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三丰太极拳


一、道教内丹术和太极拳内功的功法原理及修炼 过程|武当三丰太极拳





有人说:“内丹术是太极拳的精髓”,这一点也不过分, 关键是对精髓的把握程度,直接体现太极拳功夫水平的高低。 道教内丹术和太极内功的功法原理,不仅有相同的理论源头, 相近的操作要求,相似的内炼法诀,而且有共同的文化内涵和 艺术价值。



1 太 极 拳 与 道 教 概 论太 极 拳 与 道 教 概 论.相同的理论渊源



太 极 拳 与 道 教 概 论



太 极 拳 与 道 教 概 论



从张三丰的“太极道”体系中寻找,不难发现:除已公认 的隐仙犹龙派传承外,道教内丹术的世称五派(以王重阳为代 表的全真北派,张紫阳为代表的南宗丹派,以李道谦《中和 集》为代表的中派,陆西星为代表的东派,李西月为代表的西 派)均与太极道体系有不可分割的理论联系。上溯到黄帝、老 庄,下述明清诸多道教典籍,而我们在探讨其源流、关系和法 诀中已不难看出它们的一致性、逐步的完整和渐次系统的操作 性。



2 .相近的操作要求



内丹术和太极拳内功都是身心一体、形神相依的性命双修 的整体修炼术。它们注重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提高, 认为精神锻炼和肉体锻炼同样重要,强调炼心、炼性、炼气、 炼神(太极拳内功还在初级阶段需炼形),只不过在形式上和调 形略有差别而已,但它们都有很相同相近的心理、生理操作要 求。从如下几方面最能体现:



第一,“静中触动动犹静”



老子的“虚极静笃,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已把静态修 炼与大道相接了;元末全真道人王道渊在“述金丹功夫”中 说:“大道无为妙理深,工夫须向静中寻“。《老子想尔注》 说:“人清静,合自然,可久也“。



炼虚守静,是内丹功的真诀,而太极拳在行拳练功时,要 静字当头,在起势前可先松静站立数分钟,达到心平气和0张 三丰说:“神恬气静极自然,妙自无生现太极” “心平则神 凝,气和则息调。”《内家拳法》与五字诀,首先也要“敬”,而敬 ? 里含静。太极拳五字诀中也有“一日心静……五日神聚”二太



勺!极拳“拳论”中指出:“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神舒 三 体静”。



J 当然这里所说的“静”并非不动,“身虽动,心贵静”, 极I 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只有静才能做到精神上放松和肢体及内 - 脏的放松,才能气通血脉,才能进入一种特殊的功能状态,才



: 能有“气敛、身灵、神聚、劲整”,才能“返朴归真” 。



! 第二,势势存心揆用意



这里的“存心” “揆”是揣摩之意。“用意”是指精神专 注,用心意去指导修炼。张三丰有:“拴意马,锁心猿,无杂 念,意须专”(《炼铅歌》)o内丹西派李西月说:“时时防意 马,刻刻锁心猿Q ”太极拳在松静之基础上,行拳功力全部心 意都要用到动作中去,集中思想,一意练拳,用意念为主导, 以一念代万念,不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神不守舍。意 念、动作、呼吸要三者统一协调。故拳经有:“先在心,后在 身” “意气君来骨肉臣”,要“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如“太极起势”,先意动而后形随,两手缓缓上升,意念 中双手似乎拉着一根橡皮筋,是意念天地灵气吸入掌中劳宫穴 而节节贯串,在这慢慢拉长过程中就是内意的流动,直至掌指 尖,后坐腕而吐推之意。这种“用意不用力”在身、手、脚均 是同时,当手与肩平而坐腕之时,后面刚好屈膝之意也,沉到 脚根,脚底之沉稳与手上轻灵柔吐,都是意念引导动作。所以



“重意不重形,用意不用力”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而 作为内丹术三个要素之“火候”,实际上也就是意念、心神所 控制的程度。 j



第三,周天开合吐纳深 !



这是内丹术和太极拳内功的呼吸吐纳问题。内丹术的大小 ! 周天功与太极拳所要求的都是腹式呼吸,做到深、长、细、



1太



匀,凝神聚息,开始都是要自然而然,随练功层次加深而一直 ?极 I



要求到内丹所言之“胎息”和太极拳所要求之“内呼吸” “体 呼吸”。所谓“神宜内敛,气宜鼓荡” “腹内松净气腾然”, 都要求气沉丹田。太极拳内功随着动作,开呼合吸,蓄吸发 呼,起吸承呼,呼吸随着外形变化而自然形合。只是随功夫进 程,而在缜密和不注重外在口鼻之呼吸后的注重内丹呼吸上Q 太极拳内功在发劲吐力上有独特的方式,但在炼养上和内修及 不发时与内丹术的呼吸应是一致的。内丹主张如崔希范《入药 镜》所说:“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若能以先 天气为主,起涌泉,上夹脊,冲泥丸,降丹田,与后天气配 合,二气合一,纳气绵绵,吐气深深,至以心息相依,内丹胎 息,方可成矣。



太极拳名家对呼吸的重视也主要在“丹田呼吸”上。杨澄 甫“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矣,由此分运四体百骸,以周 流全身”(《太极拳使用法》0孙禄堂讲的更具体直接:“余 练拳术之时,呼吸之穴,仍在丹田中” “内外总是一气” “练 拳之内呼吸,转法轮,用意注于丹田,以神用息而转之” “拳 术与丹道是一理也” Q还有“出肾入肾是真诀"(《陈氏太极 拳图说》)。





浏览1,25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