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我们经常听到初学太极拳的人提出这个问题, 其卖古今太极拳家所撰写的题为“秘诀”之类的文 字,无非是一些经过提炼的要领和经验之谈。这佚 “秘诀”的正确与否,是必须通过实践去加以检验 的;而要想领会这些“秘诀”的精神实质,也必须 通过个人实践来加以体验。但有不少年轻朋友却认 为:“这些都不是秘诀,秘诀是师父秘传的东西。” 这么一来,就把太极拳给神秘化了。
1980年春节,太极拳名家傅钟文老师(1902 〜1994)应遨随上海市武术、摔跤、硬气功队来宁 波市演出,在临行的前夕,就有人提出上述问题。 傅老师答道:“练拳主要靠肯吃苦和能得要领,此 外别无‘秘诀’和捷径,如果凭什‘秘诀
,就可以 获得成功的话,那末杨禄禅先生(1799〜1872)又 何必逼着他的两个儿子——班侯、健侯去苦练呢?” 接着他又补充说:“尤其要少说空话,空头理论讲 得太多,而实际锻炼得太少,那就显得头重脚轻 了,
拳谚说:“练功不尚空谈,习拳最忌镦散,又 说:“学拳能得法,功效自¥差得法,就是得要 领,也就是得传。在得法的条件下勤学苦炼,日久 自他水到渠成,获得真功夫。此即所谓“实践出真
功”!反之,如既不重视明理之师的指点,又不肯 下苦功锻炼,只是一厢情愿地去寻求“秘诀”和捷 径,到头来终将是一事无成的。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获得成功(A)二辛 勤劳动(X) +正确方法(Y)+少讲空话(Z)。这个 “A = X+Y + Z”的公式,似乎也适用于学练太极 拳,因为武术也是一门科学。所谓“辛勤劳动”, 在这里主要是指刻苦锻炼:所谓“正确方法”,就 是“得传”,“得要领”;所谓“少讲空话”,若用拳 谚来加以印证的话,那就是“闲话少说勤踢腿” 了。
一般地说,老年人的记忆力较差,因此,初学 太极拳时,最好由简人繁,即先学简化太极拳,巩 固以后,再据情过渡到学习传统的老趟太极拳。如 果当地无处学习简化太极拳,而必须学习传统太极 拳,那最好把学习的进度放慢些,做到学会一式, 再求二式,而不可囫囵吞枣、急求速成。
如学的是杨式、陈式等大功架,则在初学时可 据情把架式略微放高些,传动作习练纯熟,下盘稍 微有功时,再把架式逐渐放低。
然而更重要的是学前的思想准备:一要有信 心,二要有韧性,三要有师承。
有的老年人开始学拳时信心就不太足,稍遇
困难就打退堂鼓,终不免落个半途而废。有的人开 始时下了很大的决心,但一旦遇到难度稍大的动 作,由于缺少学好它的自信心,以致动摇了原有的 决心,形成虎头蛇尾,知难而退。类似的情况很 多。由于缺少自信心.老年人初学太极拳的巩固率 一般偏低。有些人像赶庙会,只是大家热闹一阵 子。所以,老年人首先要相信自己学得会、学得好 太极拳,充满自信心,发挥主观努力去学会、学好 它,而不可动辄丧失信心,弄得“教学两空”,既 对不起老师,也对不起自己。其实,这是个思想问 题,俗话说:“腰杆一挺,登上山顶;腰杆一弯, 四两难担。”说明惟有满怀信心地去学,才能学会、 学好,攀上山顶;反之,信心不足,就会中途 “弯腰”,无法坚持到底。
学练太极拳要费点时间,也费精神
t因此,对 时间的安排和精力的倾注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学 拳中还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干扰,如初学的人常 常发生膝痛、腿痛或胳膊酸的现象,如能正满对 待,及时找出原因,纠正错误动作,或习练时避免 过度疲劳,那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反之,如对付 不了各种各色的干扰,在学习中缺少韧性,那就会 弄得一曝十寒。如今天膝痛停学,明天天热请假, 后天家中有客,……这样即使勉强学完
t也难学得 好和坚持锻炼。常言道:“学拳容易坚持难。”这对
老年人也不例外。那么“韧性”砬该是怎样的呢? 韧性,就如古人所说的“锲而不舍'也就是我们 所常说的:给自匕安排的每天锻炼时间,必须“雷 打不动”才行。把打太极拳作为“终身体育”,就 必须有“拳打一牛”的决心、信心和韧性。
学太极拳1学 书法一样,历来是很讲究学有 渊源的。学无师承,胡乱划圈,是不可取的。有的 老年人自以为文化水平不低,舍 :欢头上一本太极拳 罔解,关起门来自学,并美其名曰“无师自通' 当然,在没有条件向太极拳教师直接学习的情况 下,这么做是无町非议的,但这种“尤师自通' 一般足不容易便动作、姿势学得很正确的。因此, 最好的办法是,既请有经验的太极拳教师进行有系 统的教学,义能自学些有关的太极拳专著以为辅 助。在学习中务须遵守法度,注重太极拳各学派所 恃有的动作规范。这样打好基础后,H久才能既掌 樨芘要领,乂练出其各自的风格和特点。
3*为什么老年人特别适宜打太极拳?
