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少林内功法
一、大金刚气功
“大金刚气功”是少林大金刚拳内功法中较重要的气功 练习法。它以八大金刚的动势和姿态为基础,结合a意气相 合、气力通达”的气功法而组成八种动作的练习,所以又称 为“金刚气功八势”。少林大金棚拳主张禅修”,通过内功 法的锻炼,达到内外功夫的统一,意念、呼吸、劲力三者合 一,通达一体,为拳法技击服务。同时又可使人体经络顺 通,气随意行,气督血驰,气力通达,此功法简单易学,神 形兼修,效果显著。
(一)基本姿势:
1•预备势(金刚顶立势〉
两腿平行开立,脚尖朝前,中间距离约为本人脚长的三 倍,两臂自然垂放于体侧,两掌心朝内,目视正前方(图 53)。

要点:
身体端正,收腹、含胸,提铛(提收会阴穴)、沉肩、松臂,头颈正直,下颏内收,舌抵上顎,扣齿闭唇,鼻 呼鼻吸。两脚站立要稳实,脚趾抓地。思想集中,意守两脚下的涌泉穴。
2•调息(金刚伏虎势)
两臂同时外旋,两手虽八字攀,由体两侧向上抬至 与肩平,肘部略沉,掌心朝上> 两眼漠视前方(图54)。

上动不停,两臂屈肘同时向上、向内拢至头顶上 方,两掌心朝下,中指相对(间距约5厘米两眼漠视前方(图55)。

上动不停,两掌同时由头顶上方经面前徐徐向下按 压,两腿随势半蹲成马步。两掌按至小腹前,两臂略屈肘, 腋下含空,掌心朝下,掌指相对,两眼漠视前方(图56)。

要点:
两臂的动作应连贯、圆活、松缓、自然。肩臂沉
松,肘部放松随势而屈,两掌心内含,腌部不可用力。 @两腿下蹲成马步与下按掌应同时完成。
③两臂抬至头顶时,要深深吸气,而后隨着两掌下按 而缓缓呼气。两臂上抬时,意念随势由两脚涌泉穴沿两腿后 侧上升,经昆仑、承山、委中、环跳各穴至腰后命门穴,再 沿体后督脉顺脊椎上升至颈后的大椎穴,经风府穴至头顶百 会穴。随两掌下按,意念由百会穴、上星穴经面部至喉下的 天突穴,再沿体前任脉降至丹田。
3•撞掌(力推山门势)
两臂略外旋向前伸出,同时向上、向内屈肘屈腕成 立掌,分别置于两肩前,指端朝上,两掌心相对,中间相距 约30厘米,小指一侧朝前,肘端下垂;眼漠视前方(图57)。

两掌同时略外旋,向正前方推(撞)出沉肩,腕 部屈立,掌心内含朝前,指端朝上,高与眼平,中间相距约 20厘米,力达掌心。两肘略屈沉,目视正前方(图58)。

要点:
沿体前向上屈肘成立掌时,速度要徐缓,部弯曲
略小于九十度,同时配合吸气。
两掌同时用力向前平行推出时,动作要迅速、劲 猛,马步保持不动。在撞推的瞬间,背部略向后撑,同时配 合呼气(用鼻喷气),使力量的发挥稳正通达,并产生震抖之 劲。
@同时脚跟略抬起,使内气震撼,上下贯通。
意念在静止过程中,由丹田引向会阴穴,向后沿督 脉上升,经长强穴、命门穴至大椎穴,然后随动分别由两肩 通过肩顒穴,顺臂直达双手的劳宫穴,并同时贯至十指端, 然后向前猛力撞出,随之将气由掌心发至无限远。
4•向前双冲拳(拳打南山势)
- —两掌以腕为轴,外旋约一百八十度,掌心朝上,两 掌间相距约20厘米。两肘略屈,目视双掌(图59)。
- 两掌用力抓握成拳,屈肘徐徐收至隳间,拳心朝 上;目视前方(图60)。
两拳同时由腰间向
f体前冲出,肘部挺直,高与肩 平,两拳成平行,拳心朝下,力达拳面,中间相距约25厘 米^目视前方(图61)。

要点:
两掌外旎抓握成拳收至腰间的动作要连贯,速度要
徐缓。同时吸气。
@双冲拳时要迅速、有力,做到沉肩、挺肘、含胸、 收腹、立腰、坐胯,同时呼气。
随双掌外旋、抓拳,意念由无限远收入劳宫穴。双 拳冲出时,意守劳宫穴。
5•向侧双冲拳(金刚抖威势)
两拳迅速地用力收至腰间,拳心朝下;目视前方 (图62)。
两拳同时向体两侧平冲,高与肩平,拳心朝上,力 达拳面;肘部挺直;目视前方。(图63)
