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暗示法多采取形象或心像控制法,进行积极、阳光、良性的自我 催眠暗示。我们重点推荐三步调心法和五步调心法两种方法,二者比较适 合初学者入门练习。练习者采取靠坐、半躺或平卧姿势,全身自然放松, 呼吸自然、匀柔深长,每个步骤持续3〜5分钟。

三步调心法

三步调心法是一种通过三个自我暗示步骤,主动用正气、正念或美好 意境置换、清除内心杂念,从而达到入静状态的练功方法。

清心、放心、宽心,主动排除杂念,意气合一,以意领气,气随意 行,平心静气,使大脑安静下来,进入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愉悦状态。

专心、静心、一心。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于一念,意守丹田,培养 正气,进入入静状态。

有心一无心一混沌心。心、身、形保持和气一团,混沌一体,合和 一气,物我合一状态,进入气功态。

五步情境调心法

五步情境调心法是一种通过在大脑中反复浮现过去、现在和未来美好 情境的五个自我暗示、自我心身放松步骤,清除内心杂念,从而达到入静 状态的练功方法。

在头脑中浮现自己全面放松、心情愉悦的情境。解除全身精神心理 紧张状态,放松心情,排除杂念,保持轻松舒畅姿态。进一步浮现或模仿

[美]麦克斯维尔-马尔茨,著;洪友,译.心理控制术.北京:群言出版 社,2007: 39, 46.

 

心情舒畅时的愉悦情境。

在头脑中浮现过去美好的情境。想象一幅自己年轻时的美好情境: 全身放松,躺在温暖舒适的草坪上,舒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轻松自在 地沐浴着阳光,意气风发,充满青春活力。

在头脑中浮现现在美好的情境。想象一幅自己现在的美好情境:全 身放松,躺在温暖舒适的草坪上,舒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轻松自在地 沐浴着阳光,意气风发,充满青春活力。

在头脑中浮现未来美好的情境。想象一幅自己未来的美好情境:全 身放松,躺在温暖舒适的草坪上,舒畅地呼吸着清新的自然空气,轻松自 在地沐浴着阳光,意气风发,充满青春活力。

在头脑中浮现整体美好的情境。想象一幅自己经常身处的美好情 境:全身放松,躺在温暖舒适的草坪上,舒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轻松 自在地沐浴着阳光,意气风发,充满青春活力。

意守调心法

意守是一种把意念或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的目标上,以一念代万 念,排除杂念,逐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的练功过程。

苏轼在练功体会中,较早开始使用“意守” 一词。他描述道:“静心 细意,字字研究。看既云闭气于胸膈,恐是不闭鼻中气,只以意坚守此气 于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动不动,氤氯缥缈,如香炉盖上烟,汤瓶咀中 气,自在出入,无呼吸之者,则鸿毛可以不动。若心念不起,虽过三百息 可也。仍须一切依此本诀,卧而为之,仍须直以鸿毛粘着鼻端,以意守气 于胸中,遇欲吸时,不勉微吸,及时呼吸,但任其氤氤缥缈,微微自出。 尽气乎则又微吸,如此出入元不断,而鸿毛自不动,动亦极微。觉其微 动,则又加意制勒之,以不动为度。虽云制勒,然终不闭,至数百息,出 者少,不出者多,则内守充盛,血脉通流,上下灌输,而生理备矣。”

