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大成拳,本文统称意拳)自王苔斋先生于20世纪20 年代中创立以来,经70多年的承传发扬。现时已成为武术界的“明星 拳”,故而有“北意拳”,南“咏春”之美誉。
多数人认为意拳是王荽斋先生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加上太极拳、八 卦拳以及少林心意拳的精华而成。王氏门人如此说,武林中人也如是 说。虽然有不少意拳中人心中明白,福建鹤拳对王荽斋创立意拳的影 响十分巨大,意拳中很多技法取自福建鹤拳,可是他们不敢宣之于口, 不愿承认这个事实。
王若斋从小在形意拳大师郭云深的教导下,形意拳造诣非同凡 响,在京、津各地几乎未逢敌手。王先生28岁已名震京津,时任陆军 部武技教练所教务长,当时刘文华、尚云祥、孙禄堂等人都在他麾下 担任教练,可见年纪轻轻的王荽斋威望过人。
这个时期王氏仍然是以郭云深所传的形意拳技服群雄,称誉武 坛,还未有创立“意拳”的念头,因为他未曾遇到敌手。
乃至王氏到湖南拜见衡阳解铁夫,“与其作徒手交,竟十战十败, 复以其较擅长的白蜡杆子与解氏较,仍然十负”,于是王茗斋留住年 余,从此拳艺大进,为日后创立意拳奠定基础。当王氏要离开时,解 铁夫对他说:“以你的技艺在大江以南我不敢说,大江以北,恐怕你无 敌手了。”解铁夫对当时大江以南武林的情况十分了解,也对王氏的武 功十分了解,故有此语。无可否认,经过年余的相处,王氏在解铁夫 的指导下,功力大增,这时王茗斋33岁。
事实诚如解铁夫所说。1923年王芳斋随徐树铮到福建,碰到福建 鹤拳名家“方恰庄”,双方交谈试艺,王先生四胜六负,又得识另一位 鹤拳名手金绍峰,“相交甚欢,切磋拳艺,探讨拳理,对其日后在学术 成就上均大有裨益”。
这次福建之行可以说是他前半生最大挫折,然而也是最大的收 获。他亲自体认到别具风格的福建鹤拳,吸取了福建鹤拳中的精髓,为 他日后创立意拳打下了坚实的理法基础。
王彦斋与福建鹤拳的关系,始见于1983年香港麒麟图书公司出版 的王彦斋遗著,由李英昂先生校注的《意拳正轨况书中第22页写道: “后随徐宦游闽南,客有闻名造访者,方一交手,忽大笑出,观者异而 质之先师曰:此吾乡技击巨擘,无与比仑,胡为独于公而自逊?先师 日: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真知技者,何必多费手足哉J李氏在 该书33、34页注九写道:“此说先后闻之杨研君及汤汝琨二位。汤兄 四十年代在京随先师习意拳,汤兄见告,先师曾云,一生所遇,不可 轻视者为四川梅花拳及福建鹤拳。四川梅花拳,著者访之多年,无缘 见及。1965年往台访友,得识福建鹤拳名家洪懋中先生及林葭蕃先生。 据洪先生见告,先师游闽时,与其岳丈当时地方首长周荫人先生有往 来,当时接触之鹤拳名手,即为其业师金绍峰先生。金精纵鹤拳,乃 据鹤拳改进者,此派拳法刚柔并济,始创自清代方世培先生。清稗类 钞存方先生纪事。民国十余年间,该拳以金绍峰先生称巨子。金身材 魁伟,年纪当时比先师稍长。著者见林葭蕃示范纵鹤拳法。确有先师
进退步法之形象。后著者在台湾台北新公园又访到许贞力先生,亦为 福建鹤拳名手,见其传授两人搭手对操方法,与老师传搭手方法极相 类。是则先师曾受鹤拳影响之说可信J
