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赵堡太极拳


二、一生寻求是真功|武当赵堡太极拳





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刘瑞 高飞



早听人说到刘瑞,说到刘瑞一身过硬的功夫,不过 全是传闻。我想,如果有机会,定要_睹风采。



第一次与刘瑞见面,是1989年10月,那是一个很 宜人的季节,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红叶如火。这次, 他做为武当武术主要门派的代表,应邀赴武当山参加 "首届全国武当拳功理功法研讨会〃。看上去,他很年 轻,约四十开外,身材高大结实,皮肤白皙,文质彬 彬,寡言少语,不苟言笑,总是_个人静静地坐或静静 地站或静静地漫步,很是闲散自适,完全_派逸贤之 风,惟那一双熠熠生辉的明目,略略透露出他不凡的功 底。



大会结束前,举行了一场武当拳派武功大汇演。当 身着玉白丝绸宽袖阔腿练功服的刘瑞上场时,_扫闲散 之气派虎虎雄风路和式太极拳打得飘逸,打得 洒脱,打得中正,打得圆活,打得刚柔稳捷,打得起伏 跌宕,打得抑扬顿挫,打得满场喝彩。这就是功夫,这 就是刘瑞的功夫。



可刘瑞在我印象中留下最深刻的是他的推手功夫。 与人切磋每到得意处一声"呵〃,只听"叭〃的一声脆 响,对方像皮球一样早弹出一丈多远,那阵势颇令人吃 惊,这大概就是中国功夫的玄妙之处罢。



1991年11月,首届"中国湖北武当文化武术节〃 在武当武术发祥地举行。在新落成的武当武馆演武场 上,我又目睹了刘瑞先生不凡的身手,其"中正平圆轻 灵柔活〃的太极拳架,把太极拳打成了无声的歌,无字 的诗,那挥洒得有适有度的_招_式,那有轻有重有缓 有疾的一拳一脚,都那样和谐而有节奏。这是我在武林 中所少见的。



—个风清月白之夜,踩着皎洁的月辉,我采访了这 位身怀绝技的武当派传人。谈起习武的历程时,他显得 很恬然,他说:"惟持之以恒而已。〃话虽简而意尤赅, 把这几个字落实到行动上,没有_定的毅力是很难达到 的。诚然,在刘瑞的武术生涯中,没有一个"武术世 家"的背景,他那扎实的基本功,是全靠长期勤学苦练 得来的。



1964年,体弱多病、四方求医、穷途末路的刘瑞, 带着一身的疾病:胃病、关节炎、铅中毒等,得遇名振 中国武坛的太极拳一代宗师、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代传 人郑悟清先生。也许,人生冥冥中有一种"奇缘〃,刘 瑞与郑悟清老先生_见如故,意气相投,如像久别重逢



的亲人。两人虽以师生相称,却情同父子,刘瑞自然成 了郑悟清老先生的最后一位关门弟子,并被收为义子。 从此,刘瑞开始了他在武术蹊径上终生不渝的跋涉。郑 悟清大师悉心将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的技击之道和养生 之法传给了刘瑞。刘瑞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细心揣 摩,精推细敲,探幽抉微,以寻求拳功之真i帝。这也是 刘瑞为什么在短时间内能练好太极拳技击、养生妙道之 处。因此,在谈到如何练好太极拳时,刘瑞说:"功夫 不仅仅是练出来的,而且还要悟。太极拳的一个‘拳 字,要理解透就非得下番功夫不可。以为习拳就是使力 鼓劲,刚猛暴烈,这恰恰是练拳之大‘病’。因为,练 太极拳要求的是松柔圆和,如果不去体会味使蛮力 用蛮劲,无论习练多久,也是出不了功夫的。



_次,刘瑞问随他习拳的学员说:"你们看我打的 高探马与其他人打的是否有差异? 〃大家都答不出。因 为,在古都西安武术界中,谁都知道刘瑞的高探马与众 不同,可到底不同在哪里,很少有人讲得出,更何况一 般学员。刘瑞先生见学员们答不上来,就又打了一遍, 说:"这一招是从隅角滚出,所以不易觉察。〃从这一微 小的招式变化中不仅看出刘瑞先生练功的认真精神,而 且也体现了他循规而不泥古的探索精神,更展示了他坦 荡磊落无遮无掩的襟怀。



