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气功锻炼、养生功、健身功、保健功、体操功和瑜伽功六类练功方 法中,养生功范围最广,它可以包含其他任何一种锻炼方法;其次是气功 和瑜伽功,它们都不局限于健身或保健;再次是健身功和保健功,主要局 限于健身和保健运动方面,在大众眼里,两者往往互通互用,被混为一 谈;最后是体操功,它的主要目的是把休闲娱乐与体操运动有机结合,寓 乐于健。气功锻炼、养生功、保健功、健身功、体操功和瑜伽功六类练功 方法都经常使用“三调”。因此,“三调”不是一个气功所特有的概念,它 不能反映气功的本义,而只是气功锻炼过程中的三大基本要领罢了。以 “三调”为核心的气功概念,难以把气功、类气功、非气功和伪气功区别 开来,因而是极不不恰当的。

  2. 二、 非气功

  3. 非气功是一种和气功毫无关系,却人为地冠以“气功”之名,借此哗 众取宠、吸引众人眼球的表演技巧。其方法,因为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和实 践依据,往往容易迷惑众人,妖言惑众,扰乱视听。最典型的非气功主要 包括“气功”魔术、“气功”表演和电“气功”。

  4. 电“气功”,又称“医疗电气功”,是指给“气功师”接通220伏的 交流电,通过“气功”操作,调节电压高低,控制电磁场,用于表演和治 疗的所谓“气功”方法。但它不属于气功的范畴,与气功没有必然联系。

  5. 20世纪80—90年代,这类演技红极一时,“气功”踩气球、吊灯管等 表演曾跃上春晚。

  6. 三、 伪气功

  7. 伪气功是一种打着气功招牌,以各种经不起科学检验的虚幻臆断内

  8. 容、魔术戏法或欺骗手段作支撑,通过招摇撞骗伎俩牟取暴利的伪劣行 为。它起源于距今1万年前的图腾一巫术时代,从那时的巫术仪式或巫术 技巧逐渐演变而来。

  9. 在我国古代,伪气功主要以巫术仪式和布气疗疾的方式,渗透到巫 术、方术、医疗和宗教气功领域中;近代和现代,主要以神手、神掌、印 掌、气功外气、气功特异功能等方式存在于我国武术界、气功界、养生 界、医疗界、科研部门、神秘文化和民间骗子群体。

  10. 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随着第二次气功热的兴起,伪气功逐 渐泛滥成灾,不良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11. 20世纪80T0年代伪气功泛滥现象的形成,与气功外气和特异功能 现象关系密切。它往往穿着气功“外气”的外衣,宣称气功“外气”现象 是一种人体内气外放形成的物质或能量“气场”,因而具有极大的伪科学 性、隐秘性和欺骗性,容易使人上当受骗。

  12. 在伪气功泛滥过程中,一些不明气功、伪气功和特异功能真相的科学 工作者,不断发表伪科学实验和不负责任的言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 用。

  13. 1998年12月,钱学森教授在《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中说:“高级 气功师的特异功能是后天练出来的,而十岁左右少年的特异功能是经过诱 发的先天禀赋;高级气功师的特异功能更强、效果更惊人,虽然两者可能 都反映这是人类某种潜在的固有功能的显现。”①

  14. 1996年3月,张洪林教授在《正本清源还气功本来面目》中指出: “伪气功当前最突出的表现或称作伪气功的核心是所谓’外气’。外气信仰 者认为,经过气功锻炼,可将体内的’气’发放出去,经过空间作用于人 或物上。对人可产生治疗作用,称为’外气疗法’;对物可产生改变其分 子结构等作用。”他接着指出:“伪气功所讲的气,既不是古代哲学之气, 也不是中医之气,更不是呼吸之气,而是一个打着气功、中医招牌,偷换 气功和中医之气概念的虚幻之气,是一个以这种虚幻之气作为图腾物的邪 教崇拜。”②



  • 钱学森,著.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26.

