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火候适度,张洪林教授认为:“火候适度是指对练功的一些要求 及限度的把握适当,或恰到好处,太过或不及均非适度。练功适度,主要 以意念、呼吸、姿势及练功时间等方面为内容。”⑥
火候贯穿于气功锻炼各个环节,每一步都要从意念、呼吸、力度、时 辰、时间等方面善加选择和把握。
(―)意念火候
意念火候是意念、意守、心意、精神心理或注意力集中程度的把握,
徐兢,等,注解.中国气功四大经典讲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406.
徐兢,等,注解.中国气功四大经典讲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409.
(明)尹真人,传.性命圭旨全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384.
徐兆仁,主编.内炼秘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9.
刘天君,主编.中医气功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100.
张洪林,胡卫国,编著.中医1000问.气功篇.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85.
讲究一心一意,心无二用,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练功。
练气功时,强化注意力,使心意专一诚然十分重要,但不宜过于执 着,更不宜强行意守,而以勿忘勿助,若有若无,似守非守,轻松自然为 佳。否则,往往适得其反,难以达到气功锻炼目的。
(二) 呼吸火候
呼吸火候是练功时呼吸深浅、长短、次数、频率、方式、力度的把 握。初学者以自然呼吸为宜,坚持锻炼1〜3个月以后再练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模式,采取调气一长呼一屏息一短吸一屏息模式:深呼气 9 ~ 12秒,屏息3〜6秒,深吸气6~9秒。每个姿势配合呼吸3〜5〜10 口 气。屏息后需调气、调息、休息3~5秒或更长时间再练。各个阶段的调气 时间根据个体差异,因人而异把握。
(三) 力度火候
力度火候是练功姿势、动作、劲力、速度、方法、难易程度的把握。 以循序渐进、逐渐加大力度和难度为宜,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避免过 闲与过劳,以适量运动为宜。
(四) 时辰火候
时辰火候是练功时辰、季节、时段、时间长短、次数多少、关键时期 的把握。
古人练功,一方面注重随季节的不同而变换时辰和方式。另一方面, 讲究子后午前行功,顺应生气,避开死气。现代城市,一年四季春、夏、 秋、冬,一早一晚大气污染程度不一,应避开污染严重时段练功。宜选择 早晨7~9点左右,下午4〜5点左右,晚上9~11点练功为佳。每次练功 时间在30 -60分钟为佳,不宜过长。练功次数以每天2~3次为宜,不宜 过频、过多。以练功后感到神清气爽、轻松舒畅、无疲劳感为宜。
而且,吃饭前后1小时左右不宜练功。起床后及睡前半小时内不宜练 动功,而以练静功为宜。
四、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是根据个人体质差异、性格或兴趣特点等不同,选择不同的 练功方式,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练功过程。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在气 功、养生锻炼中,则需辨证练功。
热体质,以练静功为主,动功为辅,动静兼修;寒体质,以练动功为 主,静功为辅,动静兼修;性格比较内向、好静者,宜练动功,不宜练静 功,以免诱发精神心理疾病;性格比较外向、好动者,以静功为主,动功 为辅,动静兼修;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精神脆弱、精神受过严重创伤者, 不宜练气功。
练功时,当结合练功者自我爱好,配合音乐、诵读诗赋等个人雅兴, 调和心身,促进练功。
五、 上虚下实
上虚下实是人体脐以上部分保持清醒自然,虚怀若谷,心胸空旷,内 感虚无,脐以下部分保持坚实有力,根基稳固,元气充沛的心身状态。上 虚,是心理上的内在自我感觉;下实,是真实的腰腿劲力或功力状态。
焦国瑞教授认为:“上虚,是指上体(脐以上)虚灵;下实,是指下 体(脐以下)充实。练气功讲究虚胸实腹,气沉丹田,气息归元,息息归 根。只有’气归根’,上体才能虚灵(把气息归于丹田);'气归根’,下 元才能充实(把气息稳固于丹田)。只有做到’上虚’,上体才能轻灵,耳 聪目明,思维清晰;只有做到’下实',体内才有精力充沛,内气充盈, 生机横溢的感觉。”①练功家认为,人体姿态“先天气宜稳,后天气宜顺” 才能身正气足,英姿勃勃。因后天姿势不顺或不良习惯,彻底打破了人体 先天稳态,变得上实下虚,头重脚轻根底浅,失去了人体应有的英姿。需 要进行上虚下实的纠正,使人体恢复自然状态。在气功、养生、武术过程 中,上虚下实是气沉丹田的修炼结果。
六、 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姿势、动作不过于刚强僵硬,不过于纤柔、乏力,而保持 缓慢、柔和、有力的练功状态,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适度的意 思。
刚柔的概念,首见于老子《道德经》。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或刚柔相 济的概念,大都来自《易经》和老子《道德经》的启示。
《秘诀》中的刚柔概念,突出了道家贵柔的思想。其第一章《气功阐 微》刚柔节强调“术以柔为贵”,以“刚柔变化之深浅”为标准,把柔术
① 焦国瑞,著.气功养生学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 56.