李英昂称王荽斋为“先师”,必定精研意拳,他亲自看到台湾纵鹤 拳师示范纵鹤拳的搭手对操等技法,又由洪懋中证实王荽斋当年与其 岳丈周荫人有交往,与王氏接触的纵鹤拳名手金绍峰就是洪懋中的业 师。这是王氏在闽遇到的鹤拳名手之一。可是,对于金绍峰,在其他 有关王苓斋及意拳的著作中均不见提起,令人费解。
较多被意拳著作中提及的是方恰庄。1986年大同市大成拳研究会 出版的内部刊物《王若斋生平大事记》中这么写道:“1923年,先生 38岁,随徐树铮往福建,曾访于方恰庄先生。方乃福建少林寺心意派 嫡传弟子,善鹤拳,体格魁伟,与先生相交甚欢,曾交谈试艺,先生 四胜六负。方氏云:我虽六胜,但胜的勉强,拖泥带水,你摔我则摔 得干净利落,我不承认是胜,你也不能承认是输。同年又得识鹤拳名 手金绍峰先生,相交甚欢,切磋拳艺,探讨拳理,对先生日后在学术 成就上均大有裨益。先生当时在闽军周荫人部任武术教官J
这是李英昂校注王荽斋《意拳正轨》一书中,另外介绍王荽斋与 福建鹤拳名手交往的文章。其中金绍峰一段,应是参照李英昂的旧作 而撰述的。我们不妨先从金绍峰这一方面探讨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
李英昂在台湾得识福建鹤拳名家洪懋中,洪氏告诉他王梦斋当时 所接触的鹤拳名手,即为其业师金绍峰,金精纵鹤拳。
纵鹤拳,也称“宗鹤”。“纵鹤”正名应该是“纵身鹤法”或称“腹 身鹤法,“纵,”宗,“腹”乃福州语系方言之谐音,意即弹、抖、震、 颤。它以清清揉实为体,震身抖劲为用。始创人方世培,字慧石,福 建福清茶山人,从小练习鹤拳,年甫弱冠中武举人,但无意仕途,周 游名山大泽,寻师访友,后采寒鸦抖雨、狗之摇身、鱼虾游水伸缩之 意境,在茶山天竺寺潜修,更得该寺长老授予内功心法,苦修十余寒 暑,创出“纵身鹤法”。
方世培一生授徒无数,著名的有儿子方永华,侄方永苍,唐依鹤, 程学琛等人,金绍峰即为程学琛的徒弟,方世培的徒孙。
金绍峰字西坡,江苏铜山人,居福州,少时习八段锦拳,后投方 慧石入室弟子程学琛门下苦修纵鹤拳,尽得程氏所传。金氏功力深厚, 拳理渊博,善使圆形手法,擅用五弹手、双环手、蝙蝠手、抖手等纵 鹤拳手法。他与人较技从不伤人,仅制而服之而已,故凡与其交手者, 无不钦其武技武德。金氏先后受聘于福建省公署、海军学校教官、省 国术馆顾问、江西教育厅武术教官、皖赣监察使公署、江西盐务局国 术教官。
另一位常被意拳中人提及的是方恰庄,人们称他为“福建少林心 意派嫡传,善鹤拳”颇值得研究。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福建武术界对 拳术的称谓并不是如武侠小说中那样,它不叫什么派、什么门,而是 什么拳,什么法。比如“鹤法”、“虎拳”、“太祖拳二“地趟术犬法二 “鸡拳”等等。方恰庄练的是鹤拳,则可以肯定。
我们曾花了不少时间,翻阅一些福建武术资料,特别是鹤拳方面 的资料,发觉20世纪20年代福州地区姓方的鹤拳名家有几位。一位 是纵鹤拳创始人方世培的儿子方永华,一位是侄儿方永苍,还有一位 飞鹤拳的方秉端,另外一位莆田人“方洽庄”。
早几年我们把意拳的一些功法(如桩功、走步、搭手、特别是它 的抖劲)及训练方法,与纵鹤拳进行对比研究,发觉彼此竟然那么相 似。于是就从纵鹤拳方面去探索,发现“方恰庄”的福州语与“方永 苍” 一样。方永苍当年的年龄也与传述中相差无几,当年方氏在福州 武术界也是数一数二的名家,故此认为“方恰庄”应是“方永苍”之 误。