我们现在所说的意守,同苏轼“以意坚守此气于胸膈中”和“以意守 气于胸中”的意守内涵基本一致。

1959年10月,南京中医学院主持编著的《中医学概论》在内养功和 强壮功一段介绍了意守的具体方法:“姿势摆好后,即开始意守丹田,进 行呼吸法。” “意守丹田:意守丹田(脐下1.5寸,即小腹)是为了使患者 的精神集中,专心练功。开始练功时,用意守法引导精神集中于丹田,吸 气时亦须有意识地送入丹田,经过二十天左右,患者自觉在吸气时,气已 贯到丹田,此后即可将'意守丹田'改为'意守脚趾’。再经过一个时期, 若感觉到脚趾有发热的现象,患者的思想已经集中,心情已经安静,杂念 已经消除,亦可放弃意守。否则,不可放弃。”又:“头部端正向前略低, 耳如不闻,两眼轻闭,微露一线之光,目观鼻准,口自然闭合,意守丹 田,以鼻呼吸了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意守是一种主动调动注意、感觉、知觉、想象、 思维、暗示等多种精神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某一特定目标的过程。在 心理学中,注意分为内部注意和外部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根据人 的心理特点,气功意守主要分为内部意守和外部意守两大类型。

内部意守常用方法,包括意守穴位、经络、气血、五脏六腑、呼吸、 字词符号或警句等方法,最常使用意守丹田;外部意守常用的方法,包括 意守身体某一部位、某一美景或美图等方法。

符号调心法

符号调心法是一种采取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的人文符号方式调节心 态,促进心平气和的方法。

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创始人之一乔治-赫伯特-米德说: “心态(mentality)是有机体与情绪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以组成的符号为 中介的。”②在气功锻炼中,“气”是沟通联接心态和情绪互动循环反应的 中介符号。

练功者在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过程中,调气(和气)、练气(呼 吸)、运气(行气)养气(正气)和发气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一次以 “气”作为催眠暗示符号,以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为中心的调心过程。静 视或意想美景画、美女图、气、道、禅等字画图符令人赏心悦目而调心同 理。

言语调心法

言语调心法是一种通过反复诵读和默读传统经典文章、名言、诗词、 警句等达到调整心态,促进心平气和目的的锻炼方法。

它起源于远古人类语言形成时期,到了距今1万年前的远古图腾一巫

南京中医学院,编著.中医学概论(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9: 544 -546.

[美]乔治赫伯特•米德,著;霍桂恒,译.心灵、自我和社会.南京:译 林出版社,2014: 138.

术时代逐渐发达,作为巫师和医家施术、咒语或祝由时的重要技巧得以流 传。后广泛用于练功实践,主要包括诵读经文和默读词句,两种语言与非 语言有机结合的调心方式。

(1) 诵读经文

气功锻炼中常用于诵读的经典文献,主要包括《易经》《道德经》《论 语》《大学》《中庸》《孟子》《庄子》《孝经》《孙子兵法》《黄帝内经》 《素书》《三字经》《弟子规》、传统诗词等经典文献,练功者根据自己的 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配合练功,择重诵读。

(2) 默读词句

气功锻炼中常常默念的词句,都是一些积极、健康、正面、阳光的词 句。练功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加以选择或设计适合自身特点的优美词句,配 合练功诵读,主要包括放松,我放一松,松一静一自一然;嘘、呵、呼、 咽、吹、嘻六字诀;一念无生,一念无奇,我与自然和谐一体;天气降, 天降运气,我是最幸运的人;地气升,地升福气,我是最幸福的人;人气 聚,人聚和气,我是最和气的人,我是最健康的人;或我幸运、我幸福、 我热情,我和气、我健康、我快乐,我阳光、我有力、我自然等具有正气 场、正能量的语句。

(二)调息的方法

调息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侧重点不同,从二分法一多分法分为多种 类型。二分法包括自我调息与非自我调息,主动调息与被动调息,局部调 息和整体调息等多种不同方式;多分法包括吐纳功、吐字功、数息功、胎 息功、龟息功、声息功、运动、生物反馈法、药食疗法等多种不同方式。 气功调息,以呼吸调节为主,心理和姿势调节为辅。呼吸锻炼的具体内 容,详见第三章气功基本思想第一节呼吸的由来、内涵和基本方法。这里 择重介绍吐字功、数息功和胎息功三种常见调息方式。

