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北京是一座具有3050年建城史、850年 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 蕴和优良的传统。自从北京成为都城,便成 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任何一种优秀的文 化形式,只要立足于北京,便可以取得长足 的发展。武术也不例外。如今,立足北京的 拳种流派有60多个,纵览全国各大城市,没 有一个城市能和北京相比。这足以说明首都 北京作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所起到的不可 替代的作用。
二、古来民风宗尚武勇
北京曾是古燕国的封地,民风古朴尚武。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指的就是这一地域 的民风。谋刺秦王的荆柯本是卫国(河南新乡 一带)人,后流落至此,终成为此地的代表人 物。
在宋朝统治的300余年间,辽、西夏、 金以及后来建立元朝的蒙古,都活跃于当时 的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地区。这些少数民族 以牧猎为生,擅长骑射,性格剽悍,对北地 汉民族产生极大影响。
为了防御外族政权的入侵,宋朝统治者 特别重视军队的武艺训练,对弓、弩、枪、 刀的训练都有详细的规定。同时,宋时民间 习武御敌也成风气,并成立了许多习武组织, 如弓箭社、忠社、巡社等。可见北地民风尚 武,由来已久。
到了明代,在明初经济得到恢复的基础 上,为了抵御北方鞑靼、瓦剌等少数民族部 落的侵扰,除加强军队武艺训练外,也允许 边民自备器械,团结边防,使民间习武之风 日益兴盛,由此形成了武术的地方特色。这 些各有所长的武术技艺,为明代武术的汇集 和武术流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如今北京本 地诞生的清拳,以及外来落户扎根北京的八 卦、太极、形意等拳种。流派的众多、习武 人数的众多,均可解释为古朴民风的渊源。
三、封建政权提倡军事武艺
,明代以前,武术多应用于军事战争。就是在明代,也依然是排斥“花法武艺”,推崇 临阵实用的军事武艺。这与当时鞑靼、瓦剌、 女贞等少数民族部落对北京的侵扰、倭寇对 沿海地区的劫掠不无关系。
明成祖建都北京后,直至清朝灭亡,两 朝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都重视军队建设 和武艺的训练。首先是将武科考的最高考核 ―殿试定在了北京。明朝的武科举在天顺 八年〔1464年)即已恢复,到了成化六年〈1470 年)有了正式记载,而且仅到会试为止。直到 崇祯四年〔1631年)才开殿试,仅仅开了 5科。 因此,殿试之前会试的第一名均视为武状元。 这样算来,明、清两朝共开科158科,据不 完全统计,选拔武状元157名。明朝48名, 清朝109名。
武科考自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卩〇2年)确 立以来,考试内容以骑射、量力为主。历朝 虽有增减,但变化不大。例如:唐时武科考, 内容有长垛(靶射〉、骑射、马枪、步射、言 谈、负重、翘关(考察臂力宋、明两朝则 既考弓马,又考策论,出现文武并重的内容。 到了清朝,除文考外,在武艺方面依然是考 马射、步射、开弓(开12-20力硬弓,考察臂 力、掇石(举重250-500斤〉、举刀(举80-160 斤铁刀,并舞刀花:!,俗称“弓刀石马步箭”。
“马步射”考的是技,弓刀石考的是力,此 外还要考“策问”。明朝中叶,曾有大臣建议 增加测试枪、刀、剑、戟、拳搏、击刺,及 火器、天文地理知识的考核,可惜没有得到 批准。以至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科 举考试前,也没有根据社会进步的形势变更 武科考内容,依然沿袭着实行千余年的考试 内容。至于民间所习拳脚套路、刀枪棍棒就 更不在考试之列了。
科考殿试集中北京,有时还要皇帝亲自 主持,体现了政权对武艺的重视。中举者甚 至可以一步登天。据载,“康熙年间,侍卫亲 军增置汉人侍卫,入选者都是武举中的高材。 雍正即位的头一年,就授与武状元李琰一等 侍卫,榜眼毕应,探花施景范三等侍卫,授 与二甲武进士刘问政等十三人三等侍卫,在 三甲武进士中选拔三十六人授与蓝翎侍卫” (见《中国皇家卫队》习武者能有这么好 的出路,自然推动了民间的习武热潮。北京 市民由此受到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
另外,北京城战事频繁,也是促使民间 习武自保的原因。仅以明清为例:
元朝末年〈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北
京\
1399年,明燕王朱棣在北平(北京〉起兵, 夺取九门,开始夺位的战争。^
1499年,-于谦拥立景帝进行北京保卫 战,’列阵九门之外,大败瓦剌军。
1457年,宦官曹吉祥的夺门之变。
1550年,蒙古鞑靼部直逼北京的“庚戎 之变”。
1629年,袁崇焕抵御清军(时为后金)的
北京保卫战。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
1644年,清军占领北京。
1813年,天理教起义军攻打紫禁城。 1860年,英法联军攻打北京。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这些战争,促使北京市民、郊区农民热 爱武艺,以图在战乱中杀敌自保。英法联军 火烧圆明园时的冯婉贞,天理教义军攻打紫 禁城的首领陈爽、陈文魁,抵抗八国联军入 侵北京的义和团等都显示了民间习武的广 泛,显示了民间习武者的能量。
附录:明清两代武状元名录 明朝武状元名录
刘良成化六年〈1470年)庚寅指挥使 许泰江苏江都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 左都督
安国陕西绥德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 都督同知
