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大成拳


一、第一大好的学理渊源|真正大成拳





大成拳作为中华武林绝学,自20世 纪40年代创建以来,遂成一大门系,形 成了完整的功理功法和架构体系,在中 国武术史学上承续着深厚的学理渊源。



大成拳的创立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 的一个里程碑,王荽斋先生所做出的开 拓性贡献及其集大成者的历史地位,早 已为武术界和武术史学界所公认。



大成拳的形成是中国武术发展史的 一个缩影,大成拳的发展史与中华武术 的形成与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大成拳的 创始人王荽斋先生,曾多次对其得意弟 子王选杰先生和常志朗先生谈起过中国 武术发展史及大成拳的传承脉系。



大成拳作为单个拳种应该属于中



国武术发展史的一个新阶段。中国武术的发展经过了漫长时期,大 体上可以分作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拳一脚、一刀一枪”



这8个字乃王梦斋先生对常志朗先生所拼的原话,高度而形象的 概括了中国武术发展的最初阶段。彦斋先生观察事物一针见血,阐述 事物一语中的,实非常人所能及。上古时期,人类赖以度日的主要生 活来源之一是狩猎,于是狩猎技术得以发展,以此来与猛兽互夺生存 空间,原始社会晚期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以掠夺物品和人口为目的 的部落冲突频繁发生,单兵格斗技术日益发展,人与人之间为了各自 的利益也会发生搏斗。在长期的实践中,人类必然要总结出一套搏斗 之术和简单的训练方法。从这时就进入了 “一拳一脚、一刀一枪”的 武术发展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研究动物的特性



人类在长期的搏斗实践和观察自然界的过程中,发现动物有很多 搏斗特长可资借鉴,以弥补人类自身的不足,来提高搏斗能力,这一 阶段出现了 “五禽戏”。“五禽戏”为三国时期华佗所创,虽然目前尚 没有资料直接显示“五禽戏”具有技击性,但是明显可以看出,“五禽 戏”充分受到了动物特性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格斗技术、训练方法也必然受此影响(按:从五禽戏 到少林龙虎蛇豹鹤五拳,再到心意十大真形,乃至形意十二形,无一 不是这一思想的延伸、渗透和发展。其精髓是后来保存在形意、大成 真传里的鸡腿、熊膀、龙身、虎抱头等技术)。我们期待着古代文物和 历史典籍对这一推测加以论证。这一阶段的搏斗术,使搏斗从训练到 实践都上了一个档次,并把养生结合到搏斗术中来,使搏斗术在训练 时有了养生的成份。



第三阶段:锻炼筋骨的运用



南北朝时期,印度人达摩到中国传经,同时带来了锻炼筋骨之 法,他的锻炼筋骨之法在中国流传甚广,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 巨大的影响,锻炼筋骨之法与中国本土武术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中 国武术产生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搏斗术从理论到实践以及训练 方法都有了科学的体系。



第四阶段:形意拳的形成



明末清初姬际可习拳术,善大枪格杀术,他总结了历史上以往的 拳术精华,结合了当时武坛取得的新认识(如重视能力、锻炼筋骨、改 造人体等),“以枪为拳,创出形意拳。这段历史当初多以代代口传的 形式流传下来,为历代拳家所公认。但苦于一直难觅相关证据,后山 东济南孙业民先生苦心孤诣,辗转多年,终于探明姬际可籍贯,并发 掘出直接关键证据,撰成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拳史论文《形意拳源首 考阐真》,证明了前辈口述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其中原因在于中国武术 虽然绵延千古,但武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体认功夫,没有亲 身磨砺就难以得到其恩泽,就不容易真正认识其价值之所在。历史上 文武兼通的武术家毕竟只占少数。故而历来典籍少有记载,口述历史 代代相传就成了武术文化繁衍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研究武术 史必须重视前辈口述史料。重视杰出人物的口述史料在武术以外别的 专业中均受到相当重视。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风气之先,首创设立 口述历史部,专门邀请各领域的代表人物来口述其所亲身经历的历史, 实践证明,其价值及意义巨大,为世人瞩目,此是题外之言。



形意拳有着完备的理论、崭新的拳学理念和系统高效的训练方 法,因此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拳坛大家,可谓能人辈出(如戴龙邦、李 洛能、郭云深、车毅斋、宋世荣、李存义、尚云祥、韩慕侠等等),灿 若星河,威震武坛。然而,由于形意拳派过于保守,当时并未得到宏



扬。这个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及政治因素,中华武术成了舞术花法(王 荽斋先生谓之“花拳”)的天下,形意拳也不免受到严重污染,除了其 真谛在少数弟子中继承发展之外,大部分人又回到了本质上的“一拳 一脚”的认知水平上。





浏览17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