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技巧


二、倚身,进退并比肩|太极拳技巧





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凤虎象周旋。要用天 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过去他对此诀也读过无数次, 但体会不深,而今牛的牵力转磨而磨催人,使他对这一拳诀产 生了新的认识,理解到了太极圆圈转化、引进落空之妙。他感 到,太极拳讲究以腰为轴,这个轴就像磨心,磨是原地转,而 轴不动,轴虽不转动,但磨一转就把碰到它的力化去了。人的 腰轴和四肢等部位如磨心和磨盘那样密切联系,就能在推手和 技击中自然地化解对方的劲力,从而使发放随心所欲。他的这 种认识一产生就像烙在心上一样永世不忘,在以后的推手中他 应用这一拳诀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李经梧在对太极拳艺的追求中处处做有心人,通过许许多 多日常生活中似乎与拳艺无关的事来悟出太极拳的真谛。他 说,悟性的产生离不开下功夫,但光练无悟不行,有悟性,又 能下苦功多练,功夫才能长得快。



从“阴阳颠倒”到创太极内功



在中国武术史上,苦练某一门武术,从而达到炉火纯青地 步的人不少见,但既继承上一代的练法又能根据自己数十年的
体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又能用文字留传下来的人却不多 见。《太极内功》是李经梧创编的。从20世纪60年代起已在 内部流传。在问及什么时候创编这一功法以及创编这一功法的 动因时,李经梧从小柜子里拿出一本线装手抄本《太极拳不传 秘诀》,翻到若干页,指着其中一段说:“我是根据《太极阴阳颠倒 解》这秘诀创编太极内功的。”他一字一句读这秘诀……李经 梧说,这一秘诀的核心内容是用一种方法使人体的阴阳颠倒, 达到水火既济而产生内气,这种内气旺盛、充盈,可以健身, 也可以增强太极技击力量。人体中的“火”是往上走的,



“水”是往下走的,现在要不让“火”往上走,不让“水”往 下走,就得通过中间的“锅”隔住,“火”燃锅,“水”在



“锅”里遇热化为气,即实现内气运生,水火既济。《太极内 功》书中主要讲这个道理,也讲了部分练法。李经梧创编的



《太极内功》,在1960年以前已自己秘练多年及传少数徒 弟、学生。后来领导征求他的意见,让他写出来。I960年, 他带几个气功师到南京中医学院教气功和太极拳,在他徒弟的 协助下,在南京写出初稿,几经周折才于1986年10月由人民 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发行后,受到广大练功者的欢迎, 1988年又再版,仍供不应求。



太 极 拳 技 巧太 极 拳 技 巧对于《太极内功》的治病原理,书中结合临床已做了较详 细的解说,对于技击所起的作用,书中说得甚少,这是由于秘 传的缘故。笔者要求他对内功的技击作用略加说明。他坐在沙 发上,叫笔者用手触及他腰部及丹田周围。笔者稍用力,其腰 及丹田部位立起反应,内气布满似钢铁般坚硬,笔者一放手, 坚硬随即消失。他说,太极拳讲内外合一,无内功怎么做到内 外合一?只是手划动作,四肢前进后退,没有内功配合,是不 可能达到很高的技击水平的。太极拳讲练腰,腰未练好,应用 时软塌,就带不动四肢的圈。如腰练得似钢轴,腰发劲,带动 四肢,对方就无法进圈。而自己却容易进对方的圈。太极内功 就是练腰轴的方法,腰轴练好了,在技击上就能起到关键的作 用。但这要得到老师的传授,按一定的方法经过长期锻炼才能 练成。李经梧说,吸贴抓闭是太极内功的一个重要功法。他一 面说一面做动作表演给笔者看。他说,吸气时,气从脚上走到 会阴、命门,气到命门后不放,让它多呆一会儿,同时抓闭, 手握拳,脚抓地,闭住气,让气在命门呆的时间越长越好。到 感觉憋气时,让气从命门往下按原路走会阴经两腿下到脚(涌 泉穴)。这种抓闭功夫按要领练到一段时间,内功能逐渐增 强,到时用意识呼吸,意一动,气就充满腰部、丹田,意一 放,气随之消失,技击发放时,就自然地爆发出力量来。



