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技击法


一、第一节技击法的产生和发展|中华武术技击法





武术技击法,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使用各种手法、腿法、摔 法、拿法,或利用器械进行劈、剌、格、架等武术技击方法,制 胜对方的攻防技术。它是中华武术的精华和核心,也是武术运 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它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实践斗争中, 不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早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抵御自然界的灾害,对付猛兽飞 禽袭击和摄取食物,学会了拳打、脚踢、绊摔、擒拿等格斗技 能,及利用石器、木棒等和飞禽猛兽搏斗的本领。严酷的生活 环境,使人类不断地提高和发展格斗技能,以维持自己的生存, 这些简单的格斗技能就是技击术的萌芽。人类进入氏族社会后, 氏族部落之间经常为了领地、俘虏及财富而发生故争。在激烈 的战斗中,远则掷石射箭,近则棍棒相交,有时一个人要同时 对付好几个人,一旦武器脱手,就进行徒手搏斗。为了保存自 己,战胜对方,人们把在战斗的实践中运用成功的一拳一脚、一 劈一刺,进行相互传授和反复练习,又在下一次的战斗中有意 识地加以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和发展。



殷周时期,奴隶主武力镇压奴隶的反抗,以及向外的掠夺 战争都十分频繁。长期剧烈的军事战争,不仅促进了兵器的改 进和多样化,而且使攻防格斗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当 时,“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对阵时,车兵使用弓矢、戈、 戟、矛、钺、殳,跟随战车的步兵则剑戟、拳脚并用,而最终 决定胜负的还是短兵相交时的劈、刺和徒手格斗。长期的军事 战争,造成武人执政。统治阶级主张“文武俱行气军事上需要 励兵选士,促进了讲武论勇的社会风气。《说苑?君道》载: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 威德乃成「'统治阶级为巩固其地位.除提倡和鼓励有“拳”有 “勇”外,还通过“执技论力”来决胜负、比高低。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激烈动荡的时期,政治上奴 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而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其自身 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即车战开始向步骑战过渡,练兵习武、攻 防格斗的水平已远远超过了殷商时代。此时,“拳勇”、“相搏”、 “技击”不仅是战争的需要,而且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 种享受。庄子在《说剑篇》中提到了赵惠文王喜好观赏斗剑。他 有3000剑客,经常相击于庭中,有一次竟指使他们连斗7日. 死伤300余人,血流中庭。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技击已经开 始成为娱乐表演的一种形式了。这一时期,武术在民间亦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如齐国重视拳术,倡导技击,凡民间有拳勇者, 不报告以蔽才问罪。当时的“技击”是一种兼有擒拿、摔打的 搏斗。为了使武艺得以交流,每年春秋两季,天下武艺高手云 集在一起较量°《管子?七法》记载:“春秋角试,……收天下 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故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招 时如急风骤雨,在他面前不能抵挡,在他后面也没法下手,单 独较技时,也休想把他围住。为了战胜对方,攻防招数真假虚 实,变化多端。



由于武术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在此期间出现了不少技艺高 超的武术技击家。如越女、袁公、再石公等。越女的剑术精奇 奥妙.在当时无有胜者。她的击剑理论更是深奥精辟,她说: “剑术之道,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仃阴 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 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惧往,杳之若日,偏 如脱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 顺,直复不闻”(《吴越春秋》)。把剑术的动与静、快与慢、攻 与守、虚与实、内与外、逆与顺、呼与吸等矛盾的辩证关系,和 机动灵活、变化莫测、出奇制胜的战术要领讲得非常透彻,至 今仍为技击术中的至理名言。为后世的技击理论研究,提供了 宝贵的素材。