吐字功

吐字功或吐字法,又称吐字呼吸法、读字呼吸法、发声发音呼吸法, 是一种以呼气一吐字一发声发音为特色,把借气发力与借力发气相结合, 声、音、意、气、力有机结合的发声、发音功法,主要包括哼哈功,畔 (hong)、哈、嘿三字诀,呵、嘘、呼、口四、吹、嘻六字诀,以及藏传佛教 通行的唾(wong)、嘛(ma)、呢(ni)、叭或呗(bei)、咪(mei)、畔 (hong)六字真言。

它的起源和远古人类图腾一巫术祭祀仪式、生产活动、社会交往和日 常生活沟通交流息息相关。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吐字发声、发音、发气的声一音一气相应的传 统医学理论逐渐形成,为有效指导练功和医疗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 喜、怒、悲、忧、恐。”①五气即五行。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五 脏者,肝、心、脾、肺、肾;五音者,角、徵、宫、商、羽;五声者, 呼、笑、歌、哭、呻。五脏六腑有气、有声、有音,五气、五声、五音相 适相应,合于阴阳则无病。

物理学研究发现,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和折射性特点,常用来防病 治病。

因此,气功、养生的吐字功,是一种声、音、气、力有机结合而成的 传统功法。它以意领气,以气催声、发音,形成混合气流,产生振动声 波,按摩机体五脏六腑,达到养生、练功目的。

中国传统的六字诀功法,古代称作“祛病延年六字诀”或“六字气 诀”,简称“六字诀”。六字是:呵、嘘、呼、咽、吹、嘻。

六字诀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现存最早的六字诀文献出自陶弘景《养 性延命录》。隋代智^和尚《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记载了六字和五脏的配 属关系。肝、心、脾、肺、肾、三焦,分别配嘘、呵、呼、咽、吹、嘻。 有六字配属五脏歌诀:“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口四圣皆知,肝脏热来嘘 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明冷谦《修龄要旨》把六字配属了四季和动作, 编程歌诀,传播于世。

六字诀四季诗: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咽定收金肺 润,肾吹唯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耳 口,其功尤胜保神丹。

六字诀动作诗:肝若嘘时目瞪睛,肺和口四气双手擎,心呵顶上连叉 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

六字诀的顺序,按照五行相生顺序:嘘一呵一呼一咽一吹一嘻。

吐字功不受时间、地点、年龄限制,一法多用,简单易行,见效迅 速,老少皆宜。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6.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民间流行着六字诀功法十余种,以马礼堂 的养气功六字诀影响较大。

数息功

数息功是一种默数呼吸或气息出入的次数,使心智专一、内心清净、 消除杂念的练功方法。

该功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方仙家的修道方术,晋代以后逐渐纳入道家修 炼体系,一直延续至今,自古以来受到众多气功、养生或练功家的高度重 视。

葛洪《抱朴子•论仙》:“安得掩翳聪明,历藏数息,长斋久洁,躬亲 炉火,夙兴夜寐,以飞八石哉?”①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景林寺》:“净行之僧,绳坐其内,殖风服 道,结珈数息。”

清马齐《陆地仙经-茹穹子入道始终-数息》把数息功作为修炼的基 本功大加赞扬:“凡数息乃初入之工夫。人为物诱已久,一旦离境,不把 自主,未凝而复散,故用心息相依法,拴系此心。由粗入秒,自一息数至 百千息,方得此心离境,渐渐纯熟,而息自调矣。此法最捷径,最容易, 最无病,与守丹田、守泥丸、守黄中者不同。”②

《秘诀》第十章《南北派之师法》把数息功纳入武术气功和技击训练 的范畴:“数息之功,即不动心之道。盖心与气本属一体,古语所谓气静 贝I」神恬,神恬则气足。技击臻此境界,而后可称上乘,可称绝技。否则仍 不过野道旁门,终难入于名家巨子之林也。至数息之法,又名调息,道家 又称听息。”③

