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简化练法


二、王宗岳十三势歌解析 ’|吴式太极拳简化练法





《十三势行功歌》,原名《十三势歌》,是清代乾隆年间(公 元1736——1795年),山西人王宗岳所著。王曾旅居河南,以 教馆为业,据著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的《阴符枪谱序》 说:“山右王先生,自少时经史而外,黄帝、老子及兵家言无书 不读,而兼通击刺之术,枪法其尤精也。”他的武术著作,流传 下来的有《太极拳谱》和《阴符枪谱》两种,尤以《太极拳谱》一 书流传最为广泛。该书是由《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两篇论 文,以及《十三势歌》、《打手歌》两篇诗歌组成。近两百年来这 四篇文章已被后世太极拳家奉为太极拳理论中的经典著作。 其中当推《太极拳论》一文最为精辟;其次,则以深入浅出的 《十三势歌》适应最为广泛,若以指导初学走架者掌握基本要 领来说,《十三势歌》无疑是一篇较好的启蒙性歌诀,对于外功 拳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十三势歌》是一首带有古代民歌体的七言歌诀。通行本



? 283 ? 计二十四句,一百六十八个字,便于传诵和记忆。对太极拳的 行功走架和推手散手,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因此,不论解 放前或建国后出版的太极拳各种专著,大都记载这首歌诀,或 引述其原文。如歌诀中“尾闾中正气“顶头悬”等语,都已成为 太极拳教学中的常用术语了。但这首歌经过后人的辗转传抄 和刊刻翻印,传抄笔误或口传音转等差讹,自然有所难免。加 上许多记录者所作的同意润改,以致各刊行本的文字互有出 入。若就词意分析,多数刊本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个别刊 本更改得离题很远,甚至于面目全非。长期以来,笔者陆续对 照研读了二、三十种刊本,相互校订其文字,考其辞义,企图复 其原貌,现根据忠实于原著和择善而从的原则,以杨澄甫《太 极拳体用全书》所附录的《十三势歌》为主,同其它各有关刊本 合璧对照,相互校正后勘定原文,按每四句一段,分为六段,编 列序号,并作出注解、意译与浅析于后。



L校勘后的《十三势歌》原文: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绍意,气遍全身不少滞。 静中触功动犹静,因故变化示神专。 得来不觉费功夫,势势存心揆用意。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G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太息。



2、校勘与注解



十三总贽莫轻视



十三总势:总,综合,基本;势,法式,方法,方式。《太极拳 释名》说:“十三势者,分棚、捋、挤、按、采、洌、肘、靠、进、退、 顾、盼、定也。棚、据、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例、 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 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 “十三势“°这就是“十三势”作为太极拳别名的由来。换而言 之,太极拳有五种步法和八种基本手法,俗称“五步八门气由 于我国古代医学、军事和内功拳学,都是应用古代哲学中古老 的阴阳、五行学说来推理演绎医术、兵法和拳法的,因而太极 拳也以“五步八门”与五行、八卦相合,即所谓“人法天地”,“人 与天地相参气而把五、八两数相加,即为“十三总势",实即包 括手、步在内的十三种基础方式。单就数式而言,它与曹操删 定的《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定数是同出一源的。因为古兵法是 以五行、八卦来推演的。古代著名的《八阵图》,也是与八卦相 合的,所以,五、八、十三等数式,即不是随意拟订的,也不是巧 合。因此,不可把古代兵家,拳家,医学的东西与道家完全混为 一谈,不加分析地全部加以唾弃。其中有合理的,固然应该保 存;不合理的也要问一个为什么。





浏览8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