人的衰老,往往是从足膝腰腿和头脑开始的, 闪此,如坚持散步和合理用脑,对于防止衰老就会 心定的作用。而打太极拳能锻炼足膝腰腿那也是 f分明S的。打一次杨式大架太极拳,来回走五 趟
;人沐上相当于缓慢地走了 60米矮步,路程虽 W山J
:是蹲身走步,要求虚实分请,迈步似猶
行,因此,运动暈和运动强度都不算小。而打太极 拳之要求“先在心,后在身”,强调先想后做,不 断地用意识去支配动作,则正是锻炼用脑的一种方
法。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缓慢,难度不大,动静兼 修,内外并练,其运动量也可随本人的健康情况加 以调节。它同时具备了气功、导引(古典体操)和 散步等三项运动的功效。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打太 极拳是一般老年人力所能及的-1种运动形式。
从好处上说,它具有修身、强身、医身、娱身 和筹身等五大功能。打太极拳不但能预防足膝萎 软、腰痛背酸、老年驼背、视力衰退、肾气不足等 等衰老现象;而且对防治老年人中较常见的慢性 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衰弱、支气管炎、 哮喘等病都有很好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打太极拳 才成为老年人特别喜爱的保健运动之一。
过去,我国医学家曾对数十名长年打太极拳的 老年人进行医学观察,发现他们不论在体格方面, 还是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骨骼系统及代谢功 能等方面,都较一般老人为佳。这就从医学方面提 供了老年人适宜打太极拳的明证。
4.如何证明打太极拳能延缓衰老?
常打太极拳的老人,不但很少发生高血压、冠 心病、动脉硬化等病;而且其呼吸肌、膈肌有力,
肺组织弹性较好,肋软骨骨化率和脊柱畸形(即老 年性驼背)率,也都比•般老人要低得多。所有这 些,都充分说明了坚持打太极拳所具有的延缓衰 茇、健体益萄的良好作用。
5.打太极拳能防癌吗?
有的人说:“练气功能防癌,打太极拳不能防 癌。”其实,这话是小十:确的。
首先,打太极拳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这在一 定程度上就起到了预防疾病的作用。癌症不管如何 可怕,毕竟是疾病的一种,也在预防范围之内。
其次,打太极拳能使人浑身舒适,能增加人的 愉快感,克服病态心理,这对预防癌症也是十分重 要的。
再次,举个极小的例子,练太极拳时,要求练 拳者舌舐上颚,即用舌尖舐在上顎前部的牙龈部 位。这样分祕的唾液就多,打拳时不会感觉到口 渴喉干。同时,唾液是天然的防癌剂。据日本生物 化学教授西周一实验证明,唾液具有使致癌物质转 化为无害物质的功能。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打太 极拳能防癌并非虚言。
此外,笔者不只一次听到,有的癌症患者因长 期打太极拳而使癌细胞消失的事。当然,这些事最 好由医学家去证明、去论证。
6*应用太极拳作为养生保健的手段,每天以
练多长时间为好?
每天至少以锻炼1小时为好,每周可随意休息 1〜2天,即每周练习5〜6天即可d如天天习练效 果更好。
如因L作、学习等原因,每天挤不出完整的1 小时,也可“化整为零”练习,但总起来应不少于 1小时。
初练或体弱者可据情酌减。
练太极拳主张“慢中求功”。打一套杨式老趟, 一般需20分钟
t加上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说明 1小时够打两套太极拳。因此,锻炼时,不可有聊 天、打岔等习惯。太极拳运动强度不大,如运动量 太小,就很难达到预期的养生保健的良好功效。
等式?
太极拳属于武艺,也是一n艺术。既是艺术, 就有艺术学派,这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形成 的。陈式、杨式的“式”,原本叫“派”,即“陈 派杨派”。这与京剧中谭派、马派、言派、麒 派、盖派,以及越剧中的袁派、徐派、范派、傅 派、戚派等称呼实质上是相同的。学术流派众多在 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术的繁荣。如果只片面地看到 历史上的一些“流派斗争”,从而抱定取消流派的 宗旨无疑是不利于学术繁荣的。正确的态度是,既
要加强太极拳界的囝结,乂要促进各学术流派的发 展和繁荣。
- 太极拳“海底针”式是否典出 <西游记> 孙悟空大闹龙宫?