两拳收至腰间要用力,肘部夹紧,同时吸气。
两拳向体侧冲出要迅速、猛烈,并保持身体端正, 腕部挺直,肩部松沉,脚趾抓地,同时配合呼气*
意念注守劳宫穴。
6•栽拳(力坠千斤势>
两臂外旋屈肘,两拳抬至头两侧,拳高与眉齐,肘 端下垂,拳心朝内,拳面朝上;目视右拳(图64)。
两拳继续向内屈合,置于胸前,拳心朝下,两拳间 距约25厘米,两肘平行;目视右侧(图65)。两拳经胸前同时用力向下栽落于两胯侧,肘部挺直, 拳心朝后,头向左转;目视左侧(图66)。

要点:
两臂屈至胸前时,动作要柔和轻缓,同时配合吸气。
两拳猛力下栽时,动作要迅速,干净利落。头颈向
上顶悬并左转,同时配合呼气。
整个动作要连贯一致,中间不停顿,做到不
f不 滞,迅猛力沉。意念仍注守两劳宫穴。
7•双拳上撞(金刚托塔势)
两臂外旋,屈肘向上用力缓慢抬至头两侧,两肘弯曲约 九十度,两拳平行,拳心朝内;目视右拳(图67)。
要点:
两拳由胯侧向上拧旋上举时,要保持臂部肌肉紧 张,双拳紧握得微有抖动感,同时做较深长的吸气。意念注守两手心劳宫穴(图68)。

8•双按掌(金刚伏虎势)
①两拳同时变八字掌,分别向头顶上方合拢,腕部随 之内合,掌心朝下,指尖相对(两手中指间相距约10厘米
)j 目视正前方(图68)。
②两掌按至胸前,指尖相对,掌心朝下;目视正前方 (图 69)。
⑨两掌继续下按,同时身体随之缓缓立起,膝挺直, 头向上顶,两掌分置于腹前,拿型不变,肘略屈;目视前方 (屏70)。

两攀向头顶上方合拢时,动作要轻绥,手指要放 松。意念由劳官穴引向中指端的中冲穴,随势向头顶百会穴 贯入。
随双掌下按至腹前,意念由百会穴向下沿体前任脉 直达丹田。意守丹田5至10分钟后,引气顺两腿内侧,经膝 下阴陵泉、三阴交穴降至脚心浦泉穴。意守片刻后即可收 功。
双掌沿体前向下按压时,臂部肌肉要充分放松,掌 心内含,膝部随势缓缓挺直,用鼻缓缓呼气。
肩部松沉,收腹含胸,收臀立腰,脚趾抓地,足心 含空。整个动作要连贯一致、上下协调、稳
a轻缓。呼吸要 深长而柔和,精神内敛、沉静自然。
9•收势:
左脚向右脚靠拢成立正姿势,两掌随势由腹前收至体 侧;目视前方(图71)。
(土)练功要领
,
- 练习大金刚气功时,要时刻注意要领,姿势、意念、 呼吸、节奏要掌握正确,尤其在初学时要按照循序慚进的麻
则进行。
2•全套动作要做到松紧适中,力求自然舒展,刚柔分 明,内外相合。功法中除发力过程需要迅疾力猛以外,其它 动势都宜缓慢。在沖拳、栽拳、推掌发力时,可适当配合发
声(可发“嗨”,“嘿”音)•
3•练功时间的长短,可因人而异。由于大金刚气功动作 简单,效果明显,所以可以根据自身感觉多练习几遍。一次 练功控制在半小时内为宜,每天早晨、下午或晚间练习均可。
- 在练功过程中,由于气机发动,周身血液循环加快, 所以全身或局部发热、出汗均属正常现象,但要防止出汗过 多而耗气。
5•练功过程中精神要集中,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情 绪要稳定、乐观。过饥、过饱、过度疲劳时不宜练功。练功 环境要清洁、安静,空气新鲜。
6•大金刚气功在马步姿势上特别讲究头正身直、涵胸 收腹、肩背顺展、松腰沉胯、展膝扣足。要避免出现气涌上 浮、气短拳慢、上重下轻、飘然无根的偏差。
二、五心合一功
u五心入丹田” 一说,源于金刚气功功法筑基之论。所 谓“五心”,即指两手心的劳宫穴、两脚心的涌泉穴和头顶中 心的百会穴。练此功法,必须分五个步骤循序而行,练功时取 坐姿、站姿均可。
(一)意守丹田功
练习时,精祚要集中,专心南意想丹田。要求身体端 正,各繭释充分放松,逐渐求达凝神守中的状态。呼吸要细 缓、轻柔,可采用“随息”或“止息”方法,协调配合动 作。.