分为上、中、下三乘。
上乘者刚柔相济。“上乘者,柔运成刚。及其至深也,不刚不柔,亦 刚亦柔。”①即“刚柔变化能达于极品者,为上乘”②。
中乘者刚多柔少。“所谓中乘者何?即别于上乘之谓也。其故因学者 初步学时,走入旁门,未蒙名师之传授指点,流于强使气力,刚柔无相济 互用之效……此刚多柔少之所以非上乘也。”③即“刚多柔少谨守师法者, 为中乘”④。
下乘者有刚无柔。即“有刚而无柔,专从事于血气之私者,于斯为下 矣”⑤。
在气功、养生、武术锻炼中,“刚柔相济”的练功要领,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一) 练功姿势、动作不过于刚强僵硬,不过用蛮力,不过于纤柔, 不过于松散、疲乏无力,而要保持线(直)动尽力,圆(弧)动撑形,顺 逆交替,舒展大方,柔缓、活泼、圆活有力,刚中有柔,柔中带刚,行为 中正,劳逸结合。
(二) 呼吸锻炼不要过于急促,不做剧烈运动,而以匀柔深长为宜。 注意呼长吸短,屏息和休息有机结合,保持均匀、合理的呼吸节奏,吸气 一屏息一呼气一屏息或呼气一屏息一吸气一屏息协同一致,适合个体自我 生理一心理一形态最佳、最大或极限适应范围,不要过度紧张,过度勉 强,过度疲劳,更不要违背人体自身生理规律。
(三) 意气锻炼不过于执着,不过于单调,不强行意守,以保持心态 平和,勿忘勿助,意气力协调状态为宜。
七、心平气和 Z
心平气和是练功前、中、后保持心态平和、心情舒畅和心理平衡的心 身锻炼要领,包括心平与气和两个方面。心平,属于气功锻炼中调心的内 容;气和,属于气功锻炼中调心和调息的综合。
(民国)尊我斋主人,著.少林拳术秘诀.北京:中国书店,1984: 7-8.
(民国)尊我斋主人,著.少林拳术秘诀.北京:中国书店,1984: 10.
(民国)尊我斋主人,著.少林拳术秘诀.北京:中国书店,1984: 8.
(民国)尊我斋主人,著.少林拳术秘诀.北京:中国书店,1984: 10.
(民国)尊我斋主人,著.少林拳术秘诀.北京:中国书店,1984: 10.
心平气和是气功、养生、武术等所有运动锻炼的基础、前提、目的和 目标。做不到心平气和,是不宜进行气功锻炼的。否则,不仅达不到练功 效果,还容易出现偏差。
八、言行相辅
言行相辅是在练功过程中,用良性言语(内部言语)辅助练功行为, 使练功者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练功要领。
心理学认为,内部言语属于思维活动时伴随的言语行为,它们是人的 自言自语,个人心语,大都不出声或声音很小、旁人听不清。其功能不在 于交际,而是言语者本人。即言语者本人的自我心身沟通过程。行为主义 心理学家华生(J.B. Watson)指出:“思维是不出声的谈话。”①人的言 语、心语、心态、心境、心向、思维活动与人的行为,是相互影响,互动 发展的。
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我国古代先哲有“文如其人”“言如其 人” “听其言,观其行,知其人”等说法。3000多年前印度《奥义书》告 诫世人:“一个人的思想就是他的世界,一个人想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正如我们常说的,有什么信仰,就有什么信念;有什么信念,就有什 么观念;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语言;有什么语言,就有什么行动;有什 么行动,就有什么习惯;有什么习惯,就有什么性格;有什么性格,就有 什么命运。《命运诗》更加形象地表述了这一点:
① 刑其诚,林仲贤,主编.心理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50.