太 极 拳 技 巧



太 极 拳 技 巧



对抽丝、螺旋、缠丝三劲的独特见解



太极拳的劲别,林林总总,数百年来各派高手都有不少精 辟的总结并应用于较技、击敌。对抽丝劲、螺旋劲和缠丝劲这 三个有代表性的劲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太极拳家和 研究者对此费了不少心血去体会研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20 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中国太极拳界引起了一场对这 三个劲别的激烈争论。这时李经梧已经调至北戴河工作。国家 体委有关部门给李经梧来信,请他谈谈对三个劲别的认识。他 根据自己对各流派太极拳的研究心得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 1964年10月21日《体育报》上,使这三个劲别的含义清晰 化,也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他认为,“抽丝”不应单作一 种“劲”,还是以“运劲如抽丝”的说法比较恰当,它是各式 太极拳的原则要求之一。运劲如抽丝,这在杨、吴、孙等式太 极拳中的形象比较明显,陈式太极拳对此也有严格的要求。它 在推手技击运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用以制胜的一种 “劲”。螺旋劲是呈螺旋运动发出的劲,是用以制胜的一种劲 别。螺旋劲只击对方一点,令对方失势或仆倒,这种劲存在于




-b-b






-b



-b



各式太极拳中,这种劲是转着往前走,往后走,不是直来直 去,也不是转了以后再走,走了以后再转,往外发人非要用这 种劲。发缠丝劲时,腰腹旋转的运动量大而方法多变。在腰转 动的同时,腹肌也在左旋右转,呈大小不同的圈交替旋转,并 与意结合。由腰发动的劲,经脊背带动上臂、前臂旋转贯达于 手指,臂向里转,小指扣劲为里缠丝,臂向外转,大指扣劲为 外缠丝,下肢也要有缠丝动作的配合。缠丝劲和螺旋劲最明显 的区别在于应用,缠丝劲达到手指后并不结束,不是以击中对 方一点为目的,而是使对方的被缠之处,因被缠成“拧麻花” 样而失败。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劲别。李经梧这些见 解在当时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统一认识的作用。



对于这三个劲别的表现,李经梧分别在笔者的身上进行了 实施表演。笔者双手搭在他的双手上,稍用力,他则顺力旋 转,笔者或后退或侧出。发缠丝劲时,笔者被他沾住一手,即 被反拿关节而失去抵抗能力。



最高境界应物自然



太 极 拳 技 巧太 极 拳 技 巧数百年来,无数太极拳家都在追求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但 到底什么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呢?古典太极拳论上说:“由懂 劲而阶及神明。”但神明是什么样的境界,难以用文字说清。 现代有人说条件反射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但很多太极拳家对 此说法不以为然。李经梧对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有自己的理解, 那就是:应物自然。何谓应物自然?他不正面回答,却讲了前 辈太极拳家吴鉴泉和王茂斋的几则故事:



太 极 拳 技 巧



太 极 拳 技 巧



据说吴鉴泉曾在清官当过卫士,因为他在卫队里是无敌 的,一些好恶作剧的同伴常常想开他的玩笑,但很难找到机 会。一天早上,吴鉴泉从炕上起来,弯着腰,提起一脚穿袜 子。一个同伴认为机会来了,悄悄从后面要用双手使劲抱住吴 鉴泉,想摔倒他。在那一刹那间,未见吴鉴泉怎么动,那卫士 从炕一侧的窗户飞了出去。又有一次,吴鉴泉和一些师兄弟收 徒,众人一起到馆子里喝完拜师酒后,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 师兄弟们给徒弟们说说拳。吴鉴泉由于喝多了一些,又是热 天,他躺在躺椅上休息,用手轻揉着肚子。一个师弟见状好 笑,走上前去拍拍吴鉴泉的肚子说:“师兄你这肚子……”话 还未说完,就感到从吴鉴泉的肚子上传出了巨大的力量,震得 他直想呕吐。



王茂斋住在北京东四北大街一条胡同里,过去胡同里没 灯。王茂斋是做买卖的,一天晚上,他踽踽独行在阴暗的胡同 里。这时有一个人从后面走来,在王茂斋肩上轻轻地拍了拍 说:“请问在……”王茂斋回头一看,人飞出去不见了。原来 这个人是向他问路的,但当这个人触及王茂斋的肩未讲完自己 要说的话时已被王茂斋身上的自然反应打了出去。



李经梧说完上述故事后说,所谓应物自然是指不是故意或 有准备地把人发出去,而是与人接触后的自然反应,引进落 空,借力把人打出去。这种发放已不受人的大脑指挥,沾着何 处何处击,沾触点反应打人,而不是用固定的招数打人,这种 功夫在身则处处可以发人,这就是





浏览24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