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在先天本原、自然状态时,人体诸气是混沌一体或合和一 体,协调统一,和谐相处的。由于后天的原因,先天诸气的和气状态被打 破,诸气逐渐分离开来,各自为政,不协调了,和气的程度大幅度降低, 以至于严重影响心身平衡、整体健康和潜能开发,急需加以合理调整。因 此,调气的主要目的是把人体内气与自然外气合和起来,恢复人体的自然 和气,使心身形合和一体,协调一致,气机通畅,形成和气。

调气(和气)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整体调气和局部调气两种方 式。以整体调和为主,局部调和为辅,使机体气机协调,合和一气。

整体调气

整体调气是一种调节内外气机及内部气机,使其合和一气的气机协调 过程。其法大都遵循中庸、中道、中行、中和的原则,以中气合和为要。

《列子》以辔衔驾车为例形象地表达了执中而行,守中致和的调气哲 理。《列子•汤问》:“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 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 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 于辔,应之于衔;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 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⑤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796.

(隋)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326 - 327.

(汉)司马迁,著.史记(第二版).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 608.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815.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827.

局部调气

局部调气是指以三调中的一调为主,其他二调为辅,从而达到三调合 一气机调节过程。

清马齐《陆地仙经-静功妙药前珍》记载了一段朱子在《调息铭》中 谈的调气体验:“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吸,如百虫蛰。春鱼得气 而动,其动极微;寒虫含气而蛰,其蛰无联。调息者须似之,绵绵密密、 幽幽微微,呼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出,吸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入,调之不废, 真气滋生。药物之老嫩浮沉、火候之文武进退,胥在此中。”

二、练气的由来、内涵和基本方法

练气(呼吸)是气功修炼的入门功夫。武术界常说的“内练一口气, 外练筋骨皮”,即强调练气(呼吸)的重要性。

(-)练气(呼吸)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练气一称常和呼吸、吐纳、调气、食气、服气、行气等 词混用。“练气” 一词,较早出现在南朝鲍照撰《代淮南王》一诗:“淮南 王,好长生,服食练气读仙经。”以后,见于宋苏轼《养生偈》:“闲邪存 诚,练气养精。”清魏源《偶然吟》:“神仙祇畏穷,苦矣身为累。练气遗 形骸,饮啄皆不事。”

.(二)练气(呼吸)的内涵

气功练气(呼吸)是指以气为标志,以呼吸为形式的气机协调锻炼过 程,偏于人体心身系统的气机锻炼,属于狭义气机锻炼,主练意气力合而 为一、心身形合和一气以及意到、气到、力到,心身形合和一气的整体功 夫。

因此,古人说的练气(呼吸),绝非今人眼里单纯的医学、生理学意 义的呼吸锻炼。即它不是单纯地吐故纳新式呼吸,不是机械地练清气或空 气通过口鼻的出入过程,而是在练心理一生理一形态三位一体综合意义的 气。

心理意义的练气

心理意义的练气是在意念指引下,以呼吸之气为动力,练机体阴阳、 内外、表里等诸气,达到和气状态的过程。

生理意义的练气

生理意义的练气是练生理呼吸,即古人所谓吐故纳新的呼吸锻炼

过程。

形态意义的练气

形态意义的练气是练整体形气、心身形气、内气勃发荣于外等人体气 场的练气过程。

(三)练气(呼吸)的方法

练气(呼吸)的方法形式多样,以呼吸为中心的练气方式,包括自然 呼吸法、腹式呼吸法、丹田呼吸法和吐字呼吸法等多种。

三、运气的由来、内涵和基本方法

运气(行气)是气功修炼的进阶功夫。从古到今,无论哪门哪派练气 功,练武功,练养生功,炼内丹功,运气(行气)都是必修的基本功夫。 不懂得运气(行气),是无法练就真功的。

(―)运气(行气)的由来

在古代运气和行气同义,运气即行气,两者称谓不同,内涵基本相 同。商周至两汉时期,带有人文哲学气息的运气(行气)思想十分流行。 比较而言,运气的概念范畴更广泛一些。

(-)运气(行气)的内涵

运气的概念,孕育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包括大宇宙、小宇宙 及命运的运气三层意义。

