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式练习法
学太极拳必先从站预备式开始,其次练站桩,接着才学盘架 子。这里专门谈谈盘架子的程序问题。
学學架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或程序。一是“单式练习法% 二是“套路练习法'所谓“单式练习法”,就是每习一式,必将该式的全部功夫习 练成熟,然后才进习其次一式所谓全郁功夫习练成熟,就是不 仅要求外表上的姿势、动作(包括手法、身法、步法、眼法等) 达到正确、纯熟,而且要求内部行功(包括意、气、神、形合一 等)都要合格,还要懂得在技击上如何使用^各式单练成熟之 后,才连接起来,成为全套架子。前辈教学,多采用此法。据说 他们初时每习一式,要费时月余之久,练完全套架子,需费时若 干年&然而架子緙完,功夫也到家了。
“套路练习法”,就是首先集中精力把全套架子的动作、转向 学会,然后每日每次均作全套操练,逐步纠正那些不合要求的动 作。再往后才学各项内郁行功,并使之逐步结合到每一动作中 去。这是现代人们所普遍采用的方法。
以上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从学练的全部内容来看,并无差异,仅仅是次序有所不同,然而学练结果却往往大不一样。前者 踏实、可靠,后者则容易滑入华而不实。现在不少人用套路练习 法学会了全套架式后,便满足于现状,对于太极拳本质的东西, 即它的内功,则往往忽略,以致操练多年,仍长期停留在一般运 动的水平上。内功拳其形,外功拳其实,收不到内功拳应有的功 效。为此,作者特将个人学拳的经验教训作一简单介绍,以供初 学者参考。
我最初学拳是循套路练习法的,习拳架之前也没有经过预备 式及站桩的锻炼。不到一月,便学会了六路全套拳式动作。再两 个月,就已基本上达到不费思索即能无误地盘完全套拳架的程 度,还学会了全部推手动作,表面者来也很熟练。然两时经四年 的不断苦练,提高却不大&不但根本还没有触及所谓内功,就连 外表拳式姿态,许多地方总是觉得别别扭扭的,很不自然,走不 出太极拳的独特风格。虽经教师指点,也纠正得不能令人满意。 为了寻找原因,我仔细阋读了前人著作,细细体会,才逐步发现 关键在于内部行功没有做到。拳术各有其门派特点,作为内功拳 的太极拳,如果不懂得它的内功,并把它着实练好,要想走出符 合要求的拳式动作是不可能的。我最初放弃预备式和站桩的锻 炼,随后又一昧致力于拳架动作的所谓熟练,最终证明是走了弯 路。认识了这一点,我决心返工再练,改循单式练习法,从头学 起。这样一来,由于抓住了“内功”这个关键,对内注意方面做 得认真,很快就收到了思想宁静和用意专一的效果。练拳时,真 正进入了旁无一切的境地。其次,由于内部行功的学会并把它逐 步推行到动作中去,因面引起了习拳多年以来从来有过的浓厚兴 趣。每次虽是一式重复百遍,然而使用内功却一遍有一遍的新体 会,新进展,故无重复乏味之感。如此认真练了半年,才完成了。
第一路。在此期间,也补了预备式和站桩两课。这时,我对内功 运用已从会进到熟的程度。第二路以后,进度就越来越快,至第 六路结束,共花了四个多月时间。以后每日练拳,主要是对外注 意了p外部情况一经触动,内部行功和外部动作便自然合格而 起,真是运动自如,得机得勢。与一年前相比,迥然而异,判若 两人此时,才由外功拳回到内功拳上来了。同时,在不到一年 的时间当中,随着内功运用逐步习惯自然,在日常生活中也逐步 运用进去,更使我意外地收到了它的功益。这就是我的经历和感 受。
常听人说,单式练习法太死板,枯燥无味*不如套路练习法 进度快,容易引起兴趣。可是我的经验教训却证明,那种说法是 没有根据的。还有人认为他练拳只是为了健身,何必一定要多费 功夫苦练武术上所需要的内功?这种观点更不对。因为太极拳的 技击功夫和健身效果,是在同一个锻炼方法下的两个方面。何况 练内功井不是什么苦事。内功,不仅技击需要它,健身更需要它, 曰常生活也都需要它。这些道理,前而部谈过了。凡事都得费一 番气力,不想下功夫,光想收功效,那是不可能的。
二、关于盘架子的速度问题