“海底”,是武术穴位名称。武术穴位井不超脱 于中医经络穴位360余穴之外,但由于历史上对传 授重要穴位在一定范围实行保密,因此特地把许多 足以致命、致残的要穴另行命名,这正是武术穴位 名称由来的主要原因。
那末“海底”在何处呢?海底,即会阴穴。陈 鑫在 <人身缠丝正、背面图> 中说:“气海之底为 会阴
t即任脉起处,又说:“督脉通前蛋泫为海 底。”由此说明,“海底”即“气海之底”的意思。 实即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会阴穴^不过,武术的海底 穴一般泛指裆部,因古代实战时实际攻击的要害部 位乃是男子的肾囊(即睾丸)。
海底针的&针”指的是指法,即指针。以针喻 指点插对方的要穴。古今中医按摩学中与武术相结 合的“点穴按摩'也有“指针”这一常用的术语。
至于“海底针典出于孙悟空大闹龙宫”的说 法,那纯属讹传。
过去有的太极拳专著中强调“架式不可忽髙忽低”,并认为“在
4起势’时就要确定高低程度, 以后整套动作要大体上保持同样的高度(除‘下 势’动作以外)。”笔者认为,1这样要求还是比较合 理的
u卦然,说“在起势时就要确定高低程度”, 那是无法包括站立着而不下蹲起势的太极拳套路
t .如杨澄甫先生晚年定型的杨式太极拳,其起势便是 不蹲身的。另外,该书只要求“整套动作大体上保 持同样的高度”,请注意这“冬乎4:”三个字表明, 不是“绝对地”保持同样的髙
太极拳历来强调取法乎自然。在实际锻炼中, 同…套路的各个拳势,由于步法、步型或步距、步
4幅的要求不尽相同,其人体的高低程度也必然会随 *之有所不同。这不只限于仆步下势,如弓步与虚步 的高度就不相同。若要求“高探马”与“揽雀尾” 的高度了样,那就不切合实际了。即使同是虚步, “白鹤^翅”与“海底针”的高度也有着明显的差 另
【!。故说“大体上”。
上述走架中各个拳势髙度的差异,原本是取决 于各个拳势^技击要求。如片面强调“使腰部保持 在同一水平k上”,而不.留“大体上如此”的余地, 也不去说明保持同一高度的缘由,那练习者就只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同时,也会使走架显得过 于呆板,缺少跌宕、挺拔等自然气势。因此,最好 能给初学的人讲清道理,.使大家心中有数,这样就
一定能把动作做得更加合乎理想。
这多半与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有关,因而一fl参 加学习太极拳时,表现为步履艰涩,下肢动作迟滞 不灵,两脚虚实难以分清,以致使膝关节发生超负 荷等现象,或者是硬性地向左右扭动膝关节,从而 使膝关节有关部分产生程度不同的损伤。
要克服这种错误动作,最理想的教学方法是先 学步。拳谚说:“未习拳,先学步。”倘使能把基本 步法、步型先练得正确、纯熟,做到“迈步如猫 行”,那再进一步学练套路时,就无膝关节疼痛之 虞了。
此外,有-些久练大架太极拳的人,由于实脚 长期发生“过劲”现象,也会引起慢性的睞关节
痛。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之练习谈> 说:“腿曲 至垂直为准
f逾牝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 姿势。”这是指弓箭步动作而言,要实脚的胫骨以 垂直为准,否则就是“过劲”。过劲表现为实脚的 胫骨向前倾斜,无形中就加大了膝关节部位负荷。 然而问题大都还出在虚步的实脚上,有的人为使架 式练得低些,就一味使虚步的实脚向一侧倾斜,这 样日久就会引起膝关节损伤并发生疼痛。
俗话说:“立木顶f斤' 所以不论何种步型,实脚的胫骨宜相对垂直,而不可倾斜过度。要使架 式练得低,关键在于使大腿坐得低些、平些
f而不 是使小腿无限度地倾斜,否则就必然发生膝关节疼 痛。
- 练太极拳是要求做到心静,还是只要求做 到“神舒体静”?
有人认为:“练太极拳对要注意许多要领,因 此,不可能心静。”其实,躁与静是相对的。初学 大极拳,的确会因头绪纷纭或杂念泛起而感觉到存 在心神不静的现象。因此,首先要“收心猿,拴意 马”,做到全神贯注地去从事学练。诸葛亮《诫子 书> 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从这话中不难领悟,学到任何一 门学何,都须心静,都得凝神一志地去学,方能学 成。学练大极拳也是如此。如果心情烦躁,肯定是 学不好的。然而,当你练太极拳H久,即使体在 “静”宇上自觉长进不够,但相对地说,肯定比初 学时心静得多了^
进而,我们荽认识到打太极拳是特别强调“动 辛求静”的。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 就把“动中 求静”列为第十个要领,并说:“太极拳以静御动, 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又说:“慢则呼吸 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这说明不 论从技击或养生角度看,“慢中求功”乃是“动中求静”的-种手段。求静,在技击上为了
4‘以静御 动”,在养生上为了“性静情逸”和“畅活气血”。 合而言之,则是“一功两用' 拳谚说:“拳、医相 通,一功二用。’’正因为太极拳分外强凋“动中求 静”,这才对辅助匳治许多慢性疾患有其独到的功 效。
有人说:“太极拳只要体静,不要求心静。”并 说 <太极拳谱> 中就不曾有“心静”的要求。这话 近乎奇谈怪讼,颇令人莫测高深。心不静,体何能 静呢?清•武禹襄所说的“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静无有不静' 这里“体静” 二字,正是在心静支配下内外统一的“静”。试想 心乱而体犹能静,这在走架过程中尚且无法做到, 那就不必说技击实践中的“以静御动”了。
至:P拳谱中谈到“心静”的地方,实在是极多 的。如清•李亦畲所辑 <廉比堂本太极拳谱> 所收 武禹襄 <太极拳解》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 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 使。”李亦畲 <五字诀> 则开门见山地说:“一 H心 静”,并解释道•+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 全无定向,故要心静。”心不静,身自散乱,自立 尚且不稳,又如何能打好太极拳呢?
总之,‘‘心静”与“神舒体静”,是身心内外的 真正
4‘统一体”,至千个人能做到什么程度,惟在个人自为耳!太极拳古典歌诀中有“拿住丹田练内功” 句,是什么意思?