大宇宙的运气

大宇宙的运气是宇宙自然万物的气机运行状态,包括天、地、人三才 运气、五运六气、天地运气、流年运气、周天运气、二十四节气等多个方 面。王充《论衡•明零》:“天之运气,时当自然,虽零祭请求,终无补 益。”①“天之运气”即大宇宙(自然万物)的运气。

小宇宙的运气

小宇宙是人类模仿大宇宙气机运行规律,运动外部诸气,调动内部气 机,促进人体内、外气机协调通畅的运气过程,包括呼吸、吐纳、气交运 气、五运六气等多个方面。《黄帝内经》非常重视五脏六腑的运气过程。

命运的运气

命运的运气,是一种同大宇宙气机运行相应的人体小宇宙运气状态,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五).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125. 包含命运好坏、气数长短、命运、机遇、机会、时运、运势、时命状况等 多个方面。李白和鲁迅二人都感慨万分地谈到“运气”。

李白感言:“陛下应运起,龙飞入咸阳。” “时命若不会,归应炼丹 砂。”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 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 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气功锻炼的运气是一种遵循大宇宙运气规律运动诸气,促进人体小宇 宙气机通畅的修炼过程,有助于提升主宰命运的运气。

(三) 运气(行气)的目的

古人的运气,主要目的有三:一是希望拥有通神的法力;二是求神祈 福,获得福、禄、寿;三是祛除、扭转厄运。

《黄帝内经》中的“祝由”“通天”“移精变气”,便是古代运气“方 术”的延伸。《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上古之治病,惟其移精 变气,可祝由而已。”①《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言气之通天也。”②

气功锻炼的运气是一种遵循大宇宙运气规律运动诸气,促进人体小宇 宙气机通畅的修炼过程,有助于提升主宰命运的运气,具有沟通心、身、 形,平衡内、外气机,促进筑基内炼的积极作用。

(四) 运气(行气)的方法

运气的方法多种多样,从整体和局部二分法看,主要包括整体运气法 和局部运气法两种,具体操作上各有侧重。

《子华子.阳城胥渠问》认为,,运气,,的关键是“专一”:“专一不 分,真气乃存,上下灌注,气乃流通,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而不休,阴 营其藏,阳固其府,源流油汕,满而不溢,冲而不盈,夫是之谓久生。”

整体运气法

整体运气法在古代属于大周天运气的范畴,需要循经运气,比较复 杂,本节简化为三大主要类型:上下升降运气法,前后升降运气法以及开 合聚散运气法。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347 -348.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09.

(1) 上下升降运气法

上下升降运气法主要包括从上往下整体降天气(降运气、瑞气),以 及从下往上整体升地气(升福气)两个步骤。

降天气(降运气、瑞气)

抱圆势站桩。闭目,净思,调匀呼吸。随呼气,想象一股清气从天而 降,像细雨,像淋浴,涤荡机体,氤氯内外,沐浴全身后融入地气。周身 轻松舒畅,有一种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体验或顶峰体验。默念:天气 降,天降运气,我是最幸运的人。

升地气(升福气)

抱圆势站桩。闭目,净思,调匀呼吸。随吸气,想象一股温暖的蒸气 (地气)从地而升,像一股暖流,沿着机体从下往上温暖全身后融入天气。 默念:地气升,地升福气,我是最幸福的人。

(2) 前后升降运气法

前后升降运气法主要包括在人体前沿着任脉降天气(降运气、瑞气), 以及人体后沿着督脉升地气(升福气)两个步骤。

降天气(降运气、瑞气)

抱圆势站桩。闭目,净思,调匀呼吸。随呼气,想象一股清气从天而 降,沿人体前正中线(任脉),降至小腹内的下丹田中。稍停。沿两腿缓 慢下降,像细雨,像淋浴,涤荡机体,氤氯内外,沐浴全身后融入地气。 周身轻松舒畅,有一种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体验或顶峰体验。默念:天 气降,天降运气,我是最幸运的人。

升地气(升福气) /

抱圆势站桩。闭目,净思,调匀呼吸。随吸气,想象一股蒸气(地 气)从地而升,像一股暖流,沿人体后正中线(督脉或脊柱)从下往上, 直达天庭、泥丸宫或大脑,温暖全身。稍停。随呼气,想象天地二气合和 一气,形成和气降至小腹内的下丹田中,温养丹田正气。默念:地气升, 地升福气,我是最幸福的人。

