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原理与练功精要-太极拳的背丝扣练法


三、第三层功夫:四象进退顾盼定|太极拳原理与练功精要-太极拳的背丝扣练法





两仪分四象,以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卦分别对应进、退、 顾、盼,即太阳为进极、太阴为退极,顾为少阳-半进,盼为少阴- 半退,中间为定。在练法上是手法与步法相结合,达到沾粘连随,用 法是伏贴法,使对方进退两难,无机可施。在推手中,无论立圆平 圆,以能分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的四种变化。



在静功修炼上,为五形中的金木水火土(即肺肝肾心脾),要守 “中”土,即脾位,方法是将心意从降宫降入丹田,内视、内听、内 守于“中”窍,使五脏之气合和,以培养先天一气。



第四层功夫?.乾坤幵合采抦按



至此层功夫,以由四象生八卦。此层卦象为乾、坤。



在静功修炼上,为内外相感,天人合发,打开“玄关”一窍(即 先天一气所在之窍),此为“开”,与天地之气相合,此为“合”。此 时“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在练拳上,双 手所抱之气球,已可由小变大,与丹田气相合,合而为混元一气,分 而为阴阳。



背丝扣的演练,如图9-1,9-2所示,此时手运八卦,不再走 空圈,手法随卦象而变。如开合手,可作CS形背丝扣,手由坤卦起, 先走S形向下虚采,至乾卦变肘冽为化,而后走C形由化转按(见图 ? 10 ?



9-1);也可两手各作两个C形,前半圈采冽,后半圈变按,如图 9 - 2的卦象变化。



此层功夫“其练为抽扯法,其用为撑法”。在交手中,阴阳相推, 变化顺随。用时,抽可采,扯可冽,撑可按发。



第五层功夫?.坎离出入掙变栩



在道家修炼上,坎离出入为“取坎填离”,即取“出”坎中之一 阳爻,填“人”离中之阴爻中,“此层火降水生,水火沸腾”,要“勿 忘勿助为火候”,能达此功,而得纯阳纯阴之体,自有“阴阳相感, 浑然一炁”,此均为道家之用语。



此层功夫“其练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背丝扣的演练,如 (见图9-3, 4)所示,此时一手由离变坎为捋,同时以回合法,另 一手已由坎变离而棚出。所以练时,捋直接转堋,故为催法。



第六层功夫:震巽领落挤肘靠



在静功修炼上,震巽领落为“上药三品,神与炁精”凝聚结丹 苗,其中精气“贯尾闾,通泥丸”为“领”,“精合其神,神合其炁” 而入丹田为“落”;“普化一生雷”为震,“白云朝顶上”为风为巽, 均是道家修炼之景象。



此层功夫“其练是抑扬法,其用是激法”。此时练拳领落之中, 有伏有起,为抑为扬,如风雷鼓动。背丝扣的演练,如图9-5,6所 示,手法随卦象的变化,由雷至风,或由风至雷,雷风相薄。其用法 于领落中挤为震,同时可击肘、发靠为巽,均为激烈之法。



第七层功夫?.艮兑迎抵称时机



在静功修炼上,“三元混合”结丹苗之后,经“百日功灵”而养 丹,此为迎为养;“默朝上帝,一纪飞升”,而出神明,也即“圣功生 焉,神明出焉”,此为抵为达。如以卦喻人生,艮卦为下焦、中焦皆 虚,人已衰老;而兑卦正是发育成长时期,为童年少年。因此,能达 此功者,由艮卦返兑卦,为“返老还童”,鹤发童颜,身轻体健,七 旬老人,在演练完赵堡太极拳全部动作之后,还可完成“九响不落 地”,此为达此功后,“自然身轻”之应验。



此层功夫“其练是称法,其用是虚灵法”。背丝扣的演练,如图 9-7, 9-8所示,手法随卦象的变化,由艮至兑,或由兑至艮。此 两卦,艮兑为山为海,为虎为龙,相合相济;外刚内柔,外柔内刚, 互为表里;为口为耳,能听能问,故为称法。山泽通气,变化莫测, “时至神明”,“机动神随”,故为虚灵法。



练拳时,非阴非阳,浑然一炁,身无形,手无象,全体透空,只 有神明在。



交手中,对方来力“时至神明”,对方欲撤“机动神随”,化发神 速、自如。至此,已达“出神入化”,“根出于一,而化则无穷”的太 极拳高层境界。



拳术至此,虽已为妙手,对于修炼者,还有第八、第九层功夫, 即“炼神还虚”和“炼虚合道”。



置六十四卦背丝扣



八卦之中,任选两卦相合,可得六十四卦。此时来氏太极图中的 太极本体可缩小成丹,变成伏羲太极图,可绘出对应的六十四卦。杜 元化《太级拳正宗》中,六十四势对应六十四卦,其背丝扣的演练, 也以六爻之卦表示,如图10中之CS形背丝扣。此时手法随卦象的变 化,一手是由乾卦起,经骺、遁、否、观、剥至坤卦,另一手由坤卦 起,经复、临、泰、大壮、夬至乾卦,其内涵更深,而变化玄妙无 穷。本章所述八卦背丝扣,为六十四卦背丝扣的基本功法。






武式太极拳创拳特点 和背丝扣练法



武禹襄(1幻2?1880)在创武式太极拳之前,已有了三个有利的 条件:一是从本乡杨禄禅处了解了杨式太极拳;二是赴赵堡缜与陈清 平学习了赵堡太极拳;三是其兄武澄清于舞阳县盐店得王宗岳编著的 《太极拳论》转交武禹襄带回[1]。从此武禹襄放弃科考进士,而与外 甥李亦畲、李启轩以研习太极拳为事。经数年潜心研究,始创了武式 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的创偏特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以王宗禹《太极拳 论》为理论依据所创编的武式太极拳拳理和特点;二是,继承和发展 了赵堡太极拳的拳理和背丝扣的演练方法。现分两部分分别论述:





浏览49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