拿住,即用意或意注的意思。歌诀中“拿住丹 田”,即“意注丹田”的另一种说法,而并非真的 用手拿住丹田部位。或许这在当初是一种通俗的说 法,因年代久远,便成了难解之言。内功,原指 静功。由于晚清时期已称太极拳、八卦拳(掌)和 形意拳为三大‘‘内功拳”,所以,“拿住丹田练内 功”句,既叶专指“意注丹田练静气功”,又可泛 指“练太极拳”。特别是此首歌诀的最后两句为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说明这里不 仅包括太极拳走架,而且也包括推手在内。
这首歌诀原题“乾隆旧钞本太板拳经歌诀”, 但很可能是清末或民初人写在清代王宗岳{太板拳 论> 抄本上的几首歌诀之一,疑非乾隆年间(1736 〜1795)的作品。“太极五捶”一说典出何处?为什么没把 “打虎势”和“双峰贯耳"列入其中?
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中的〈太板指掌捶手解> — 文说:“打,捶也又说:“夫捶有
4搬拦有 ‘指裆’,有‘肘底’,有
4搬身、四捶之外,有 ‘复捶’。”复捶,即今“栽捶”。所谓“太极五捶”, 实即典出于此。相传“打虎势”和“双峰贯耳”等两式系杨班 侯所加(见吴图南著《太极拳》一书,1957年再 版自序,商务印书馆出版),故米列人“五捶”之 内。
<太极指掌捶手解> 一文中还提到“其次”的 五种捶法,即:“通山棰'“叶下捶' “背反棰”、 “势分捶”和“卷挫挫”。而实际上杨式太极拳应用 捶法的还有“弯弓射虎”、“十字手”以及拳掌互变 的“白蛇吐信”。这样再加上杨班侯所加的“打虎 势”和“双峰贯耳”,恰好也是五式。有人说“弯 弓射虎”用的是“通山捶”法,“双峰贯耳”用的 是“背反捶”法。……这种说法恰当与否,则是值 得进一步探究的。
{十三势行功心解> —文中有“形如解兔 之鹄”句,是否有误?
此句应为“形如捶兔之鹘”。成语有“兔起鹘 落”之说。鹘音胡,是*种鹰类猛禽,即隼,尤善 搏兔提鼠。鹄,亦t胡,天鹅也。显系t间笔误所 致。“形如搏兔之鹘”,形容其形态矫健,动作敏 捷。
有晨练习惯的中老年人,最好在起床后、打太 极拳之前,喝一杯白开水或盐汤水。这样可以预防 脑血栓、心肌梗塞等疾患。因为人体经过一夜的
睡,体内水分消耗较多,如果体内水分不足,血液 浓度较大,其在血管中的流速就会减缓,从而堵塞 血管,引起循环系统疾病。因为人体血液有55% 是由红血球等有形物质组成的,因此,水分的比 率不能过低,过低就会发生类似河道淤塞的情况; 但如水分比率过高,也会增加心脏负担。一般地 说,晨练前喝一杯水,对于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是 有好处的。
首先,城市中废气、尘土和烟灰较多
f对人体 极为有害,而树木有阻隔和吸附烟尘等作用,能防 灰尘飘散。打拳时呼吸深长
t故最忌废气和烟尘。
其次,城市的噪音对健康也有不良的影响。而 树木有吸收噪音的作用^据科学家测试,当声城遇 到树木时,有25%左右将被吸收。打太极拳讲究 “入静,而在绿化地带练拳,就感到比较宁静,这 对健康也大有好处。
再次,树木有防风、防沙、调节气温和杀菌消 毒等作用^据医学家考察研究,发现树木能使周围 环境中的烟菌大为城少。在树林内,每1立方米空 气中只含有300个左右的拳菌。而树林外的细菌竟 是树林中的100倍以上,即高达3万个以上。这说 明到绿化地带练拳的好处不少。
此外,树木还能促进臭氧的形成,臭氧臭有氧化有毒气体和杀灭病菌的作用,所以,也有助于环 境的洁净3
既然树木较多的绿化地带对人体有那么多的好 处,所以,最好到绿化地带去打太极拳。
但是,这里必须说明一点,植物在夜间是吸氧 吐二氧化碳的,它只有在光合作用下才是吸二氧化 碳吐氧的。因此,夜间或日出之前,不宜在树林里 打拳。为什么在昏暗的环境中练太极拳的起脚动 作时会感到身躯不稳?
常言道:“双目测距'当人们在做平衡动作时 (如太极拳的分脚、蹬脚、摆莲和金鸡独立等式), 由于两眼能随时测定自身与周围的距离,并把得到 的信息通过神经传送给大脑,这对前庭器官掌握好 身体的平衡动作和姿势非常重要。而在昏暗环境 中,“双目测距”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就会影响 人体平衡动作的顺利完成——在练拳时就会明显地 感到做起脚动作时支撑一腿站立不稳,甚至会发生 跌跤现象。
不过.这种现象经过-段时间的锻炼是可以消 失的。例如:有的人闭住眼睛就无法做“金鸡独 立”式;但经过一、两天的刻意锻炼,就能勉强地 独立一会儿;如坚持不极地天天练习,那闭H独立
的时间就更能延长。在昏喑的环境中打太极拳也是 18
如此
c习惯成了自然,锻炼纯熟以后,就能做到动 作自如o什么是太极拳的“五法”?