(3) 开合聚散运气法

开合聚散运气法从外向内聚会运气,以及从内向外开放、发散运气两 个步骤。

抱圆势站桩。闭目,净思,调匀呼吸。随吸气,想象外气从四面八方 向人体正中小腹内的下丹田汇聚,或想象天地二气在小腹内的下丹田中合 而为一,聚为人气。稍停。随呼气,想象人体内气从下丹田向四面八方勃 发。吸入清气,排出浊气。一开一合,一聚一散一发为一个回合。默念: 人气聚,人聚和气,我是最和气的人,我是最健康的人。

局部运气法

局部运气法是指在人体内一些特定区域进行循经运气锻炼的练功方 法。大都从意守丹田开始,随意念带动丹田和气,沿着某一经络或以肢体 为路径,把丹田和气运到指定的部位,达到滋养、调和机体的目的。最常 用的局部运气法是任督运气法(小周天运气法)。

四、养气的由来、内涵和基本方法

养气(正气)是气功修炼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性中间环节和筑 基功夫,具有承上启下的“中介”或“桥梁”作用。练功家常说的“练养 相兼”,即在强调练气和养气相互配合的重要性所在。

(―)养气(正气)的由来

古代的养气的概念,始于战国中期孟子和庄子的养气说。两位圣贤都 生活在战国中期,但彼此没有见过面。至于养气说是谁先谁后提出的,暂 无定论。庄子的养气概念,首见《庄子-外篇-达生》:“壹其性,养其 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①孟子的养气概念,首见《孟子•公孙丑 上》“养吾浩然之气” 一句。二人一儒一道,各有千秋,且都合《易经》 养气息息相关。

(—)养气(正气)的内涵

养气(正气)是练功者像母体怀胎一样,把人体内外二气的和气温养 于小腹部内的丹田中,使它纯正无邪,不断培育自身浩然正气的练功过 程。它是人体内部真气、阳气、正气勃发的源泉,奠定了内气勃发荣于 夕卜,生生不息,内圣外王、修齐治平、扶正祛邪等发气(外气)功夫的坚 实基础。

《易经•彖传•蒙》:“蒙以养正,圣功也。”②“养正”,即养其天地正 气和人的良知良能,是一个通过“圣功”逐步达到圣人境界的修炼过程。 故养气,以养正气为第一要务。

孔泽人,编译.老子•庄子•列子.喀什: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2: 226.

苏勇,点校.易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8.

春秋战国以后,易、儒、道、医、武、佛等诸家,都以养正气为第一 要务。易家养气以《易经》《周易参同契》《黄庭经》《悟真篇》为代表, 道家养气以老庄为代表,儒家养气以孔孟为代表,医家养气以《黄帝内 经》为代表,通过内丹、内炼、周天运气、修道等多种方式培养正气。

正气是纯正无邪、至大至刚、风正气清的自然、社会和人体诸气的总 称。即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淮南子•诠言训》从正邪二气的不同出发,深入诠释正气的要义所 在,把正气视为君子之德,把邪气视为小人的劣行:“君子行正气,小人 行邪气。内便于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重于滋 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 害,不可两立。一置一废,故圣人损欲而从事于性……凡治身养性,节寝 处,适饮食,和喜怒,使在己者得,而邪气因而不生。”①

正气是中医学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中医学中,正气是指人 体抗邪、抗病、康复等纯正的气机活动,简称“正”。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正气的主要意义可概括为以下 八个方面。

充塞天地之间,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浩然的气概,刚正的气节。 东汉屈原《楚辞-远游》:“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晋孙绰 《太傅褚褒碑》:“公资清刚之正气,挺纯粹之茂质。”宋文天祥《正气 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 然,沛乎塞苍冥。”

光明正大的行事处事作风,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纯正良好的人文 社会风气。《文子符言》:“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于性,外合 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推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 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欧公非特事事合体, 且是和平深厚,得文章正气。”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总结经验,发扬正气,打击歪风。”

正派,正经,正行,正当,正行。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三 回:“我才见那个掉船的有些不正气,想必就是这厮弄风,把师父拖下水 去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此女〕仍留我庄上住下,等你会

①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四).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735. 试得意荣归,他发已尽长,此时只认是我的继女,迎归花烛,岂不正气!” 《儒林外史》第九回:“先年东家因他为人正气,所以托他管总。”《儿女英 雄传》第三十四回:“难道安老爷那样个正气人,还肯找熟人?”