在武术家眼里,数息锻炼的主要目的在于练就下实上虚,气不上浮的 基本功,以便技击者进入实战状态时,因“不动心”,心平气和,而应对 自如,战胜对手。

胎息功

胎息功是一种练功者模仿婴儿在母体胚胎中的呼吸行气姿势,想象自 己像胎儿一样运气传统练气(呼吸)方法。包括行气、闭气、仿婴、内 炼、调息、神气等不同类型。胎息又称内呼吸、脐呼吸或丹田呼吸;胎息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五).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427.

马齐,等,著.陆地仙经.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 81.

(民国)尊我斋主人,著.少林拳术秘诀.北京:中国书店,1984: 66-67. 功又称内丹呼吸术、内炼呼吸术或丹田呼吸术。

它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和方仙家的修道方术,两汉至两晋时 期逐渐定型。早期以行气、闭气为主,内容比较简单。宋以后演变为内炼 术或内炼术。近代,演变为丹田呼吸术,受到众多武术家的高度重视,一 直延续至今。

胎息的目的是使练功者像婴儿在母体那样返本归原,保持自然本真状 态,即“重返婴儿,再立胎息”。

行气。葛洪《抱朴子释滞》胎息即行气:“行羔或可以治百病 ……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①

闭气。胎息又称闭气、闭息、胎食。南朝刘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 《后汉书》作胎食,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和明朝养生家袁了凡则称胎息功。

范晔《后汉书•王真传》:“王真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五十 者,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注曰:“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 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被视为闭气的一种,后作闭息。

苏东坡《东坡杂记》:“胎息法亦须用闭……小通复闭,方其通时亦限 一息,一息归元,已下丹田中也,满口而后咽。”又“养生之方,以胎息 为本”,其“闭”指闭气法。

明袁了凡《摄生三要》:“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又“但知闭气, 不知胎息无益也”。闭气与胎息同义,故胎息功又称闭气或闭息功。

仿婴。葛洪《抱朴子》继承老子《道德经》返璞归真,像婴儿 一样“专气致柔”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模仿婴儿母体内呼吸姿势或状态的 胎息法。

《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 道成矣。初学行羔,鼻中引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微 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 鼻口之上,吐焦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 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②以后各代练功家均沿用此说。

明袁了凡《摄生三要》记载的胎息更为详细:“人在胎中,不以口鼻 呼吸,惟脐带系于母之任脉,任脉通于肺,肺通于鼻,故母呼亦呼,母吸 亦吸,其气皆于脐上往来……是以人生时,惟脐相连。初学调息,须想其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五).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444.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五).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444-445. 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 胎中,故曰胎息。初闭气一口,以脐呼吸,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 以口吐气出之,当令极细,以鸿毛著于口鼻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 渐习转增数之,久可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内炼。隋唐《云笈七签》:“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 守一,是名胎息。”其“自服内气”便是进行内呼吸修炼。

《胎息铭》:“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惟细细,纳惟绵绵,坐卧亦尔, 行亦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 延年。”这里的内丹,即指以丹田为中心的内炼过程。

调息。明清时期,人们把“调息”的“真息”状态称作胎息, 广泛用于气功和养生锻炼。

明万全《养生四要》谈到调息和胎息时说:“养生之诀云:’调息要调 真息。’真息者,胎息也。儿在胎中,无吸无呼,气自运转。养生者,呼 吸绵绵,如在胎之时,故曰胎息。”

清马齐著《陆地仙经-茹穹子入道始终-胎息》记载了胎息功的练功 要点和个人体会:“夫调息久,而神愈凝,而息愈微,又久则鼻中全无呼 吸,只有微息在脐上往来,如婴儿在目腹中一般,所以谓之胎息。息者, 心无思,目无视,耳无闻,四体不动,如种火相似,真意燔结,雌雄相 聚,微息绵绵,与虚空同体,自然与虚空同寿。”①

