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北京潭柘寺佛门清拳
清拳是佛门拳术,它传自北京西山古老 的岫云禅寺〈潭柘寺〉。清拳是潭柘寺僧人万 春和万兴和尚所传。后来该寺的养性大师于 光绪20年〈1894年)由北京到河北巨鹿县云游 传艺,该地从其习清拳的人数达数百人之众。 光绪34年〈1908年〉,养性大师传艺于晋宁
县拳师李振鸣〈又名李老鹤〉。1927年李振 鸣又将清拳传与晋宁的张敌寒〈号义侠〉。 1956年张敌寒来京定居传艺,才使失付多年 的佛门拳术又在北京地区得以传播。目前清 拳除在北京流传外,河北的晋宁、巨鹿等地 都有人练习。
养性大师〈1869—1931〉,河北广宗县杜 杨林人11岁出家巨鹿崇善寺,开始诵经习 文,后洛达法师命其弃文习武,命名为动修, 法号养性。养性艺成后历游各省,在北京得 清拳之艺。于光绪20年〈1894年〉正式受 戒于北京贤良词,戒满重归巨鹿崇善寺。
清拳朴实无华,功力淳厚,古朴规范, 拳打四方。实用技术讲求巧打快拿,观在眼, 运在身,胆在先。清拳的基本理论是:拳本 无优劣,功夫为准绳,行拳应定时,心坚志 要恒。清静为根本,用劲妙法生,静中练功 夫,动中求劲力。临敌凭虎胆,审势应在眼, 抿裆要扣步,腰胯似转环。眼注敌肩动,手 制臂肘横,拳从口中出,手扩心与肋。上拥 下压,中平勾抓,蹭滑绵随,^缠挂牵。出 手似剑,四手如勾,猛来借力,顺势截意, 攻守之胜,无意之艺,无胆少艺,切莫传习。 清拳的功力原则是:行拳要一定,式架要工 整,神形要兼备,动静要双修,气要入丹田, 血要行四梢,力要达九节,适要以至用。应 做到:引手随身动,气顶拳自出,脚踢风声 响,拳打劈似鞭。清拳的训练方法和主要内 容:练习基本功要从练习十趟弹腿入门,继 而练习小架三十六手,借以训练窜跃灵活敏 捷的能力。接下来再练习行气大架三十六式, 功在吐纳与充实力田,最后是硬功十项三十 六式,总合一百零八式。
训练散打的基本功是:十趟手法、十趟 打法、六把总拿和七十二艺。十趟手法:一 缠二随,三打四靠,五堵门,六小缠,七翻 身,八窜趟,九斜趟,十靠打。掌握劲力的 特点和手法在实践中应用:明进退,知攻守, 动作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全身相互 配合,协调一致。十趟打法是:重点在十八 穴打云迎门三不防,狠准打太阳,刁手点双 睛,狠毒撩阴裆,胯肘撑软肋,拧身顶心房, 反手掮贯耳,栽捶丹田伤,并掌插咽喉,指 探梗嗓亡,双压肩井穴,指尖戳耳旁,点捶 夺腋窝,冲天往上闯,转身打后心,勾脚踢 脾脏,跪打麻筋处,小取把命伤。具体运用 要掌握稳准脆快狠。要做到:巧打快拿,擒 法与拿法,拿筋抓脉制其关节逆向反转,与 摔法等结合运用,从而发挥作用,产生实际 效果。
清拳本门的器械有:六合刀、端门双刀、 六合崩枪、龙门剑、盘头洗脸棍、三节棍破 枪、双勾破枪和散手、晃手大缠对打等。
清拳一为拳,二为禅,以拳为主,以器 械为辅。动以练形,坐以养心,并有禅定调 心法、内心静化法、气敛入骨法、静修内运 法、大力千斤法、睡功调身法。除上述外, 还有医术和跌打损伤、刀枪红伤、正骨接骨 '推拿等急救之法。
清拳拳艺除了于北京地区外,还有张宝 贵先生在河北南丁曹家乡授徒。巨鹿县有李 贡海、李茂仁、王寿恒先生授徒。
24、 八闪番
古拳种之一。明代戚继光便述有:“温家 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 八闪番,十二短”等拳种情况。八闪番,也 称八番,属短拳类。八番现已分成几个流派, 如:上八番,中八番,萃八番。
25、 鹰爪翻子
也称鹰手翻子,鹰爪拳。传说清末刘仕 俊传岳氏鹰手(也为岳氏散手)与刘成有;刘 德全传翻子拳与刘成有,刘成有将两种拳艺 传与陈子正。陈子正取翻子拳中之精华与岳 氏鹰手相结合,于上世纪20年代创鹰手翻 子。民国时期,在哈尔滨、北京、上海、广 州等地多有传授。
26、 岳氏散手
也作岳氏鹰手,相传为岳飞所创。清代 和尚道济、法成将其传与河北雄县人刘仕俊。 岳氏散手原有9手:上盘3手、中盘4手、 下盘2手。后在演变中,每手发展成20手, 共有180手。鹰爪翻子,即是岳氏散手与翻 子拳结合的产物。今流传于河北、北京、湖 北一带。
27、 岳氏连拳
也叫子母连环拳。据说为刘仕俊及其弟 子将岳氏散手的散式综合串联成八路动作, 形成连环套路,故叫岳氏连拳。流传于北京、 河北、湖北一带。该拳讲捆、拿、锁、靠、 推、打、刁、捋等法。
28、 戚家拳