太极拳的五法为“心、眼、身、手、步法% 拙作 <拳法五要诀> 说:“一要心静,二要眼明, 三要身灵,四要手准,五要步稳。”由于太极拳注 重用意,因此,这里把“心法”列为第一,而招法 则列在“手法”之中。而外功拳的《五法诀〉是: “一要手捷,二要眼尖,三要身稳,四要法齐,五 要步坚。”它把“手法”与“招法”分列,而未单 列“心诀”,其次序为“手、眼、身、法、步”。但 这“五法”也还是以心意为统帅的,因为大脑是人 身的最高指挥部!
这类歌诀言简意赅,值得玩味。太极拳的心法有哪些基本要求?
首先要心静。清•李亦畲 <五字诀> 说:“心不 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心静则胆定而意专,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形容的就是胆定而意专的 人。
其次要用意识引导行动。诸如“以意领先”、 “意在拳先'“先在心,后在身”等语,所指的就 是要像平日专心地做事时一样,先想后做,边想边 做,而不是不想就做,否则成了盲目行动,就无法把事情做好。
再次要做到意、气、劲三音相合。凡何处着 人,即须着意于何处。这样“意到则气到,气到则 劲自到”,而毋须他求。相反,如果一味用力,则 力滞于筋;一味尚气,则气塞于络。这样劲力僵滞 而气血不畅,意、气、劲三者不合且形露于外, “牵一发而动全身”,最易为人所乘,这是不符合太 极拳要求的。所以,太极拳特别强调“用意不用 力' “养气而不尚气”。为什么在走架或推手时思想必须离度集中?
头脑冷静、思想高度集中、这适意忐力的一种 表现,是一个人在打拳时所应有的心理状态,也是 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因此,打太极拳时一定 要提起精神
t贯足中气,保持良好的情神面貌。
在走架时,由于心、眼、身、手、步法的种种 相应变化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注意力不能高度集 中,往往就会发生动作散乱、姿势不正确或重心不 稳定等现象。如果初学的人走架时心猿意马,动作 草率,虎头蛇尾,那就很难长期坚持锻炼,更谈不 上会有什么成效了。这就是拳谚所说的“练拳不专 心,功夫不t身'
至于推手运动,在双方搭手后,着力点、劲的
大小和方向,以及劲别等等变化多端,上下、左 20右、前后、都要顾全;并须身心内外协调一致,既 要随机应变地变换战术,寻求对策,又要通过运化 得机得势,采用各种相适应的招法。在这种“变化 有万千,成败在瞬间”的搏战中,脑子里哪容得半 点杂念?只要注意力稍一分散,立刻就会露出破 绽,为人所乘。
以上说明不论走架或推手都要求头脑冷静、思 想高度集中,始终保持镇静、沉着、从容和泰然自 若的神态。这不但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是一种良好 的锻炼,而且也是对意志力的一种锻炼。这种锻 炼,可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练就坚韧不拔、当机立 断的顽强意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比锻炼肢体 更为重要的事情。
- 太极拳的眼法有什么重要性?
太极拳要求心静、眼明、身灵、手准、步稳, 五者以心为统帅,而“眼为心灵的窗户”。拳谚说: “拳艺以眼为尊。”又说:“眼为心之苗。” <拳法> 说:“察机在目/这些说法,都强调了眼法的重要 性。
搏钟文老师曾在〈杨式太极拳> 一书.中说: “所谓‘眼为心之苗’,是指从眼睛里可以看出思想 的活动来,正如戏曲、舞蹈中传神的表演一样。练 习太极拳时,眼神是练好一套拳的重要部分,
- 初学太极拳的人在眼法上容费犯哪些毛病?
初学太极拳的人,由于在搭架子时眼神要经常 关顾教练的动作,所以往往不能使眼法与身、手、 步法配合一致。常见的毛病是:眼看地下,仿佛在 找寻失物;或是“顾东击西”、“盼左打右”;或是 “目若垂帘”,显得懒散甚至昏昏欲睡;还有个别人 在打拳时频频抬头望天。所有这些都是不符合太极 拳眼法要求的。
- 太极拳的眼法有些什么基本要求?
太极拳的眼法,在走架时眼光一般向前平视, 同时随身法、手法和步法的变换,顾盼两手中主要 一手的动作;当手将到达定点时,眼神应领先到达 定点。这就是所谓“眼随手转,手眼相随。”但上 述眼神先到,并非指在此刻丢开手的动作不去关 顾;而是必须兼顾,直至到达定点。否则就不是手 眼相随了。
<眼法诀> 说:“顾三前,盼七是;随手转,似 闪电。”在练习推手或散手时,眼光既要注意对方 包括其眼神在内的面部表情,又要看清自己的眼 前、手前和脚前等即“二前”,也就是兼顾双方 的上、中、下三路和左右两翼。特别要看准对方如 何运用肩、肘、手、胯、膝、足、头等七个可以攻 击人的部位(即所谓“七星”),以及对方在攻守中
的任何可乘的空隙
c至于“随手转,似闪电”,那
是形容眼快手捷、手眼相随,并非只适用于“快 拳”。
我国武术强调眼光关注对方的面部表惮,其重 点在于对方的眼神变化。因此,关注的落点一般在 对方两眉之间的“印堂”穴,或两眼之间的“山 根”穴。这与走架时,两眼以向前平视为主的要求 是一致的。但平视也包括左顾'右盼和兼顾“三前”, 因而不是指把眼神盯死在一点上。
推手发劲后,如对方被我推出,以致双方脱离 接触,这时我应做到“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 即以眼神注视对方被击出后的动态,以防反攻。
锐利的眼神,不仅反映出我所保持的髙度警 惕,而且也足以给对方以精神上的威胁。因此,拳 术一般主张“目若鹰隼”,即把眼圈适当缩小,使 两眼锐利有光,观察远近相宜。但有的人只据字面 上“望文生义”,故意把银睛睁大,形成瞪眼现象, 这就曲解“目若鹰隼”的真正含义了。
- 打太极拳对防治视力衰退有没有好处?