  • 张洪林,著.正本清源还气功本来面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3, 31.



  1. 张洪林教授用大量有关“外气”真伪的科学实验证明,“内气外放” 产生的“外气”不存在任何物质基础,而是催眠暗示的产物。他认为伪气 功有两个本质特征:在理论上,伪气功以虚幻臆断的内容作依据;在实践 上,伪气功千方百计拒绝科学实验,经不起任何实验验证。

  2. 2005年1月,中国科协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专门委员会编撰 的《透视现代迷信》一书列数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榜上有名的伪 气功和伪气功大师,以示后人。

  3. 书中说:“在近20年中,伪气功的流派多如牛毛。仅《中国当代气功 全书》所收载的,就有161种。其中较著名的,依照它们出现的历史顺 序,主要有’严新气功’,张香玉的’大自然中心功’,张洪宝的’中华养 生益智功’(简称’中功’),田瑞生的’香功',张志祥的’元极功’,沈 昌的所谓’沈昌气功’等。次一等的,有什么自称’佛子’的张小平的 '万法归一功’,陈林峰的’中国慧莲功’等。等而下之,则难以统计。”①

  4. 除了该书所述众多伪气功和特异功能“大师”夕卜,还包括四处宣称自 己有“药片穿瓶”及“透视信封内文字”等“特异功能”的伪气功大师、 现代“超人”张宝胜,著名作家柯云路《发现黄帝内经》吹捧的“当代华 佗” “气功神医”胡万林。

  5. 2005年至今,又相继出现了不少大大小小的伪气功、伪养生和特异功 能“大师”,继续招摇撞骗。例如近年来名声最大,且已经走下神坛的伪 气功和特异功能“大师”王某某,便打着“气功大师”和特异功能旗号, 用“隔空取蛇、断蛇复生”等民间杂耍把戏,长期赢得一些腐败官员、企 业大佬、歌舞明星等追捧者不断叫座。

  6. 从本书提出的辨别气功真伪与否的“六大检验标准”看,伪气功经不 起其中任何一条标准的检验。其伪,一经检验便原形毕露。

  7. 第十节练功出偏的由来、内涵及防治

  8. 练功出偏是人们在练功过程中经常谈起或遇到的问题,又称“走火入 魔”。它真正引起国人重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第二次气 功热期间。我们在总结、分析、探讨前人练功出偏相关内容基础上,归纳

  9. ① 中国科协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专门委员会,编撰•透视现代迷信.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3.

  10. 出以下练功出偏的由来、内涵及防治要点,供练功者参考。

  11. 一、 练功出偏的由来

  12. 练功出偏,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逐渐形成的练功术语,又作“练 功偏差”或“气功偏差”。古代分别称作“着相” “走火”“入魔”或“走 火入魔”,较早见于明清道教和医家文献。

  13. 清张璐在《张氏医通•入魔走火》中诠释了 “走火入魔”:“纳子参堂 打七之入魔,练士坐功运气之走火。”给出了相应的中医疗法。

  14. 1983年9月,马济人编撰的《中国养生学》把练功出偏分为走火和入 魔两部分予以诠释。

  15. 1988年8月,林雅谷、马济人二人主持编撰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气功学卷》把练功出偏称作:“练功偏差,是指练功者在练功中,由于选 择功法不当,或操作时未掌握要领,也有极少数是因指导不及时,而引起 的一些如动乱不止、气感乱行、气感冲头等严重的异常反应,称为练功偏 差,简称出偏。”①

  16. 1991年7月,张洪林教授在《中医1000问——气功篇》中明确了练 功出偏的概念:“我们将这种因学练气功而造成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心身障 碍,叫作练功出偏。”②

  17. 2005年8月,刘天君教授在《中医气功学》中把练功出偏称作:“气 功偏差,简称’出偏’,也称'走火入魔’,是指练功者在练功中出现人体 机能紊乱,精神、情绪、行为失常等较严重的身心异常反应,影响到正常 的生活和工作,不经医治就不能自行缓解的现象”③。

  18. 走火入魔、练功出偏、练功偏差或气功偏差概念,古今称谓虽然不 一,但内涵基本一致,本书均作“练功出偏”。

  19. 二、 练功出偏的内涵

  20. 在气功锻炼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心身反应或心理一生理一形态变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卷.上海:上海科技 出版社,1998: 25.

