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和养生关系密切,以至于气功、养生界不少专家学者将其混为一 谈。因此,有必要做一辨析。

—、气功

气功(Qigong)是一门以中国传统气文化为基础,以“气”为标志, 以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为基本模式的综合修炼功夫。通俗地说,气功 是一门以调气(和气)一练气(呼吸)一运气(行气)一养气(正 气)一发气(外气)一调气(和气)为主线的综合修炼功夫。简言之,一 门气的综合修炼功夫。

这里的“气”字是一个具有广泛人文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即多 元一体系统意义的气,“功”字是各类修炼功法或功夫的总称。

气功建立在系统科学、传统气功、传统和现代医学、符号学、生态 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心理学、神经语言学(NLP)等多学科基 础上,是一门科学、合理的综合修炼技艺。

练功者在长期、反复、科学、合理、正确的气功锻炼中,逐渐建立 “人怀天地之气。天地之气,在形体之中”,“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以及 “理在气中,气在理中”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系统修炼模式,促使心、 身、形协调一致,心理、生理、形态系统稳定,精、气、神充足,意、 气、力合一,内外气机通畅,神经一体液一内分泌系统平衡,人体免疫力 增强,正气勃发,充满无限活力,活出最佳状态,而进入气功状态,简称 气功态 种顶峰修炼状态。气功态主要包括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型。

狭义气功态是指练功者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一气合一,似 有似无,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心平气和,物我两忘,呼吸平稳,轻松舒 畅,姿势松而不散,脑波处于a波,脑内吗啡——B-内啡肽分泌显著增 多的心身愉悦状态。

广义气功态是指练功者在气功锻炼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身、形和谐 一体状态:内在方面,表现为精、气、神充足,意、气、力合一,内部气 机通畅,正气勃发荣于内,生生不息的状态;外在方面,表现为心、身、 形协调一致,内外气机通畅,内气勃发荣于外,个体容光焕发,神采奕 奕,充满生生活力的整体健康状态。即形成易家的阴阳平衡,生生不息; 儒家的中正合和,修、齐、治、平;道家的返璞归真,内圣外王;医家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状态。

从正负或正邪二气的角度来看,气功修炼的过程,是一个练功者不断 培养正气、祛除邪气(负气)、扶正祛邪过程,即不断增强正能量——正 气场,减少负能量——负气场,反复强化顶峰体验的顶峰修炼过程。

气功锻炼具有颐养心身、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开发潜 能、人际沟通、促进幸运、促进幸福、艺术熏陶、弘扬国学等多种作用。

二、养生

人类的养生(YangSheng, YS)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发展
简史、字词意义、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和应用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 不断更新、丰富、完善,形成一门多元一体的系统养生技艺。


不损生、不害生 不亏生.不迫生 不劳生、不案生 不乱生.不辱生 不
11生、图片2生生、震生 全生、管生 乐生、和生 道生、中生 卫生、保生 敬生、颐生 寿生、长生 益生、养生

(-)养生发展简史

养生的发展经历了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四个阶段,汇聚成带有不 同时代、不同区域特色、多元一体的系统养生发展简史、基本概念、思 想、方法和实践体系。


  1. 远古混沌养生阶段(距今300万年前一5000年前)


远古混沌养生阶段的养生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养 生为主流的混沌养生方式。它建立在万物有生、万物有灵、万物有人(拟 人化)三位一体的混沌思想和方法基础上,包括人居、环境养生、风水养 生、饮食养生、图腾养生、巫术养生、民俗养生等多种养生类型。

  1. 古代整体养生阶段(距今5000年前一1840年)


古代整体养生阶段的养生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养 生为主流的整体养生方式。

古代养生在全面继承远古混沌养生思想和方法基础上,逐渐向自然、 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组织、家庭、个人、宗教、艺术一体化养生方 面发展,形成以太极、圆气、阴阳、道德、中和、风水、三才、四季、五 行、八卦、敬养生命、不害众生等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为主题的整体养生方 式,把大、小宇宙两大系统,人、社会、自然或环境、社会、组织、家庭 和个体养生融为一体,衍出环境养生、社会养生、组织养生、家庭养生、 个人养生等多种养生类型。

  1. 近代局部养生阶段(1840—1949年)


