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6太极拳是柔性拳术,曾有“沾绵拳” “化拳”等别名,它的 技击特点便是以“以柔克刚”见长的。所以初学太极拳尤宜从松 柔人手,力求柔顺。杨澄甫先生特别强调“用意不用力”,他说: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 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又说:“或疑不用 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浊,沟池不塞而水 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 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 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 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 刚’也。”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很多人都只认为“不用力”就是 “不用拙力”。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结果还是在“用力”,一 用力,肢体自然难以松柔了。关键在于要求全面做到“用意而 不用力”,即:松开全身,以意运臂,以眼领手,以气贯指; 而“意在精神”,既不在气,也不在力。这样练习日久,自能 达到“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也即拳谚所说“意到则气到, 气到则劲自到"。所以不仅仅是“不用拙力”,而是教你不要把 意识倾注到用力的方面去。因为未练过太极拳的人习惯于使用 直力,意识一经注意到用力上去,就会使肌肉僵硬,从而也就
产生了程度不同的拙劲。而太极拳之所以被人称“圆运动”, 正是因为它的动作如环之无端,运用的都是圆活之力,即所谓 “太极劲”。以上两种力的动力定型是迥然不同的。因此,用太 极拳的术语来说,初学的人必须经过一个“换劲”的过程;在 “换劲”的过程中,务须由松入柔,渐至刚柔相济。这个过程 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初学者大都只是从理论上注意到不用拙 力,而没有真正认识到不要用意识去关注用力问题,以致还是 无法充分放松肢体,而且依然不时地产生着程度不同的拙力。
46
46
4747有的人反问:“不用力还能打拳?”这显然是曲解太极拳用 意的理论了。有人则主观地认为:“太极拳不是也有运劲、贯劲 的说法吗?既说要运劲,那又怎能不用力呢?否则又怎么理解 '以小力胜大力’呢?”这是把太极拳的术语与民间一般口语的概 念混为一谈了。其实运劲、贯劲与用意三者是统一的,傅钟文老 师在《杨式太极拳》一书中解释得非常清楚,他说:“至于运 劲,也就是‘先在心,后在身’,以意贯于这个部位,意到劲到, 意之所注处,就有所感觉。”又说:“并不是就在此处用力、使 劲或紧张,而是仍然要求肌肉放松,动作缓慢、柔和,并仍须按 照共同要点来做动作的。”结合技击来说,也就是“何处着人, 就把意贯于那一部位”。至于“以小力胜大力”,那指的是客观的 力,而上面所说的都是主观的用意,若把这两者混为一谈,那就 永远缠不清了。
47
47
由于对上述基本理论理解得不透彻,结果不但初学时肢体僵 硬,有的同志练走架、推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仍不免在推手 中老是犯“双重”的毛病。归根结底这大都还是因为初学时没有 打好基础、换好劲的缘故。至于贯劲,也不可操之过急,应该先 做到全身放松,动作稳定、沉着、轻灵而熟练,然后再结合技击 要求去“贯劲”。即使不明技击要求,只要做到“运劲如抽丝”, 也同样能收到保健和医疗的效果。而要做到全身充分放松,尤须 注意使全身关节节节松沉,如果关节松不开,那么肌肉、筋脉也
是难以充分放松的。肢体不松,心神就难以充分松静,动作也很 难做到轻灵圆活。所以不仅“松、静”二字是互为因果的,而且 “松”是轻灵圆活的先决条件。由此可见,肢体充分放松是不容 忽视的关键问题之一。
浏览4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