  • 张洪林,胡卫国,编著.中医1000问——气功篇.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1: 119.

  • 刘天君,主编.中医气功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104. 化,统称练功反应,包括正常反应(良好或良性反应)和异常反应(不良 反应)两个方面。正常反应,称练功态或气功态;异常反应,称练功出 偏。



  1. 练功出偏或练功偏差是指练气功、养生功、武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 身异常反应,主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偏差三大类型。

  2. (-)练功正常反应

  3. 练功正常反应,又称正常效应,是练功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身正常 反应或正常心理一生理一形态变化。其相关内容前人描述很多,古人形象 地把它描述为“八触”和“十六触”。袁巩《静坐要诀》列举了练功中经 常出现的十六种触景体验:一动、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 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捍、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沉、七坚、八 软。古今练功正常反应或正常效应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正常心身形反应或 正常心理一生理一形态变化几个方面。

  4. 心理正常反应,主要包括神清气爽,头清眼亮,思维清晰,心情舒 畅,心态平和,积极乐观等多种良好反应。

  5. 生理正常反应,主要包括全身轻松舒畅,精力充沛,神经系统兴奋 性增强,口水(津液)增多,口味变佳,胃肠道蠕动增强,食欲变好,小 腹部温暖舒适,心率变慢,呼吸平稳,肺活量增加,性功能增强,骨节作 响,睡眠质量提高,体重均匀,二便通畅等多种良好反应。

  6. 形态正常反应,主要包括全身舒畅有力,容光焕发,神采奕奕,肤 色光滑,面色红润,关节柔韧性增强,肢体灵活,行动敏捷等多种良好反 应。

  7. 患者练功,正常反应主要是心身症状一天天减轻,病情逐渐好转, 日趋康复。

  8. (-)练功异常反应

  9. 练功异常反应,即练功出偏或练功偏差,又称异常效应或不良反应, 是练功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身异常反应,或异常心理一生理一形态变 化。其相关内容前人描述很多,古人形象地把它描述为“走火入魔”。

  10. 练功异常反应的主要类型

  11. 根据心身形的反应或心理一生理一形态变化情况,分为心理、生理和 形态异常反应(出偏、偏差、异常效应或不良反应)三种类型。



  • 心理异常反应



  1. 心理异常反应,主要包括精神紧张,感觉昏昏沉沉,注意力涣散,思 维杂乱,心情郁闷,心态偏激,消极遁世,心神不宁等多种反应。



  • 生理异常反应



  1. 生理异常反应,主要包括周身疲乏无力,肌肉酸麻,头痛脑胀,耳鸣 目眩,心慌气短,胸闷气喘,呼吸不畅,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多种反 应。



  • 形态异常反应



  1. 形态异常反应,主要包括无精打采,肤色粗糙,面色灰暗,关节疼 痛,肢体僵硬,行动迟缓等多种反应。

  2. 练功异常反应的分级

  3. 根据练功异常反应的强弱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



  • 轻度异常反应



  1. 通过调整练功方式,自我心身调节,或纠偏一段时间后,心理、生理 和形态异常反应逐渐消失,属于轻度异常反应。



  • 中度异常反应



  1. 轻度异常反应经过一段时间调养,未见明显好转,停止练功,心理、 精神治疗一段时间后,心理、生理和形态异常反应逐渐消失,属于中度异 常反应。



  • 重度异常反应



  1. 中度异常反应经过心理、精神治疗一段时间后,心理、生理和形态异 常反应不见明显好转,反而出现严重心身症状时,属于重度异常反应,即 气功诱发的心身疾病或气功精神病,有精神病教科书称“气功诱发或导致 的精神障碍”。应立即停止练功,进行专业的心理、精神和药物综合治疗, 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2. 患者练功异常反应的处置