1982年11月,刘瑞代表陕西省武术队参加了在北 京首都工人体育场举行的首届"全国武术规则示范赛〃; 1983年,参加了陕西省太极推手表演赛,_招"高探 马〃奠定他在大西北的武术地位,赢得了"闪电手〃的



称号。……



一次又一次的武术大赛,不仅给了刘瑞许许多多各 式各样的荣誉,而且为他提供了珍贵的学习机会和"以 拳会友〃的媒介,从而更加坚定了他对武术矢志不渝的 信心。



十年之后,在全国武术之乡河南温县赵堡太极拳年 会上,刘瑞柔中寓刚,刚中寓柔,刚柔相济,风掣灵疾 的掌法给太极拳界带来了一道新的光环。1993年5月, 在全国武术之乡河北省永年县荟萃了全国乃至世界各门 各派太极高手,刘瑞以其灵活多变、神出鬼没的掌法再 次奠定了他在太极拳界的地位和影响。



1993年10月,武当武术发祥地武当山同时举行了 国际性武当武术擂台邀请赛暨武当武术出国表演团选拔 赛。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希腊、埃及、日本、 韩国、巴基斯坦、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武术代表队参加 了这次盛会,国内高手更是名家云集,充分展示了武术 的繁荣景象。刘瑞作为武当派名家而出席了盛会。盛 会期间,我又采访了刘瑞先生,当我向他请教成功的经 验时,他说:"经验谈不上,体会有两点:_是要广泛 学、深入学、虚心学,不要以为自己是那一派就仅仅局 限于本门本派,而排斥异己,要善于吸取其他门派拳种 好的东西为我所用,天下武术是一家。二是要消化。孔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话很正确。习拳像学习其他 文化知识_样,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不求甚 解,更不能一知半解,要精益求精。恩师郑悟清先生在 世时常对我说:‘_层功夫一层理’。这话含义很深呵!〃 刘瑞正是这样扎扎实实_点_滴地寻求着武术的真 义。他的执着追求不仅仅表现于练好武术的基本功,而 且对古典拳论他也是_个字_个字地去理解、参悟和领 会的。如对于太极拳论中"沾连粘随不丢顶〃的认识, 他曾在习功日记中如此写道:"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有 人片面地认为应在习练拳技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再在推 手练习中探索,差矣!去掉丢、扁、顶、抗四病,达到 无过不及,应该在初习拳架时就要注意才可,只有体会 出拳架中每势的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所在,才会知道 太极拳随曲就伸,无过不及的妙用。……



正因为如此,刘瑞经过数十年的琢磨、锤练,在平 凡无奇中寻找到了武术的"真功夫〃。从80年代初至今 的十数年间,刘瑞为弘扬和传播武术文化,他的足迹遍 及广东、广西、云南、宁夏、新疆、河南、湖北、深圳 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学员遍布全国各地及香 港、台湾、澳门、加拿大、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 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仅1985年至今的十年间就 应邀先后8次赴广州开班讲学,学员近万人,深得社会 各界好评。广东电视台在《体坛内外》节目中以(走马 两万里)为题对刘瑞在广东传拳、办班、专场武术表演 等作了专题报道。《南方曰报》、《广州曰报》、《羊城晚 报》、《侨汇报》、《西安晚报》、《陕西日报》、《武当)及 港、澳、台等多家报刊、电视、电台对刘瑞先生作过报 道和介绍。马来西亚永年太极拳社、马来西亚新明曰报 社、新加坡武术社等海外武术团体热情地邀请他到国外 传功授拳,办班建馆。1994年6月4日,在位于全国武 术之乡武汉汉阳郭徐岭新落成的"武当五龙武馆〃,我 见到了受聘为武馆副馆长、主教练的刘瑞先生。在五龙 武馆,我与刘瑞先生又进行了_次难忘的交谈。这次相 会,不仅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刘瑞的认识,而且也加深 了对千百年来历传不衰的武术的认识。他说:"武术不 仅仅是_种锻炼身心的运动形式,而且具有振奋民族精 神的重要作用,所以对练功者来说,它不仅是一种形体 素质的体现,也反映了习练者的文化素养,其中蕴藉着 _种有别于其他民族拳种的独特境界。这境界完全体现 出民族优秀的文化、悠久的历史。"