近代局部养生阶段的养生是一种以卫生、保健、武术运动、强身健体 为主流的局部养生方式。

近代中国,由于受到贫穷落后及自然科学的影响,其养生方式主要倾 向于体育、武术、气功、卫生、保健养生方面。

  1. 现代系统养生阶段(1949年至今)


现代系统养生阶段的养生,是一种传统养生和现代养生技艺有机结 合,以传统、系统、科学、管理养生及系统健康为主流的综合养生方式, 包括三个发展阶段:

(1) 20世纪50-80年代,以保养生命、气功养生和保健体操为主流 的局部养生阶段。

20世纪50-80年代,在近代养生思想影响下,以保养生命为主题的 养生思想继续传播,同时出现两次气功养生热潮,气功养生席卷全球。

(2) 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保养生命、保健养生和中医养生为主流 的局部养生阶段。

20世纪80T0年代以来,我国各大中医药大学的本科教材,在近代

 

养生概念的基础上,以保养生命、保健养生、中医养生为主题界定养生, 形成带有保养、保健、传统医疗特色的养生概念。

  • 2006年至今,以传统、系统、科学、管理养生及系统健康为主流 的系统养生阶段。


传统、系统、科学、管理养生及系统健康养生合而为一的综合养生方 式,统称系统养生。

系统养生的建立,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中西合璧,创新发展的原则,遵循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保持中国传统 养生本义,原逆命题必须同时成立,科学、合理、正确的方法论体系,经 得起科学实验的检验,经得起应用实践的检验——六大检验标准。一方面 继承了传统养生的科学、合理内核,另一方面吸收了自然科学、系统科 学、现代医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多学科内容,形 成一门传统养生和现代养生有机结合的综合学科。

  • 养生的字词意义


养生一词的基本意义,是其字词意义、近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的集 合。

  1. 养字的意义


养字主要包含境养、景养、居养、群养、聚养、众养、管养、摄养、 敬养、食养、色养、乐养、医养、动养、静养、自养、神养、修养、调养 等多种意义。

  1. 生字的意义


生字主要包含生态、生境、生气、生机、生力、生理、生殖、生育、 生命、生长、生性、生活、生计、景生、境生、天生、地生、人生、自 生、他生、众生、心生、神生、情生、福生、禄生、寿生、运生、庆生、 内生、外生、亲生、优生、生生、化生、摄生、管生等多种意义。

  1. 养和生二字合词的意义


养和生二字组合成养生一词,包含境养生命、景养生命、居养生命、 伐死养生、因天养生、休养生息、聚养众生、技养众生、敬养生命、不害 众生、奉养生命、鞠养生命、食养生命、色养生命、性养生命、修养人 生、调养生活、调养生命、营养生命、管养人生、饰养自生、聚养生气、 尊养人生、谨养人生、爱养人生、医养生命、卫养生命、保养生命等多种 意义,内涵十分广泛。

  1. 养生一词的近义词和同义词


养生一词的近义词和同义词,包括传统修身、修生、修养、摄生、摄 养、道生、养性、养神、养身、卫生、保生、保养、保身、长生、寿世、 寿养、养寿、内养、养气、遵生等多种,直到20世纪80—90年代才统一 于“养生” 一称。

  1. 养生一词的反义词


养生一词的反义词,包括不养生、不益生、不乐生、不遵生、害生、 伐生、罚生、杀生、损生、残生、劳生、累生、苦生、疾生、病生、毒 生、克生、辱生、乱生、寄生、偷生、扰生、耗生、违生、反生、抗生、 暴生、戾生、气生、欺生、骗生等多种。

  1. 养生一词的最早出处


养生一词的出处,从出自《管子》《庄子》《黄帝内经》到《吕氏春 秋》和《淮南子》的,众说不一。国内出版的中医药大学本科教材和一些 养生专著,大多数认为最早出自战国中、后期成书的《庄子•养生主》一 文。

其实,养生一词最早当出自春秋末年我国著名军事家孙武所撰的《孙 子兵法》一书。《孙子兵法•行军篇》:“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三)养生的基本概念

