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心意门也流传有《心意六合拳谱》,则异于戴氏之说, 如题有雍正十一年三月河南李失名,雍正十三年正月新安王自诚, 乾隆十九年七月汝州王琛琳,乾隆四十四年汝州马定振等谱序。
其序云「'拳之类不一,其端不知创自何人,惟六合出于山西 龙凤姬先生,先生明末人也,精枪法,人呼之为神,先生谓曰: ‘吾处乱世执枪卫身则可,若处平世,兵刃诸灭,倘遇不测以何御 之,于是变枪为拳,理会一术……J
李慎泽先生总结道:“撰谱者皆是姬氏隔代弟子,则其说各异。 有关岳飞史料中,仅有'精武技,通兵法,曾学射于周侗'等语, 而所治何拳,均无记载。从南宋到明末,历经几百年历史,未见 有类似拳法或文献传于世。至于姬氏如何得到岳飞拳谱,众说不 一,皆无充分资料。因此‘岳飞创意拳'之说,尚无考证根据。然 从上述诸谱皆可证实,心意六合拳首传于姬隆峰,姬氏之后,其 流传已历历可考,历代各有传人。据今人考证,姬氏确有其人,其 原籍,生平年代,精枪法,创意拳,传艺河南等考证,均与二百 多年前所撰之谱吻合,惟有访师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一事,结 论相反。因此,姬隆峰是心意六合拳的创始人已无疑,列为第一 代开山鼻祖,当之无愧,正像八卦掌之董海川,首传其技,师承 无系。姬氏原习何种拳法,枪术师承何人,已不可考。所创心意 六合掌,应归于何派?旧谱相传,是源于达摩之内经。今人考证, 是姬氏居少林寺时,见二鸡争斗,启发心悟,而创此拳。就此两 种见解,都应将以心意六合拳归宗于少林派拳法J
与李慎泽先生观点不同,王梦斋认为是达摩创立意拳,他在 《意拳正轨》序文中写道:“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诗言拳 勇,礼言角力,皆技术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作五禽之戏,亦 技击本质,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致湮没无闻。迨至梁天监中,达 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及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 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徒众精是技者 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岳武穆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
技连拳散于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J
笔者同意李慎泽先生观点,姬际可为意拳门开山鼻祖,达摩 创意拳则无从考证,岳飞创意拳亦过于牵强,因岳飞为民族英雄, 且武功高强,故遵其为鼻祖者不止心意门一家。
王梦斋弟子李英昂亦持以上观点,李先生在校注《意拳正 轨》时写道:“心意拳原称心意六合拳,简称意拳。改称形意,始 自李洛能在河北发扬之后。李目不识丁,返河北传艺,多以口授, 心意与形意。口音近似,因讹心意为形意。先师王梦斋先生以意 拳自居,不知者以为异派,实则与今之形意拳同源也
实际上,姚宗勋先生亦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王梦斋在 《意拳正轨》中并未说自己创立意拳,而是说:“达摩东来……而 创意拳,又曰心意拳姚先生在《意拳正轨》附记中写道:
《意拳正轨》一文,系先生壮年之作,早已散失。近由香港同 好,寄至保定,请重加修订者,先生以无眼及此,遂搁显迄今,因 传抄之讹,间有错字漏字,余因限于水平,不敢谬为补正,将有 待就正于高明。
纵观全文,与先生一九四四年所写《大成拳》一文中,所说 未尽相同,与近年之说差距愈显,兹举数例:
①自序中之意拳来源。
②练气之说。
③交手径法。
在武术界,至今人们仍常以意拳代称心意拳。如《搏击》杂 志1988年第12期,刊载了陈旭东先生的文章,题为《意拳英杰 三则》。文中小标题为:《二闾汉口巧夺棍》、《良栋比刀显妙技》及