正常气色,正常神气。茅盾《子夜》卷十九:“吴茹甫忽地站起来 说;他那脸色和眼神的确好多了,额角却是火烧一般红。这不是正气的 红。”

纯正的气:纯阳之气或纯阴之气。董仲舒《雨雹对》:“敞(鲍敞) 曰:’雨既阴阳相蒸,四月纯阳,十月纯阴,斯则无二气相薄,则不雨 乎?'〔董仲舒〕曰:'然。纯阳纯阴,虽在四月、十月,但月中之一日 耳。’敞曰:’月中何日?'曰:’纯阳用事,未夏至一日;纯阴用事,未冬 至一日。朔旦夏至冬至,其正气也。

直出不偏不倚的自然之气:春由东方直出不偏之气和夏由南方直出 不偏之气。《艺文类聚》卷三引《易纬通卦验》:“震,东方也。主春分, 日出青气,出直震,此正气也。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蛟龙出。” 《艺文类聚》卷三引《易通-卦验》:“离,南方也。主夏,日中赤气出, 直离,此正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赤地千里。”

人体内的元气、真气、阳气,与邪气对应。《花月痕》第四六回: “今日之事,必先激浊扬清,如医治疾,扶正气始可御外邪。”

正常的气候,纯正的气机,正面、阳光、积极的气势。《黄帝内 经-灵枢经-刺节真邪》:“正气者,正风也。”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 祥正气诗一首,开卷点出狱中“水、土、日、火、米、人及秽”七气,他 “以一正气而敌七气”,吟道:“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 古道照颜色。”

阴阳、风水二气。子华子把正气比作阴阳、风水二气:“阳之正气 其名为赤,阴之正气其名为黑;水为阳,其伏为阴;风为阴,其发为阳。” “水阳也,而其伏为阴;风阴也,而其发为阳。”“水涵太一之中精,故能 润泽百物,而行乎地中;风涵太玄之中精,故能动化百物,而行乎天上。” 养好了正气,使天地二气合和,正气勃发,阴平阳秘,风水调顺,万物兴 盛。

(三)养气(正气)的方法

在气功锻炼中,易、儒、道、医、武等诸家都重视养气,方法各有

灵枢经(影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23.

千秋。

易家的养气(正气)方法

易家的养气是一种以内养、内炼为主的养气方式。魏伯阳《周易参通 契》归纳为养己、安静、内照、闭塞、筑固、温养六步:“内以养己,安 静虚无,元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珠,三光陆沉,温养子 珠,视之不见,近而易求。”①

养己。《周易参通契》:“近在我心,不离己身。”内炼以涵养自 我,锻炼自我心意。清柳华阳:“己即我心中之念耳。”

安静。保持内心安舒,清静无为,恬淡虚无,不为外界事物干 扰。

内照。内照,又称内视,收视返听,反观内视。实则精神内守, 自我静默,自我内省,心神内收的心理状态。

闭塞。闭塞,又作固塞,闭口含津,耳目内敛,不使精气神外 泄。《周易参同契》:“耳、目、口三宝,固塞勿发扬。”

筑固。即筑固灵珠,闭塞上关(耳、目、口),意守下关(下丹 田)。清董德宁《周易参通契正义》:“灵珠者,言下源水火之根基也。谓 修养当闭塞其上关之孔缺,并筑固其下关之根珠,则庶乎内外无漏,而神 芝可得。”

温养。温养是指把修炼精气神结成的内丹放在丹田内,像母体十 月怀胎一样温和地慢慢地养育起来,达到神旺、气足、精满的状态,返本 归原。

儒家的养气(正气)方法

儒家的养气是一种以养中气、正气、形气等为主的养生方式,即以中 气为本,以和气为贵,修、齐、治、平有机结合的养气方式。讲究内以养 心,外以养形,内外兼养。内养,注重外气内敛,以养中气、正气、和 气;外养,注重内气勃发荣于外,重修身、养形、中规、中矩、中行、践 行仁、义、礼、智、信。

