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舍 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称为新架 (现在称小架)。
十五世陈清萍,赘婿于赵堡镇(陈家沟东北2.5公里),
一 5 一
在那里传拳。他在原套路上再进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紧凑,逐 步加圈,由简到繁,逐步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传和兆元 (赵堡架)、李景延(忽雷架)。
十六世陈鑫(1849- 1929),字品三,他感到陈氏拳术历 代均以口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遂 发愤著书立说,用12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 四卷,阐发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 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 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 等著作。
十七世陈发科(1887 ~ 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 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自1929 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之劲,采、 搠、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技术极好,与 人交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常用莫测高超的击法将 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教 授徒弟很多,有沈家桢、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 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 亦很好。陈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郑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 传授其父晚年所定八十三势拳架,现称新架),徒众很多,为 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了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1893 ~ 1972),字绩甫。1928年秋,北平 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笃同兄弟二人,慕陈氏太极拳之名,托 河南沁阳杜盛兴到陈家沟聘请拳师,族人公推陈照丕前往。到 北平后,有同乡李敬庄(庆临)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 10月)登载宣传,“我国提倡武术,其目的在于强种卫国,自 卫御敌,收复失地”。陈照丕理论造诣极深,积数十年之经验, 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 《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小旺、
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 陈氏太极拳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推崇,为 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术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 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器械有: 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铜,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 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 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陈氏太极拳经过近百年发展,演变出有代表性的杨、吴、 武、孙四大流派。
浏览29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