《毅斋棍服山东武师》。说的是心意拳三位前辈的武林秩事:戴龙 邦之子戴文勋、李洛能师兄戴良栋、李之弟子车毅斋(王梦斋之 师伯)。
王梦斋先生晚年的得力助手,医学专家于永年先生,在《站 桩的近代发展》中写道:
站桩的近代历史渊源是由心意拳,又名形意拳、意拳、大成 拳的基本功演变而来。
心意拳原名叫作“心意六合拳”,也叫作“心意把过去一 般相传为宋代名将岳飞(1103 — 1142)岳武穆王所创。但根据黄 新铭著《姬标可传》原载《武林》1983年第四期认为:姬际可,字 龙峰,山西蒲州冯里卒于清期康熙初年,享年八十岁,是心意拳 的创始人,为第一代拳法。据文献记载,姬乐可居少林寺十年,见 雄鸡相斗,遂悟其理,而兴此拳。心意把在少林寺为秘传绝技,外 人很难见到。
又据黄新铭著《心意六合拳各代拳法初椽》原载《式林》1985 年第四期载有:第二代拳法,河南心意拳与山西心意拳,此拳分 为南北二支,马学礼一支称“河南派”,戴龙帮一支称“山西派”。
第三代拳法:形意拳。
形意拳是从心意六合拳衍化出的一支,它既非始于岳飞,又 非始于姬龙峰,而是始于李洛能。李氏约在1840-1850年间到山 西祁县戴家学拳,此时上距戴龙帮在洛F日马学礼书室作拳谱序时 约晚一百年,李洛能不可能直接从戴龙帮学艺,祁县人说他是跟 戴龙帮之子戴文勋的表弟郭维汉学的拳。李氏将“心意”改为 “形意”,形意之名由此始。李洛能弟子车毅斋、宋世荣一支称形 意拳山西派,郭云深、刘有兰一支称形意拳河北派。
另一说法为山西口音“心”字同“形”字发音相同,河北深 县人李洛能误认为“心”字为“形”字,因此,回故乡后称为 “形意拳”,实系“心”字之误,流传至今。
第四代拳法:意拳
意拳为郭云深弟子王梦斋所创,此为最年轻一代拳法,意拳 又名大成拳。
意拳是王梦斋先生二十年代在上海教授拳学时所使用的名 称O
大成拳是王琴斋先生四十年代在北京教授拳学时所使用的名 称。
意拳大成拳都是以站桩为主,佐以试力、摩擦步、发力、试 声、推手、实战等七种锻炼方法。站桩、试力为大成拳的基本功, 大成拳主张: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发力而用、由推手 而懂、由实战而知变化,这是大成拳的装本特点。
大成拳的另一特点是将医疗保健、养生强身、技击实战融为 一体,以站桩不动为其基本训练手段,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二种 桩法进行锻炼,没有固定不移的套路和招法训练。站桩以求 “物”为目的,以“站桩站班、体认功能、收视听内、训练神经。 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著己身、永无是处”为大成学说,它与 《管子》的“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母先物动”的三毋学说及《老 子》的“独立不改”和《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等学说是相吻合 的。
五十年代日本人泽井健一在东京开始传艺时称之为“太气 拳”,他在1976年出版了《中国实战拳法——太气拳》书中详述 了四十年代他在北京与王芳斋先生试手失败后向王先生学习大成 拳的经过,并对中国拳学有了新的认识,从学者除日本人士外尚 有不远千里飘扬过海前往学习的西方人士。泽井健一(1903 — 1989)是日本的武术名家,创太气拳,被誉为日本的拳圣和太气 圣至诚拳法宗师。.
郭贵志于1982J981年先后代表山西省和火车头体协参加全 国式术观摩交流大会,表演了大成拳,动作娴熟,技艺高超,两 次都被大会评为优秀焚,获得金质奖章,迄今为止,他是第一个 代表大成拳参加全国比赛的获奖者。1981年6月11日《人民铁道 报》以“由重病号到金牌获得者”为标题报道了郭贵志学习大成 拳站桩功的详细经过。1982年1月1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体 育节目中转播了这篇文章的全文。1985年经大同市体委批准成立 了全国第一个大成拳研究会,郭贵志任会长、教授大成拳并指导 患者练习站桩功,治疗各种医药无效的慢性病,收到一定疗效。
浏览8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