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39发声呼吸法是一般只用于太极拳推手运动或练习技法时的一 种呼吸法,但也有用于走架和疗病的,然而流传一直不广。杨澄 甫先生传有“推手放劲三气法”,即:“推手练习放劲时,向上 打,意欲将对方掷上屋顶,这时口发‘哼’音;向下打时,意欲 将对方击入地中,这时口发‘哈’音;向远打,意欲将对方拍透 入墙壁,这时口发‘咳‘音。"我国拳术历来有开声吐气的要求, 所以拳诀有“吐气须发声” “发声使惊怪” “一气哈而远” “哼 哈两气妙无穷” “开声吐气敌胆寒”等等说法,说明这种呼吸法 不仅能增大呼吸量,而且能给对方以一种威慑性的声势,并有助 于壮大自己发劲的力量,大体上相当于现代部队练习劈刺时的喊 “杀”声。现在只有南拳在走架发力时仍保持了发声吐气的独特 风格。以上“推手发放三气法”的“哼”声,似应为以鼻发音, 而“哈”声是以口发音,“咳”声应是以喉发音。上面所说都是 “以口发音”,可能系后人传抄错误所致。关于推手放劲,武禹襄 也传有“打手撒放八字”。“打手撒放”即“推手放劲”,也即 “推手放劲人气法",是朋(上平声)、业(人声)、噫(上声)、 咳(人声)、呼(上声)、吭、呵、哈八气,其方法与“三气法” 类同。此外,太极拳也有采用从古代吐纳术(即今所谓“气功疗 法”)移植过来的“六气呼吸法”等,用于走架和疗病。这六气 是哂、呵、呼、嘘、吹、嘻,而以呵音为主。其具体方法见明代 高濂著述、钟惺校阅的《遵生八笺》卷九,这里就不详述了。
39
39
除上述三种呼吸法外,尚有“丹田内转” “大、小周天”等 等呼吸法,但采用的人不多。总之,尽管古今吐纳术的任何一种 呼吸法都可被太极拳汲取采用,但其中有些呼吸法不合乎拳术的 要求,或者是一些充满封建唯心论而没有实用价值的糟粕,所以 采用时必须有所选择。
4040太极拳对于呼吸问题十分重视。人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呼 吸,一旦呼吸停止,人也就死亡了,这说明呼吸对维持生命活动 是极为重要的。呼吸有“外呼吸”与“内呼吸”之分。在祖国医 学与武术著作中,一般把外呼吸叫做“外气”,把内呼吸叫做 “内气”。但其说法与现代医学理论略有不同。祖国医学认为:人 体赖以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是自然之气和水谷精微。体外自然之 气,由肺吸入,体内水谷精微,由脾上输于肺,两气结合,称为 “宗气”。宗气积聚于胸口膻中穴,上出咽喉以行呼吸,下贯心脉 以遍布全身。由此说明,宗气主要是指“内气”或“经络之气”。 而内气的运行不仅靠肺,也靠心脾,因此才有“气行血亦行”的 说法。上述“心脉”两字不仅指心血管系统,而是泛指整个经络 系统,即认为内气是运行于经络的。《十三势行功心解》说: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这是指外气而言的,意思是说,呼吸舒 畅,肢体才能灵活;反之,如呼吸不畅,动作就必然迟滞不灵。 至于《太极拳说十要》说“经络不闭则气通”、《十三势歌》说 “气遍身躯不少滞”、《十三势行功心解》说“行气如九曲珠,无 往不利”等等,都是指内气而说的。那么内气与劲力又有什么关 系呢?俗话说“气力”或“力气”,这就是把气与力联系在一起 了,说明“有气才有力,有力必有气”。现代运动生理科学研究 了呼吸与力量的关系,其结论是:吸气时力量较小,呼气时力量 较大,闭气时力量最大。这表明外气的呼出,恰好是内气到达四 肢末梢的时候,因此肢体力量较大。我国拳术的呼吸与动作配合 问题,是符合这个原理的。由于拳术是从古代搏斗技艺发展而来 的,所以其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力量的发挥问 题。其中闭气的力量虽然是最大的,但闭气不慎时容易伤身。因 此,太极拳一般是不主张闭气的。由于吸气时力量最小,重心较 高,有利于蓄势和运化;呼气时力量较大,重心较低,有利于发 劲。根据这个原理,于是,“发呼蓄吸”就成了太极拳的呼吸与 动作配合的一条主要原则了。再从不同角度引申和归纳,就产生
