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历史悠久,远可追溯到三皇五帝,而后到春秋战 国,一直沿汉、魏、唐、五代,均有记载,到明、清时已经达到全 盛。
心意拳是明末清初的姬隆丰老夫子在终南山“以枪化捶”所 创,《六合心意拳谱》也是姬隆丰,把道家思想融合进了六合心意 拳术中,这是共识的。经考证,笔者认为,六合心意拳虽创自明朝 晚期到清朝初,但“心意”一词的出现和拳法的渊源却是从很遥 远的时代开始。心意拳的出现是人类最早对自然界的认识过 程。
人类在没有姓氏时,把动物当做“神灵”图腾来崇拜,如黄帝 相传是“人首蛇身”,在他和炎帝作战时就驱使熊、黑、魏琳、虎参 加战斗,这就是最早的“仿生”雏形,而黄帝也就以有熊氏为姓。 后来的历史先祖们均以动物作为氏族的偶像则不难理解。随着 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化,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步成熟,对 熊、虎的威猛,鹤、雁的凌空翱翔有了新的观察,对这些动物的体 态和行为加以模仿,也希望自己的身体像这些动物一样健壮和 灵巧。人们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就幻想能变成一只小 鸟,飞上天空;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就想像鱼儿一 样在水中无拘无束,这也是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对自由的向往。 于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像“熊经鸟升,鸥识虎顾”这 样的养生和拳术。
到了东汉年间,华佗把前人的多种“导引术”归纳总结为《五 禽戏》,这就是后来少林寺少林拳龙、虎、豹、蛇、鹤五拳的借鉴和 雏形。三国时期曹操做诗《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腾蛇 乘雾……”等充分喻义了要想长寿,必须向龟学习,学习它们不
及国术丛书
..婶至二不正:从书
争不怒、善于调息的修炼方法。
到了晋代,导引术和武术出现了龙导、虎弓I、熊经、龟咽、燕 飞、蛇曲、鸟伸、天挽、地仰、猿据、兔惊等十种练功方法,已初步 具备了龙行气、蛇行气、龟行气、鹫行气、雁行气、蛤蟆行气等有 关内功和武术的雏形,所有这些,也可以说是心意拳的雏形。
到了隋唐,有了太极拳、八段锦等,于是导引术和武术就有 了大鹏展翅、孔雀开屏、白鹤亮翅、大象活腰、金龙探爪等具备心 意拳雏形的基本形法。
另外,也可从我国的兵法上探出心意拳的雏形和发展。姜子 牙的兵书《六韬》就用文、武、虎、豹、龙、犬命名,其中有四种以动 物命名的篇章,可知古人对自然界动物之感兴趣,并加以研究、 引用。
作为心意拳术,虽然到了明末清初才出现,但作为“心意”一 词在我国文献中却出现得很早。如《太平经》日:“心意,天机枢纽 之机也,不可妄动也。”笔者在怀远禹王宫中查阅《道藏》中得知, 《太平经》成书于后汉,是我国道教初期的经典著作,可见心意拳 的渊源还是很早的。
历代的战将或者民间武术高手,在他们年高时必将自己的 高超武功传留给后人,教授时总是从基本功开始,尔后也逐步择 其“绝活”传给徒弟,这样一代一代就形成上乘心意拳法,这就是 我们今天所练的古典心意拳。
*二十心意拿渊瀛再摞
中华武术渊远流长,历史悠久,一部优秀的武术史也就是中
浏览56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