这一些,不仅在刘瑞的拳架中,也在他的著述中得 到了极好的地体现。近年来,刘瑞不仅坚持习拳,四方 传拳,而且利用一切时间整理出了《武当赵堡和式太极 拳》_书,并发表了许多有见地、有分量的专业性武术 文章,如《试论和式太极拳推手》、《武当赵堡和式太极 拳阐秘》、《和式太极拳推手求真》、《太极拳推手是圆的 较量而非力的抗衡》等,对研究和发扬民族传统武术文 化遗产都有开山性的意义。作为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的 嫡传,他肩负着特有的历史使命。由于他在武术界的影 响,先后受聘为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武当 赵堡太极拳研究会顾问、华夏精悟武术研究会名誉会 长、中国武当武馆首席总教练、西安武当拳法研究会会 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侦察兵特邀武术顾问、武 当五龙武馆副馆长、主教练等。刘瑞,正以其自身扎 实、不凡的武功愈来愈受到武冰界的瞩目,他的名字已 被载入《武术名人大典》等武术典籍之中。



作为一个投身武术事业乐此不疲的人,刘瑞并没有 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深深地理解自己所肩负的弘扬民 族传统武术文化瑰宝的神圣使命,为让武术为人类服 务,为社会服务,朝着一条布满荆榛、洒满阳光的崎岖 蹊径,不懈地追求。



两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哲人、道教文化创始人老子 曾讲过这样一段警世之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 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其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你拥有了珍奇的 东西,就会有人做损害你的事情。这话有失偏颇。如果 你拥有的"难得之货〃,不是为自己所独有而是奉献于 世人,何有"行妨〃之虞昵?



刘瑞,正是这样一位拥有"难得之货〃而又无虞 "行妨〃的人。从他身上,你将真正品味出"淡泊以明 志,宁静以致远〃的深意。



1994年8月底草于丹江口



(本文原载《武当》杂志1994年12期,作者高飞为该刊副主编)



后 记



1988年应陕西省高教局邀请,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 学举办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学习班之时,为方便教学, 曾与众弟子编写了一本很为粗浅的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 教材性的小册子。印数近二千册,一售而空。事后,亲 朋好友以及外地太极拳友和爱好者,不断的当面、到家 或来函索取。社会的需要坚定了我重新编写《武当赵堡 和式太极拳》一书的志趣。然编写书文,对我来说,不 是易事。幸亏由于缘份、爱好、目标的相同,近些年来 倍受多方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武 当杂志社、西安高教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西安电 子科技大学、广州暨南大学等单位及有关同志,都给我 以热情的支持,特别是武当杂志社高飞主编、暨南大学 戴植秋教授、武宝Ef博士等,更予鼎力相助,使这本重 在入门引路,示人以规矩,只能述其梗概,不能发其幽 微的小书得以问世。在此,谨致衷心的谢意!



赵堡太极拳的内涵博大精深。由于我技艺未精,才 疏学浅,在这本小册子里只能述其大畧。其中疏漏、错 误在所难免。抛砖引玉,不辞浅陋,敬请有识之士和同 好斧正。



再版说明



太极拳相传为武当丹士张三丰所创,后由弟子王宗 岳传于河南温县赵堡镇之蒋发,从此便在赵堡相传数百 年。人们溯其源流,称之为武当赵堡太极拳,或称赵堡 太极拳,简称赵堡拳。此拳在历代袓师承传过程中不断 得到丰富和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同风格的腾挪架、领落 架、代理架等套路形式。和兆元、和庆喜袓孙又将其中 的代理架发展为大架、小架。后人为纪念和氏的贡献, 又称此拳为和式太极拳。本书所述以和式拳为主线,故 初版书名为《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新近国家已正式 确认"武当赵堡太极拳〃在太极拳坛中的地位,使之与 原先流行的五大门派并列。为了简化派别,统一名称, 本书此次再版更名为《武当赵堡太极拳》,同时在内容 上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文字上作了订正。