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秦始皇统一 六国后,为保其统治地位,焚书坑儒,禁绝武艺,曾收天下兵 器,于咸阳铸成12座金人,使技击习武之风受到影响。但至汉 时,尚武之风复兴,手搏颇为盛行。手搏,又称“卞气“弁七 即徒手搏斗之意。这一时期,由于人民生活处于相对安定状态, 武术逐步由单纯军事技术向强身健体、娱乐表演方面发展。当 时,在民间广泛开展的'手搏气“ “角抵”(摔跤)、“剑道”等 比武表演活动,使这一时期的武术技击具有了明显的体育性、竞 技性和表演性,并开始形成了各种技术风格的流派.各种流派 的武术技击术,不仅在军事训练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宴会上 也常作为娱乐项目进行表演。如《史记?项羽本记》中记载的 楚汉相争时的“鸿门宴”: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 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了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 舞,项伯亦拔剑起舞……o后来《三国志》中亦有类似的故事: 东吴大将凌统与甘宁有杀父之仇,想用“项庄舞剑,意在沛 公”的办法在酒宴上表演刀术,好伺机杀死甘宁。然而甘宁早 有准备,即席而应,请以同舞,说:“将军舞刀助兴.我可以舞 双戟「'后来被大将吕蒙分开。这都反映了当时武术已由单纯军 事技术向娱乐表演方面发展了。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期?北方



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逐步实行民族融合。南北不同特点的 武术也相应得到了交流,相互渗透与吸收。《北齐书?紊连猛 传》载:“梁武帝大同年间,梁有使节去北地,云有武艺求访北 人,欲以相角,东魏特遣紊连猛同梁人比试,东魏武艺胜,梁 人嗟服了这个时期实行府兵制,这个制度的选士标准要求很高。 据《通典》卷148《兵典》记载:“选士之科,……引疆彻札,戈 铤剑戟,便于利用,挺身捕虏,搴旗斩将,堪陷阵者:矫捷若 飞,逾城越堑,出入无形,堪窸战者;往返三百里不及暮至者; 破格舒钩,或负六百斤行五十步、四百斤行百步者。”从这些选 士标准看,士兵既要会疾跑,又要能攀高越堑,既要善射和使 用长短兵器,又要会擒拿格斗技术。民间也因战争的需要,“秋 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



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 化、军事的繁荣昌盛,为武术技击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主要 表现在器械的改革,套路演练技巧的提高等方面。在军事上,随 着步骑战的发展,战场上原先使用的戈、戟等一类运用不灵活 的长大器械逐渐被淘汰,刀取代剑成了阵战的重要武器。但是, 剑在战场上虽用之渐少,在民间却得到了发展。当时,文臣、W 将、儒生均喜佩剑于腰。唐代大诗人李白“十五学剑术/后又 去山东向著名剑术家裴旻学习剑艺。在他的诗中有“顾余不及 仕,学剑来山东”之句。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年轻时也 学过剑术,他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著名诗篇中写 道;“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 地为之久低昂,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瓣龙翔,来如雷霆 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把公孙大娘舞剑时的动迅静定、 挺收含放、虚中藏实、柔中寓刚以及变化莫测的身法描述得维 妙维肖。



这一时期的府兵制规定,被检点服役的府兵“二十为兵,六 十而免,其能骑而射者为越翳,其余为步兵、武骑、排攒手、步 射”(《新唐书?兵志》)。在这种“寓兵于民”的政策下,民间 习武比较普遍。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武举,其制,有 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简射,又有马枪、翘头、负重、身 材之选(《新唐书?选举志》)\可见当时的武举制极重视武艺 和力量,连身材、体格也列为一个条件。此时出现了职业武师, 这对武术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这种武举制度一 直延续到清朝。此时的“角抵"(摔跤)是宫廷的主要娱乐之一, 如唐穆宗李恒常到神策军观角抵,“日戾而罢勺“凡三日一幸左 右军及御宸晖、九仙门等,观角抵、杂戏气当时的左右两军中, 均有专门从事角抵的力士。据《角力记》载:"蒙万羸于咸通中 选隶小儿园,……寻入相扑朋七相扑朋就是摔跤队。蒙万赢作 为角抵力士,“累累供奉”于懿宗、僖宗、昭宗三朝,从事这一 专业达数十年之久,因在竟赛中屡次获胜,“万赢呼号自此起七 唐亡后,万嬴离开长安,仍积极传授角抵技艺。可算是唐末、五 代初的职业摔跤家。



