然是,先易言哉。每见沉心求道之士,平日养气之言 不离于口,静悟之旨怀之在心,一旦临以稍可骇愕之事,则面 目改观,手足失措,神魂摇荡失舍。如是而求能静以御敌,戛 乎其难。其高尚者且若是,至于浮动轻躁者,其心气之易摇易 乱,几成固有性质。故试举目而望,气功之微妙变化,空谷中 几无跫然嗣响之音。此吾道之所以曰衰也。

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 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中制敌之 方。顾养气之学,乃圣学之紧要关键,非仅邈尔柔术所能范 围。不过柔术之功用,多在于取敌制胜之中,故于养气为尤不 可缓也。

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于一气之源,但有虚实动静及有形无形 之别。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意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使为 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及其妙 用,则时刚时柔,半刚半柔,遇虚则柔,临实则刚,柔退而刚 进,刚左而柔右,此所谓刚柔相济,虚实同进者也。

以上练气之说,中有玄妙,不可思议。若泛观之,几如赘 语重叠,无关宏旨。详加注释,精微乃见,今释之如下。


  • 运使既云练气,则宜勤于运使。运使之法,以马步 为先(又名站桩),以身之上下伸缩为次(如果腰肾坚强、起 落灵捷,将来练习拳法无腰酸腿颤之病),以足掌前后踏地能 站立于危狭之处而推挽不坠为效果。究其练成功时,虽足二寸 在悬崖,而坚立不能动摇也。足掌前后踏地须久练方能成,平 常人之足掌则前后不相应,故一推挽即倾跌也。以上乃练足之 法。盖寻常未经练习之人,气多上浮,故上重而下轻。足,又 虚踏而鲜实力,一经他人推挽则如无根之木,应手即去,此气 不练所致也。故运使之人手法门,即以马步为第一招,练手先 练桩。俗语云,未习打,先练桩(又名站桩),亦即此意。苟 能于马步熟练纯习,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之翁。而后一切柔 术单行手法及宗门拳技,均可以日月渐进矣。


初练马步时,如散懒之人忽骑乘终日,腰足腰肾极形酸 痛,反觉其力比未练以前减退。此名为换力。凡从前之浮力虚 气必须全行改换。但到此不可畏难,宜猛勇以进,如初夜站二 小时者,次夜加增数分,总以渐进无间为最要。又站时若觉腿 酸难忍,可以稍事休息,其功效总以两腿久站不痛、觉气往丹 田、足腔坚强为有得耳。

足既坚强矣,则练手焉。练手之法以运使腋力,令其气由 肩窝腋下运至指巅,如是而后,全身之力得以贯注于手。用力 久则手足两心相应,筋骨之血气遂活泼凝聚,一任练者之施用 而无碍也。

  • 吸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故言力者不能离气, 此古今一定之理。大凡肺强之人,其力必强,肺弱之人,厥力 必弱。何则,其呼吸之力微也。北派柔术,数十年前,乃有专 练习呼吸以增益其气力者,成功之伟,颇可惊异。其初本为寡 力之夫,因十年呼吸练习之功,有增其两手之力,能举七百斤 以上煮。南派则练运使之法多,练呼吸之法少,盖以呼吸之功 虽能扩加血气,时或不慎,反以伤身。后以慧猛师挈锡南来, 传授呼吸之妙诀,于是南派始有练习之者。未几,斯术大行, 逐于运使之时,兼习呼吸,而南派柔术,因以一变。兹将慧猛 师之口传秘诀记之如下。


呼吸有四忌:

  • 忌初进时太猛。初时以呼吸四十九度为定,后乃缓缓增 加,但不可以一次呼吸至百度以外。

  • 忌尘烟污染之地。宜于清晨或旷寂幽静之所行之。晚间


练习宜在庭户外,不可紧闭一室中。

  • 忌呼吸时以口出气。初呼吸,不妨稍以口吐出肺胃之恶 气,以三度为止。而后之呼吸,须使气从鼻孔出人,方免污气 侵袭肺部之害。又呼吸时,宜用力一气到底。而后肺之涨缩, 得以尽吐旧纳新之用,而是气力以生。