神气。胎息法以调节呼吸为主,兼有培育元气,涵养精气神,调 神练意等积极作用。唐《胎息经》把“神气”作为胎息的要点进行练习: “胎从伏气中节,气从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 气可以长生,固守虚元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 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往。勤而行之,是真 道路。”②

何谓神气呢?元萧廷之《金丹问答讲解》:“神是火,火属心,气是 药,药属身。神气,子母也。虚静天师云:’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 之制也。持满驭神,专气抱一,神依气住,神气相合,乃可长生。’三茅

马齐,等,著.陆地仙经.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 82.

黄光华,等,主编.中国气功十大名著讲解.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 184 -187.

真君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①神、 气分别对应心、身,胎息调和神、气,即调节心、身,使其合和一气的修 炼过程。

(三)调身的方法

调身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侧重点不同,从二分法一多分法分为多种 类型。二分法主要包括自我与非自我调身,主动性与被动性调身,局部性 和整体性调身,外功和内功调身等多种不同方式;三分法主要包括静功、 动功和套功调身;多分法包括运动、武术(内功、外功、武当拳、少林 拳、峨眉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物理(拍打、点穴、推拿、按 摩、机械牵引、针灸、艾灸、音乐、沐浴、森林浴、日光浴、水疗、泥 疗、生物反馈疗法)、美容、模仿、食物、药物和环境调身等多种不同方 式。

气功锻炼的调身,以姿势调节为主,心理和呼吸调节为辅,遵循十大 练功要领,在练功过程中结合具体功法操作随时调节。

外功调身

清徐文弼《寿世传真•修养宜行外功》:“外功有按摩导引之诀,所以 行血气,利关节,避邪外干,使恶气不得入吾身耳……今为就五官四体, 各有所宜按摩者,列之为分行外功。又取前人所定,循序俾得周到者,统 之为合行外功。”②其分行外功包括心功、首功、面功、耳功、目功、口 功、舌功、齿功、鼻功、手功、足功、肩功、背功、腹功、腰功、肾功十 七个部分,提倡进行全身性的逐一调理锻炼。其合行外功十二段锦,即传 统的坐式八段锦。

武术调身

武术调身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和武当拳的调身要领为 主,各家侧重有所不同。

在身法上,太极拳注重身正,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形意拳讲究六 合,斜中求正;八卦掌强调身法四正:“当拧臂、拧腰、裹肩、裹胯、身 势或偏或斜的时候,上体和头、颈的'正中线'总是要和两臂保持相对居

① 黄光华,等,主编.中国气功十大名著讲解.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 206.

② 徐文弼,著.寿世传真.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 2.

住的位置。”①

少林拳法和武当拳法,分别有不同的调身要求,今分列于下,供大家 参考。

(1)少林拳法的调身

《秘诀》谈到练气时,以运使为重点,阐释了少林拳法的身法锻炼要 领。

在《秘诀》中,运使是指以“气”为标志,手(掌)法、足(步) 法和身法三位一体的综合训练,具体步骤如下。

足(步)法。《秘诀》第一章《气功阐微》:“运使之法,以马步为 先(又名站桩),以身之上下伸缩为次(如是则腰肾坚强,起落灵捷,将 来练习拳法,无腰酸腿战之病),以足掌前后踏地,能立于危狭之处而推 挽不坠为效果。”②

《秘诀》强调马步或站桩练足,旨在去除常人上实下虚、上重下轻等 虚浮气力,练就上虚下实、上轻下重、气贯丹田的基本功夫,达到换力的 目的。《秘诀》:“盖寻常未经练习之人,气多上浮,故上重而下轻,足建 又虚踏而鲜实力,一经他人推挽,则如无根之木,应手即去,此气不练所 致也。故运使入手法门,即以马步为第一著。俗语云:’未习打,先练 桩。'亦即此意。苟能于马步纯练纯习,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之翁,而 后一切柔术单行手法,及宗门拳技,均可以日月渐进矣。”③