言行相辅是练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性修炼环节。在气功、养生锻 炼中,经常使用一些带有正面、阳光、积极的辅助性言语,配合意念、呼 吸、姿势的调节,包括默念良性字句、经文、经络、穴位、数息功、六字
诀等多种方法,促进练功者进入气功境界。
九、心身协调
心身协调是在练功过程中,促进练功者心一身一形相互配合,心理一 生理一形态环节整体协调一致的练功要领。
自古至今,我国众多气功、养生、练功家和武术家,从不同角度归纳 出多种不同的心身协调要领。李小龙认为:“协调是一种特有的能力,能 使一个人得以有效而舒畅地运用全身所有的机能与人体内的潜能,随心所 欲地去支配他的动作。”①气功锻炼心身协调,主要包括心、息、身的整体 协调,内家拳的心身协调,抱圆守中,动作匀称的协调等内容。
(—)心、息、身的整体协调
心、息、身的整体协调是调心、调息、调身“三调”合而为一的心身 整体协调状态。
其中,以心意锻炼为主的功法,调心炼意是重点,主要以心意运动带 动其他两调,促进心身协调;以呼吸锻炼为主的功法,调息吐纳是重点, 主要以呼吸运动带动其他两调,促进心身协调;以形态锻炼为主的功法, 调身导引是重点,主要以形态运动带动其他两调,促进心身协调。
调心使心无杂念,凝神静气,专心练功;调息旨在促进呼吸均匀舒 畅,从容自如;调身以保持舒展大方的姿势。三者合一使心、息、身整体 协调,运动自如。
(-)太极拳的心身协调
太极拳的心身协调是一种以意气运动为主导,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等 整体劲力合一的意气力协调运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太极拳八大特点方面:
以意气运动促进心身协调;
以弹性运动促进心身协调;
以螺旋运动促进心身协调;
以虚实运动促进心身协调;
以节节贯串促进心身协调;
以一气呵成促进心身协调;
以刚柔相济促进心身协调;
① 关文明,编著.李小龙技击术汇宗.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7: 52.
以快慢相兼促进心身协调。
太极拳八大特点,汇总为一个总要点,便是练功者整体劲力合一的 意、气、力协调运动。
(三) 形意拳的心身协调
形意拳的心身协调是一种以形意运动为主导,以意行气,以气使力等 整体劲力合一的协调运动。主要表现在六合、八要两个方面。
六合
六合是内、外三合的总称。内三合包括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合;外三合包括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形意拳过去称为“六合 拳”,便是从“六合”演变而来的,强调内外合一,“一动无有不合。”
八要
在形意拳的古拳谱中,练功者周身意、气、力协调运动的姿势要领, 被概括为“八要”或“八字诀”:一顶(头顶、掌顶、舌顶)、二扣(肩 扣、手足扣、牙扣)、三圆(背圆、胸圆、虎口圆)、四敏(心敏、眼敏、 耳敏、手敏)、五抱(丹田抱、心意抱、两臂抱)、六垂(气垂、肩垂、肘 垂)、七屈(臂屈、腿屈)、八挺(颈挺、腰脊挺、膝挺)。
八要强调了周身完整一气,整体劲力合一的意、气、力协调运动要 点,充分体现了内外六合、形意合一的协调运动特点。
(四) 八卦掌的心身协调
八卦掌的心身协调是一种以阴阳八卦为标志,以阴阳和气、八卦运 气、抱圆守中为要点,以八卦图式的圆形走转运动为特色,锻炼整体劲力 的意、气、力协调运动。基本桩功是无极夹马式。
无极夹马式,简称夹马式。近代著名八卦掌传人任致诚做了详细诠 释:“何谓无极?因空空之无而生焉。久站无极式,气顺、血和、筋舒、 皮健、劲足,而有极生焉。有极之功验可考者,上贯天先指尖,中通畅华 盖九尾,下达悬地足尖,上中下三盘,均觉力足气通,周身畅快,则是有 极矣。”①“何谓无极夹马式?因初练时,私欲未清,丹田无力,皮肤不和, 手足筋骨不随,十二经络之气不顺,站此式能舒筋调气,增力进食,走私 免欲,舌附上膛,呼吸以鼻,切忌用口,气顺通丹田,心中一无所有,空
①任致诚,著.阴阳八盘掌(影印).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 1.
浏览1,9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