遵循太极拳眼法的要求,坚持打太极拳,首先 能反映出一个人在走架对“思想集中,全神贯注” 的精神面貌。同时,由于经常向前注视和转动眼 珠,客观上是在进行着一种眼睛的锻炼。这对保护 眼的健康,提高视力,防治视力衰退,以及精助治 疗近视眼等某些眼科疾患,都会有一定效果的。
- 打太极拳时是否要使眼睛似闭非闭?
有的人主张:打太极拳时“要使眼睛似睁非 睁,似闭非闭。”并认为:“这样可使精神内敛,大 脑安静,达到休息养神的目的,是有
医疗价值的。’’ 更有个别人主张,在打太极拳时应轻闭双自,以达 到宁心养神的目的。
其实,以上这些都是养生气功的眼法,而与拳 法技击的要求是相悖的^但有些中、老年人或体弱 多病者看重养生,而不在乎技击意义如何,因此, 也不妨任人自择。只是应该说明:
- 传统太极拳一敛是不主张这样做的。
- 打拳时双目轻闭易发生头昏现象,对不习 惯这么做的人要慎用,以免发生倾跌事故。
- 练太极拳时为什么要强调“用意不用力”? 所谓“用意'即运意或练意。太极拳特别强
调“用意不用力”,杨澄甫先生在 <太极拳说十要> 一文屮说:“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 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 变化,圆转自如
3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盖人身之 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 闭则气通
3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特动不 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 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
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 24
拳论中所云‘极柔软
t然后极坚刚’也。”这段话 说明“用意不用力”是为了 “能轻灵变化,圆转自 如”,并通过长久练习,获得真正内劲。
中医学认为,“百病牛于气”。而今若能通过练 太极拳而使“经络不闭”,“气血流注,日日贯输, 周流全身,无时停滞”,那么,对于养生保健、祛 疾延年来说,其好处是说不尽的。
- 练太极拳时如何结合动作来用意?
太极拳的用意,就是用意识养蓄精神来引导动 作。杨澄甫 <太极拳说十要> 说:“若不用力而用 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又说:“不用意而用 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武禹襄 <太极拳论要 解> 则说:“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又说:“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这说明意识既 不在气,也不在力,而在于养蓄精神去引导动作。
拳论所说的“先在心,后在身”,是指在未动 之前先想动作,既动之后一边做一边想下一个动 作。如此连练不断地边想边做,边做边想,也就把 精神意识与动作结合起来了。意识既与动作结合, 而呼吸与劲力又自然地与动作相配合,这时意、 气、劲三者也就合而为…了。
初学的人,由于还不懂得太极拳的技缶意义与 方法,所以只能是结合肢体动作来用意。待动作熟 练以后,用意也就能逐步地细致起来,即随着动作
的不断变换,用惫指导手臂等部位的劲点(着力 点)也不断转移,做到松开全身,以意运臂,以气 贯指,“运动如抽丝”,使动作连绵不断。这样曰 久,“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凡以意贯注的绵位, 就会微微地有所感觉,打拳后手攀也会有通气和发 热的感觉,浑身感到分外舒适
Q这首先要学懂太极拳一手、一式的技击意义, 也就是弄懂太极拳每一个动作的技击用法。其实, 太极拳的“肢体动作”与“技击动作”是一致的, 而并非两种动作
3只是在懂得技击意义后,才有可 能在走架时比较细致和正确地结合技击方法来用 意。拳谚说的“有人若无人,无人人打影"。(后半 句也作“无人若有人”)前者是指与人对手时,要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后者便是指走架时结合技击用 意,要如同演习一样。这样每天走架锻炼时全神贯 注,用煮引导,极据技击要求,假想何处者人,意 就用在何处,从而使各式姿势和劲别、劲路以及 手、臂等各部劲点的转移变化,都能逐渐地做到正 确无误。这对于兼练太极拳推手的人来说,自然是 更为重要的。
29-极澄甫《太极拳说十要> 是哪“十要”?如何才能更好地记住它? >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 的条目是:
- 虚灵顶劲;
- 含胸拔背;
- 松腰;
- 分虚实;
- 沉肩坠肘;
- 用意不用力;
- 上下相随;
- 内外相合;
- 相连不断;
- 动中求静。
为了便于记住这“十要”的条目,笔者曾在 60年代编写了 <太极拳十要诀>(七言十二句):
虚灵顶劲辞贯顶,含胸拔背胸莫挺。
松腰落胯下盘稳,虚实分明步轻灵。
沉肩坠肘始得力,切记用意不用力。
上下相随劲完整,内外结合为一气。
相连不断似流水,动中求静气顺遂。
编心体会朝暮练,练功习拳恒为贵。
长期以来,这首 <太极拳十要诀>,经拳友们 辗转传抄,流传较广。由于歌诀便于记忆,便于传 诵和教学,因此,学习和领会它,对极高拳艺水平 会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然而任何拳诀,都必须结合 有关拳术的勤苦实践,才有可能领会其辅神实质, 用以指导实践。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牢记不
- 太极拳有哪些身法?
