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腰向西南方转动,右掌也转向西南,然后全身略向 西南倾。右掌向同一方向推出,臂成半圆形,右脚尖移向西 南,脚跟随之旋转,然后落平。左脚不动,成丁字步。右掌中 指根对鼻尖,左手指尖仍贴于右腕,掌心转向上,成阳掌。 眼看右手背部,全身重量放在右腿上。(图3—12)
2 .右手五指齐向下拢,动作要缓慢,变为鹰爪式。同 时,左脚跟向东南退后半步,眼转向左手心,全身重量仍放 在右腿上。(图3—13)
3 .右手钩爪不移动,左手离开右手腕,掌心与面部相 对,距离约一尺余,随腰转向东南,右脚不动,左脚跟旋转. 脚尖转向东南,然后落实。腰部转至南方,略偏东而止。左 手随面转向东南时,掌心外转,变为阳掌,拇指根部对鼻 尖。面向东南,两腿平均分开,成为骑马式,全身重量放在 两腿上,眼看左手背部。(图3—14)
应 用:爪成钩时,用作提起对方,亦可用五指拢起集 中一点,击对方面部。左手用捋劲,捋对手臂部,然后转手 按去。若捋对方腋部,则按其胸。若捋肘部,则按其肩。这 种用法,亦随机应变,并非固定。最重要的是步法中定劲, 如骑马上,运用两臂的腾挪战术。
要 领:单鞭是太极拳全路重复最多的一个式子,它 所以多,是因为它是练功夫最重要的方法,这个骑马蹲裆
式,又名“左桩右柱”(见前骑马步)。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尾闾中正,含胸拔背,都是正面表现,学者不可不加以重视。
(五)提手上势
1 .左脚跟转动,脚尖挪向正面,全身重量移于左腿。左 手掌心转向上,背向左靠,右腿伸直,右手爪伸开,手心向 右下按,眼转向右手背部。(图3—15)
2 .左脚不动,右脚提起,移至南方胸前半步,成虚 步。右臂拢向胸前,手心转向内,成阴掌。同时左掌落于胸 前,两手纵横相抱,腰微向前倾,眼视前下方,全身仍坐于 左腿。(图3—16①②)
3 .身向前倾,右脚落实,腿弓出成弓步。然后腰部直 立,左脚趁势上步,与右脚成平行步。同时右手提起,徐徐 提至额前,手心转向上,手背距离额部约一拳许,同时左手 向下按,置于胯旁,臂部微直,手指翘起,两腿微弯,眼看南 方朝下,视线与身体约成45度角,全身坐于两腿。(图3一 17)
应 用:本式应用方法很多,如用于近身,左手按彼胸 部,右手折彼腰部,或分开敌手,用右手腕击彼下颔。临敌 应用,在于灵活,不可固执。
要 领:提手上势,重在一个“提”字,右手提起是捌劲 的表现。虽然运用一只手,但必须配合腰部动作,腰背挺 起,带动手向上提,然后借上步的力,掌再向上翻,由脚而 腿而腰,最后贯穿到掌,完成捌劲,
(六)白鹤亮翅
1 .头与腰向前略俯,如鞠躬状,两腿仍屈膝不变。右手 背随额略下垂,全身重量放在两腿上,平行步不变,左手随 身体垂直,手指上翘,掌心向下。(图3—18)
2 .平行步不变,腰向左转,头部转向东方,右手仍在 额顶,左手指转向正东,眼看左手背部。(图3—19)
图 3 - 17图 3 - 17图 3 - 18图 3 - 18图 3 - 19图 3 - 19
图 3 - 17
图 3 - 17
图 3 - 18
图 3 - 18
图 3 - 19
图 3 - 19
3 .接前式,腰徐徐立直,左手提起,象征将物推起,慢 慢推至与肩平,掌变为立掌,指尖向上,全身仍坐在双腿, 眼仍看左手背。(图3—20)
4 .腰再转向正南,右臂落下与肩平,手变成立掌,手 心转向南,再略偏东南。左手随身引向南,臂慢慢弯曲,肘 尖与肩平。手上举,手心向南再略向东南,两手同型。平行 步不变,视线转看南方地面,与身体约成45度角。(图3— 21)
图 3-20 图 3-21 图 3-22
应用:本式上下两手互相配合,如白鹤扇动翅膀。用 在上右手接敌左臂,然后按之;在下左手采敌右臂,然后击 之。或以左掌接对手,趁势托起,然后旋转腰部,将对手捌 开。或使对手落空,再接以其它方法击之。
要领:本式两手随腰转动,要求动作配合均匀。虽然 是平行步,但重要的是练中定功夫,学者不可不重视。
浏览1,1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