40
40
了下列几条原则:
1 .以技击假设的蓄发为例,发呼蓄吸。如“搂膝拗步”,环 臂蓄势时为蓄、为吸,推掌击出时为发、为呼。
2 .以外形的开合为例,开呼合吸。如“十字手”或“提手 上势”,两手分开时为开、为呼,两手合拢时为合、为吸;再如 “野马分鬃”,抱球时为合、为吸,两臂分开为开、为呼。
3 .以内在劲路的虚实为例,实呼虚吸。如“搬拦捶”,搬压 至腰拳过程的劲路由实到虚,为虚,为吸,腰拳至打捶过程的劲 路由虚到实,为实、为呼。
4 .以身体的升降为例,降呼升吸。如“金鸡独立”,提膝时 身法上升,为升、为吸,屈膝换步时,为降、为呼。“白鹤亮 翅”两手分时,应属开,但因其身法上升,所以一般仍作为升、 为吸来处理,且在身法上升时深深吸气。再如“下势”,身法下 降时为呼,由下势起身时为吸。
5 4141.以身法的进退为例,进呼退吸。如“揽雀尾”之搠式, 身法由坐虚步向前变为弓步,为进、为呼,如捋式的身法由弓步 后坐,变为坐虚步,为退、为吸。
41
41
辩证地遵循以上五条原则,大体上足以使呼吸与动作很好地 配合协调一致了。但也还有个别过渡动作,由于其运行的线路较 一般动作为长,如一次呼吸感到憋气而不够舒畅的话,可以加个 小呼吸,或者分为两次匀速的呼吸。这说明太极拳的呼吸与动作 的配合是有一定规律的,但也有灵活的余地,既不是一些人所认 为的“太极拳的呼吸是漫无规律的”,也不是另一些人所认为的 “练拳时各人的呼吸规律绝对相同,是没有灵活余地的”。练习呼 吸与动作的配合,都必须循序渐进,才能获益,而不致使身体受 到意外的伤害。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人来说,应该采取口呼鼻吸,呼吸纯任自 然,切不可过早地去考虑呼吸与动作的配合问题。因为这时还正 在学习动作和姿势,或者才学会拳架不久,如果急于要做到呼吸
与动作的相互配合,结果往往会顾此失彼,弄得动作别别扭扭, 姿势掌握不好,而呼吸也就更不自然了。为此,我们劝初学的人 不要性急,第一步先做到呼吸任其自然,在坚持练拳一年以后, 再着手去解决呼吸与动作的配合问题。
4242初学呼吸与动作配合的人,最好在练拳之前专门进行一次深 呼吸运动,可采用“起势”或定步“云手”等式。如采用“起 势”,当两手前平举时为吸,两手下落时为呼,这样一呼一吸地 多练习几次,等把呼吸与动作调匀,并做到呼吸深、长、细、 匀、稳、缓、静以后,再进行走架。也可以在练拳前站桩几分 钟,用意暗想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这些都是提高走架效果的良好 办法,犹如在打拳前练了一次气功。
42
42
有的同志问:太极拳呼吸时要否提肛?提肛就是收缩肛门的 括约肌,也是闭气时的一种形式。古代拳家认为咬牙与提肛能够 增加力量;医学家认为练习提肛能辅助治疗遗精、脱肛、便秘等 疾病。但提肛一般是结合闭气的,所以初学的人不宜练,久学的 人也要慎练。因为我们打太极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更好地 去从事工作,因此要防止因练习不慎而伤身,何况太极拳历来是 主张一切取法于自然的。有的人把提肛闭气的方法神秘化,其实 提肛闭气的方法并不复杂,只须在吸气结束时提肛,同时闭气, 呼气时放松括约肌;反之,在呼气结束时提肛,同时闭气,吸气 时放松括约肌,这两种方法都可采用。在武术上多数是配合逆式 呼吸法来进行闭气的。就其方法来说,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古人 说过:呼吸自然是没有害处的(“气以直养而无害”)。因此,一 般以不强调提肛、闭气等为宜。
浏览5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