经常听到有人谈论关于练太极拳应当采取什么速度为适宜的 问题&有人认为速度越慢,运动量便越大。他们从增长功夫出 发,主张练拳速度应尽量放慢。也有人认为太极拳在技击中要求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主张练拳必须 能慢能快还有人认为过慢容易导致精神颓废,过快容易破坏心 平气和,因此主张练拳速度应适中。以上各种见解都有道理。担也郝还没有谈到问题的要害。
本来,太极拳的运动量可大可小,动作可快可慢,而且可根 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去处理。这是它的特点。但是,在行拳的快慢 上,到底应当采取什么速度才适宜,应由各人的功夫水平来决 定。能快尽量求快,能慢则可尽量求悝。这里所说的“能”是什 么r能”是一个前提,那就是运动必须能完全符合太极拳的一切 行功原则。如果丢开这个“能”去求快求慢,都是没有意义的換言之,绝不能丟开功夫水平,而只根据各人的主观愿望从事。 据说我国太极拳名家杨少候盘练一趟杨式六路拳架,慢的时候达 到五十分钟,而快的时候则仅需两分钟。那是他的“能”,代表着 他的功夫水平。这个水平虽不能说不可企及,但也不是一般的业 余爱好者所能轻易达到的然而有些主张越慢越好的人,他们不 从自己的功夫水平出发,盲目地放慢速度,追求运动量的增大。 这样,表而上也可能达到五十分钟的标准,但由于腿力不支,结 果严重违背了行功原则,不独肢体严重犯禁,连精神也萎靡不 提,真是运动休息两不成。这是一种偏向。另一种偏向是强求快 速。由于功夫不到家,快起来往往是手势走不到位,动作表达不 了意思,甚至动步也站立不稳,周身僵硬、紧张0练完一趟,竟 气喘不已。如此勉强求慢求快的做法,显然要失去太极拳运动的 意义a比如技艺髙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们在拉慢速度的连弓时, 一弓能够奏出四十来个音符,而奏快速度的分弓时,又能一秒钟 奏出近二十个音符。或快或慢,都能达到高点,而奏出的声音无 不淸楚动听。如果技艺低者,竟置清晰动听这个效果于不厫,再 快再慢,又有什么意义呢。
«拳经> 说:“先求开展,后求紫凑.乃可臻于缜密矣”。这一 合理的练拳程序,不论盘架子或推手都是适用的,开展”就是对拳架动作要求扩大、舒展I对桩步要求蹲低、稳实,对速度要求 放慢。这是基础功夫的锻炼/紧凑”与开展相反,它对架式动作 要求缩小I对粧步要求轻灵,善变I对速度要求快速。这是技击 功夫的锻炼。紧凑和开展,都要从各人的功夫水平出发,逐步地 走向高标准。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就是先从中速逐步向慢速发 展,以后再从中速开始逐步向快速前进&开展与紧凑,不但二者 不可缺一,而且不能先后倒置。你“能”达到什么程度,就慢或 快到什么程度。那么,快与慢要达到什么程度为止境呢?照理, 艺术、功夫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定要提个具体速度作为奋斗目 标的话,不妨以杨少候所达到的作为标准^至于以什么速度为起 点才适宜?那就由各人根据9己的情况自由处理了。
三、关于新编套路的问题
解放后,新编的简化太极拳,把许多重复的动作省去,缩短 了套路,对于推广这一运动起到了积极作用。套路中还增加了左 式“揽雀尾%右式“下势”,使左右得到平均发展,很好。但还有 很多苻左无右和有右无左的拳式。近编的四十八式拳架也没有解 决这个问题。如果再有新套路编出,能照顾到这一点肯定会受欢 迎的。否则也不要紧,反正传统的推手运动已经解决了这一问 题,如嫌不够,可以正、反式地盘架子,即正一趟,皮一趟,问 题将解决得更加满意。套路多了,如果没有新的功能要发挥的 话,便会便拳架无益地复杂化,使从学者徒增学拳式的负担9况 且太极拳的精华在于它的内功,而拳式是次要的,它只不过是练 内功的手段而已。其姿势,如手的高低,走动路线等,完全可以 随意变化,无所谓标准定式a如果说拳式是武术技击的方法,越多越好,我也不完全同意。西洋拳击无所谓套路,只有几种手法、 步法和身法,然而练精了,也能发挥很好的技击作用。看来,技 击方法亦贵精不贵多。因此,我建议有志在太极拳上作贡献的 人,多在揭露太极拳的内功秘密方面做工作,要比致力于新编套 路的意义大得多。
浏览8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