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拳学,博大精深,奥妙所在,非言语所能道及,作为上 乘拳法的大成拳尤其如是。故有志于拳学诸同好,除到苦用功外, 尚须自具悟性,正如王梦斋所云:“不可浮聪明,不可笨用功工于 师之所授,学者当观其神,度其理,揣其意,心领神会,神而明 之。“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如是方可逐渐从登堂而入室,由小 成而臻大成。
大成者,完美之谓也。老子有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意 思是说最完美的事物,从表面上看去似乎倒象有缺欠,但它的功 用是不会穷竭的。
大成拳无套路练习,不重招法,这在常人看来似乎有缺欠,这 实际上正是其优点之所在。因为大成拳注重人体精神气质之修炼, 注重内在力量的培养,而这正是上乘拳法的特点。
王选杰先生于授徒之时,每以佛教禅宗的教授方法开导学者, 并常常为弟子们讲解禅理,以培养其悟性,尝著文曰:“学练大成 拳者,除明师口传心授之外,还应自己多设疑问,因有疑才能有 悟,因悟有深浅,故成就亦有高下。试看有数十年功夫笃实者,由 于悟性差,功夫亦见平常,亦有由于悟性极好,虽有二、三载之 功夫,其造诣亦可臻于上乘J
这里所说的悟性,在大成拳中主要是指对拳学的悟解能力,除 自己多设疑问之外,参究禅理也是一个相当重要方面。因为大成 拳本身即吸取了禅学的基本理论,这在《大成拳论》中可以看出。 如:“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J这与初祖达 摩所传的禅法有着类似之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工余如“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 及“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寻”诸句,亦显示受到禅宗思想的影 响。
所谓禅定,实质上就是通过静坐调息,使自身安静下来,达 到心如止水,妄念不生之境。其理论是: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 定生慧。所以禅门有修戒、定、慧之说,而王琴斋在早年亦尝用 戒、定、慧来形容习拳的几个层次,可见其间有着内在联系。戒, 不是戒律之戒,而是指把自己杂乱之心收住,杂念不生,则自然 就达到了 “入定”的境界。入定,就是使自心彻底地安静下来。由 于心神安静,使得精神饱满,从而达到了 “生慧”的地步。以上 介绍的是旧禅学,又称为印度禅学,除此之外,还有以慧能为代 表的新禅学,又称为中国禅学。它主张先从理性入手,真正悟透 禅理之后,随时随刻都能保持心神安静,杂念无从而生。此即所 谓的“无念为宗”,无念就是不起任何杂念之意,其核心是一个 “悟”字,含有开悟和觉悟的意思,也就是彻底明白了的代名词。
在大成拳的桩法练习中,尽管包含着很多内容,但首先要做 到的是:身形端正,凝神静气,寂静调息,扫尽情缘,以达到杂 念不生之境。这与旧禅学的禅定方法,不仅在理论上相似,在精
神修养方面也大致相同。至于与新禅学的关系,则尤为密切。如 在新禅学中有云“搬柴运米,无非佛法,锄禾种地,总是禅机, 其意是说:每时每刻,动静之时,都可用禅家气功修养身心,而 不必拘于时间处所,这与大成拳理论中的“行住坐卧,不离拳意, 动静处中,皆可用功”有着类似之处。
据选杰先生回忆说,王芳斋在教授弟子时,一般不是直接地 给学生讲解拳理,而是用类似禅家的方法,或当头棒喝,或旁敲 侧击,或反问或诱导,用各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者自己去 悟解拳理,使之举一反三。选杰先生在刚刚练习大成拳之时,虽 然锻炼很刻苦,但总觉得发拳力量不足。他请教梦老后,落老并 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道:“你说锤子的把儿如果比锤 头还重,那么锤子砸下去还会有力量吗?”选杰先生言下便悟:因 自己身上太紧,手自然也就显得发飘,发拳也就不重。在以后的 练习之中,遂设想自己的双手比身体还重,从而逐渐步入了拳学 正轨,由登堂而入室,成为梦老的得意门生。
选杰先生之所以进步如此迅速,是与其早年习禅有密切关系 的。先生早年曾随名僧月朗禅师学习禅学及禅家气功,亦深得老 禅师器重,且颇具悟性。加上天性聪颖,练功刻苦,故很快步入 大成拳正轨。深得梦老青睐,遂令其三年不出,秘授大成拳功法。 故笔者认为,习拳必具备以后三个基本条件方能成功:一是得明 师之真传,二是自具悟性,三是用功刻苦。以上如鼎之三足,缺 一不可。
选杰先生全面地继承了梦老的衣钵,教学中用各种方法灵活 地启发学员。有一次,一外地学生来访,先生客气地给他倒茶,对 方受宠若惊,不敢接受。但同时问了许多问题,如站桩时如何放 松,放入及发力如何掌握其火候,实作时应如何上步等等。先生 并未回答这些问题,而是再次要给他倒茶,学生说:“您刚才倒的 还没喝呢”。先生说:“你先把它喝了,我好再给你倒新的!”学生 遂悟,回去后只练养生桩,一年后回信,称进步很快,后来成为 一名优秀的拳手。
浏览5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