近年来,为了查证“方恰庄”其人,我们再次查阅有关资料,查 询多位鹤拳中人,据台湾纵鹤拳林国仲一系的传人语,其师门从未听 闻过有关王荽斋与他们师辈交往的说法。我们认为这个说法并不奇怪。 当年王荽斋为军阀徐树铮武术教官(另一说王氏在闽军周荫人部任武 术教官),之前曾任陆军部武术传习所教务官。王氏拥有官衔在身,属 于“当官的”,民间拳师尽管武功盖世,也是一介草民。怎么说也不敢 与当官的争名气,何况最怕就是惹上“官司二对于这种“试手”、“切 磋”之事,多隐而不扬、秘而不宣的,修养好的拳师更是这样。所以 方永苍、林国仲的后辈不清楚这段武林秘史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日,从《中国武术名人录》一书中,发现姓方的一段里有“方 洽庄”这个名字,内文这样写道:“方洽庄(1873—1940)莆田人,居 福州,善鹤拳。民初担任福建省第三次联合运动会国术评判员J
很巧,这个“方洽庄”也是鹤拳传人。“方洽庄”与“方恰庄”只 差中间一个字,“洽”与“恰”字形近似,会否在书写时潦草或排印时 有错,把“洽”字写成(排成)“恰”字,后人以讹传讹,使“方洽庄” 便成了 “方恰庄”?如是,则我们从前认为方恰庄乃方永苍就不能成 立了。可惜的是,有关方洽庄的资料就那么简单。他的鹤拳到底是纵 鹤、飞鹤还是咏春白鹤拳?我们无从稽考。不过,他善用的肯定是福 建鹤拳。
我们认为,姑不论王荽斋在福州遇到的“方恰庄”或“方洽庄”, 还是“方永苍”,他们都是福建鹤拳好手,王氏在福州多年,与这些鹤 拳好手过往甚密,相互切磋过功夫,探讨拳理,必定如李英昂所说的 “是则先师曾受鹤拳影响之说可信”,“对先生日后在学术成就上均大有 裨益工
综观有关王梦斋创意拳的著作,除了李英昂及大同市大成拳研究 会的文章中提及福建鹤拳外,余者均着重于“集形意、八卦、太极拳 及少林拳精华而成”的说法,难道他们不知道王氏与福建鹤拳交往的 轶事?当然不是,最大原因是他们对福建鹤拳不了解,对南拳存有偏 见。我们认为,只要对这两种拳术能稍加研究,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 有着很多类同的技法,特别是练功方法中有些几乎同出一辙。
李英昂校注《意拳正轨》一书中说:“见林葭蕃先生示范纵鹤拳 法,确有先师进退步之形象……又访到许贞如先生,亦为福建鹤拳名 手,见其传授两人搭手对操方法亦极相类J上面我们说过,意拳与纵 鹤拳的关系十分密切,功法不少相类似,走步即为一例。
李英昂所说的“进退步”,应是意拳的“走摩擦步”,即鹤拳中的 “走三角步”。练习时,两足一虚一实,重心互相调换,五趾抓地,前 足如犁头轻贴地面而动,双足进退自如,进行前后左右的移步练习,既 练步马稳固,也练走步灵活迅速。咏春白鹤拳古谱《白鹤拳家正法》有 关练步马的要求这样说:“头如戴石帽,肩似担千斤,前脚上曲下直, 后脚上直下曲,分左右步,配三七力,后如船橹得七分力,前似蛇舌 得三分力,过左夹右腿之势,过右蓄左腿之力,的头(胯)乃双腿之 关锁,内腿一并夹入,膝头微微吊起,膝眼展开,五趾收起,脚心吸 落。”“两足不丁不八,前膝对鼻中……必以正为主,如犁头……前三 后七、留七出三,此乃两脚载身之势,然后两脚一齐出力。无有轻重 分别,落地平分矣!”