养生的基本概念是养生基本思想、方法和应用实践的结晶,主要包括 古代、近代和现代养生概念三大类型。

  1. 古代养生概念


古代的养生概念,内容十分广泛,概念范畴十分模糊,尚未建立具体 的概念体系。

  1. 近代养生概念


近代养生,内容比较狭隘,主要局限在卫生、保健、体育、武术及气 功方面,亦为形成完整的养生概念。

  1. 现代养生概念


现代的养生概念,主要包括以保养生命为主题的气功、保健和中医养 生概念,以及系统诸要素互养互生为主题的系统养生概念。经历了从气 功、保健养生,到保健、中医养生,再到系统养生的演变发展阶段。气功 养生的概念下文有专节阐释,这里重点诠释保健养生、中医养生和系统养

 

生的概念内涵。

  • 保健养生


保健养生,又称养生保健,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一2005年期间。大 多数保健养生著述认为,养生和保健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养生即保养生 命,保持健康。因此,逐渐形成以保持健康、保养生命为主题的养生保健 或保健养生概念,进而衍出中医养生保健和中医保健养生的概念。但都属 于狭义养生的范畴。

  •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起源于远古人类的自然医疗活动。从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到 黄帝问医,以及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的成书,逐渐形成带有中国 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医养生体系。

在古代,中医和养生二词始终是各自独立的,虽然已经出现古代意义 的中医一词,却和近、现代意义的中医一词大相径庭。

古代的中医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以热益热,以 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其“中”字,包含“中和”之义。古代谚语说,有了病根本就不需要 治疗,只要经常保持“中和”一中正合和的状态,即可达到防病治病,不 药而医的目的。中医即“中和而医”的意思。

近、现代的中医一词,始于鸦片战争前后。当时,东印度公司的西医 医生为了区别中西医,便将中国传统医学简称“中医”,以示中医和西医 的不同。从此“中医” 一称便逐步流传开来。故,近、现代的“中医”概 念,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简称。

历史上,“中医”还有“汉医”“传统学” “国医”等不同称谓。1936 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以律法的形式正式确定了 “中 医” 一称。

中医养生的概念,大约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期间,国人在养生热 和中医热的双重影响下,把中医和养生二词组合起来,创立了中医养生一 词。全国各大中医药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中医养生学课程。但其中医养生概 念,既缺乏中医特色,又缺乏养生本义,一直作为保养生命或保健养生的 代名词而应用,以至于很多人把保养生命、保健养生和中医养生混为一 谈。

从中医的自身特点和传统养生的本义看,中医养生是一门以中国传统 医学(中医学)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艺为指南,以医促养,以养促健,医 养结合,充分发挥机体的自我防御、自我保护或自我修复机制,增强机体 自身的免疫力,从而防病治病,促进健康——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提 高生活质量,逐渐达到最佳生态、最佳人态、最佳神态,活出最佳状态的 传统医疗养生技艺。

  • 系统养生


系统养生(System YangSheng, SYS),又称整体养生,它建立在系统 科学、传统养生、传统和现代医学、生态学、生物力学、环境卫生学、人 类文化学、现代符号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神经语言 .学(NLP)、历史学、哲学、艺术、宗教、气功、武术、瑜伽等多学科基础 上,遵循敬养生命,不害众生,以养促生,以生促养,生养互动——系统 诸要素互养互生的系统养生法则,以积极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为 宗旨,注重人、社会、自然整体系统最佳生态、最佳人态、最佳神态的完 美统一,信仰、动力、目标的协调一致,幸运、幸福、健康的有机结合, 强调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活出最佳状态等不同维度的 养生内涵,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因此,系统养生是一门个人和群体以敬养生命,不害众生为核心信 仰,以养促生,以生促养,生养互动一一系统诸要素互养互生,充分发挥 生命万物的生生活力,积极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建立健康 生活方式,全面提高生活质量,逐渐达到最佳生态、最佳人态、最佳神 态,活出最佳状态的综合修炼技艺。

简单地说,系统养生是一门个人和群体以敬养生命,不害众生为核心 信仰,以养促生,以生促养,生养互动——系统诸要素互养互生的综合修 炼技艺。

从行为主体看,养生的主体是人类——个人和群体,即系统诸要素中 的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体要素一一人文社会要素。养生是我们人类所特 有的高级需要、高级行为、高级活动,是人类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以后, 向更高层次需要迈进的必然结果。

从思想和方法看,养生是一种个人和群体以敬养生命,不害众生为核 心信仰,以养促生,以生促养,生养互动——系统诸要素互养互生,协同 发展的系统工程。

从实践过程看,养生是一种系统诸要素互养互生,充分发挥生命万物

 

