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宋谱》,是明代宋远桥所记述其祖学习太极拳情况 以及太极拳在江南流传之经过的拳谱,又称《宋氏家传太极功 源流支派论》,其中较为全面地记述了太极拳自南北朝以来的 承传演变过程。
第一章太极拳源流品汇据我所知,此谱有两本,一为宋书铭老先生所有,一为吴 图南师爷所藏。吴图南师爷的《宋谱》是在光绪末年由朋友张 熙铭所赠。关于这本拳谱,吴图南师爷曾有过一段记述:“此 书为清光绪末年吾友张君熙铭所赠,后为许禹生所知,遂抄写 6本分赠许禹生、吴鉴泉、杨少侯、刘彩臣、刘思寿、纪子修 各一本。子修先生日不可再赠送他人为要,因此予遂未再抄送 他人。其后有吴君钟需者,与予有同学之谊,持去此书去抄, 将此书中许多字挖去复还,幸有抄本尚存,原书尚能核对,此 亦该书不幸中之幸也。但该书虽缺数字,未便填补以存其真, 只有另列一表以说明之,较为适宜。‘文革’时期斯书尚存, 但已不能下指,于是由中国书店老技师刘君精心为之修复,还 其本原,经鉴定该书为清初抄本,于是数百年前之旧物又能翻 阅矣,快何如之!因述此书之本来如此,附补缺表一份。吴图 南记。1983年11月15日。”吴图南师爷曾持此谱与宋书铭先 生家传《宋谱》进行了相互对照。两谱仅仅在名称上有一点不 同,余下的完全一致(吴图南师爷所藏称《宋氏家传太极功源 流支派论》,宋书铭先生所藏为《宋远桥太极功支派源流论》)。
第一章太极拳源流品汇
在宋谱中对太极拳称之为太极功拳,并对太极拳自南北朝 至明代的历史沿革有着较为详尽的记载:南北朝时期程灵洗上
承韩拱月,传“小九天法二其中有“小九天法式” “用功五 志” “四性归原歌”,讲究练拳结合易经,“太极者非纯功于 易经不能得也”。在宋谱中,吴图南师爷曾考证出在南北朝时, 程灵洗承韩拱月之拳学,于“侯景之乱”聚徒拒景,后梁武帝 封其为谯州刺史等职。灵洗之后歙县、休宁一带武将辈出。至 宋代有程理,休宁人,字怀古,以先世居洛水,故自号“洛水 遗民二为绍兴中进士,历值学士院,累官权吏部尚书,端明 殿学士,进封新安郡侯。著有《洛水集》,
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唐许宣平,歙县城南人,隐居于城阳山(即现在的翠微 山)中。宋谱中云其人“身长七尺六,髯长至脐,发长至足, 行及奔马……”《徽州志》中云许宣平曾题诗传舍(客店) 曰:“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间朝饮碧泉; 樵人歌陇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J李白 见后以为仙,访而未遇,复题诗于许宣平寓舍壁上,诗曰: “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岑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 但萧索,倚柱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所传“三 十七”又名“长拳,有“三十七心会论” “三十七周身大用 论” “十六关要论” “功用歌”等专论,其中主要讲述太极拳 练习时用功的要点。所传者宋远桥一脉。
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
唐朝又有李道子(“道子”常作名号,或用于对道家师长 之尊称,疑非真名),宋谱中云:”道子系江南安庆人,至宋 时与游酢莫逆。至明时,李道子尝居武当山南岩宫,不火食, 第啖麦萩数合,故又名之曰夫子李也。见人不及他语,惟云大 造化三字J宋谱中还记载着俞莲舟等人到武当山拜谒李道子 的故事。而《张三丰全集》中也对夫子李有记载,其记曰: “李夫子者,名性之,楚人也。正德间人太和山,遇三丰先生 传以丹法,遂得其道。平时好端坐,澄静齐庄,人号为李夫
