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翰秀
杨振基是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的二儿子,今年69岁。 阳春三月,我采访了他。他体格魁梧,谈吐机敏、果断、富于哲理 性,常常从正反方面说明太极拳理,妙语连珠,让人铭记于心。虽 然他不像他祖上那样以教拳为生,但他一生仍离不开学拳教拳。 他颠沛流离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至今世人对他了解不多。
少年学拳,稍有不对就被打,练拳累得他爬着上楼梯
杨振基生长在世代武术家庭,曾祖父杨露禅、二祖父杨班侯、 祖父杨健侯、伯父杨少侯、父亲杨澄甫都是中国近代武术史上的风 云人物。在家学渊源的熏陶下,他五岁起就跟着大人比划学拳。
三十年代末,他父亲杨澄甫受弟子陈微明之请,到上海授拳, 全家人随父亲到上海。父亲见他长得机灵、结实,开始注意教他架 式。那时,杨班侯的儿子杨兆鹏从河北永年老家到上海跟杨澄甫 学拳,杨澄甫叫他管教和领振基、振铎几兄弟练拳。
杨兆鹏性情暴躁,像他父亲,对振基兄弟练拳要求十分严格。 那时振基才十一、二岁,有些动作要领一时领会不了,上步、退步、 转身时有不正确的地方,杨兆鹏说了两次他还做不对就打,腿不对 位置打腿、胳膊不对打胳膊,且出手很重,他咬紧牙关、含着泪吃住
—184 — 打。数趟拳练完,全身酸痛,上楼抬不起腿,只好爬着上。即使是 这样,一天到晚还要不断地练。
父亲常常看他们练拳,给他纠正动作,但从未打他,杨振基后 来说:“老爷子(父亲)手重,不好打,叫兆鹏叔叔管我们。"
杨澄甫南下广州教拳时,一家人住在现在的东山区一幢小阁 楼里,楼下有一宽大客厅,有一个后院,客厅是杨澄甫和杨守中教 拳的地方,杨守中爱人与杨振基兄弟几人在后院练拳。
在广州,杨振基入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读书。住地离学校远,大 清早就要步行上学,一放学就回家。全家人都不看电影、不看戏, 一有空就练拳。父亲规定振基兄弟每晚练拳三遍以上。不愿练也 得练,练不得了也要练。练不好继续练,不练够遍数不能睡觉,不 能上学。练拳是主要的,上学是次要的,不上学可以,不练拳不行, 生活就是练拳。
杨澄甫教他们时,一招一式非常严格,有点不对都不放过。常 常一面看一面说:“手往这搁,往那搁,脚往这挪一点。”位置放对 就不说了。就这样,杨振基从小就打下良好的基础。杨澄甫十分 喜欢他,常亲昵地叫他“老二”,外出带着他。晚上他同父亲睡一 处。
1936年,杨澄甫去世,不久抗战爆发。迫于生计,母亲决定把 杨守中留在广州教拳。她带普杨振基兄弟三个和杨守中的一个女 儿回老家永年县。母亲对他们说:“你们要坚持练拳,杨家祖业不 能丢,将来形势好了再出去教拳。”他们兄弟三人除上学外就闭门 在家练拳,从不间断。
河北已被日本占领,当地一些青年人常常被拉丁,一夜之间就 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杨振基已长大成人。一天,母亲对他说;“你在家呆着不是办 法,你有师哥在北京、天津,你到那边去,找点事做做。”后经人介 绍他到了天津,先后在万华银号和大华公司当职员。在天津期间
—185 —
也常与友人一起练拳、磋艺。
在广州教拳的大哥杨守中一直惦记着他。1948年,杨守中向 在上海的傅钟文打听二弟的下落,得知他在天津,杨守中叫傅钟文 通知他到广州。当时天津战乱,他已无工作,身无半文,无法起程。 杨守中给他寄来路费。他先从天津坐船到上海,然后从上海坐飞 机到广州。他哥哥到飞机场接他,患难动乱之际,见到了哥哥,他 激动得哭了。
他们兄弟俩一回到住处。杨守中就说:“你来了,咱俩练练 拳。”
杨澄甫生前教授学生,一般先由杨守中作示范,后由他纠正动 作,杨守中长期随父教拳,已得父亲真传,成了杨家太极拳的代表 人物。在广州,他与哥哥统一拳架动作,由于杨振基文化基础较 好,一直不停地练拳,又得到哥哥的传授,他很快地掌握了家传太 极拳的精髓。
浏览1,3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