上述鹤拳三角马步的练习方法,文句以闽南话写成,如与现时意 拳练摩擦步作比较,就会发现实在太近似了。只是鹤拳的语句为方言 土语,不及意拳那么有现代感,“科学化工比如:"头戴石帽,肩担千 斤、意拳的说法是:“头挺拔、有争力,松肩腋虚入 “粉头”,意拳叫 “腰胯二王爹斋在《意拳正轨》中说“前步作后步,以后步作前步,更 以前步作后步之前步”,何其相似!王氏乃有文化之人,加多了 “更以 前步作后步之前步”,更加完善。
王荽斋自福建北返后,拳风大变,似乎未遇敌手,败敌十分轻松, 都是“轻轻一抖”,对手即“弹出倒地,其传人如此记述王氏与人交 手的情况:“先生左手一抖,即将英格弹到在地”、“方觉触及王先生之 臂部即被弹出倒地……虎扑进攻,亦被弹出倒地;第三次用崩拳,仍 被弹倒”「两手才一接触,立即被抖得腾身离地”。“先生轻轻一拍,泽 井健一感觉如电击一样,顿失自信。”
“抖,,、"弹,,、“电击”是王梦斋用以制敌取胜的劲力体现,也是意 拳技击中最高的要求。“意拳正轨”说:“任敌于千差万异,一惊而即 败之”,“柔者外缩有惊弹力”,“柔而惊抖”、“一触即爆发,炸力无断 续”、“一经觉触,立时紧且张,如同火药爆发状,炸力发出意不亡”。 可见,王茗斋对这种惊、弹、抖、震劲力体用之深。
王茗斋的门人赵道新对这种劲力如此阐释:“击打的最终阶段通 常是劲力爆发式的施展,这是最可怕的、最富有实效的劲力,在拼搏 中多为致命的打击。古今拳术名手的神奇力,就是这种高质量的爆发 力。爆发力是力量与速度的统一,我们把瞬间迸发的极大力量称为爆 发力(俗称炸劲、惊劲、弹劲),
200多年前,咏春鹤拳第四、五代传人撰写的古谱《论正直之法》 就详细描述锻炼这种抖震惊弹劲:”人与物具同,是以动物行动观之, 夫犬有时过水,观其离水之间,四腿推寻,头身提正,一身摇动出力, 身虽有水而不见,其何之故。”前人从狗只涉水,上岸后,头身提正, 全身摇动,迅速而轻快的发出全身的震抖力,把身上水抖得一干二净, 而悟出震抖、惊弹力,后人也有谓是看到乌鸦、雀鸟淋雨,抖动双翼 把雨水抖掉而悟出这种“腹劲”(纵劲)。
这种发出时如火药在一瞬间爆炸的劲力,咏春白鹤拳叫“寸劲节 力,白鹤腹胛,纵鹤拳叫“纵劲”,飞鹤拳叫“颤抖劲”,食鹤拳叫“震 身法”,名称有别,技法一样。拳经《明势法》中说:“五肢归一,五 气朝之,无宗不宗,无腹不腹,连三起腹",可见鹤拳对这种“腹劲” 多么重视。
一个功力深厚的鹤拳好手,在与人交手时只要手触及对方身体的 任何部位,一发劲就能使对手如受电击,不是被弹出倒地,就是被击 飞出倒地。这种全身关节肌肉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前后、上下、左右方 向的短幅度高频率的震动而产生的力量,人们也称它为“电力”、“炸 力”,福建拳谚有“鹤如触电”的说法。
福建鹤拳与意拳都擅长这种“一触即发”的爆发劲,而且这种劲 力的训练方法也十分近似,比如“摔手”就是彼此都不可或缺的基本 功之一,其动作也相同。我们看过北京姚宗勋先生示范抖劲的录影带, 也看过其门人薄家骥教授学生练习抖肩的录影带,的确和鹤拳的练法 一模一样。
为了更清楚了解意拳的惊弹劲,我们曾亲自向王笏斋30年代的入 室弟子,有“意拳把门虎”之称的韩星垣先生的门人叶希圣先生请教, 叶老师大方的亲自示范“惊弹震抖劲”,其劲短而速、整而透,受之如 遭车撞,如受电击,其行拳踏步与鹤拳理法不谋而合「鹤拳理法”说: “初用功以轻柔为主,出手时慢用力,两肩悬,身存肩圆,肘坠腕起, 开合震动,轻柔速发,意在人先,进如飓风闪电,人不见其进,恍然 已倒,其发劲速,一转眼已往返矣! ”