的生生活力,积极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即积极促进自生、他 生、众生和谐相处——系统和谐的实践过程,而非单纯的自养其生行为。

从目的、目标和结果看,养生是一种个体和群体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全面提高生活质量,逐渐达到最佳生态、最佳人态、最佳神态,活出最佳 状态的人生修炼历程。

其中,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即在健康生活方式前 提下高质量地生活。健康生活方式,是健康的人居环境、健康的社会氛 围、健康的组织体制、健康的家庭关系、健康的个体(心身)状态五大健 康要素合而为一的生活方式一一系统健康状态下的生活方式。

最佳生态、最佳人态、最佳神态——三个最佳态。最佳生态,包括最 佳环境生态、最佳社会生态、最佳组织生态、最佳家庭生态、最佳个人生 态;最佳人态,包括最佳人居状态、最佳人文状态(最佳社会风气、民风 民俗、风土人情)、最佳人际状态、最佳亲情状态、最佳人体(心身)状 态;最佳神态,包括最佳心理、精神状态,最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人文信仰体系。

活出最佳状态,即逐渐达到顶峰状态一一练功态、养生态、气功态。 亦即儒家修齐治平,中正合和,仁、义、礼、智、信五位一体的修炼状 态;道家修道育德,中气合和,内圣外王的得道状态;医家扶正祛邪,正 气长存,邪不可干的生气盎然状态;养生家、练功家、气功家正气勃发荣 于机体内外的发气状态——顶峰修炼状态;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顶峰 体验状态。

顶峰状态、顶峰修炼或顶峰体验状态,属于人体正气场、正能量长期 稳定在+9~+12气场区间的修炼阶段。即精神、心理或意识振动频率长 期稳定在700〜1000的人生阶段。

(四)养生的基本思想

养生的基本思想是远古、古代、近代及现代养生思想的集合一传统和 现代养生思想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最终汇聚成系统养生的思想体系。

系统养生的基本思想是一种系统诸要素以敬养生命,不害众生为核心 信仰,以互养互生,生生不息,和谐相处为基本内涵的系统互动思想,包 括广义系统养生和狭义系统养生思想两部分内容。

广义的系统养生思想是一种自然大宇宙、大系统各要素互养互生的系 统互动思想。从传统角度看,是天、地、人系统或生、人、神系统诸要素 互养互生,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系统互动思想;从现代角度看,是人、 社会、自然系统或环境、社会、组织、家庭、个体系统诸要素互养互生, 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系统互动思想。

狭义的系统养生思想是一种人体小宇宙、小系统各要素互养互生的系 统互动思想。从传统角度看,是个体心、身、形系统诸要素互养互生,生 生不息,和谐相处的系统互动思想;从现代角度看,是人体生理、心理、 形态系统诸要素互养互生,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系统互动思想。

广狭两大系统养生的基本思想,由系统互动、系统和谐、系统健康、 系统目标、系统信仰五大思想组成:

  1. 系统互动的思想(系统互动论)


系统互动是指系统各要素(环境、社会、组织、家庭、个体)相互关 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养互生形成的一个完整一体的互动系统,其 中任何一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养 互生关系。系统各要素正相互动,产生的正气场、正能量越大,越有利于 发挥系统的生力、生机或生气,保持系统生机勃勃的活力状态;反之则不 然。系统互动是系统各要素的动力基础或动力源泉。

  1. 系统和谐的思想(系统和谐论)


系统和谐是指系统各要素(环境、社会、组织、家庭、个体)在系统 正相互动作用下互养互生,逐步达到的合和一气或和谐一体运动状态。系 统各要素正相互动,产生的正气场、正能量越大,越有利于发挥系统的生 力、生机或生气,保持系统合和一气或和谐一体的活力状态;反之则不 然。系统和谐是系统各要素正常、平稳运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 障。

  1. 系统健康的思想(系统健康论)


系统健康是指系统各要素(环境、社会、组织、家庭、个体)在系统 正相互动作用下互养互生,逐步达到的整体健康状态,即健康的人居环 境、健康的社会氛围、健康的组织体系、健康的家庭关系、健康的个体状 态五大系统要素健康的集合。系统各要素正相互动,产生的正气场、正能 量越大,越有利于发挥系统的生力、生机或生气,保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 态;反之则不然。系统各要素的健康是系统整体健康的坚实基础。

