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法八要》,原题名为《身法》。“八要”则是《身法》所 记述的八个要点。全文共十六个字,即:“涵胸、拔背、裹裆、 护盹、提顶、吊裆、松肩、沉肘。”
《身法》一文,见于清代李亦畲辑录的廉让堂本《太极拳 谱》,是《十三势架》中开篇的一段,这一段以七言四句诗歌体
记述。“身法八要”的原文为:
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
裹裆、护肮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
这四句歌诀,在民间常被太极拳爱好者单独传抄,并题其名 曰:《身法八要歌》。究其原由,当因这四句歌诀便于记忆背诵 和有助于讲授基本要领的缘故吧!
“身法八要”,历来被传习武式太极拳的人看作必须遵循的基 本要领。其实,它对其他各学派的太极拳,具有同等重要的指导 意义。为便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研究参考,特将以上四句歌诀逐 一浅释如后。
167167一、提顶、吊裆心中悬
167
167
提顶 就是头部正直地向上顶起,不低头,也不昂头,使神 气贯顶,精神提起,以提挈全身。这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 中的“虚领顶劲”《十三势行功歌》中的“顶头悬”,以及杨澄 甫《太极拳说十要》中的“虚灵顶劲”,都是一个意思。
吊裆 是指裆部开圆坐落,从头顶“百会”穴到裆部会阴穴 之间,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垂直地吊着。这样全身动作就显得轻 灵、沉着,并可做到轻灵而不飘浮,沉着而不滞重。当然,首先 要做到“提顶”,然后才有可能实现“吊裆”。这就像打井水一 样,上面的绳子如不提起,或虽提而不正不直,那下面的水桶便 无“吊”字的意义可言。由此说明,提顶、吊裆二者相互关联, 缺一不可。举腿动步时,两腿着力,臀部相应地下垂和微向前 送,做到“尾闾中正”。即令臀部既不向后撅起,也不向左右扭 动。同时,两胯松落,随着小腹的自然起伏鼓荡,裆部就有了吊 住的感觉了。一般地说,能吊裆,尾闾自然中正,这好比建筑业 使用的铅陀螺一样,重力不偏不倚地垂直向下,就保持了 “立身 中正安舒”。《十三势行功歌》所说“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
利顶头悬”,若与《身法》的“提顶、吊裆”对照分析,不难看 出:尽管二者的文字一繁一简,说法也不尽相同,但实际做法及 意义却是基本相同的。
“心中悬” 一语双关,既说心中要牢记“提顶、吊裆”这一 基本要领,又说提顶、吊裆就像一条无形的线,通过人体中心垂 直地悬着;上顶下吊,头顶裆落,上下两端略成悬挂与对拉之 势。总之,掌握这一要领的目的,是使练拳的人做到“立身中正 安舒”,精神提起,举动轻灵,重心稳定。
168168二、松肩、沉时气丹田
168
168
太极拳术语中,有“松肩、沉肘” “沉肩、坠肘” “沉肩、 垂肘”和“沉肩、曲肘”等等说法,表述不同,其理则一。打太 极拳时,要求全身关节做到节节松沉。
松肩松肩、沉肩,强调两肩关节以意松开,往下垂落,并 有下沉的气势。凡做不到松肩要求的人,其两肩就容易不自觉地 端起,这就叫做“耸肩”或“寒肩”,属于身法方面的一种“病 态”。所谓“寒肩”,指的是如同人们在遇到寒冷时把肩膀耸起一 样。肩部一经耸起,则气血易上浮而难于下沉,这时上肢和全身 都不得力。此外,松肩更含有松静而不紧张的意思。首先要求大 脑松静,在任何情况下不可张惶失措。这松中必须寓一 “静” 字,因为“不静不松,不松不静”,两者互为因果,故务求松中 寓静。其次,两肩的关节也要松开,做到腋窝处有可容一横拳的 空隙。这样,腋部就像装有弹簧,富有弹性,在推手时两臂不易 被人压扁,不致发生“自困自”的现象。所以肩关节切不可向里 收紧,要松肩而不可“紧肩”。
沉肘要求肘关节向下松垂。不论走架或推手,以心行气, 当气行于两肘,心中务须保持两肘有下沉坠落的意念。有的人理 论上明白了沉肘的重要性,但在走架时从不进行沉肘的意念训
169169练;一旦推手,两肘被对方一托即起,立时胸、胁两空,仿佛成 了一个“投降式”,这就是因为平时缺少逐日地练习意念功夫所 致。同时,要使肘尖保持下垂,出手要留有余地,而不可肘直无 余。换言之,由于发劲等原因,当肘关节在做最大限度的伸展 时,仍须留有微小的曲度,而不可完全伸直,一发无余,这就叫 “曲肘”。曲肘实际上仍属于沉肘的一种形式,惟有如此,方符合 “劲以曲蓄而有余”的太极拳理。若与沉肘、坠肘、垂肘、曲肘 的要求相反,则据其不同的动态或静态,可以观察到出现悬肘、 寒肘、抬肘或扬肘等毛病,主要表现为肘部悬起,腋下胁部暴 露,极易为人所乘。此外,肩、肘两者的关系极为密切,肘不松 垂,肩部必然容易耸起;肩部耸起,肘部也易随之抬起。这样就 会使气血阻塞于肩、肘关节部位,而不能畅达于腕根和指端,手 腕也就难以运用自如了。这不但会影响健身的效果,而且在推手 时劲力僵滞、破绽奇多,往往弄得“攻也不是,守也不是”。
169
169
“气丹田”是指松肩沉肘有利于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就是 以意沉气,使之下达于小腹部的丹田部位,而不使其向上浮起。
浏览1,1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