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知识手册


七、民国时期|武术文化知识手册





1912年



留学归来的许禹生,在北京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3开展整理、传习武术,以及在教育界提倡武术的活动。



1914年



上海精武会除已在浙江绍兴设有分会外,本年又在上海另设三个区分会,同时商务印书馆工人班、崇德女校、广东小学等亦要求该会派人教习武术(义务传授),报界亦加宣传推广。



1915年



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许禹生等关于“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的提案,并写入发布全国各级学校的《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



脱胎于《少林宗法》的《少林拳术秘诀》一书问世。



1916年



上海精武体操会扩建为精武体育会,仍以传习武术为主,同时开设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十多个近代体育项目。



1917年



全国教育联合会、专门学校联合会分别通过山东代表的提案,议决将济南军界马良组织一些武术家编成的“中华新武术”:列为各级学校的“正式体操”。



1919年



吴志青等发起组织“上海中华武术会”。



精武体育会分别在汉口、广州、佛山、汕头、厦门、顺庆、培陵等城市设立分会,由上海派教师及当地教师担任教当0



《新青年》六卷二号发表鲁迅《拳术与“拳匪”》一文。



陈品三完成《陈氏太极拳图说》



济南镇守使马良(子贞)组织技术大队



192。年



精武体育会相继在新加坡、雪兰峨、吉隆坡、槟榔屿、雅加达、三宝垄、泗水、西丰、森美兰、怡保,金宝、马六甲等地,华侨聚居较多的海外各地,成立华侨精武体育会,由国内派出不少教师,前往教授武术,并在华侨子弟学校中担任教学。



1921年



“虎鹤双形拳”创编者林世荣在广州参与发起慈善筹款表演。



1922年



商务印书馆印行《体育》季刊,提倡武术。



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山东济南成立并举行第一届年会,中华武术会吴志青提议“请以中国武术为中国体操,规定为体育上之必修科,编入教授细目,俾普及全国学校,发扬国民固有之精神,并编定教科设法试验”,经讨论结果认为种类纷繁,不易适合当时课程,决议并入研究再加讨论。



1923年



马良、唐豪和许禹生等联合发起在上海举办“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这是中国体育史、武术史上的第一次武术单项运动会.会期,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和山东的20多个武术社团的选手进行了传统拳术器械的单练和对练表演,上海地区的十多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团体武术表演。



中华教育改进社体育组在北京清华学校举行第二届年会,决议案第六件为:《在体育组内设中国武术研究股,组织委员会以谋中国武术的改进》,



1924年



在武昌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首次列武术套路为表演赛项目,并制定了按手、眼、身、法、步五项技法进行评分的简单规则。



上海中华武术会创办人吴志青再次在中华教育改进会和全国体育会年会中提出的请规定武术为体育课必修科提案,遭到会议否决。



1925年



全国教育联合会在长沙举行第十一届年会,在决议中有:《学校体育应特别注重武技案》。



1926年



郝更生编著《中国体育概论》(英文版)出版,内有武术资料。



1928年



纽永建、蔡元培、孔祥熙、何应钦、于右任、张之江等发起成立中央国术馆于南京,张之江任馆长。



中央国术馆举行“国术国专工分预试和正试。预试为套路表演,依评分取得正试资格:正试的内容包括徒手对抗的“拳脚门”(散打)和“摔角门,持械对抗的“刀剑门”(短兵)和“棍枪门”(长兵)。“正试”比赛不按体重分级,三打二胜,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统一的护具规定和要求。



1930年



唐豪著《少林武当考》问世。



教育部通令全国各级学校体育课程增列国术(武术)一科。



1931年



教育部公布《初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及《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课程标准》,规定“国术”为“体育”必修课程.1932年



第一次全国体育会议通过《国民体育实施方案》,其中指出:“国术、国术之原理,派别的异同,教学及比赛方法,在?体育上的地位与价值,须由国术家与体育家共同研究通盘计划工并将国术馆列为体育研究机关之一。



妾乃周著《费氏武技书》经徐震整理出版。



1933年



在中央国术馆附设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后改名为“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



“中央国术馆”举行第二届“国术国考工



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于南京举行设国术锦标赛,分拳术、摔角、器械、射箭、弹丸、踢键、测力等项。



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问世。.



1934年



第18届华北运动会设武术表演赛,内容包括单练拳术、对练拳术、单练器械、对练器械四项。进行分项比赛评奖。较前不分项而赛的做法,前进了一步。



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授细目编辑委员会》规定,初中体育每周三小时,高中二小时,国术教材占四分?之一,议定由中央国术馆另行编辑,日后另行公布,暂不列入体育教授细目内。



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标准中及体育师范学校各学年均列有国术为教材,每周二小时。'



1935年



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海)设有男子及女子国术锦标赛。评分标准修订为按姿势、动作,运动三项进行评分。这个标准虽仍是简单而不具体的笼统条文。但它包括了对静姿、动态的要求,还包括了对体现武术特色的劲法的要求。应该说也较前有了些进展。



中央国术体育研究会成立于南京市。



中央国术馆选派国术队赴菲马各地表演。



1936年



教育部修正公布的初中及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及《暂行大学体育课程纲要》均定国术(武术)为教材,并说明初中国术宜注重应用刀枪剑棍等简单器械,高中则注重刀枪剑棍之运用外,加入石担,石锁及攻守法等,并强调注重应用。大专学校国术,规定内容为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刀术、棍术、枪术等。



我国选派国术选手代表九人,随中国参加第11届奥运会代表团赴德国表演武术。他们是:张尔鼎、张文广、温敬铭、26名



金石生、郑怀贤、寇连兴、翟连元(女)、傅淑云(女)、刘玉华(女)9人。另有管理职员郝铭、助理顾舜华二人。



1937年



中央国术馆和国立国术体专迁离南京,秋至长沙。



徐震著《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出版。



1938年



中央国术馆和国立国术体专由长沙、桂林、经河内,迁至昆明,在河内时应邀举行武术表演。



T



1939年



中央国术馆迁至昆明办学。



1940年



李小龙出生于香港,习咏春拳等武技后,创编“截拳道,主演《精武门》等武打片。



唐豪著《中国武艺图籍考》。



1941年



中央国术馆迁至重庆北藉金刚碑办学。



教育部设置“国术教材编审委员会”聘陈泮岭主持,翌年改由教育及军政两部合设,至三十三年止,编有健康操四种,普通武术教材二十四种,军事武术教材四种,特种武术教材十七种,共计四十九种…由体育委员会指定实验。



1946年



中央国术馆迁回南京。 ’



1948年



中央国术馆宣告解散。





浏览1,04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