^ (二)意通涌泉功
'意守涌泉穴3至5分钟后,随着吸气,意念由两脚涌泉穴 沿腿骨正中上行至两便之间会阴穴汇合,再向上直通丹田。意
在丹田注守片刻,再随着呼气向下通达会阴穴,而后分成两 股沿两腿骨下达涌泉及五趾端。意守片刻(配合随息)后吸 气,重复前述动作。
(三
f意通双劳宫
两臂前伸与肩平,两掌立起,掌心朝前,指端朝上,先 凝神注守劳宫穴3至5分钟,随吸气,意想气由劳宫穴顺两臂 骨通过肩向颈前天突穴汇合,再过胸前膻中穴向下直通丹 田。注守片刻后(配合随息),随呼气意念由丹田原路返回。 此时两臂不动,两掌伸平,手心朝下,食指、中指并拢成 “金刚禅指”(剑指),气由两臂直通两手指端
p略停片刻, 随后吸气,重复前述动作。
(四) 意通百会功
意守头顶百会穴约5分钟后,随吸气意想气由百会穴而 向下,通过颈椎、胸椎、脊椎、腰椎到命门穴,随之向前归入 .丹田。意守丹田片刻后(配合隨息),随缓缓呼气,意想气由 原路返回,上通百会而出。然后,再重复前述动作。
(五) 五心入丹功
也是金刚筑基功法中的上乘功法。它是在上述四步功的 基础上进行锻炼的。在练此功时,宜审慎而行,不可急于求 成,否则易出偏差。在练习上述四步功时,其五穴即已打 通,就可开始“五元归一”法的练习(即五心入丹田)。练习 时,先入静,意守丹田约10分钟(配合随息)后,配合吸气,
气随意行,自百会、两劳宫、两涌泉五穴同时引真气归入丹 *田。此时意不可勉强,要做到轻松、顺达、不阻不滞。初练 时可能顾此失彼,但久练之后,就可达到自然、引之即归, 轻而易举。开始习练第五步功时,也可分别按前四步功的练
法依次归入丹田,但最后仍要做到同时“五心入丹田”。五路 真气归入丹田后,即意守3分钟(配合随息或止息),然后配 合呼气,五路真元又顺原路返归各穴。待略停注守片刻后, 再吸气重复练习“五心入丹功”。
上述每一步功法,每日应练习1—2小时,若按古法“百 曰换功”的要求,是每一步功练习百日之后再练习下一步功 法。功法顺序不宜颠倒。金刚“五心归丹”一术,由于吸地 阴、釆天阳、收万物,终成混元之气入“丹田%因此功力较 大,气感较强。“五心归丹”功把大自然中的阴、阳、万物之 气采入,与自身元气贯通起来,在体内往返运行,存正排 邪,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功力。此功法不仅可使真元充足、气 血强盛、经络颂通,而且与劲力相合,则气督血驰,气至而 力显。从养生意义上讲,能起到安神养血、扶正驱邪、延年 益寿的作用。
第四节少林拳法与劲力
少林拳法的劲力有整劲、寸劲、崩劲、合劲、螺旋劲, 沉劲等几十种之多。通过练习,要将这些劲力恰当而巧妙地 与拳法的风格、结构、实战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劲力 在练习和应用方法上,是根据拳术的不同实战特点以及战机 的转化组成的。为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下面就几神主要劲 力的特点作些介绍。
整劲:发力时整体推进,利用全身的力量攻击对方,其 表现形式以沉实稳重见长,迅猛发出全身抖动之劲,以身体 的重量及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和惯性作为“力源”,以肩,
肘、腕、胯、膝、足、头等部位攻击对手。这种整劲的特点 是:势沉劲猛,沿直线或弧形进击,往往能打出上乘的“透 劲”。其关键在于全身动作协调,将整体的力量集中于一点。
寸劲:寸劲多见于发寸拳、寸腿时,其特点是势小节 短,迅疾突然,常用于突袭或借势反击,虽力度小于整劲, 但实战效果却十分明显。常以上下翻飞和左右连击的形式出 现。
