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一、太极动作要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两掌外翻下藩气脉归元指掌下路还原 两掌外翻下落接前势。双手外分翻转慢慢下按 (图 1 - 128)。



此为“气脉归元”,继前动作。两手落至小腹前 (图1-129)。图1-130为侧位细部。






图1-128两掌外翻下落 图1-129气脉归元



指掌下落?敛气入窍继前动作。收掌于两腿侧, 身体自然站立(图1-131〉。



继前动作。复回还原,即练拳起势之先状态,完成 太极拳的全部演练(图1 - 132)。



操演谦文



二十四式心意会,体松气固神要宁。



太极行拳操演后,体魄康健自有情。



图1-130侧位细部图1-131指掌下落*敛气入窍图1 - 132还原





















图1-130侧位细部



图1-131指掌下落*



敛气入窍



图1 - 132还原



全体大用



真气循通廿四式, 周经百脉无休歇, 先师传拳经范势, 全体大用意为主, 有法有术名太极, 神意相合全武道,




三昧精神气敛全。 一气通真太极拳。 后学拳经证前源。 宣和百脉自通玄。 阴阳动静气血宣。 天下英豪尽延年。



内脉循经



外周拳脚廿四式, 行拳凝神开文武, 初知内脉循经注, 十二经行太极轮, 以武弘仁证玄机, 感而遂通精斯道,
内应百脉气血宣。 经运内脉自循缠。 再审祥和血气源。 八脉奇经自循传。 以神推脉期天然。 艺精于勤费经研。



辗转相习无休歇,精意揣摩见真诠。



古传太极练神意,经研内脉效前贤。



太极操练天行健,始知太极非等闲。



武学概谫



前取诸法参古意,今演简化寄有形。



此谱应作蒙教化,育彻初学权武情。



遇敌上前迫近打,仔细钴研待艺精。



习武尚需真传授,势势法法要记清。



文武之理浑为一,分厘不错细审听。



展卷操拳会古意,奠让岁月等闲更。



教学要义



太极拳生命的出现,则是三丰祖师“欲使天下众英 豪益寿延年”之弘愿,对习练太极拳的人具有健康长 寿、永葆青春的永恒意义,非徒有技击之末耳。



祖国医学所言“有其内必形之于外”,通过外在具 体操练的行功,二十四式太极拳有形象的锻炼,内在的 百脉调和和气血充盈是在拳脚动作过程中体现的。谱文 言“外周拳脚廿四式,内应百脉气血宣”。外练拳脚动 作,内应宣和气血,这才是传统的武学循经太极拳的特 点。



宗风之武学,有谱文经典传宗为文,有招势名称、 动作、意义的学习为武。文武合参,乃宗风传真。通过 外在的文武两大途径阐述道理,叙说武学之精湛,同时 内操内练,有内外同步的练习方法,配合经络运行,宣 和气血,推动内脉的循缠,从而到达武途武学的真实境 地。从人身气血精神之操持锻炼,乃至走向“以武弘



仁”之道德的操修,参玄印证自然界与人的生命生活的 契机。从肤浅地初步学习太极拳运动,努力到以神意相 推,影响着身体内的血脉精气,领会“神水来潮”“以 神推脉”,以期自然之天性豁达,智明达化境界。达到 真如妙境,“感而遂通”地步,以拳艺所会,再造精神,



精于斯道。



正如古人所教化那样,“业精于勤”“游于艺”。这 条路是颇费精力的。传统的太极内脉是以神意为用, “意气君来骨肉臣”。通过“精研”太极拳操持,才能继 j 承传统,效宗古人,使民族精神之瑰宝得以弘扬光大。_



太极拳的武学并不是着重“技击夺魁”,其高深玄 I 妙之处是与道合真。通过太极拳每日操修,形成自然,P 合于古人所谓“天行健,寿而康”之境界。能站在这个 _ 知识领域中去理解和学习相同的太极拳,操演内练,始 _ 知民族传统太极拳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生命,真是“非 j 等闲”啊! _



糖炫太极泰鲶 堆备#作





浏览9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