两宋时期,由于辽和西J(的不断侵扰,战乱频繁。因此,尚 武为国的社会风气盛行,出现了自愿结合的练武组织—— “社七有习射弩的“锦标社气有使枪弄棒的"英略社”,习相 扑的“角抵社”等。在宋代的军队中,特别是拱卫京师的禁军 中,技击格斗训练占有重要地位。宋太祖赵匡胤在宋朝建立之 初,就曾讲武于近郊,亲自选拔在弓矢、骑击中的优胜者。宋 代的武术除单练的“使拳”、"使棒"外,对练有枪对牌、枪对 刀、空手夺刀等。此外还有化装的多人对练,据《东京梦华 录》载:“七人皆披发文身,着青纱短后之衣……内一人金花小 帽执白旗,余皆头巾,执真刀,互相格斗击剌,作破面剖心之 势,谓之七圣刀了当时,民间不少武艺出众的人,以“卖艺” 为生,在汴梁、临安等地表演角抵、使拳、弄棒、耍刀、舞剑、



举石担等。宋代仍把武举作为取士之法。



元代,是继隋唐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又一个大统一时代。 这-时期,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起。元朝统治者为防 止人民反抗,巩固其统治.一方面在军队里开展蒙古族喜爱的 传统的骑、射、摔跤等项目,以保持部队的精锐;另一方面对 本民族之外的传统武术进行百般摧残,民间“聚众围猎"、“弄 枪棒”、“习武艺”一概禁绝.凡私造、私藏武器者均治以重罪。 虽然元朝统治者不准汉人练武,但民间的武术家们仍冒着生命 危险,秘密地以家传方式暗中向本门弟子传授武艺。从此,武 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玄虚的色彩,并产生了一些难以消除的门 派偏见。元朝的戏剧,尤其是杂剧极为兴盛。民间被禁止的武 术被巧妙而合法地搬上了舞台,成了武术中不可缺少的技艺。虽 然武戏中的开打和武术技击并不完全相同,但两者有着密切的 渊源关系,使武术中的传统练功法和部分套路得到了保留和发 展,并通过戏剧艺术的宣传,使武术更加深入人心。



.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个封建朝代,也是中国 武术集大成、大发展、最兴旺的时期。由于明清农民起义连绵 不断,特别是明代多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彻底冲破了不许民 间习武的禁令,众多的武术家们兴起了 “寻师访友”、“以武会 友”之风。他们相互磋商技艺,交流经验.并开始出现了一些 武术专著,那种凭口传身授.只传嫡系不传外人的保守思想,初 步得到了突破。



武术发展至明代,其体系已逐渐形成:①建立了有特定内 容的武术系统。对形形色色的拳械技击之术,综合归并,并统 林为十八般武艺。又把不同技术风格的拳法分为“内家"和 “外家”两大流派。黄宗羲在《E征南墓志铭》中说:“少林以 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 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色形成了比较完整 的技术结构。拳械之术由各种招势形成完整的套路并定名,多 完成于明代;③总结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历史上长期的实践经 验,为明清的武术技击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影响较 大的有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唐顺之的《武编》3 何良臣的《阵记》;郑若曾的《江南经略》3俞大猷的《剑经》; 程宗猷的《耕余剩技》,茅元仪的《武备志》等十多部。由此可 见,明代无疑是我国技击理论的兴盛时期。



明代的技击形式主要有手搏、摔跤、棍法、枪法等,竞技 形式亦逐渐完善。正规比赛唤作“打擂台”,筑台叫“露台”,裁 判叫“部署七古时擂台两例楹朕为,“拳打南山猛虎气“脚踢 北海蛟龙”,以增加比赛气氛。赛前,先设擂主,由擂主安排好 高手准备应战。当时,手搏虽不断发展,但仍没解决安全问题, 为了避免纠纷,临赛前双方先立好生死文书,以先败下台者为 输。江西揭宣子的《兵法园机》说'“当思搏法‘此临时着也, 敌强宜用抽卸,敌均宜用裆抄,敌弱宜冲躁建反映了比赛中攻 防进退的战术砰究和招法的多样化.