崩劲:常借助身体的拧转而发出,以肘关节为轴呈孤形 崩抖之势,以对手的面部、腹腔、侧肋、阴部为目标,以拳 面、拳背、指背(反弹)为力点。其特点是靠身近击,突发 沉实,疾如闪电。崩拳时肘关节始终保持沉垂的动态,同时 注意左、右手攻防的配合并结合腰胯拧转,使之全身劲力协 调。
' 合劲:借用整体的力量,形成两臂间、两拳间或肘膝与
手足之间的上下、左右方向对应的合力。这种合劲的运用, 以腰、胯为轴,同时充分利用肩背、膝足的协调配合,使爆 发力在相对力量中产生。练习合劲时,腰部要“灵而不软, 立而不値,动而不滞,劲发坚挺”。将合劲融于踢、打、摔、 拿等技法中,在靠身近打中使用,颇具威力。其特点是劲沉 迅猛,攻防兼备。
螺旋劲:在交手时,利用拳、掌沿不同的弧形旋转,能 在与对手接触的脾间,根据自己的意图和感觉,迅速转移对 手的力点和方向,有效地化解对手的攻势,并同时借势、借 机贴近对手身体,或打、或摔、或擒住对手。在攻敌过程 中,适时运用螺旋劲法,能发挥出不同寻常的力量。在研究 和运用螺旋劲时,要在松紧、刚柔、虚实等矛盾的变化中仔
细体会和寻找动作感觉。
上述这些不同的劲力,基本上都是在“沉劲二的基础上 发展变化而成的,因为沉劲容易控制对手,便于发出迅猛沉. 实的劲力。在运用以上不同劲力的瞬间,要充分发挥其效 能,就要使拳法与身法、步法、眼法协调配合,利用眼神的 变化、身法的带动和拧转,以及步法角度的有效位移,使击 打的效果更趋明显,并努力使反应、战机、距离、空间感 觉、速度、呼吸等因素,都能为劲力的有效发挥创造条件。
初学者学拳最感困难的就是对于武术劲法的理解,正如 拳论所讲,“拳术劲法最难“拳法贵于懂劲% “拳法劲法, —通则百通,拳理即为劲道”。
为使爱好者进一步了解拳法中用劲的原理,现将先父秦 铁英先生所遗拳术文稿《国术体用概论》中的“劲法”一文 介绍给读者,以供参考,
“拳术至胜者,在于技击之近搏。技击乃武术之根基 也。其本在于精壮、神威、功法精到。论劲力之别,可分: 陷于肩臂者谓之力,能通达于整体者谓之劲,萁力坚也。然 拳法之用,重于整劲,如矢之离弦,其透于身也。常云七分 巧劲,三分力•又云,養用兵者,贵之神速。然搏技之玄 妙,均在此耳绝非尽平生之力而拼之。用劲故难,然劲大 于敌,用之不当反为敌用,用之过早,空耗而不中,用之过 迟易被其制因而无论何时,拳势应如‘弓满待发’。初时练 法,务
f先求步法、拳法之确正,按其拳势,细心揣摩,习 之日久,肩背之力,腰胯之力,腿足之力,自然贯通一体, 劲道顺达而整矣。然柔法,意态舒缓,松沉自如,神气含而 不露,手法严谨,动如旋流,柔中寓险,其势如蓄¥藏锋;
而刚法凌厉,震神怒眼,拳势险峻、遒劲,如干将莫邪,其 锋迎刃而摧,其势为刚,威也。行拳存于刚柔之间,必致气 韵浩然,刚柔合一。拳法始终,气宜沉荡,而不宜浮,万不 可妄发拙力而攻之用之法,则逢柔刚进;逢刚柔化,外刚 内柔,刚柔相济,方懂其拳略之玄妙,最忌以力相抵。然施 以巧,顺其力,善以沉、托、分、闭、起、顿、吞、吐八字 用法而行之,贯穿于六劲,即.•刚柔、虚实、直横矣,斯术 功法其深也。然以导引之巧,使之失以平衡,重心不固,得 势而攻,以柔顺为主。得势迅疾而发,使敌无喘息之机,多 以刚进为主。又然武技者,仅以功架一味求低,又误两腿间 重心之平稳,角度之优劣,劲力发而僵滯,其搏技甚难持 久,故有习之多年,畋于一旦者,此误不可不慎。欲得少林 拳术身法之稳固,整体风骨坚挺,劲力达顺,攻防疾敏自 如,故劲力取根,达于腿,腰为枢纽,传于肩背,贯于手足, 与内法相通,故以意运腿臂,以气贯指足是矣,然观其拳法 之胜败、之优劣,绝无南北诸派、内外家而分,其基均取于 功法深浅,力坚神速。故善用劲者,乃终至胜者
