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48凡是头项不正,点头哈腰,两肩歪斜摇摆,上身前俯后仰; 或者因为不重视“外三合”(即“肩与馥合,肘与膝合,手与脚 合”),以致“上下脱榨”,都会使人体重心的垂直线偏向底盘的 边缘,使人体老是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就叫做“立身不正”。
48
48
传统太极拳,尤其是杨式太极拳,是最讲究“立身中正” 的,因为这是人体运动时使下盘稳固的基本条件之一。传统杨式 太极拳,自陈长兴以下经历杨氏三代,在流传至今的近两百年的 时间里,始终保持了 “立身中正”的独特风格。其他如陈式、.吴 式、武式、孙式等太极拳,凡是经久流传不衰的各学派,尽管架 有大小,势有不同,却也无不遵循清初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 中“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的基本要求。平,天平,即把身躯比 作天平的主干,把两手比作天平称盘,惟有主干正直,天平的其 他部分才能配合一致地起到准确权衡物体的作用。其实几乎所有 传统拳术都有着与此相类的要求,例如《四平诀》说:“心平则 气正,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腿平则劲正。”(按:有的把 末句改为“眼平则意正”,并改按“心、眼、顶、肩”的顺序排 列,但其要求立身中正的意义是不变的)《四平诀》就是具体地 说明如何才能做到“立身中正”。为什么打拳一定要求“立身中 正”、而不可歪斜摇摆呢?这是因为拳术必须符合人体运动力学 原理。虽然古代拳家都没有读过物理学,然而拳术实践经验告诉 他们:如果不符合这一客观真理,那么人体在拳术运动中就难以 稳定,即使不跌跟斗,也难以克敌制胜。太极拳有关阐述“立身
中正”的理论很多,如清代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立身 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说“尾闾中 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等等皆是。总之,头部要向上顶 起,下须要微微内收,裆部要向下沉落,自腰部以下至尾椎的尾 闾骨要自然正直;自头顶百会穴至裆下会阴穴,犹如有一条无形
的直线串连着,使全身始终保持中正安舒。
4949然而上述只是身法的一条基本原则,如果机械硬套,那身 法就流于呆板迟滞了,又何能做到“满身轻利”呢?所以尚有 “偏中求正”的补充要求。例如:在一脚独立支撑身体的时候, 身躯就应该有意识地稍微偏向一侧,以使重垂线仍处于底盘的 中心,这就叫“偏中求正”。再如:“栽捶” 一式,右拳向下 冲栽,身躯可以前倾,只是不可屈腰,这时头顶百会穴至裆下 会阴穴仍保持一条斜形的直线,表现出身法轻利而重心稳固, 这也属于“偏中求正”范围。即身躯虽偏向前方,却不失立身 中正之义。新中国成立后新编的太极拳,在对待这一问题上似 乎过于执著于“中正”两字,例如:把侧身蹬脚,都改为正身 蹬脚(传统太极拳各学派只采用侧身或拧身蹬脚);再如在演 练栽捶、指裆捶、海底针等躬身之式时,身躯过正,不免显露 呆相,这里也就存在着对“偏中求正”的理解问题。此外,初 学的人如不知此理,也往往在做起脚动作的时候,一味保持身 体的绝对正直。事实上不论侧身、正身或拧身起脚(拗式蹬脚 的身法属拧身),其一脚独立时身躯两侧的分量自然不同,倘 若这时不向独立一脚的身侧稍为偏斜,结果就无不因人体两侧 分量轻重的不匀称而引起身躯摇摆,或发生起强劲等现象,这 时发腿当然就谈不上有什么劲了。
49
49
浏览1,2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