  3. 从患者角度看,练功中出现异常反应,疾病症状不见减轻,病情不见 好转,需调整练功方式或停止练功。

  4. (三)练功出偏的原因

  5. 人们在练功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这样或那样的练功反应,其中少数 人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6. 个人的原因

  7. 个体先天体质虚弱,心理素质脆弱,暗示易感性较强,性格偏于内 向、抑郁或比较偏执,迷信意识浓重,缺乏科普知识,错误理解功理功 法,一味追求新、奇、特等均易导致练功出偏。

  8. 老师的原因

  9. 教功老师自己的思想观念带有错误、迷信、玄学、偏激、伪科学色 彩,或者教功老师思想观念正确,但操作方法神秘色彩浓厚、违反科学规 律和基本常识等都易导致练功出偏。

  10. 功理的原因

  11. 功理本身违反科学规律,出现严重错误,或带有迷信、玄学、伪科学 色彩,使练功者在错误理念指导下练功,误入歧途。例如有的功法创编者 在功理叙述方面宣称:“生命在于运动,一动百病皆消,越动越好。”“真 气的力量是很强的,一旦发动起来,想控制也控制不了。”从而误导不少 练功者一味追求“自发运动”,诱发大动不已的偏差现象。

  12. 功法的原因

  13. 练功者选择功法时,忽视了个体差异,选择了不适合自身体质和病情 的功法,以至于出现偏差。例如高血压病患者选择了意守上丹田的功法, 引气上行,出现使病情加重的现象。

  14. 从众的原因

  15. 练功者人云亦云,看见他人练“自发运动”,出于从众行为,跟着练 习导致练功出偏。

  16. 应激的原因

  17. 在练功过程中,突然遇到喊叫、巨响、惊吓、撞击等不良刺激易导致 练功出偏。

  18. 二、练功出偏的防治

  19. 练功出偏的防治是指在练功前、中、后,主动预防和治疗偏差的具体 措施或方法,主要包括练功出偏的预防和治疗两部分内容。

  20. 练功人群数目众多,体质、性格、素质等个体差异巨大,练功出偏在 所难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便成为气功锻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则。

  21. (-)练功出偏的预防

  22. 个人防偏

  23. 练功前、中、后,个人防偏的关键,一是练功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 择功法,因人制宜练功,不盲目从众;二是选择好自己的师傅和练功教 材,择师练功,跟名师和明师学习,多读经典名著;三是选择适合练功的 环境和人群,避免喧闹等干扰。

  24. 老师防偏

  25. 练功前、中、后,老师防偏的关键,一是老师需要根据每个学员的实 际情况,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二是老师需掌握基本的防偏、治偏技能, 善于观察、分析、总结,及时处理学员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三是老 师在传授功法时,应在科学合理气功观的指导下,教授学员一些基本的防 偏技巧和经验,使学员遇到轻度和中度偏差时能够从容应对。

  26. 集体防偏

  27. 练功前、中、后,集体防偏的关键,一是练功群体需要树立正确的气 功观,不盲目从众,不宣扬错误、迷信、玄学和伪科学思想;二是选择好 自己的师傅和练功教材,择师练功,跟名师和明师学习,多读经典名著; 三是选择适合练功的环境和人群,远离空气、噪声和光污染严重的地方, 与志同道合者为伍,避免不良干扰。

  28. (-)练功出偏的治疗

  29. 自我纠偏

  30. 练功过程中,练功者一旦发现任何轻、中度异常反应,应尽快查明原 因,及时纠正功理、功法、心态、意念、呼吸、姿势等方面的不同错误。 若无明显好转时,立即停止练功,向教功老师或医生求助。

