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真传


四、关于唐豪、顾留馨的“考证”|杨氏太极拳真传





唐豪和顾留馨两位先生,都是卓有成就的武术理论家。然而 在太极拳源流问题上,他们否定张三丰创太极拳,以及王宗岳传 蒋发、蒋传陈长兴之说。断定太极拳由陈家沟陈王廷发明。对此 有必要加以认真澄清。



谈到唐豪的考证,有一段太极拳的派别恩怨必要提及° 1930 年前后,杨澄甫吴鉴泉共负盛誉,关系极好。吴称呼杨为三叔, 十分尊敬,从无以吴派另立门户之意。当时的政客褚民谊任行政 院秘书长,对杨老师恭维有加,并计划以其权势发展杨氏太极。 但因在某集体场合邀杨师与他做推手示范时,原以为杨师会顾及 他“秘书长”的面子,不料刚一接触就被杨师发出丈外。褚一气 之下,改变初衷,转投吴氏门下,抑杨而捧吴。并且将太极拳划 分为吴杨两派。此后在陈微明办的致柔拳社举行张三丰祖师寿诞 典礼时,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也指责杨派伪托神仙炫耀于 世。乃远赴河南,进行“调查”,并著《少林武当考》一书,从 而把太极拳在祖国早期孕育和发展的历史推迟了几百年(参见宋 志坚《太极拳源流考证辩》)。



然而,杨氏各代及其亲族传人,历尊师传而以张三丰为太极 始祖,从不以唐豪、顾留馨等人之论断为是。所谓陈王廷创太极 拳的说法,其论据不过《陈氏家谱》中称陈王廷为“陈氏拳手刀 枪创始之人也”,以及陈王廷一首词中的“到而今,年老残喘, 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是耕田”数句。这里



-221 -



讲的是拳手刀枪,只字未提太极,而且是陈氏拳手刀枪,不是天 下的拳手刀枪。唐豪却以此得出“天下太极出陈沟”的结论。其 论证理由也只有两条:其一,《陈氏家谱》在陈长兴及陈耕耘旁 只注“拳师”或“拳手”二字,而长兴、耕耘皆为众所周知的太 极拳师,故陈王廷创的“陈氏拳手”必定是太极拳。其二,陈沟 人保守性很强,只肯学祖传的一套,不肯学外来的拳法。故至今 所练的太极拳必是陈王廷所创的太极拳。此二条,作为对陈氏太 极拳史的考证,失之勉强。若以此作为对张三丰创拳说的否定, 对中国太极拳起源的考证,就更显轻率了(参见唐豪《太极拳之 根源》)



唐豪还认为陈王廷受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影响很大。 戚氏拳经中的二十九势,都被纳入陈氏套路。因为人们把戚继光 的三十二势不叫做太极拳,故唐豪把戚、陈紧密联系起来,以断 定陈氏之发明。吴图南认为,陈氏炮捶根本不是太极拳,而纳入 戚氏拳经的陈氏太极拳,也与蒋发传给陈长兴,陈传杨禄禅的太 极拳不是一回事。目前流行的陈氏太极拳,顿足发劲,与各派太 极风格殊异,有目共睹。顾留馨说,杨禄禅赴京授拳时,为“适 应健身需要”,将陈氏太极“改革简化”,去其蹿蹦跳跃顿足动 作,遂成柔合缓慢的杨氏太极。殊不知杨禄禅从陈家沟回永年 后,人们即称其拳为“软拳”、“绵拳”。赴京初演,人皆疑其能 否打人。何由进行重大的“改革”?太极拳的根本特点、特征就 是由松入柔,运柔成刚。顾留馨却说:“各式新创的太极拳,其 锻炼原则均主张由松入柔,运柔成刚。”(见顾荫金.《太极拳术》) 那么,未主张由松入柔的陈式老架,又何以称作太极拳呢?杨禄 禅初回永年的传人中,又有谁练的陈式老架呢?



为了维护陈王廷创拳说之无隙,唐顾二人硬说王宗岳的太极 拳是从陈家沟学来的。然而,山西的王宗岳与河南的陈家沟有何 关系,唐先生并无考证。顾留馨也承认,“温县陈家沟当时确无



-222 -



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传播。”这正说明了太极拳的发源地不是 陈家沟。至于蒋发,唐、顾则否认陈鑫笔记中的记载,把乾隆时 的蒋发,说成是百年之前在陈王廷遗像上持一大刀的仆人。他们 还把蒋发传给赵堡镇的太极拳(风格与杨吴各派接近,与陈氏太 极大不相同),说成是陈清平创造的陈氏太极新架,并提出陈清 平由陈沟入赘赵堡之说。引起赵堡传人及清平后人强烈反对。





浏览86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