  1. 系统目标的思想(系统目标论)


系统目标是指系统各要素(环境、社会、组织、家庭、个体)在系统 正相互动作用下互养互生,达到的目的,追求的目标,即建立健康生活方 式,全面提高生活质量,逐渐达到最佳生态、最佳人态、最佳神态,活出 最佳状态。系统各要素正相互动,产生的正气场、正能量越大,越有利于 发挥系统的生力、生机或生气,促进系统目的和目标的实现;反之则不 然。系统目的或目标是系统各要素行动的指南,发展的方向,最终的归 宿。

  1. 系统信仰的思想(系统信仰论)


系统信仰是指系统各要素(环境、社会、组织、家庭、个体)在系统 正相互动作用下互养互生,逐步建立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人文 信仰体系。系统各要素正相互动,产生的正气场、正能量越大,越有利于 发挥系统的生力、生机或生气,形成健康的人文信仰系统;反之则不然。 中国传统养生以“敬养生命,不害众生”为核心信仰。

(五)养生的基本类型和方法

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侧重点不同,分为多种不同的养生类型。 养生的分类方法,包括二分法一多分法多种。

根据广狭范畴,分为广义(系统、整体养生)和狭义(子系统、局 部)养生两大主要类型,包含二十多种养生方式。

根据环境、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关系——ESOFP的系统结构特 点,系统养生分为环境养生、社会养生、组织养生、家庭养生、个人(个 体)养生五大基本类型,简称ESOFP养生。

  1. 环境养生(Environment Yangsheng)


环境养生是一种以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养生为主题的综合 养生方式,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产环境(农牧业种 植、养殖、工厂、食品环境)等多种养生内容。它以不害众生为基本理 念,以农牧业养生、人居环境养生、风水养生、食物或饮食养生、四季养 生和园艺养生为主,重点突出自然生态、人居环境、生活、生产、食品养 生,促进生态平衡,保障环境安全、食品安全、饮水安全,给人们提供一 个良好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环境,使人们活出最佳状态。

  1. 社会养生(Social Yangsheng)


社会养生是一种以人文社会生态(人文是环境)养生为主题的综合养 生方式,包括政治、经济、法制、道德、哲学、宗教、艺术、休闲、娱 乐、民俗、医疗、教育、福利、养老、保险、公共管理等多种养生内容。

 

它以敬养生命为基本理念,以社会养生、管理养生、道德养生、哲学养生 (道家、儒家、法家等诸子养生)、医疗养生(健康管理、中医养生、理疗 康复养生)、艺术养生、休闲娱乐养生(旅游养生、沐浴养生)为主,重 点突出政治、经济、法制、医疗养生。旨在促进整个社会建立文明的政 治、经济、法制和人文养生氛围,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促使人们活 出最佳状态。

  1. 组织养生(Organization Yangsheng)


组织养生是一种以组织生态(组织环境)养生为主题的综合养生方 式,包括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组织环境(工作环境)、组织活动等多种 养生内容。它以管养生命、管理养生为基本理念,以人际关系养生、文化 养生、励志养生和宗教养生为主,重点突出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组织环 境和励志养生。旨在促进组织成员共同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建立和谐的 人际关系,使组织充满活力。

  1. 家庭养生(Famil Yangsheng)


家庭养生是一种以家庭生态、家居环境或家庭生态环境养生为主题的 综合养生方式,包括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两性、亲情、夫妻关系、家居 环境等多种养生内容。它以乐养、食养、性(色)养、亲养生命为基本理 念,以亲情养生、两性养生、饮食养生、服饰养生和家居养生为主,重点 突出家庭成员的健康生活方式、亲情和两性关系的养生内涵。旨在促进家 庭成员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睦的亲情关系,活出最佳状态。

  1. 个体或个人养生(Personal Yangsheng)