以传统的杨式太极拳为例,其身法可归纳为 立、坐、进、退、冋、转、起、伏
、翻、侧、披、 拧
、哪等13法。
- 什么叫立身?
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这是广义的“立 身”,即泛指打拳时身躯自然正直。而本题所说的 是狭义的立身,即上述十三种身法之-〜如预备 势、起势、收势和十字手等四式都成开立步,其身 法即为“立身”。立身应自然正直,不可弓背哈腰, 膝弯不可挺得僵直,全身也不可僵硬,脊柱和各部 关节都应节节松沉。
除收势外,其余H式(预备势、起势和十字 手)在转人下一式时,动作务须轻灵圓活,而不可 稍有迟顿。
- 什么叫坐身?
坐身是与立身、起
身相时的身法,也叫
坐腰。 凡各种步型在定式时,也都应坐身。坐身就像踞坐 一样,裆应圆撑
,垂臀收胯,有沉着、稳定的气 势,体现出内在定劲的充分
蕴蓄。
- 什么叫进身?
凡动步时,上步、进步都属进身;在原地垫 步,成者从坐虚步变成弓箭步,也属进身,仅仅是
幅度较小而已。进身应上下相随、协调齐进,做到 齐起齐止。切忌手快步慢,或手慢步快。全身以 腰为轴,躯干随四肢动作有向前拥进之势,从而体 现出“周身劲整”。拳谚说:“手到步要到,步到身 要拥'说的就是周身上下的协调一致。所以,意 识、劲力与动作最忌散搜,身躯也不可歪斜摇摆或 前俯后仰。
34什么叫退身?
步退身也退,如倒撵猴、跨虎式等都是。退身 与进身的方向相反,要求相同。尤须注意身法稳 定,起伏度越小越好。关键在于以腰为轴旋转退 身,步呈弧线,腰呈水平。而切忌左右拥摆、大起 大落。
身体向后侧方回转,如回身右蹬脚。回身时, 上体应自然正直,充分利用腰部的弹性,并使动作 轻灵而沉着。
在推手运动中,回身动作是很意要的,而且应 用多于转身动作。回身最忌身躯歪斜或俯仰,以免 为人所乘。
指13文以上的转身,如转身蹬脚、转身白蛇吐 信、转身摆莲等式。做转身蹬脚,当以一脚为轴, 转身时肢体应向纵轴适当收缩,以减小转动惯量,
使旋转润活自然;同时,头部要上顶,重心要居 中,充分利用手脚动作,以补旋转平衡之势。
转身在技击上是取其转背为顺、转败为胜之 败,这是可以通过推手实践来体验的。
凡做起脚动作,或者由下式起身等鄱是;白鹤 亮翅、高探马与退步跨虎的向上拔身,也属起身范 围。起身要稳,动作要充分,切忌草率;尤须连贯 一气,节节贯串。起身时,头部先要向上顶起,做 到“虚灵顶劲”、“顶头悬'如果头部不能顶起, 必然会出现弓背曲腰的姿势,重心也就会随之不 稳。
如栽捶、海底针是向前伏身,下式是先向下蹲 身,再尚前伏身。伏身要能不失中正之势,也就是 说:不论上身接近地面的幅度大小如何,从头顶到 尾闾都必须保持一条斜形的直线,而不可低头弓 背。
指身体由前向后作18(T的翻转,如紧接栽捶的 翻身撇身捶。这里“翻身”包含了翻、转双重的意 思,因此,其动作不可迟顿,而必须一气呵成,否 则就会给人以支高破碎的印象。
指身躯的幅度较小的转侧(一般是45
fl〜90°)。 側身大量存在于各个拳式的过渡动作中。侧身时多 数带有一脚支撑重心的动作,因此,尤须注意虚灵 顶劲、尾闾中正和两脚的虚实分明。
从技击角度看,側身在防守上的应用是量为广 泛的。古人所谓“柔化自当知斜闪”,主要也是指 侧身闪避。此虽属防守之法,却也是为进攻而蓄 势、蓄劲所必需的一种身法。
披,是打开的意思。披身,就是把身体大幅度 地展开。如打虎式,又名“披身伏虎”。披身肘, 底盘横面较大,更须注意重心的稳定,而不可前俯 后仰^在技术上,技身时要防人乘机进击我内门。
42•什么叫拧身?
拧身,也即拧腰。使身体略是蜾旋状(或称 “麻花形”),接着利用腰部的弹性,使身体转向另 一侧。凡不会拧身的人,则转側时往往显得不灵 便。因为作用力小,反作用力也必然不大;腰部拧 转的形变太小,弹力也必然不大。这与拧毛巾的原 理差不多。但拧身时必须往意松腰,并适当留有余 地,以避免出现僵硬不灵的弊病。
除仆腿步蹲身外,主要是指略呈马步形的半 蹲,如云=手的横行马步,斜飞式与玉女穿梭令大幅
度转身时的活马步等等,都属蹲身
D蹲身时,有一 t相对平衡的过程,要做到身法下落,气势下沉, 从荇不迫,轻灵圆活,而切不吋慌张潦草或重滞不 化。凡作活马步,两膝既要外展,又要用意里裹。 捫部要圆撑,臀部要下垂,挎部要收落,腰部尤须 忪沉。
太极拳主张取法乎自然,因此
,太极拳的身法 也要求:身体自然端正,周身节节松沉;重心稳 定,不偏不倚;动作协调和顺,表现出中正圆满、 ^谨朴实、自然大方的形象。
清*武禹襄(身法八要> 为:“含胸,拔背;裹 灼,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后人作歌
n :
“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 护肫须下势,含胸拔背落自然。”
这〈身
法八要> 极括了太极拳身法的基本要 求,可供读者
参考。
- 什么叫w提顶吊裆心中悬”?
