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德西拳乱笔记


一、义和团运动|瓦德西拳乱笔记





举世闻名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近 百年来,有关这一事件的中外著述汗牛充栋,而呈现在读者面前 的这部《瓦德西拳乱笔记》,则始终以其独特的价值受到世人重 视。



瓦德西(Alfred Heinrich Karl Ludwig, Conut von Waldersee, 1832- 1904),德意志帝国军人,历任参谋总长、兵团长、陆军元 帅等职。1900年6月,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八国政府 相继批准了联合侵华政策,组成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为统帅 的侵华联军,自大沽口登陆,大举侵犯京津地区。7月14日,联 军攻陷天津后,在联军统帅人选和进军时间等问题上争吵不休, 陷于内让。经过一番勾心斗角的激烈争夺,最终决定由德军元 帅瓦德西接任联军总司令,并于8月4日增兵至二万余,沿运河 向北京进犯。其时瓦德西尚在德国,他接受德皇威廉二世任命 后,于8月20日(北京时间8月19日,下同)离开柏林东来,9月 27日抵达天津,10月17日到北京正式上任。在此期间,北京已 被东侵的八国联军攻陷,中外议和谈判也已逐步开始。瓦德西 抵任后,为了增加谈判桌上的筹码,立即扩大侵略,分兵进犯山 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省,同时参与列强对华谈判,迄次年6



月解任离华,取道日本返欧。《拳乱笔记》即其在这一段时期内 的日记、笔记和往来文件之汇编,始自1900年8月7日受德皇 电旨任命,迄于1901年11月回国后给威廉二世的报告。全书 除随时记载联军侵华行动及个人活动、观感外,尚载有作者与德 皇往来之函电、与八国公使、将帅对侵华政策的协调磋商,以及 与清廷议和大臣之谈判等重要记录。



以历史研究的眼光看,这部堪称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纪实 作品的《拳乱笔记》,所蕴含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众所周知,义和团运动之所以成为本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 范围内最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就因为它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以及由此造成中国民族危机更加深重之《辛丑条约》的签订,密 切相关。因此,在义和团运动是否起到了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 分中国的作用这个重大问题上,中外史学界一直存在有许多不 同的看法。从《拳乱笔记》中,我们即可以看到作者的自承:早在 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前,德皇便“常有'瓜分中国'之笼统思想”,并 以此种政策之目的“仅欲在世界政治舞台占一席地的诠释,揭 示出这也是列强共同的对华政策。而在其来华抵任后,马上感 受到就在侵华联军已拼凑起所谓“临时政府''的京津地区,中国 人民依然在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自河左岸,尤其是 上游一带,则尚为拳队猖獗之地”(10月17日在北京之报告)。 此后如小股联军遭受袭击、哨兵接连被杀以及被杀戮之义和团 员“安然就死,无动于怀”的凛然气概,莫不令其震惊。为此,他 不得不承认“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 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如欲实行 此下策,则后患又不可不防矣匕其后更在给威廉二世的奏折中 明确指出,瓜出中国是“绝对不能实现''的,从“此次,拳民运动, 中见之,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装不良之故”,而中国民众“在实 际上尚含有无限生气”。通观全书,这些来自侵华现场的秘密报 告,对于变“瓜分”为“保全”的《德英协定》的成立,具有直接影 响,而这个最终得到列强承认的协定,正是被史学界公认为中国 瓜分危机第三次缓解的标志°这样,《拳乱笔记》便从一个帝国 主义侵华分子自供的角度,为义和团运动之历史作用的评估,提 供了真实的说明。



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各自在华利益而产生的尖锐矛盾,特 别是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及整个议和期间,这些矛盾的激烈化 和表面化,也一向为中外史家所关注。对此,《拳乱笔记》提供有 大量翔实记载,如英国与沙俄在撤兵与议和问题上的争斗,日本 与沙俄在争夺中国东北问题上的矛盾,法国对英国向两广地区 扩张的嫉视,德国企图侵占烟台而独占山东与列强利益的冲突, 以及美国趁机提出《第二次门户开放宣言》的真实动机所在等, 因瓦德西的特殊地位,均能在本书中得到集中、清晰,乃至是形 象的展示。此外,该书对联军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的滔 天罪行以及残暴行为对联军官兵精神状态的影响等状况亦有一 定程度的披述,并承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 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凡此,都构成 后人深化对这一历史事件认识的独特资料来源。





浏览1,7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