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是武术拳种之一,是附会八卦说而创编的。关于八 卦,最早见于《易经》:“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为乾、 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方位。八卦掌以一掌表示一卦,共 八掌,用此来解示八卦掌变化无穷。后世传习者多以转掌的走 圈似循八卦八个方位的连线.其技法讲究纵横交错,随走随 变;其击法讲究临机应变,以变应变,合于《周易》中“刚柔相 摩、八卦相荡”中的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原理。
八卦掌创始于何时何人,历来没有一个较为系统和可靠 的文字记载。有说为四川峨嵋山一带的碧云、静云道人所传, 也有说八卦掌的前身即江南一带曾经流行的“阴阳八卦掌”。 另外,在《蓝巷外史-靖边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嘉庆丁已,有 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春(嘉庆 十五年),牛亮臣见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尔步伐似合 八卦。克善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 可也。”其拳即为八卦掌的前身。但对此说也有人持异议。比 较可靠的是清咸同时河北文安的董海川,在当时传授八卦掌, 颇负盛名。至于是否为他所创,已不可考,但其对八卦掌的推 行是有作用的。
八卦掌的运动特点是身捷步灵随走随变,与对方交手时 身体起伏拧转敏捷多变。有拳谚曰:“形如游龙,视若猿守,坐 如虎踞,转似鹰盘。”以站桩和行步为基本功,以绕圆走转为基 本运动形式,走转的是迹路线分为走阴阳鱼、走八卦图、走九 宫等。八卦掌的基本内容是八母掌,也称老八掌,各地流传的 内容不完全相同,即有以狮、鹿、蛇、鸥、龙、熊、凤、猴八形代表 的,也有用双撞掌、摇身掌、穿掌、挑掌等做为基本内容的。其 中每掌都有左右对称的掌法,因此一掌可以化为八掌,八掌又 可变为六十四掌。在运转过程中演练这八掌和变化出来的掌, 法以及掌法与掌法的衔接,可以事先按套路的要求编好,也可 以没有固定的动作和顺序,而是随心所欲地假想对手动作!再 由这些掌法交织变化出各种掌法以作应对。忽而顺时针转,忽 而逆时针转,动作在掌法变化时突然加快或快慢相间,姿势时 高时低,意领身随,变换自如。做到轻如鸿毛,变如闪电,追风 赶月,能化能生。
八卦掌有单练、对练和散打等形式。据老拳谱记载,八卦 掌拳系尚有十八趟罗汉手、七十二暗脚、七十二截腿,但目前 很少传习。八卦掌也有用器械的,如八卦刀、八卦剑、八卦枪以 及子午鸳鸯钺、鸡爪阴阳锐,风火轮等。
八卦掌既是一门技击术,也是一门健身术。常练可以增强 体质,延年益寿,同时,还对培养人的沉着、勇敢、果断、机智等 方面的素质有较好的作用。因此,八卦掌得到较广泛的流行。
刚劲精悍的南拳
南拳泛指流传于我国长江以南的闽、粤、桂、赣、浙、湘、 鄂、川、苏等省的各地方拳种。其内容十分丰富,各地流传的南 拳自成体系,各具风格。但素来论拳,有“南拳北腿”之说,故说 明南拳虽各异,但亦有共同的特点。南拳的共同特点是:以形 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以关发气;动作朴素明朗,拳势激 烈,富于阳刚之美。上肢动作较多,拳法刚劲精悍;在身法上要 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在手法上讲短打、擒拿、点击穴位;在 步法上多要求以四平马为基础,重心较低,要求落地生根,较 少跳跃翻滚动作;讲究蓄势,要求气沉丹田,发力时劲由足跟 起,腿腰、臂贯串一气;多有发声以助力,气势磅礴,干净利落。
除以上共同特点外,南拳各派又独立成派,各有其独自的 特点。
(1) 福建南拳(五祖拳、鹤拳)
福建南拳主要流行于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永春、 连城一带,主要拳种有五祖拳、南少林五形拳、罗汉拳、梅花 桩、连城拳、地术拳法、泳家法、五枚拳、狮拳、猴拳、鱼法、鸡 法、儒法、仿鸟迹等。
五祖拳发源于福建泉州少林寺,是福建武坛上的一大拳 种,属南少林拳派。相传为“少林五祖”所传,中经清代咸丰年 间武秀才蔡玉鸣先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至今已有近三百年 的历史。经过近三百年的繁衍、发展,流传相当广泛,分布在福 建闽南地区、台湾和南洋群岛一带,至今鼎盛不衰。
南少林五祖拳有它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具有勇猛 憬悍之形,雄伟磅礴之势;动作简练,拳势激烈,讲究发招与运 气的密切配合;手法讲究吞、吐、浮、沉;桥法讲究过、添、断、 粘;拳法、掌法讲究重与快;腿法讲究“冷”(冷不防)与低;步法 稳健,讲究“四点金”落地;夹裆、束臀、提肛、收腹、要求稳如磐 石,落地生根,动如脱兔,快而不浮,灵而不乱;身形要求头正、 项强、身直、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劲力浑厚刚强,发劲时运腰 送肩,出拳要求着力于点;运招取势讲究以静待动,后发制人, 以速御迟,以刚克敌,以拙制巧,待时而发;在技法应用上则要 求手不离中门,技不离子午,招上变招,招中藏招,刚中藏柔, 变化微妙。五祖拳的主要套路有“三战拳”、“二十拳”、“沉头 拳”、“青风拳”等。器械有“开山斧”、“青龙大刀”、“鹤阳水火 棍”等。总的来说,五祖拳刚猛利落,善于守和近攻猛打,'是一 种技击性很强的拳术。
鹤拳亦属福建南拳中较为有名的一种。鹤拳有宗鹤(或称 宿鹤)、鸣鹤、飞鹤、食鹤。宗鹤用气,宗为“震”或“撞”的意思, 善于发全身劲;“鸣鹤”用掌,发声动作如衔理羽毛状,鼻吸口 呼,气从丹田发出,有明气和暗气之别。“飞鹤”属于走架,吸气 上提似飞,用腿。“食鹤”用指,如啄食状,亦兼用脚,练习时手 对脚称为“天地对”。手上讲五行,脚下有落地生根和不生根之 分。
此外,还有少林基手在福建也很有名。
(2)湖南南拳(巫家拳)
湖南南拳有巫家拳、洪家拳、薛家和岳家四大流派。
巫家拳由明人巫必达传授。据说巫必达在福建少林寺学 拳以后由南北转,于嘉靖间落户湖南湘潭并授拳给刘、冯、李 三家。约经三、四代不断改进发展,传到冯某,后又传戴七牛, 今人安子俊仍会此拳。
巫家拳的特点是行拳路线范围很小,套路中的动作结构 紧凑、架小、动作严紧,手法变化复杂,并有独特的身法。拳术 朴实、稳健、明快清楚。拳路运行呈半弧形,似太极拳曲中求 直,先顺而后逆。技击方法讲究“贴身钻进,以静待动”,'紧不 紧,紧心不紧身",“进不进,进身不进手”,用劲讲究“刚柔相 济”,发力时以身带手,力发腰背。
浏览5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