此外,随着明清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大商埠之间银钱 货物往来增多,因此,兴起了专只以武装保卫行旅和财货的 *镖”行业,镖局亦成了武林豪杰镖生和扬名的重要场所。各流 派的镖师在镖局里演练武艺,传徒授技,对于当时武术的发展 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时的武术家们,虽然各有师承,但 在互相交流借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风格特点,产生了 新的流派。各种技术流派被分为内家、外家、南派、北派,或 按地名分为武当派、少林派、峨嵋派等。



清代.伴随着农民运动,出现了不少秘密“社七“团七 ?馆''.这些组织后来成为反抗阶级压迫和抵抗外侮的重要力量。 如“小刀会七“长枪会“义和团"、“拜上帝会”等。在清朝 统治的27。多年里,农民起义军将武术技能作为反抗压迫的武 器。如太平天国规定:“磨沙刀矛,操练武艺,以备临阵杀敌, 不得偷安……七不论“各衙各馆兄弟”,还是能征贯战的女军、 童子军,都要从事武艺训练。天国的许多将领如英王陈玉成,东 王杨秀清,西王肖朝贵,元帅罗大纲,女将洪宣娇、苏三娘等 都以精通武艺、擅长技击而著称。



民国期间,人们并没有因为火药武器的广泛运用而忽视拳 法“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健身自卫作用和在战争中的实用 价值。出现了许多武术社、团组织。如“精武体育会”、“上海 中华武术会”、致柔拳社气“武当太极拳社”、达群国术社”等。 这些社团组织培养了大量的武术技击人才,出版了许多刊物和 书籍,影响波及国内外,促进了民间武术活动的开展。如由津 门大侠霍元甲创建的“精武体育会”,不仅在许多省设立了分会, 在香港、东南亚一带也建立了组织,在当时影响很大。1909年, 自称"世界无敌第一大力士”的美国人奥皮音,在上海扬言要 与中国人比武,霍元甲同其徒刘振声应邀赴上海,在上海静安 寺路苑园内所设.的擂台上与其比武,结果奥皮音大败而逃。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显示了武术在抗击外来侵略、 保家卫国中所起的作用。蛔仅北京城内就设坛800余所,参 加义和团(又叫义和拳)的旌众不下十余万人。景山后面的宫 墙下,每天都有大批青少年操练拳术枪棒。且"无论士农工商, 以至各行贸易之人,无不愿学,经师传授,立即武艺精通,身 体灵爽,并刀枪器械各项技艺娴熟。各巷设立拳厂者,不胜枚 举”(《拳事杂记》)。他们遍反帝歌谣:“神助拳,义和团,只 因鬼子闹中原……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兵法易, 助学拳.耍挨鬼子不贸难……”(《拳乱纪闻》激发了人民的 斗争意志。



1926年,武术被改名为“国术七并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 馆”,张之江任馆长。以后各大城市也建立了地方性国术馆,培养 出众多的武术人才。如当代著名的武术家温敬铭、张文广、何福 生、蒋浩泉、张登魁等都曾就学于中央国术馆o 1928年10月28 日,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办了 “第一届国术国考气 比赛为期10天,设有散手比赛,采取双败淘汰制,三局两胜。 比赛在长方形的场地上进行。打法不限流派,不以体重分级,临 时抽签分组比赛。比赛时,不带任何护具;凡用手、肘、脚、膝 击中对方任何部位得一点,凡击中对方眼部、喉部、档部为犯 规,犯规3次,取消比赛资格。最后产生最优15名、优等30名。 参加这次国考的约700余人。1933年10月,仍在南京公共体育 场举办了 “第二届国术国考七大部分省、市都派有代表参加。 人数不限,有的代表队多达百人。规定参加考试者,必须拳术 和长短兵套路“及格”才能参加散打比赛。且规定散打按体重 划分为重量级、中量级、轻量级三级分别进行。