  31. 老师纠偏

  32. 教功老师教功中发现学员出现轻、中度异常反应,应尽快帮助学员查 明原因,及时纠正他们在功理、功法、心态、意念、呼吸、姿势等方面的 错误,实施调整功法、心理疏导、经络穴位拍打等辅助纠偏措施。未见明 显好转时,应立即责令他们停止练功,向医生求助。

  33. 临床治疗轻中度出偏,经过自我纠偏和老师纠偏未见明显好转时,应立即停止 练功,及时进行系统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心理疗法、物理疗法和药物疗 法三种。

    • 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主要包括安慰剂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安慰剂可口服 谷维素、维生素、钙制剂等药物,同时应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反复的心 理疏导。

    •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主要包括音乐、园艺、针灸、按摩、经络拍打、生物反馈等 多种自然疗法,配合心理疗法。

    • 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分西药和中药治疗两部分,均以调心安神、平衡精神心理为 主。西药治疗,可服用谷维素、复合维生素、钙制剂等药物;中成药治疗 可服用逍遥丸、天王补心丹、安神补脑液等药物。

    第四章气功基本作用

    20世纪50年代气功进入我国高等院校中医学教材至今,气功界从古 今文献、临床实验和练功实践出发,梳理了多种气功锻炼的积极作用。在 总结前人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气功养生研究、练功、教功体验, 本章从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的角度,归纳出气功十大基本作用,供练 功者参考。

    ,颐养心身 强身健体 防病治病 延年益寿 开发潜能 人际沟通 促进幸运 促进幸福 艺术熏陶 弘扬国学

    图4-1气功十大作用图示

    第一节颐养心身作用

    气功锻炼具有颐养心身的作用。颐养心身,是促进心身快乐、愉悦、 颐和、从容自然、宽容大度的意思,主要包括修身养性、陶冶性情、培育 正气三方面内涵。

    一、气功锻炼的修身养性作用

    修身养性是一种通过自我反省,自我体察,全面提高个人自身修养, 主动培养高雅情调的修身历练过程。修身养性首出元朝无名氏著《博望烧 屯》第一折诸葛亮一段的自白中:“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 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得也。”

    气功锻炼的修身养性同易、儒、道、医诸子各家“天人合一” “内圣 外王” “中正合和”等传统人文修炼思想和方法一脉相承。

    易家的阴阳平衡,生生不息,中正合和;儒家的中庸之道,修齐治 平,守中致和;道家的修身育德,内圣外王,抱圆守中;医家的扶正祛 邪,正气长存,邪不可干。四者都是气功修身养性锻炼的典范。

    气功锻炼调气(和气)一练气(呼吸)一运气(行气)一养气(正 气)一发气(外气)环节,是一个从小我到大我,从个人到天下,从内到 夕卜,由里及表,内气勃发荣于外,一步步修身养性的人生历练过程。

    二、 气功锻炼的陶冶性情作用

    陶冶性情是一种通过教化培育、怡情养性,培养良好性格,铸造健康 人格的人生修养过程。

    气功练功锻炼强调三调合一,促进机体气机舒畅,全身舒适,心身和 谐,心情愉悦,个人和群体沉浸在一种超脱的美好意境中,性情得以全面 陶冶。

    调心,使人保持正面、阳光、积极心态,祛除负面、阴暗、消极心 态,心情舒畅,心平气和。调息,使人呼吸从容自然,容易激发a波,促 进大脑分泌更多日-内啡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调身,使人全身经常处于轻松自在的放松状态,有利于心理一生理一 形态良性反馈回路的稳定,周身舒畅。

    三、 气功锻炼的培育正气作用

    培育正气是指通过培养教育,形成光明正大作风、刚正不阿气节等良 好习惯和风气的过程。气功主要通过养正气、祛邪气、发正气三个方面的 锻炼,持续培养正气,全面增强正气场、正能量的。

    (―)养正气

    气功养气的过程,一方面积极培育浩然正气。正如宋文天祥《正气 歌》所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 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另一方面反复内炼、内省、诵读经书,不断受到 良好人文道德的熏陶,达到“正气长存,邪不可干”的状态。即屈原《楚 辞•远游》“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的境界。