王佐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赠左都督 杨洲鹤云南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参将 孙堪浙江余姚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 赠都督同知
王浩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 周乾江苏上元嘉靖^一年〈1532年)
章黼江苏淮安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 福建行都司 ^
杨霈北京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 王世科浙江仁和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 甲辰署都督佥事
尹凤江苏南京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丁未都督佥事
袁士江苏江宁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庚戌
文质江苏江宁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癸丑锦衣卫都督
周盩浙江仁和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参将
杨斌浙江鄞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己未指挥佥事
陈彦河南嘉靖四^^一年〈1562年)壬戌 程文范河北怀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乙丑 、
杨俊山西蒲州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 左都督同知谢天佑浙江杭州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 袁自章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 董永燧江苏上元万历四年〔1576年)丙子 副总兵
张大德湖北安陆万历〈1577年)丁丑 刘承禧湖北麻城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 锦衣卫指挥
解元江苏上元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 陈大猷江苏吴县(一说是北京人)万历十四 年〔1583年)丙戌南赣参将 赵绅陕西汉中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 行都司
顾凤翔上海青浦万历二十年〈1592年)
壬辰总兵
王名世浙江永嘉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戊戌锦衣卫千户
黄钺江苏南京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辛丑都督佥事 ‘
张神武江西新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甲辰赠都督佥事
谢俊坤万历三十八年(“川年)庚戌 顾景元浙江上虞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癸丑参将
方仪凤安徽贵池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丙辰副总兵
郑维城湖南武同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 总兵、都督。
姚万宪浙江会嵇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 朱可贞广东顺德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 守备
王来聘北京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 副总兵
潘云腾陕西汉中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 延绥参将
文武江西德化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
总兵
翁之琪浙江任和崇祯十三年〔1.640年) 庚辰左都督
黄赓安徽休宁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 泾县守备
胡上琛福建'隆武年总兵 陈廷对福建崇祯年前总兵 卢元鼎江西武宁都司
张如兰江
苏江宁万历年间漕运参将 徐国全江苏上元万历、天启年间都司佥书
清朝武状元名录
郭士衡山东章邱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 参将 ^
金抱一北京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参将 王玉口浙江杭州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 总兵
于国柱江苏吴县顺治十二年〈1655年:)
乙未副将
刘炎浙江山阴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 总兵
林本直江苏上元顺治十七年〈1660年) 庚子湖广提督
霍维鼐山东济宁顺治十八年〖1661年〉’ 辛丑副将,
吴三畏河北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副将 秦藩信江西永修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头等侍卫
张英奇河北深县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

浏览1,1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