第四章少林大金刚拳(简化36式)
第一节拳术简介
少林大金刚拳又称“金刚罗汉拳%是我国北派少林拳 中较为古老的拳种之一,是进行武术锻炼,掌握实战技能, 并具有武术史学研究价值的优秀拳法。此拳由先父秦铁英先 生(1889—1967。同盟会员)晚年亲授。据先父讲,此拳源 于宋末元初,至明代传习于嵩山少林寺,并作为少林寺武僧 保护山门威严的必习拳法。后由于历史上“反清复明〃的原 因,这一拳派长期隐琮秘迹,于民间秘密传习才得以较完整 地保存下来。
“少林大金刚拳”属于近身搏斗型拳法,以八大金刚动 势为基础,共九九八十一变化。拳势古朴,注重实战,具有 发力猛重、疾稳、沉实、整透的风格,以及招势简捷、短促 迅疾、手腿并用、攻防并施、避实击虚、刚柔相济的特点。手 法上善连打重击,来去风速,劲路奇出,斩钉截铁,势如破 竹,得势近身,非摔即拿,相机并用。技法上讲究远之拳 足,近之膝肘,靠之以摔,相机以擒。同时拳法内容非常重捥内功的锻炼,以使人体意、气、力等内外功夫能融®— 体,逐步深化,应用于实战技击和健身养生
9“少林大金刚拳”十分注重“拳禅一体”。拳法中的 «禅”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是“修心明性”,通过对“禅” 的修行悟道,去寻求做人的规范和处世的哲理;第二是“修 持根基%通过武术功法(内外功)的修炼,培养深厚的武 术功夫,为达到少林拳法的高深境界,打下牢固的基础。
“金刚”为宇宙间顶天立地者,是持正义、镇慑邪恶之 神。庙宇殿堂之侧,多塑有“哼、哈二将,四大天神,八大 金刚”等护法神的塑像,被视为守国保民、护佛镇妖的象 征。“金刚”的姿态成武、刚烈,因此“少林大金刚拳”十 分注重“金刚之躯,叱咜风云,无坚不摧,所向无敌”的气 度和风范。本书所介绍的“简化3
S式”,就是作者依据传统 大金刚拳法(81式)的基本内容,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 上,取其清华编成的。谨供武术爱妤者在进抒传统少林拳法 练习时,作为初学入门之先导。 ’
第二节拳术概要
_、特点与风格
少林大金刚拳在练习过程中,十分讲究一硬、二快、三 巧、四合。
一硬。在攻防练习时,出手要斩钉截铁,势如破竹。 二快。攻防动作来去风速,迅疾力整,如利箭穿革,目 光如电闪,气势近逼人。
三巧。拳法“刚柔互用,避实击虚,借力使力,相机用 招,闪展迅敏,进退轻灵”。
四合。借丹田沉荡、内气发动之功,做到“气力合一, 蓄满突发,劲力整透”。使内、外相合的实战恃点和凌厉迅疾 的拳术风格融为一体。
二、拳术与呼吸
少林大金刚拳采用“腹式呼吸”法,按照“退吸进呼、 柔吸刚呼、蓄吸发呼〃的原则,融于动作之中。以大金刚拳 法中的“穿林入洞”式(即四六步左架右冲拳)为例:随左 手向前上方格架,左脚随势上半步,此动为吸气(小腹部内 收);右拳由腰间向正前方直线冲出的同时,右脚向前方迈出 一步,成在四六步,同时配合动作呼气(小腹部充实,同时 鼻腔配合短促呼气)。在拳术练习中,要正确运用呼吸方法, 逐步形成自然和习愤。练拳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憋气,做到顺 其自然。如起势与收勢中的调息动作,就是以膣式呼吸为基 础的深呼吸运动。这种深呼吸可以帮助人体较快地调整呼 吸,使情绪安稳、精神内敛、气息深长而顺达,既可为激烈 的动作做好精神和气息上的准备,又可使练拳后的气息逐渐 恢复平和,而使整个练拳过程气势不懈,精神不散,做到气 息与形态变化的高度统一。