    (-)祛邪气

    气功养气是一个不断培养正气、祛除邪气的过程,正所谓“正气内 存,邪不可干”,扶正才能祛邪。

    汉《文子-符言》:“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于性,外合于 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推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 不顾后患者,邪气也。”清《花月痕》第四十六回:“今日之事,必先激浊 扬清,如医治疾,扶正气始可御外邪。”两者都强调了扶正祛邪的养气哲 理。

    气功锻炼的调心,通过静养心气,祛除内心狂妄、邪念,使心气平 和,不侵扰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调息与调身,形体运动和 呼吸运动有机结合,协调内外二气,调理形气,使内外气机协调,一则祛 除体内邪气互相侵袭的乱象,平衡内部气机;二则抵御外邪入侵,使内外 气机通畅,从而达到祛除邪气、培养正气的目的。

    (三)发正气

    气功发气是个人或群体,把互动修炼培育起来的心身内在正气勃发出 去,营造一股强大的正气场、正能量:在个人,表现为一身充满活力的浩 然正气,生机勃勃,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的心、身、形面貌,活出最佳状 态;在社会、集体或组织,表现为风正气清,官风廉洁,民风纯正的高雅 风气,形成健康的人文风尚。

    第二节强身健体作用

    强身健体是指保持强壮的身体、健康的体魄,从而避免身体素质退 化,促进心身健康的平衡运动过程。气功锻炼通过多种方式达到强身健体 目的。

    一、气功调心(调神)锻炼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锻炼调气(和气)一练气(呼吸)一运气(行气)一养气(正 气)一发气(外气)一调气(和气)环节,始终不离调神练意。

    调神练意,通过恬淡虚无、宁神静气、心平气和、专心致志等精神心 理的调养、修炼,影响人体生理和形态环节,使心理一生理一形态环节产 生良性互动反应,增强人体神经一体液一内分泌系统的稳定性,从而提高
    人体免疫力,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锻炼中心理促进生理的积极作用非常显著,刘伯骥在《中国医学 史》中总结道:“气功养病法,全得力于’直视法’与’内视法’,当为 魏伯阳参同契与葛洪’抱朴子’之先河。近十余年来,美国医学家、心理 学家、生物学家,根据分析法、实验法、发明’生物反饲(馈)方法与原 则’。根据这种技术看来,它可以把人的身体之波,如脑波、体温,或肌 肉紧张用机器测量出来报告本人知道,本人可对于身体的疾病作有意识的 管制。目前布禄仑的’心能学说’已采用’休憩密达’与生物反饲侦察 机,发展心理能力与侦查’心能’与’生能’……实则,中国数千年来, 由道家及禅家的静坐方法、气功方法、太极拳方法,证明我们思想具有直 接影响身体的作用。西方人对于这种发现到现在才用机器为之证明。我们 现在相信西方的分析思想与中国(或东方)的直觉洞见,可算'天下一致 而百虑殊途而同归'了。”①

    二、气功调息锻炼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锻炼的练气(呼吸)运动贯穿于练功始终,通过以腹式深呼吸为 主的调息锻炼,全面锻炼人体的胸廓、呼吸肌、心肺二脏、背部、腹部和 腰部等多个组织、器官,具有扩胸利肺,调整心肺功能,增大肺活量,按 摩内部脏器,促进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气机通畅的积极作用。

    《秘诀》认为:“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故言力者不能离气,此古 今一定之理。大凡肺强之人,其力必强;肺弱之人,其力必弱。何则?其 呼吸之力微也。”②

    《秘诀》以意、力、气与肺功能呈正相关为基本依据,归纳出练气 (呼吸)功夫的三大主要方法:吐纳功、呼吸术和数息功。以期练成意、 力、气合而为一的气功呼吸功夫。

    (―)吐纳功

    吐纳功以南少林派为代表,主练吐纳功法,讲究“四忌”,强调气贯 周身的整体锻炼。

    • 刘伯骥,著.中国医学史.台湾:华岗出版社出版,

    • (民国)尊我斋主人,著.少林拳术秘诀.北京:中国书店,1984: 4.