个体或个人养生是一种以个体心、身、形,精、气、神或行为养生为 主题的综合养生方式,包括个体或个人的生活方式、心身形、体质、美容 等多种养生内容。它以保养、卫养、动养、静养、心养、乐养生命等为基 本理念,以运动养生(养生功法、气功养生、武术养生、散步养生)、精 神心理养生和体质养生为主,重点突出个体或个人在人生信仰、动力和目 标协调一致情况下的心身修炼。旨在促进个体或个人建立健康的价值观、 人生观、世界观一一信仰体系,坚定人生信仰,强化人生动力,理清人生 目标,不断引爆自身潜能,开创辉煌人生,活出最佳状态。

狭义养生是系统养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属于子系统或局部养生的 范畴。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中医药大学本科教材以“保养生命” “保 健养生”及“中医养生”为主题界定的养生,均属狭义养生的范畴。

(六)养生的作用、目的、目标和结果

养生具有颐养心身,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开发心身潜 能,人际沟通,促进幸运,促进幸福,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艺 术熏陶,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活出最佳状态等多方面 显著作用。

从养生的作用看,养生的基本目的、目标和结果,主要在于积极促进 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提高生活质量,逐渐 达到最佳生态、最佳人态、最佳神态,活出最佳状态。

三、气功养生

气功养生的概念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那时到现在,气功养生始终 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缺乏符合“六大检验标准”的学术定义。

气功与养生关系密切。在古代,气功的概念范畴十分模糊,人们往往 把气功视作养生的一部分;近代至现代,气功概念范畴逐渐清晰后,气功 与养生才分离开来。但总体上看,人们心目中气功和养生的界限是含糊其 辞、稀里糊涂的。

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心目中的气功与养生,往往彼此不分。从 那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气功相关文献资料即可看出。

1956年《中医杂志》第10期,蒋维乔《谈谈气功治疗法》一文认 为,气功疗法,古名养生法,他说:“现在大家都称’气功’,其实这个名 称并不妥当,不过已经通行,我也只好从俗了。在古时叫’养生法’。”

1959年10月,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中医学概论》(第二版)《下 编》第九章“气功概要”:“气功疗法的流传,已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称为 养生法。”

1964年1月,焦国瑞教授认为:“气功是我国独特的养生方法,它是 祖国医学遗产中养生学的一部分。”①

1973年5月,郭沫若教授在《奴隶制时代》中说:“古人所说的'道 行’,今人所说的气功。” “可证战国时代,确实有一派讲究气功的养生 家。”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气功文献,包括马济人

① 焦国瑞,著.气功养生法.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 1. 编著的《中国气功学》,林雅谷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卷》, 以及刘天君教授主编的《中医气功学》,均未谈及气功与养生的密切关系。

1992年9月,马济人主编的《实用中医气功学》绪论中,才出现一小 段气功与养生关系的简单叙述:“气功与养生有联系,但各有其概念。养 生古称摄生、道生,是一项预防保健措施。它涉及的范围很广,这在《素 问•上古天真论》中已经指明,养生主要包括:①法于阴阳:即取法自然 界的气候变化,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②和于术 数,即进行一定的预防保健,抗衰防病的锻炼,包括一部分气功及其他锻 炼方法。③食饮有节:即饮食定时定量,注意饮食宜忌,适当进行食疗。 ④起居有常,即不过度消耗体力、脑力,适当掌握其一定程度。此外还要 进行一定的精神修养,保持乐观的情绪等。因此,气功锻炼中的保健强身 部分,可以作为养生锻炼的一种方法,但是气功作为一种疗法,有它更广 泛的应用范围。”①

从气功与养生的概念范畴看,两者的关系主要有二:一方面养生包含 气功,养生的范畴远远大于气功;另一方面气功与养生相互交织,存在交 集,两者交合形成气功养生。

养生的概念范畴非常广泛,凡是以养促生,以生促养,生养互动—— 系统诸要素互养互生的行为,都属于养生的范畴。

气功主要围绕着中国传统气文化,以“气”为标志,以人一气符号互 动循环修炼为基本模式而修炼。其范畴较养生狭隘。凡是以气为本的修 炼,都属于气功的范畴,否则属于类气功或非气功。

气功养生是一门以中国传统的气文化为基础,以气为标志,以人一气 符号互动循环修炼为基本模式的养生锻炼方式,即一门以气为本的养生功 夫。

气功养生的重点是以气功促养生,气功是养生的前提,养生是气功的 结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气功和养生,虽然称谓不同,侧重不同,但基本作用大致相同,都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学的精粹,民族的瑰宝。

浏览1,0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