在拳术练习中/腹式深呼吸运动能使人体产生一种“腹 实胸宽”的最隹生理状态。整个呼吸过程自然地集中到腹 部,胸腔的负担会相对减轻,这便可使气息顺畅,通体宽 松,这样身体动作的重力会自然下沉,脚实步稳,为突然发 劲和连续动作做好气息、力量和动势体态的各项准备。呼气
时,腹部凸实,全身气充、力实,能使发劲突然猛烈,势疾 力坚。由于人体腹部(即丹田处)位于身体中轴线的正中, 此处随势而动,能牵动全身,对于协调动作、发动各种劲 力,以及!防技法的实施都有直接的作用,因此拳术动作与 呼吸配合
r要经过长期不间断的有意识练习,才能逐步理 解、体会和形成规律。呼吸不可强制,更不能在练拳过程中 形成张口呼吸、伸颈、耸肩,以及气浦上浮错诶姿态。在 运动量和速度达到高潮时,呼吸频率会相应加快,会产生暂 时的供氧不足,这时可按照拳法的节奏和韵律,利用运动过 程中的动作变化和停顿间暸,采取短时深吸气等方法,有意 识地将气引向腹部。但此时仍要坚持用鼻呼吸,轻闭口齿, 尽量减轻胸部的紧张,增大吸氧量。在发力时要做到刚柔适 度,先松后紧,紧后即松,
te要松得透彻,紧要紫得充分, 做到柔而不懈,刚而不僵。这样动作、劲力与呼吸的有机、 协调地配合,才会使拳术攻防手法严密,神气贯注,重心扎 实稳固,技法迅疾灵变。
三、拳法与规范
姿势正确,是达到练功效果的关键,可以遂丧建立正确 的动态与静态相兼的动力定型,有利于攻防动作的实施,使 劲力、技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少林大金刚拳具有动势迅速、
方法连贯、刚柔相济、虚实分明、沉稳灵变的技米风格,和 踢、打、摔、拿诸法紧密协调、互为应用的特点。在攻防动 作中重点突出武术的打法和摔法,对于战术手段%所攻击的 具体部位,都有严格的技法规范。对拳术的功架、$劲力上的 要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
出搴迅疾,腿法_錳。
身正立腰,步灵稳重。
旗实胸宽,敛臀肘沉。
蓄松内含,发力整透。
身法合順,进退严密。
劲从根起,气吐丹田。
在少林大金刚拳术练习过程中,还要注重"拳打一线
v 的原则。以简化36式为例,全套动作共两段,一去一回,在 原位收势;在拳术中蹰、打、摔、拿的攻击方向,均以前、 后为目标,因此拳法更显简捷、清晰,容易掌握。
第三节动作名称
第_段
起势
h正身拱立(并步推掌)
- 捧月归山(旋腌开步双抱拳) 3•青龙探爪(原地双冲拳挑掌〉 4•风云入寂(双掌下按)
5•玉柱撑天(左提膝双顶肘)
6•双龙出洞(马步前侧双冲拳) 7•霸王举鼎(马步双栽撞拳)
8•金刚抖威(左提膝架拳)
9•黑虎掏心(马步撞冲拳)
10•金刚翻云(翻劈马步横靠)
11.玉瓶倒挂(回身挑拳>
12•金刚伏虎(弓步崩拳)
13•风扫残云(歌步压肘横扫拳)_ 14•双龙出洞(弓步双冲拳〉
15•'乌龙探海(格拳马步下撩〉
16•白蛇吐信(右弓步上穿掌〉
17•三环套月(进步连击肘〉
18•乌龙翻转(上步翻身劈掌)
19•回头望月(独立平衡)
20•金刚抖威(右转身横擂拳〉
2
i•青龙探爪(弓步冲拳推拿)
22•黑虎掏心(马步撞拳〉
23•天王托塔(提膝双合掌)
第二段
24•霸王举鼎(双弓步撞拳)
25•黑风贯日(上步贯冲拳)
26•追风赶月(上步截踹腿)
27•扑胸撞穴(双架头撞冲拳〉
28•罗汉卧石(震脚左仆步)
29•力劈华山(左右上步劈拳)
30.穿林入洞(四六步撩架冲拳)
31•黑风贯日(右弓步上崩拳)
32•叶底藏花(插步推掌)
33.青龙出水(劈掌马步冲拳〉
34.霸王举鼎〈马步双栽撞拳)
35•金刚拜佛(马步合掌)
36•风云入寂(并步按掌) 收势
浏览5,07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