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经捷要篇第十四(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余力,则亦武门 所当习,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于是以此为诸篇之 末。第十四。)
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 学人艺之门也,故存于后,以备一家。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 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 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着朝天,而其柔也。知当 斜闪。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 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俗云”拳 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 只是一一下,犯了 招架,就有十下”。博记广学,多算而胜。古今拳家,宋太祖有 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胆拳。名势各有所称,而 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 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 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 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 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所取,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 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C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
340
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 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大抵拳、棍、刀、枪、叉、靶、 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 其拳也为武艺之源。今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既得 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 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 胆大”,信不诬矣。
余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 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
按语:
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四为《拳经》三十二势图诀。清初 陈梦雷所辑《图书集成》收有戚氏《拳经》,但仅有三十二势诀, 无图。1843年钱塘许乃钊重刻《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势 仅有二十四势图诀。许氏于凡例中叙明是根据照旷阁、来鹿堂诸 本校订重刻的,未见到明代兵部尚书周世选的重刻本。日人平山 潜于宽政十年(公元1798年)所刻戚氏《拳经》,采用明万历二 十三年(公元1595年)周世选重刻《纪效新书》本,附有周世 选’"重刻纪效新书序”,其序云:”是书,余推常时所获,盖善 本也。”但平山潜所刻《拳经》,亦仅有二十四势图诀° 1958年 春,余因教务去杭州,向省立图书馆查阅文澜阁四库全书本《纪 效新书》,其中《拳经》亦仅二十四势图诀。其他坊间翻刻本 《纪效新书》中《拳经》都仅二十四势图诀。惟上海图书馆所藏 明?茅元仪《武备志》卷八十四所辑《拳经》,三十二势图诀俱 全。《武备志》刻印后,不几年,明亡,《武备志》遂成禁书, 未有翻印本。今据《武备志》所载《拳经》三十二势图诀,附于 本书,一以供爱好戚氏《拳经》者得窥全貌,二以明太极拳博采
341
炮捶
各家拳法,而以《拳经》为基础。
近从李松福处见《三才图会》,其书刊行在《武备志》之前, 收有《拳经》三十二势图诀俱全,惜次序颠倒,显为手民误植, 刻书者未校正。益感《武备志》中所辑《拳经》为凤毛麟角也。
据《武备志》中《拳经》三十二势图诀顺序,各家翻刻本所 缺八势图诀为:15.井拦四平,16.鬼蹴脚,17.指裆势,18.兽 头势,21.高四平,22.倒插势,23.神拳,24. 一条鞭。
1981年8月顾留葬记
第二式
金鸡独立颠起, 装腿横拳相兼, 抢背卧牛双倒, 遭着叫苦连天。
第一式
懒扎衣出门架子, 变下势霎步单鞭, 对敌若无胆向先, 空自眼明手便。
浏览1,3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