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太极拳为内家拳,有三个原因:一为儒家之意;二 为节拿抓闭等技术,行之于内而无形;三为内部气之旋转运用 (锻炼精气神)。
太极拳中气的呼吸,专尚鼻而不尚口,与普通以鼻吸口呼
A太*修再生
y
的形式不同,待练至艺高时,胸腹中的气(出自中焦)可分为 上下两层(俗谓先天气后天气)。呼时上层气(后天气)由鼻 呼出,同时下层气(先天气)反降入丹田。吸时上层气由鼻吸 入,同时下层气反由丹田逼上,这种境界,俗称通气。凡练习 正宗太极拳术到相当程度时,都能达到这一境界。
然而,对于初学太极拳者,不必过分追求这种“通气” 境界,以免妨碍拳式姿势。一般初学者,只求动作和缓、呼 吸自然、周身舒适,否则强压抑制,勉强使气降沉丹田,势 必易人歧途,导致下部发生痔疾肠疝一类病症。但练到一定 程度后,气的呼吸如何运用,就不可不加注意了。如果不知 其理,就不能达到太极拳的圣境。《十三势行功心解》中云: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意即呼吸与动作,当求其互相合拍, 应呼则呼,应吸则吸。吸为虚,呼为实,知之然后身体自能 灵活。否则,虚实不分,就会丧失练习太极拳的真谛,因为 太极拳最注意虚实。
普通教习授徒,分为内外两部,内部为呼吸,外部为拳 势。但往往仅教外部,而不授内部。这是因为,如果授之不得 其法,反滋弊端,所以不如听其自然,日久或许能知其诀窍。 这样做并不是人们说的那样,教授者保守自秘,不肯轻易显 示。因为本书欲指示初学者应有的常识,不能因噎废食,所以 也详述呼吸的应用之法。
概括而言,在练姿势(盘架子)的时候,出手为呼,收手 为吸;升为吸,降为呼;提为吸,沉为呼;开为吸,合为呼; 动步转身及各式过渡的时候,为小呼吸。所谓小呼吸,即呼吸 不长,不呼又吸,而含有稍停息之象。在推手时,按为呼,挤 为呼,捋为吸,搠为吸,化为吸,被捋为自然小呼吸。这时小
呼吸是求心静,心静则可视听对方的行动,而不致有误。如被 挤被按至不能再吸时,则改为呼,使吸进之气散于四肢。所 以,呼至不能再呼时,改为吸,吸至不能再吸时,改为呼,呼 与吸便可以循环变更。在大捋中的呼吸,闪为呼,靠为呼,按 为呼,捋为吸,被靠为吸,被捋为小呼吸,转身将按未按时, 为小呼吸,其他动步未发劲时,也均为小呼吸。因求其静而能 视听,并且有沾粘之劲。太极剑、刀、杆、散手等,其呼吸运 用亦与练姿势(盘架子,练套路)相同,即出手为呼、收手为 吸,升为吸、降为呼,开为吸、合为呼等等。
至于内部气的运转方式,分为先天往后天、与后天往先天 两种:一是由前往后(俗称由先天往后天),即丹田气往下达 于海底,抄尾闾而起,缘脊上行,经玉枕、天灵等穴、下过前 额、人中、喉结、心窝、脐轮等处,而仍归于丹田原处;二是 由后往前(俗称由后天往先天),即丹田气往上过脐轮、心窝、 喉结、人中、缘脊下行,抄尾闾而过,达于海底,往上仍归于 丹田原处,正与并式相反。这种行气,初练时也很渺茫,日久 自能达到行气自如的境界。
以上两种内部气的旋转方法,除单人练功时应当采用外, 在与人交手发劲时,更需注意,否则发劲凌厉也徒然。太极拳 中武艺高超者,不仅己身内部气的运用自如,就是对方身内之 气,或升或降,或前或后,均可由手探知。这种精微功夫,非 初学者所能了解。
此外,呼吸中含有哼哈二字(功深后亦能兼以口或仅以脐 做呼吸),艺高者在单练或与人交手时,都是在无意中露此二 字。所以要发哼哈二音,其理有三:一使内气舒泰,无压伤; 二使内劲透出,无滞留;三使敌人惊惶(敌既惊惶,必动作散 漫、神志昏迷、进退失常、不能自守,则可乘虚而入)。所以, 哼哈二诀用处极大,学者不可不知。哼多用于引化时(内气为 吸),哈多用于拿发时(内气为呼)。乾隆旧抄本《太极拳经歌 诀》内载:“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 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又有太极拳老谱内载:“对待(即 推手)有往来,是早或是晚。合则放发去,犹如凌霄箭。滋养 有多少,一气哈而远。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J由此可知 哼哈二字之妙用。
第七节太极搴勃力的搽作耍求
“劲”与“力”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力与劲的源泉, 劲是协调的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在运动中力量的运用。推手运 动中所要求的“劲力”,是指在长年拳架子的练习中练就一种 既灵活又集中、且运动自如的弹性“劲力”。这种劲力不仅要 重视肌肉收缩紧张的练习,而且要重视感觉灵敏和反应速度的 练习。同时也强调正确运用技术、有机发挥肌肉群的作用 “力工这与一般练拳不熟练的紧张僵死力是不同的。劲力又分 为“内劲力”与“外劲力”,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肌肉 群收缩与伸展、紧张与放松的变化所产生的强有力的弹性力, 在拳术中称为“内劲力”;“外劲力”则是由于地球对人体产 生的吸引力所产生的人体与地面支撑时的地球反作用力,在运 动时产生的摩擦力C
劲力的发放正确与否,对任何流派拳术来讲都是至关重要 的。太极拳的劲力发放,是取各家之长、融合贯穿而发展的,
■na jKMoasffiHJKB%
有其独特的风格。
太极拳的劲点简言之就是指发力的刚落点(刚落点可以发 出来,也可以含而不发),但是这个落点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这个刚落点是我可以控制、可以驾驭的,是我力臂可 达之内的任何一个点。
(2)这个刚落点具有螺旋缠丝的特性,因此具有极强的稳 定性和穿透力。
(3)这个刚落点处配以全身的整合,亦即体现出整劲,而 不是局部劲。
(4)这个刚落点是以圆为方,可以有速度的变化,可以产 生加速度,从而产生巨大的打击力。
(5)这个刚落点同时又可以是第二次打击的起点,也就是 说它可以使打击连续不断。
(6)在这个落点处我身体各部位达到高度的协调,肢体不 贪不欠、屈伸自如,可以多角度的变化。
具备了这些条件,你发出的力才能称之为有劲点。
初学太极的人,不容易找到劲点的感觉。以“掩手肱捶” 为例,初学者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方在变化中主动缩 短你打击的距离后发不出力;一种是在发力的同时重心前去, 身体前倾,后脚无根,而且右手发出的力是一种直线前冲的撞 击力,一旦对方闪避或引带,立刻站立不稳,向前栽倒。
广义地讲,太极拳的每一个开合动作,都应该有劲点。在 达到劲点后转关开合(如果体现出的是刚落点,则要通过折叠 的形式进行转关),这样你才能做到两手相吸相系,周身协调 一家,才能掌握太极拳的攻防技巧。
那么,如何才能在练习中找到“劲点”呢?下列七要点供
习练者参考。
浏览4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