1929年10月16日-全国武术界为了光大我国传统武术,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在杭州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武术擂台赛,定 名为“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和南京,国 术馆馆长张之江任名誉会长,李景林为会长,教育厅长陈步雷、 省民政厅长朱家骅为副会长。报名表演者共192人,打擂者有 百余人。擂台用水泥制成,高6尺,宽5丈,长10丈,呈扇形, 中间以白粉划成一直径为3丈的圆圈,作为比赛界限。比赛采 用淘汰制.由抽签决定比赛对方。获得这次擂台比赛前1。名的 是:王子庆、朱国禄、章殿卿、曹宴海、胡凤山、马承智、韩 庆堂、宛长胜、祝正森、张孝才。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挖掘、扶植和提高武术 这项民族文化遗产。1949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后,在北京 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把武术提到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议审 日程中。国家体委于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 来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13所体育学院,火车头武术协会的负责同志以及新老武术工作 者和特邀的老武术家共367人出席了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在 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与会的全体人员,并一起照了像。1955 年,中央体委成立了武术研究室.专门进行武术的整理研究工 作。刘少奇同志指示国家体委:要加强研究和改革武术、气功 等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研究其科学价值,采取各种方法传授 推广。贺龙同志也提出了 “挖掘、整理、提高”的方针"使武 术运动得以稳步向前发展。从!957年开始.国家体委组织部分 武术家,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先后整理出版了各种武术 专著、挂图、画册,并翻印了一些有价值的武术古籍.为了广 泛宣传和推广武术活动,国家体委不仅多次举办武术竞赛、表 演.而且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研究 会或武术指导小组?1958年正式成立全国武术协会.许世友将 军任名誉主席,郑怀贤任主席。



1960年起,各省、市、自治区纷纷成攵了武术运动队,各 体育院、系均设置了武术专业,培养出了很多武术专门人才和 专业人员。教育部也把武术列入大、中、小学教学大纲,规定 其为体育课的重要内容。这些都大大地促进了我国武术运动的 普及和发展。1960年.中国武术团首次出访.向国外介绍宣传 中华武术。之后,各种规模的武术代表团,先后到过美国、日 本、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等世界各国 进行访问表演,深受国际友人的欢迎.对宣传、扩大我国的武 术影响.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值,促进文化交流做出 了很大贡献。 ?



在十年动乱期间,武术同其它唯业一样.也遭到了严重的 摧残和破坏。广大武术工作者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封建 遗老遗少”等帽子.大域占老的拳谱及武术书籍被抄毁.武术 器械被收缴。把“语录拳”、“忠字拳”等光怪陆离的内容硬套 在传统武术中,使武术的发展偏离『正确的民族发展方向。文 革后,为了弥补十年动乱给武术造成的损害,国家体委及时作 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同时,又组成了武术调 研组到13个省市进行了较广泛的考察。同年5月,围绕挖掘整 理武术遗产问题,在南宁举行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来自 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等地的284名运动员表 演了各种流派的拳术达510项之多。这次大会出现了多种被埋 没的拳种。技击对抗的散打、短兵对练也在大会上作了交流演 练。