  • 忌呼吸时胡乱思想。凡人身之血气,行于虚而滞于实, 如思想散弛,则气必凝结障害,久之则成气痞之病,学者不可 不慎焉。


以上四忌,须谨慎避之,自无后患。迨至成功时,则周身 之筋脉灵活,骨肉坚实。血气之行动,可以随呼吸以为贯注, 如欲运气于指尖,臂膊及胸肋腰肾之间,意之所动,气即赴 之。稍与人搏,则手足到处,伤及肤理,不可救疗,气之功用 神矣哉。

洪惠禅师曰:呼吸之功,可以使气贯周身,故有鼓气胸肋 腹首等处,令人用坚木铁棍猛击而不觉其痛苦者,由于气之鼓 注包罗故也。但有一处为气之所不能到者,即面部之两额是 也。击他部虽不痛,惟此部却相反耳。

呼吸之术,当时北派最盛,而西江河南两派则以长呼短吸 为不传之秘法。河南派则名此为丹田提气术,西江派则名之为 提桶子劲(劲即气力之俗称也)。究之名虽异,而实则无甚差 别。其法直身两足平立,先呼出污气三口;然后屈腰,以两手 直下;而后握固提上,其意以为携千斤者然,使气贯注丹田臂 指间;迨腰直时,急将手左右次第向前冲出,而气即随手而 出,不可迟缓。惟手冲出时,须发声喊放,方免意外之病。以 此为范,则手或向上冲,或左右手分提(仍须屈腰与前同), 总以气血能贯注疏通为要。又向上冲时,觉得气满腋肋之间; 左右分提时,仍伸指出,而握拳归,俨如千万斤在手,则丹田

 

之气,不期贯而自贯矣。但提气时,须渐渐而进,有恒不断。 为成功之效果,学者须静心求之,勿视为小道野术也。

刚柔柔术虽小道,精而言之,亦如佛家有上中下三 乘之别。三乘为何?即刚柔变化二者而已。其宗派法门千差万 异,虽各有其专家独造之功,而刚柔变化之深浅,即上中下所 由判焉。上乘者,运柔而成刚,乃其至也,不刚不柔,亦柔亦 刚,如猝然临敌,随机而动,变化无方。指似柔也,遇之刚若 金锥;身似呆也,变之则捷若猿兔。敌之遇此,其受伤也不知 其何以伤;其倾跌也不知其何以倾跌。神龙夭矫,莫测端倪, 此技之神者矣。但柔而刚一段功夫,非朝夕所能奏效,此上乘 中技术也。

所谓中乘者何?即别于上乘之谓也。其故学者初学步时, 走人旁门,未蒙名师之传授指点,流于强使气力,刚柔无相济 互用之效。或用药力或猛力等,强练手掌臂腿之专技不辞痛 楚,朝夕冲捣蛮习,遂致周身一部分之筋肉气血由活动而变为 坚凝死坏,致受他种之病害。其与人搏,寻常人睹其形状,则 或生畏惧之心而不敢与较,若遇上乘名家则以柔术克之,虽刚 亦何所用。俗读云:泰山虽重,其如压不着我何?此刚多柔少 之所以非上乘也。

术以柔为贵。至于走使气力,蛮野粗劣,出手不知师法, 动步全无楷则,既昧于呼吸运使之精,复不解刚柔虚实之妙, 乃以两臂血气之力,习于一拳半腿之方,遂自命个中专家,此 下乘之拳技,不得混以柔术称之,学者所宜明辨也。

中乘之术,不过偏于刚多柔少之弊,然尚有师法派流,变 而求之,不难超人上乘之境界。惟下乘者,无名师益友之指 授,日从于插沙(鄙乡之拳师教人,用木桶盛沙,每日以手指 频频插之,使指尖硬于铁石),打桩(即用圆木一段钉人地中,