由于时间匆促,本书此次再版未能作大的修改,错 误和不当之处仍难避免,希望读者继续批评指正,以便 使它不断完善。批评意见请寄西安市昆明路西安化工厂 北福利区2号楼54号刘瑞收,不胜感谢。







武术为中华文化瑰宝,历史悠久,异彩纷呈,大别 为少林武当两家。武当称内家,练法从柔入手,积柔成 刚,以至刚柔相济;少林称外家,练法从刚入手,刚而 复柔,亦至刚柔相济。天下学术同归而殊途,_致而百 虑,各擅胜场,各有千秋。



大抵由于职业和兴趣关系罢,我偏爱属武当内家拳 术的太极拳。锻炼重点放在防病健身、延年益寿方面。 循着合乎生理,顺乎自然,中正安舒的原則,轻柔匀慢 地运动。日月有常,坚持不懈。防病健身,效果显著。 习练之余,亦胡研论、史,涉猎异闻。心得既存,疑义 恒有。多年求索,志在真功。



我渴望邂逅_种太极拳,其理论足以阐发古义精 言,练艺与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不相矛盾,盘架子与长 功力能臻于统_。合乎生理,顺乎自然,专气致柔,积 柔成刚。更希望有名师指点,入其堂奥,得其环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十年前,我在广东省电视台 《体坛内外》节目《走马体坛二万里)中得瞻太极拳名 家刘瑞先生太极拳表演之风彩。而后,又有幸得与刘先 生缔交,并得及先生之门,学练他所擅长的赵堡太极 拳。迩曰复有机会参与先生的专著(武当赵堡太极拳》 出版、校对工作,反复钻研他的手稿,理解他的理论和 技法。多年追求的瑰宝,终于有幸在今日得之!



赵堡太极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一向秘传,鲜为人 知。至第十代传人郑悟清宗师开始发扬光大,举以外 传。他的入室弟子刘瑞继承师志,更南北传艺,四方授 徒,恢弘其道。



这一套拳,盘架子有中、正、平、圆、轻、灵、 柔、活八字要领。刘瑞先生说:"八字要领符合人的生 理自然。轻、灵、匀、慢减少体力消耗,同时可释放人 身的潜能。潜能得释,力量自雄。招式举动务期轻柔, 尺寸方位必期准确。习之既久,内气自然与外动相应,



内劲将逐渐增长。这就是以柔致刚,积柔成刚。以柔致 刚,方法在用‘柔\积柔成刚,功力在能‘积’。而 且,招式寸尺既然极严,练熟之后,习惯成自然,动則 中规。与人比艺,_搭手即能控制对方,扼其要害,却 又毫不费力,毫不牵强。这样的练法,武艺与健身长寿 还有什么矛盾昵?〃



刘瑞先生和他的恩师郑悟清先生,都是在身患顽 疾,久治不愈的情况下与赵堡太极拳结下不解之缘的。 他们不仅赖此拳而起死回生,而且练就高超技艺,成为 一代名师。郑悟清先生享九十高龄,众称人瑞。可见习 练武当赵堡太极拳,确实能收到健身与技击的统一效 果。



太极推手是从盘架子过渡到散打的桥梁。赵堡太极 拳有推手求真的"听、灵、沾、粘、缠〃五字诀。刘师 又曾著文论述"太极推手是圆的较量而非力的抗衡〃。 拳经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又有"气如车轮,腰 似车轴〃的说法。刘瑞先生阐述说:"一般人理解太极 所说的圆圈,实际是平面上‘圆’周运动的概念。这是 不确切的。赵堡承架太极拳的运动,是三维空间‘圆 的运动,实质上是‘球,自转和滚动的合成运动。〃他 还多方设喻说:"如白鹤亮翅、懒插衣、单鞭、云手等 式,都是在作圆弧运动,肩胯肘膝手脚身体都作圆弧形 的转动和滚动。而且这种圆不是_个平面圆,而是_个 立体圆,或者说是_个三维空间上的圆。这种圆的质量 越高,越能在推手当中化掉对方之劣质圆和直力、蛮 力、拙力,使之沿我之圆的切线方向滑过。我本身之圆 运动位移小,稳而快,不失重心。对方在离心力的作用 下,就站不稳,难以立足了。这就是四两拨千斤,就是 以柔克刚。〃《打手歌》云:"任他大力来打我,牵动四 两拨千斤。〃圆切线化力之妙,看似神奇,其实物理使 然,都在自然科学规律之中。刘瑞先生精辟的论述,使 人对于如何应付强有力对手沉重来势的疑团,涣然冰 释。