在《秘诀》看来,足法——站桩功夫是一切功夫的基础,练好足法, 必须从气和力两个方面入手,去除人体以往的虚浮气力,练就气沉丹田, 根基稳固的基本功夫,为进一步练功打下基础。

手(掌)法。足法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以配合手(掌)法进行练习 了。《秘诀》所说的手(掌)法,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手(掌)运动, 而是意、气、力三者合一的手(掌)训练功夫。

《秘诀》第一章《气功阐微》在讨论练手(掌)方法时说:“练手之 法,以运使腋力,令其气由肩窝腋下运至指巅。如是而后全身之力,得以 贯注于手,用力久则手足两心相应,筋骨之血气,遂活泼凝聚,一任练者

任文柱,演述;正文,献艺,整理.阴阳八盘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7: 10.

(民国)尊我斋主人,著.少林拳术秘诀.北京:中国书店,1984: 2-3.

(民国)尊我斋主人,著.少林拳术秘诀.北京:中国书店,1984: 3.

之施用而无碍也。”①又:“如欲运气于指尖臂膊,及胸肋腰肾之间,意之 所动,气即赴之。”②旨在练意气力合一之功。

《秘诀》第三章《技击入手法》掌法一节进一步说:“掌法之平时练 习,以运以岳武穆之双推手为宗,总须肩窝吐力,气贯掌心,为最当注意 之事。”③又:“气自丹田吐,全力注掌心。”④这个出自丹田而又贯入掌心 的气,主要是一种意气力合而为一的符号之气,而不是单纯的空气、大气 或清气之气。

身法。即在(步)法和手(掌)法带动下的全身性气功锻炼方法。 《秘诀》的身法以“罗汉十八手”和“少林五拳”为代表。

《秘诀》第六章《身法示要》:“学者即于地盆(即马步)、手法、掌 法、解裁手法等,知其用力之道,练习之方,则于此术,已获十之五六, 似不可不进而求诸身法。盖身法为斯道之中权关键……吾宗之身法等,详 述于龙、虎、豹、蛇、鹤各拳式中。”⑤第七章《拳法历史与真传》把 “五拳精意”归纳为“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 “鹤拳练精”五点。从内容看,是意气力合而为一的综合身法训练。

(2)武当拳法的调身

1982年10月,金子强《武当太乙五行拳》,归纳出武当拳身型、身 法、眼法要领。

身型要领

头:“虚灵顶劲”,要求下颗顶“重楼”(喉咙),即头正、顶平,下 额微向内收,接近喉部。

颈:自然竖直,肌肉放松。

肩:保持松沉,不可后张或前扣。

肘:自然弯曲下垂,不可僵直或扬起。

胸:平胸微含,舒松自然,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扩展拔伸,不可弓背(驼背)。

腰:自然松垂,不可前挺或后弓。

尊我斋主人,著.少林拳术秘诀.北京:中国书店,1984: 4.

(民国)尊我斋主人,著.少林拳术秘诀.北京:中国书店,1984: 6.

(民国)尊我斋主人,著.少林拳术秘诀.北京:中国书店,1984: 24.

(民国)尊我斋主人,著.少林拳术秘诀.北京:中国书店,1984: 6.

(民国)尊我斋主人,著.少林拳术秘诀.北京:中国书店,1984: 35 -36.