第一章太极拳源流品汇子。昌辟谷,日啜麦面汤,人又号为款子李。 寓新武当 宫,衣破衲,不食J后者之喜好与前者相同,但其年代与生 地却似乎有异,故吴图南师爷在生前曾怀疑前、后夫子李是两 个人,俞莲舟等所遇者是第二个李道子。我们再细细品玩宋谱 中的故事,可以发现有这种可能性。首先,俞莲舟在与宋远桥 去武当以前,并没有见过夫子李。而后者在和俞莲舟过手以 后,也没有直接明言他就是唐朝的夫子李。一切都是俞莲舟、 宋远桥由于对方道出俞氏祖先的名字,而且向俞莲舟授了先天 拳法之秘而推断的。因此,这里存在着是两个夫子李的可能 性。然而,后一个夫子李不但懂得先天拳的技艺,而且又非常 明了前一个夫子李与江南俞家的关系,这点又说明即使前后夫 子李是两个人,他们之间也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承传关系的。李 道子所传“先天拳”之歌诀,后人称之为“授秘歌”,其所谈 为太极拳内功修为的高级阶段Q所传者为俞莲舟一脉。
第一章太极拳源流品汇
扬州胡境子传宋仲殊一脉。宋仲殊为安州人,曾游姑苏 台,在柱上倒书一首诗曰:“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 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J宋又传殷利亨,名 日“后天法”,传有“后天法目工其势也为掘捋挤按、采冽肘 靠之法。
宋谱中又记载张松溪、张翠山、宋远桥、俞莲舟、殷利亨 等七个人相约再次同往武当山拜李道子,但未能见到。“道经 玉虚宫,在太和山元高之地(现武当镇),见玉虚子张三丰 ……七人共拜之,耳提面命,月余后归」自此以后,他们经 常不断地找三丰祖师学习太极拳术,得到了三丰祖师的传授。 张松溪、张翠山所学练的名“十三势”,也就是后来广为传播 的太极拳。关于张三丰,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是到过武当山 的人都知道张三丰在那里的很多地方修炼过。玉虚观在明朝有
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仙衣亭,保存着张三丰祖师穿过的衣服,明代诗人王世贞曾在 这里留下“圣水流仍暖,仙衣静自摇”的诗句,可惜后来毁于 兵火。遇真宫中有明朝皇帝的御敕铜碑和三丰祖师铜像(铜碑 现保存在武当山文物馆内,铜像移于梅榔祠供奉),其他修炼 处也均有文史资料记载或留有遗迹。《明史,列传》中对三丰 祖师的生平有着明确的记载,后世人根据祖师所讲的道经以及 平时所作的诗文,辑成《张三丰全集》流行于世。虽然在有些 文章里存在着超乎自然规律的描述,但决不能因此断然否定张 三丰祖师其人的存在。张三丰所传的“十三势”亦是太极拳的 别名,留与后人的有“太极拳用功密诀” “十三势行功心法” “十三势歌” “打手歌”等,旨在利用太极学说论述太极拳行 功心法、练习步骤和太极拳体用要点。其承传者为张松溪、张 翠山、宋远桥、俞莲母、殷利亨等。宋谱中还特别强调:“然 而势法名目不同,其功用则一也,如一家人分居,各有所为 也。然而根本非两事也」也就是说,“小九天” “三十七” “先天拳” “后天法” “十三势”虽然名目不同,但是功用同 是一个,就像一家人分开各有所为一样。对于太极拳的发展, 宋谱中还追溯到孟子,并就此提出练习太极拳时“养吾浩然之 气”的重要性。
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
同时,通过宋谱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朝以前太极拳在 江南一带发展的一个侧面。许宣平、程灵洗都是徽州歙县人, 程现原籍休宁,也在歙县附近,胡境子在扬州,李道子是安庆 (今属安徽)人。这些太极拳的先贤们全都集中于江浙一带, 而且其中修炼者居多。而后来的俞莲舟、俞岱岩、宋远桥、张 松溪等七人,所居也是江南一带,故后人一般称之为太极拳南 派传人。他们虽然不是修仙成道之人,但可贵的是由于他们 “久相往来金陵之境”,在技艺上“往来相助”,相互切磋,共
同提高,从而大大推动了太极拳的发展,在太极拳的历史长河 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浏览64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