太极拳应敌变化,还有一个速度问题。拳论有云: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急应缓随,关键在"沾、 粘〃,而"听、灵、缠〃也要发挥重大作用。从人的生 理着眼,就是要做到头脑清醒,思维活跃,反应灵敏。 久经锻炼的太极拳名家,这方面是特别突出的。郑悟清 宗师年老不呆,反应灵敏,已经达到"一羽不能加,蝇



虫不能落"的境界。刘瑞先生也是如此,反应极其敏 锐,_举动往往如雷惊电闪,不知其手脚哪里来,哪里 去。沾、粘、连、随,化、引、拿、发,运用得天衣无 缝,令人惊叹不可企及。



刘瑞先生是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_代传人,不但武 艺上乘,而且精于拳理,见解独到。识其人,聆其教, 始知武当赵堡太极拳并外江湖玩艺,而乃中华拳苑中的 _枝奇葩,真正熔健身和技击为_炉的优秀拳种,无论 是年富力强者,抑或是年老病弱者均宜于习练。聆其 教,读其书,更深信此著绝非纸上谈兵之作,实为其半 生寻求真功的实践总结,蕴含着武当赵堡太极拳的真 传。卷首影印秘藏多年的郑悟清论太极拳手稿,句句真 言,字字珠现,亦适足见本书之渊源。



本书内容丰富,读之自知,不烦征引。其最大特,点 为有理论根据,有实践体会。尤为可贵的是在每一关键 处都提出具体要求,同时说明达到这种要求的做法,很 有利于学习。本书的出版,是太极拳界的一件好事,对 于发掘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 的。相信它将成为太极拳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借此(武当赵堡太极拳)出版的机会,条述个人感 受,敬献于武林大雅同好。是为序。







赵堡太极拳乃武当张三丰所创太极拳之正宗。经山 西王宗岳传于河南温县赵堡镇之蒋发,又七传而至陈清 平。陈门徒众多,享誉武林,其著名弟子有武术大师和 兆元(和氏太极拳创始人)、李景彦、任长春等。赵堡 太极拳发展至今,已分若干门派,其中和氏_枝叶茂根 深,成为主流。本世纪二十年代随和庆喜大师(和兆元 之孙)练习代理架的郑悟清先生,武功绝伦,武德高 尚,声誉遍西北,桃李满天下,成为近代最有权威的继 承人和发扬光大者。本书著者刘瑞君,有幸成为郑师亲 密的4传弟子,追随其师二十年。特别是在先生晚年技 艺达炉火纯青之时,能随侍身侧,不离左右,故得先生 倾囊相授。加上自身的天分和努力,终于悟得赵堡太极 之真谛,练就了_身纯正的太极真功,成为赵堡太极拳 第十一代继承人,海内武林中之佼佼者。



刘君以知天命之年,秉承师愿,不辞劳苦,四出授 拳。近年来他多次登武当,出阳关,下广州,足迹遍及 大江南北,从学者众,声誉日隆。观其演练的赵堡承架 太极拳柔如流水,轻若飘云,稳如山岳,活似车轮,见 者无不为之叹服;其推手、散打亦无不得心应手,挥洒 自如。曰前刘君应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侦察兵之请,出



任武术顾问并编写太极十三势要略。其高超的武艺,热 情而又认真的教学态度,深受广大官兵的爱戴和欢迎, 为增强我军的博击战斗力作出了贡献。



积数十年研究之心得,刘君方著书以应世,完成老 师之夙愿。此乃不可多得之书,它的出版是武当拳界中 的一件大事。我有幸适逢其盛,欣然命笔,以为序。





浏览1,3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