 

脊:保持正直,不可左歪右斜、前挺后弓。

胯:保持松、缩、正,不可突出歪扭。

臀:略收内敛,不可向后撅起或摇摆。

膝:伸曲自然柔和。

脚:十趾微屈抓地。

身型锻炼总的要求是:头平项直,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 松腰竖脊,缩胯敛臀,体态自然。

身法要领

身法总的要求是:上体端正自然,不偏不倚,周身动作须协调圆活, 松柔和缓,完整一气。讲究“腰随胯转”,即躯干和四肢一切动作须完全 依随胯旋而转换。要求做到“动如蛇行,柔似蚕作茧”。

眼法要领

凡动作变化,两眼应与手法、步法、身法协调配合,做到势动神随, 意识集中,形神合一,神态自然。定势时,眼平视前方或注视主要的手; 动势时,手眼相随或向预定前去的方向注视。

静功调身

马济人主持编著的《中国气功学》,归纳出静功锻炼姿势的总要求: “全身稳定,内部舒松,防止强直和松垮。”以及静功锻炼的四要、两对。

四要:(1)塞兑垂帘:轻合嘴,轻闭目,露一线之光;(2)沉肩坠 肘:两肩松开,两肘下垂;(3)松颈含胸:颈部松弛,胸部略向内含; (4)舒腰松腹:坐则腰直,侧卧腰弯,腹部放松。两对:(1)鼻与脐对: 正面视之,鼻与脐成一直线;(2)耳与肩对:侧面视之,耳直对肩。

第八节 气功养生:气功和养生的关系

气功和养生关系密切,以至于气功、养生界不少专家学者将其混为一 谈。因此,有必要做一辨析。

—、气功

气功(Qigong)是一门以中国传统气文化为基础,以“气”为标志, 以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为基本模式的综合修炼功夫。通俗地说,气功 是一门以调气(和气)一练气(呼吸)一运气(行气)一养气(正 气)一发气(外气)一调气(和气)为主线的综合修炼功夫。简言之,一 门气的综合修炼功夫。

这里的“气”字是一个具有广泛人文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即多 元一体系统意义的气,“功”字是各类修炼功法或功夫的总称。

气功建立在系统科学、传统气功、传统和现代医学、符号学、生态 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心理学、神经语言学(NLP)等多学科基 础上,是一门科学、合理的综合修炼技艺。

练功者在长期、反复、科学、合理、正确的气功锻炼中,逐渐建立 “人怀天地之气。天地之气,在形体之中”,“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以及 “理在气中,气在理中”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系统修炼模式,促使心、 身、形协调一致,心理、生理、形态系统稳定,精、气、神充足,意、 气、力合一,内外气机通畅,神经一体液一内分泌系统平衡,人体免疫力 增强,正气勃发,充满无限活力,活出最佳状态,而进入气功状态,简称 气功态 种顶峰修炼状态。气功态主要包括广义和狭义两大类

狭义气功态是指练功者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一气合一,似 有似无,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心平气和,物我两忘,呼吸平稳,轻松舒 畅,姿势松而不散,脑波处于a波,脑内吗啡——B-内啡肽分泌显著增 多的心身愉悦状态。

广义气功态是指练功者在气功锻炼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身、形和谐 一体状态:内在方面,表现为精、气、神充足,意、气、力合一,内部气 机通畅,正气勃发荣于内,生生不息的状态;外在方面,表现为心、身、 形协调一致,内外气机通畅,内气勃发荣于外,个体容光焕发,神采奕 奕,充满生生活力的整体健康状态。即形成易家的阴阳平衡,生生不息; 儒家的中正合和,修、齐、治、平;道家的返璞归真,内圣外王;医家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状态。

从正负或正邪二气的角度来看,气功修炼的过程,是一个练功者不断 培养正气、祛除邪气(负气)、扶正祛邪过程,即不断增强正能量——正 气场,减少负能量——负气场,反复强化顶峰体验的顶峰修炼过程。

气功锻炼具有颐养心身、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开发潜 能、人际沟通、促进幸运、促进幸福、艺术熏陶、弘扬国学等多种作用。

二、养生

人类的养生(YangSheng, YS)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发展
简史、字词意义、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和应用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 不断更新、丰富、完善,形成一门多元一体的系统养生技艺。

浏览9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