1979年3月,随着全国“武术热”的兴起,为了破除迷信、 玄学,使武术攻防格斗技术在比赛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国 家体委决定首先在浙江体委、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3个单位进 行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在取得经验后,再向全国铺开。 1980年12月5日?11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武术工作盛会,除老拳师外,还 有教授、研究员、学者、专家及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 代表,专门研究武术工作。会议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 大会堂接见了与会者,并对武术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1982年1 月国家体委调集了北京、山东、河北、广东、北京体院和武汉 体院等有关人员,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技击散手竞赛规则研究会, 制定了《散手竞赛规则}(初稿)。并按这一 “规则”,在北京举 行了全国武术散手邀请赛「自此.武术技击散手本着“积极、稳 妥”的精神每年都举行-次全国性的武术技击对抗项目(散 手)比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总结经验,充 实并完善规则。从1987年开始.采用了设台比武的办法.从而 确定了以擂台为民族特色的武术技击对抗项目的竞赛形式。中 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肩贝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 使命?从组建之日起.他们就卜分电视在部队开展武术活动 经 常举办一些武术比赛。1985年在南宁举行了首届全国公安武警 系统的武术技击散手比赛。从此,武术技击散手赛成为公安武 警系统每年一次的正式比赛项目。另外,广州、上海、郑州等 大城市也组队与香港、澳门进行友好比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 绩。



1985年8月下旬.第一届武术国际遨请赛在我国古都西安 举行,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和有关人士参加了这次武术 盛会,揭开了中华武术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武术邀请赛后,举 行了武术国际会议,代表们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通,但他们 要把武术巨轮驰向世界的目标是一致的.大家一致通过成立国 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由中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新加坡 等五国代表组成,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被推选为筹委会主任。 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的成立,是武术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 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为适应国内外武术运动发展形势和 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86年下半年成立了 中国武术研究院,这是我国武术研究的中心,其任务是对武术 运动的历史、理论、技术和有关方针政策进行研究,培养和训 练武术骨干队伍,为武术运动的发展和把武术推向世界的工作 服务。武术研究院院长由中国武协主席徐才兼任,副院长由蔡 龙云教授担任。1986年11月2日在天津举行了第二届武术国 际邀请赛,来自五大洲20个国家和地区的145名武林高手参加 了比赛。这届邀请赛不仅参加的各国运动员较第一届有成倍的 增加,而且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外国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 出色,显示了深厚的功力,打破了上届比赛中国运动员一花独 秀、爨括全部(14项)冠军的局面,尤其是美国、英国、日本、 加拿大等国在技术上大大缩短了与中国机的差距.



1987年6月25日?30日,由国家武术研究院、亍图武协、 人民体育出版社、中华武术杂志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全国武术



学术研讨会。参加这次大会的代表共有350多人。大会收到论 文372篇,会上对论文进行了面对面的质疑和答辩。这些论文 围绕着武术发展的战略、武术的历史与源流、武术的定义与特 点、武术的哲理、武术对增进健康、提高智商的原理与机制,以 及其它方面进行了论述和研究。参加研究会的不仅有武术专家、 教授、武术工作者,而且还有其它学科的专家、教授,为逐步 改变武术界知识结构、扩大武术研究的视野开辟了新路。这次 学术研讨会规模大,人数多,代表性强,论文选题广、数量多、 质量高。评审工作严肃认真,学风正派,学术空气浓厚。中顾 委秘书长荣高棠、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和副主任袁伟民、徐寅 生到会祝贺并讲了话。会议期间成立了全国武术学会。通过选 举,徐才任学会主任委员,蔡龙云、刘秀政、张文广任副主任 委员。全国武术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武术发展的新阶段,为武 术理论建设、科学研究开拓了新天地,促进了武术运动的系统 化、规范化、理论化和科学化。



在由中国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1988年国际武 术节上,首次举办了国际武术技击散手擂台邀请赛,来自15个 国家和地区的近60’名运动员参加了为期3天的激烈角逐,中国 队获得了 7个级别中5个级别的冠军°这一竞赛形式和办法很 快被参加比赛的国外朋友所接受。1989年,“技击散手”被批准 列为体育正式竞赛项目,这是中华武术技击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它必将进一步推动武术技击运动的广泛开展和技击水平的不断 提高°





浏览1,39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