每日朝夕用足左右打之,初浅而次第加深,如能打翻人地二三 之桩,则足力已强,所击遇之必折伤,乃拳师敦人练习足力之 法,当时潮州、嘉兴、肇庆等处多爱习之),拔钉(敲钉于板 壁中,每日用手指拔之,能拔出最深之钉为功效,如与人斗, 指力到处,皮肤为之破裂),磨掌(磨掌之法,每日将掌边向 桌缘几侧等处频频擦磨,至皮外老坚凝时,再以沙石勤擦并以 桐油等物涂之,总以掌缘坚皮高起、刚硬如铁为止,故人遇其 掌斫落,无异金石之器也)之事。究其所到,不过与全未练习 之人遇,则颇堪恐怖。如一旦逢柔术名家,鲜有不败者矣。

从此观之,以刚柔变化能达于极品者,为上乘;刚多柔 少,谨守师法者,为中乘;至于一拳一技之微,有刚而无柔, 专从事于血气之私者,于斯为下矣。

第四节内气功新论

气功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在长期、复杂、艰苦的生 活实践中发掘出来的无形的人体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和增强我国劳动人民的体质健康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

气功早见诸于祖国医学经典中,历代中医学家和广大中医 药工作者都十分重视气功。祖国医学名著《内经》云:“气为 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这充分强调和说明气与血的密切关系, 并且详细阐述了气在整个人体活动和维持生命运动中都起到了 主导作用。人民群众已广泛地知道“气是生命的源泉”。一个 人少气,中医叫做“气虚”,气虚则会力弱,甚者感到困乏无 力。无气为断气,断气也叫停止呼吸,则亡命矣。

“气”是人生的根本,气不通,血则凝淤,血淤则作痛。

总之,气衰,体质弱,气盛人则壮,有气则有力,气盛力则 雄。因此,历代武术家或武术之士都注重练气,练气者不仅可 以健身,而且还可给人治病,所以才会出现气功师、气功理 论、气功专著等。气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生产与疾病作斗 争而逐渐形成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不少健身套路,如少林达 摩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风摆柳、信游功、柔功 等,都有明显的健身价值,应该广泛推广。

但是,自古到今都有一少部分歪道邪人,利用气功这个传 统项目故弄玄虚,把气功说得神乎其神,到处招摇撞骗,诈人 钱财,甚则危害人命,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危害,使人痛 恨不已。近年来,有些冒牌气功大师利用气功装神弄鬼,鼓吹 说气功能三十里外制人、千里之外感觉等等,纯属无稽之谈。 更有罪大恶极者,把自己封为释迦牟尼转世,大张旗鼓地利用 邪书、邪说毒害百姓,反对科学,以达到他骗人钱财、玩弄愚 痴者的目的。

然而,21世纪的中国人民,在党的改革开放英明政策的 指引下,正走在通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上,决不会再去相信任何 邪道气功及歪理邪说。作为一名气功爱好者,一个正义的中国 公民,利用本书出版之机会,倡议广大气功研习者和爱好者, 要团结一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正确地对待我国传统气 功,用科学的观点、有利于人民的观点去研究气功,吸取精 华,弃去糟粕,为继承我国这门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增强人民体 质而努力奋斗。

少淋太和气功

少林太和气功,是唐末宋初的福湖禅师所创。他在公年 898年皈依少林寺为僧,拜慧觉为师,师赐法名福湖。那时他 年近三十,身上已有一定的武功。因路打不平,一拳击毙知县 之子,怕吃官司,就隐居到少林寺,出家为僧。

他人寺后每天参禅习武,揎长气功,如软玄功、须弥功和 打擂术等。又善练各种兵器、暗器,拳械兵戈,样样俱精。他 还精修中医,善用阴阳五行,结合人体脏腑十二经脉、气血的 运行等互理关系创出了太和气功。该功法共分四段,即仰卧十 八法、禅坐十八法、髙禅坐功十八法、站转禅功十九法,共有 七十三法,久练可以健壮体质,抗疫祛病,延年益寿。

歌诀曰:

太和功法湖公传,阴阳五行脏腑缘。

善调神精并气血,益脏安腑百节验。

仰卧禅坐三六势,高坐站转功法连。

七十二式随气行,抗疫祛病寿延年。

浏览1,5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