众所周知:南拳最讲究沉肩坠肘,“肩撑肘横”被视为“败技”。然 而,纵鹤拳与意拳却特别重视这种反传统的技法。
李英昂在台北新公园看到许贞里传授两人搭手对操方法,觉得与 “先师所传搭手方法亦术相类J意拳的搭手对操与鹤拳的确极相似, 不但名称一样,动作也一样,大多数门派双人对练的功法都叫“推手”、 “揉手”、或者“靠手”,意拳叫“搭手*,鹤拳也多叫“搭手”或“盘 手工
意拳、鹤拳的搭手不同太极拳。它没有固定的步法、手法,也没 有设定的方向和形式。它有单搭手、双搭手。分定步、活步两种。鹤 拳搭手强调“子午中正”、“一动即取中门”,“全恃节内行力,一身配 节用势”,着重“圆形切线”原理的运用,手随足入,手随腰变,步随 身换。意拳讲究学打圆,讲究“节、点、面、线”的应用,讲究杠杆 原理;斜面、螺旋的应用。双搭手时,大家同样是正面双手交搭作环 状的攻防,彼此一心一意想着如何把对方发出,而不是只针对对方的 双手而动。鹤拳说:“只认其身,不认其手,意拳说:“别理他的手, 朝他身上做"。鹤拳说:“内节硬如铁,外节软如棉”。意拳说:“大臂 不动,小臂动,讲法不同,其理则一。
意拳中人,特别是那些较有名气的师傅,多不愿提及鹤拳,王荽 斋与福建鹤拳的关系,个中原因颇多。不肯接受这个说法者有之,不 知道者有之,知道而不愿意口宣者有之。事实上福建鹤拳在武坛上并 不活跃,加上方言土语的传习方法,使它更加保守。要说出自己学的 “名拳”与外地别个拳种有联系,甚至与短桥短马的南拳有渊源,这的 确不容易。
我们撰写这篇文章并没有抬高或贬低什么的企图。意拳在中国武
坛的位置不容置疑。福建鹤拳历史悠久,其对整修南派武术以至日本 空手道的影响,已有事实佐证。
拳法不论南北、内外,各存长短,能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去芜 存菁,参悟技理,必能推陈出新。王彦斋在原有的形意拳基础上,再 融合福建鹤拳的精华,创出了近代较具影响力的新拳学,就是一个最 好的例证。
注:本文参考下列文稿:王芳斋著《意拳正轨》;大同市大成拳研 究会内部刊物《王芳斋生平大事纪》;《中国武术人名词典》;《白鹤拳 家正法》《白鹤先师祖传真法》《福建白鹤拳史——台湾传承记》《福 建纵鹤拳》。
(笔者按:大成拳的母拳是形意拳,其吸收了八卦、太极、少林 之精髓,这一事实显而易见,大成拳初创之时,少林、八卦、大极早 已风行世上,名满天下,当时享誉全国之武林健者多习之。而鹤拳却 隐于一得,王梦斋先生深山寻宝,却坦荡无讳,曾公开说:“我在国 内参学万余里,拜见拳家逾千人,堪称通家者仅有两个半,前湖南解 铁夫、福建方恰庄和上海吴翼辉耳J吾师王选杰先生也曾公开谈到 王芳斋师祖曾从学于四川青城山陈方舟,并在福建与鹤拳高手互换心 得。只不过习大成拳者大多对于鹤拳不甚了解,其中脉络不易寻觅, 并非不敢宣之于口。另外,形意拳真传中本就有u惊弹震抖劲”的 体用,称作“抖绝劲”,郭云深、刘奇兰、李存义等形意大家都具备 这种劲力并均能“抖手放人二故此种劲力大成拳决非采自将拳。而 李刚先生文中所提到的叶希圣先生与常志朗先生曾有一面之缘。)
浏览1,3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