为明将戚继光所创。戚继光为训练将士, 打破门派,集十六家拳法之长,“择其善者三 十二势”编成,今习者不多见。北京地区现 流传的戚寥拳为戚继光第十四世孙、北京通 州区戚宝祥老师,根据家传及戚继光先人《拳 经捷要》中三十二式拳法整理出的现代演练 套路。1994年张凯受戚宝祥老师委托,按其 讲授所提供的动作图片,用现代演练形式重 新表述秦家拳套路。原三十二式拳法,仅有 二十三个固定式架图谱,没有过渡动作和说 明,虽有文字歌诀,亦不能使上动与下动串 联起来。戚宝祥老师经过多年的磨练加工, 承上启下,对其原有的构架加以充实,完成 了现代戚家拳的演练套路。重写套路突出了 三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出了动作之间的过 渡与衔接:增加了技击要领说明:为动作添 加了动作线路。戚家拳套路较长,运动量大, 要有充足的体力、耐力才能演练完整的一个 套路。它内容充实,势架完整,起伏转折, 式式动动都能体现戚家拳实战技击的内涵和
防身健身的作用。新编戚家拳共236图,全 部由乘凯编写文字而成。关于北京通州区的 戚继光后裔:《戚氏家谱》原来共计有三册, “文革”时均已烧毁,现只有山东黄县保存 一份抄件。戚氏以戚斌为一世算起,至戚继 光为六世。戚继光共有五子,笔者属戚继光 的一支后裔。清朝嘉庆年间,先祖戚鼎(第十 二世)举家自山东蓬莱迁居北京通县,因为老 祖坟戚斌墓在通县苍头村(此墓〈通州志〉) 上有记载。1986年已出土了戚斌墓志铭。在 苍头本家,还保存有明朝初年册封戚斌为诰 命,授骠骑将军,注中军都督府带俸。据本 人所知,通县至今保留了戚氏最大的一支后 裔。 ^
29、绵掌
绵掌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传统拳种,全 称为连环绵掌。连、环、绵、掌四个字,概 括了绵掌的运动形式和特点。其中动作以掌 为主,表现运转如绵,内酝藕断丝连,具有 含蓄待发之势。掌的运行路线走环形,环环 相连。整个要求是连而不断,内蓄刚劲,外 现绵柔。其爆发时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谓 之机灵气。连环绵掌的系统拳路及长短器械、 单练和对打,都贯穿着绵掌的风格。绵掌分 一、二、三路,以一路绵掌为基础,二路和 二路是在一路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变革。另有 连环拳三路,一、二路连环拳以其中动作有 二郎担山的模仿动作,又称二郎拳。其特点 是表现内柔外刚,以爆发力为主,是连绵中 结合爆发的训练套路。三路连环拳,是以其 中动作有模仿猿猴偷桃的动作,又称白猿拳, 介于绵掌与一、二路连环拳之间、刚柔兼备、 拳脚并重的拳路。长短器械,刀、枪、剑、 棍、单练、对战也都表现出与绵掌一致的风 格,具有单练和对战相结合的特点,而以枪 法为主。在枪法训练中,保持了一整套传统 基本方法如:抖枪、抖大杆子、划大杆子、 扎大枪(一百单八枪〉、对战大枪、花枪对花 枪,尤其是继承下来的六路连环大枪和一套 精练的小六合枪法,都是既能作为基础训练 的单练套路,又可按原套路的招式对战下来。 这在中国武术对战套路的组织上,堪称可贵 的典范。
十三太保是连环绵掌的基本功,分蹲式、 站式、卧式三段,共13个动作,是连环绵掌 锻炼的一套完整的全面基本功法。要求外形 动作与内气统一一致,始终连贯不断,具有 强筋骨,贯气运,获软硬气功锻炼的功效。 徐明德老师并藉以发展为气功推拿法,适当 结合体育运动对一些慢性疾病进行医疗,效 果良好。十三个动作名称:蹲式六个动作为 鹰爪力、铁簸箕、海底捞月、单边翅、双边 翅、童子拜观音(即吃气的呼吸运动;1。站式 四个动作为霸王作揖〈即三折:)、金鸡独立(即 三起三落〉、古树盘根、铁门槛(在霸王作揖 两按地原式不动的基础上,借提臂的力量把 崩直的两腿提起从两掌上蹦前、蹦退〕,卧式 三个动作:犁牛耕地(又名钻撑〕、鲤鱼卧莲(又 名单臂支撑〉、金猫扑鼠(从俯卧的姿势用腰 力把全身从地面提起,在起落中两掌翻起翻 落
连环绵掌原系罗氏世代家传武艺。徐明 德,字峻卿,河北遵化县人。1858-1937年从 河北罗从善老师学习连环绵掌,在东陵马兰 峪一带传授绵掌30余年。1919年底应邀到 前燕京大学、汇文中学等校担任武术教学工 作,积极开展武术运动活动。毕生精研武术, 传播连环绵掌。尔后连环绵掌武艺由其子徐 良骥承其父业亲传。

浏览3,8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