     

    (-)呼吸术

    呼吸术,又称丹田提气术。它以北少林派为代表,主练丹田提气术, 讲究长呼短吸,气贯丹田,意气力合一的整体锻炼。

    (三)数息功

    数息功以道家修身养性功法为代表,练呼吸与丹田合一之气,讲究 “气息沉静” “气沉丹田”“气以顺为要”,练“下实上轻”的功夫,具有 “气不浮之功效”。

    上述三种意、气、力合一的呼吸锻炼,在增强气力和功力的同时,具 有显著的强身健体作用。

    三、 气功调身锻炼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调身锻炼,主要是通过平衡运动、校正不良姿势和保持良好形象 等方式促进强身健体的。

    (-)平衡运动,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调身锻炼是一种中等强度、缓慢柔和的全身性有氧平衡运动,讲 究心、息、身或心、身、形的互动协调,意、气、力合一,心理一生理一 形态环节的有机配合,动静相兼,内外相应,适量运动,避免身体功能不 断退化,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强身健体。

    (二) 校正不良姿势,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调身锻炼是一个不断校正不良姿势,培养正确姿势,保持良好姿 势形态的过程。彻底纠正现代人坐多、站少,低头多、仰头少等多种不良 姿势,有利于促进强身健体。

    (三) 培养良好形象,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锻炼使练功者充分调动、发挥身体语言的积极作用,用良好的外 表姿势制造光环效应,形成正面、阳光、积极的非语言姿势,保持良好的 个人形象,有利于促进强身健体。

    四、 气功通过各类辅助方式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锻炼经常使用形式多样的辅助练功手段,以全面促进练功效果, 增强体质。

    常用的辅助练功方法,包括经络、穴位拍打按摩,老师带功,叩齿,

     

    鼓漱,吞津,吐字诵经,摩腹,揉腰,揉耳郭,擦鼻侧,浴面(干洗脸), 手梳头,搓手足,拍手功,弹指功,踮足功,窝点功,铁裆功,针灸,艾 灸,食疗,泥疗,音乐,森林浴等多种自然医疗或传统医疗辅助方式,以 促进舒筋活络、气机协调通畅、强身健体。

    第三节防病治病作用

    气功锻炼“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作用非常明显。1958年,刘贵珍在 《新中医》杂志撰文说:“气功的作用主要是调整大脑神经,增强机体适应 性,消除机体和外界环境的不平衡关系。正因为如此,不论患者或健康人 都可练功。有病可以治病,无病可以保健延年。”

    气功调气(和气)一练气(呼吸)一运气(行气)一养气(正 气)一发气(外气)一调气(和气)的锻炼过程,具有促使个体的心、 身、形协调,精、气、神充足,意、气、力合一,内外气机和谐,心理一 生理一形态自调机制稳定,神经一体液一内分泌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 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一作用,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心、息、身“三调” 三个方面。

    (-)调心的防病治病作用

    气功锻炼以调心为第一要务,以练就心平气和状态,而有利于心理平 衡。《黄帝内经》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证明, 心理健康者更容易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从而保持心身健康。

    1992年出版、受到美国医学心理学会高度评价的《情绪和健康指南》 一书说:“大量研究表明,我们的精神状态强烈地影响我们的健康。我们 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有极大的防御能力,可使我们免受多种疾病的侵害一从 头痛到癌症;或者相反,引起各种各样的疾患,从小病痛到心脏病发作。” 作者认为“坚毅的性格比强壮的身体更为重要。为了让肉体与精神和谐地 运行,人们所需要的补品是祥和宁静的心情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故,调 心的防病治病作用主要是通过心理平衡促进心身健康实现的。

浏览1,34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