提顶,头颈自然正直,头部向上顶起。但不可 用力,以免颈项僵直。主要是头顶“百会”穴有微 微上顶之意,使神气贯顶,精神提起,以提挈全 身。这与“虚灵顶劲”、“顶头悬”是一个意思,仅 仅是说法不同而已!
吊裆,是指从头顶“百会”穴至裆部“会阴” 穴之间,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垂直地悬吊着。这 就佛建筑房屋使用的铅直线一样——其裆部应该像 铅陀螵似的重力垂直向下,使中定之劲自然生发* 借以稳定電心a同时,臀部也应下垂而微向前收, 并使两挎下落。这时,随着小腹部的起伏妓荡,加 上适度的“提肛”,裆部就有了吊住的感觉。
“心中悬”,一语双关,旣说心中要牢记“提顶 吊裆”这一身法要领,又说提顶吊裆就像一条无 形的线,通过人体中心垂直地悬挂着。
总而言之,提顶吊裆是为了保持立身中正,不 偏不倚,内实精神,外示安仪。
- 什么叫“松肩沉肘气丹田”?
松肩沉肘,也叫“沉肩坠肘”、“沉肩垂肘”或 “沉肩曲肘”。打太极拳要求周身关节节节松沉。
松肩与“沉肩”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很不相同 的。而实际上二者都是要求两肩关节用意松开,并 往下垂,有沉落的气势e凡不能松肩的人,表现为 两肩端起,不松不沉。此称为“耸肩”或“寒 肩”——就像人在遇寒时,不自觉地把肩膀耸起一 样。.耸肩则气向上涌,上妓和全身部不得力,而松 肩却是全身松静而不紧张/
沉肘与坠肘、垂肘和曲肘等说法虽不相同,但
意思仍是一致的。其具体要求是肘关节向下松垂
T 有下沉坠落之意^而肘关节始终保持微曲,那也是 肘尖松沉的一种反映,并与“劲曲蓄而有余”的原 理相合。
与上述相反,如两肘悬起,则称为“悬肘”、 “寒肘”、“拾肘”或“扬肘”。悬肘则腋下必空,易 为人所乘。同时,由于肩、肘关系极为密切,肘悬 起而不松垂,肩也必然容易随之耸起,而难以松 沉。这样会使气血阻塞于肩、肘关节,而不能畅达 于指端。那不但会影响健身效果,而a在推手运动 中进攻时放人不远,防守时却极易被对方托起肘尖 后发放,成了 “攻世不是,守也不是”!
“气丹田”,是指松肘沉肘有利于气沉丹田。丹 「卜丨,穴位,在脐下一寸三分处(按:古今有许多不 M说法,此处不赘述)。能气沉丹田,就不致气血 上浮,出现上重下轻等现象。
47•什么叫襄裆护肫须下势”?
裹裆,使裆开圆,并以两腋用意里裹,借以随 时能保护裆部。
护肫,两肘微合,■两脐微敛,以肘部护住胃 部。肫,音zhCn,禽类的胃,这里指人的胃部
D 总起来说,在下应两膝相裹以护住裆部,在上 应两肘相合以护住胃部。
“须下势”,是指松腰落胯坐身,有气势下沉之
意,使周身富有定劲与沉劲。
48•什么叫“含胸拔背落自然”?
含胸,原作"涵胸'胸略内含,而不可挺出。 两肩微向前合
,使胸部自然含虛而气沉丹田,这也 就是所谓“胸虚腹实%.反之,如胸部挺出,则气 血易上涌于胸际,形成上重下轻和胸实腹虚等现 象c这时脚踉也易浮起,走架与推手都难以得力。
拔背,背部自然挺拔,有微微鼓起之意,使气 贴于背、力由脊发。
“落自然”,出落得自然,而不是勉强微作。一 般的人(即不包括有凹胸、弓背等习惯成异形的 人),只要不把胸部挺出,便是极为自然的含胸了; 凡能含胸,就自然能拔背,而不须做作。否则反易 弄巧成拙,或因曲解文义,而成凹胸、弓背等错误 身法。所以说要“含胸拔背落自然”,强调要出落 得自然
49•为什么说“♦打千
遍,身法自然”?
整套太极拳的身法都应该出落得自然,而不只 是微到其中的某一要点。要做到身法自然,必须经 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刻苦做炼的过程,而绝不是一朝
一夕能够获得的。
打千
遍”,是挺勤学苦练,把拳练得精熟。 熟能生巧,巧生自然。但这是很吃功夫和显示功力 的,意味着有赖积功而成。这里所说“千遍”,虽 非实做,但如以实数计之,千適并不为多。
浏览1,1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