养中气。即培育正气、中气,培养中和、中庸行为,践行“言中 伦,行中虑”;“身中清,废中权”,达到“中和”的境界。

养正气。即孟子倡导的养浩然正气。董仲舒认为爱气是养气的关

徐兢,等,注解.中国气功四大经典讲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键,养气是养生的关键。《春秋繁露》:“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气从神 而成,神从意而出。心之所之谓意,意劳者神扰,神扰者气少,气少者难 久矣。君子闲欲止恶以平意,平意以静神,静神以养气,气多而治,则养 身之大者得矣。”①

养形气。儒家重视礼仪、修身、养形。《论语》:“不学《诗》, 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正身。《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居处恭, 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②

慎言。《论语子路》:“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刚,毅,木, 讷,近仁。”③无欲、果敢、质朴、言语谨慎,便接近于仁义的品德了。

修己。即孔子倡导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 姓”。清刘宝楠注:“修己者,修身也。以敬者,礼无不敬也。安人者,齐 家也。安百姓,则治国平天下也。”

道家的养气(正气)方法

道家的养气,是一种以修道育德,恬淡虚无,抱元守一,静养神气为 主,内圣外王的养气方式。

养混沌和气

混沌和气,是道的无极状态。练功者像婴儿一样,心、身、形顺其自 然,呼吸轻松,心无所思,忘掉自我,身无所累,和气一团,恢复人的自 然本真状态。即老子《道德经》“复归于婴儿”,返璞归真状态。

养合和一气

采取“抱一”守中,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气沉丹田,以致“专气致 柔”,阴阳合和,刚柔相济,道德合一。

养生生化气

生生化气是促进宇宙生命万物生殖、生生、生成、化生、生生化化、 生长发育、生命活力、动力诸气的总称,简称生气、化气。

养生气的过程,是一种模仿自然万物生殖过程,概括为“炼精生真

(汉)董仲舒,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2011: 219.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218, 220, 223.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227.


  • 气,炼气合阳神,炼神合大道”,即小周天功夫。

  • 《道德经》:“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 存,用之不勤。”

  • 养宁静神气

  • 老子和庄子均强调以静为修炼要义,重视清静无为,恬淡虚无,宁神 静气,静一养神。

  • 老子强调“致虚极,守静笃”,由静而“归根复命”。在老子看来,万 物返本归原,返璞归真,便是“静”。庄子更进一步,主张静一养神。

  • 后人采取炼虚守静等静功修炼方式,以周天运气功、胎息功和数息功 为代表全面贯彻了老庄静一养神的思想。

  • 养合和中气

  • 中气合和——中和、守中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是道家气功修炼过程 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中气,一是指天地、阴阳、内外二气合和而生人与万 物的自然和气;二是指人体内生气、元气、原气、真气、精气、丹田气等 合而为一的体内和气。

  • 老子强调以中和、中气、守中为修炼要点。其中气合和的练气方式, 到庄子那里,延伸为“缘督”养气,后演变为小周天一类的修炼功夫。

  • 练功者进行小周天锻炼,打通任督二脉,疏通人体大小周天,激发机 体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 养太极圆气

  • 太极圆气是道家的一个标志性概念、图式或符号。老子《道德经》已 有雏形,《道德经》“负阴而抱阳”,中气合和,黑、白互根,无极一太极 一有极一无极互动循环修炼图式,形成一幅集阴阳太极于一体的圆气图 式。

  • 太极圆气的修炼过程,遵循老子无极一太极一有极一无极模式,把混 沌和气、抱一守气、生生正气、宁神静气、合和中气融于太极圆气而潜心 修炼,练就道家太极圆气功夫,集中体现老子大道九九归一,万法归宗的 道德思想。



  1. 医家的养气(正气)方法



  • 医家的养气是一种以养神气、五气、血气、正气为要,旨在扶正祛 邪,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养气方式。

  • 养神气。即《黄帝内经》主张的根据阴阳、术数规律和体质状 况,采取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心情愉悦的方式修身养性,调养精神,使 神气合和。

  • (2) 养五气。养五气是把天、地自然五气、五味谷气合和起来,产生 津液,泽润脏腑,补益精髓,使人体神气旺盛的过程。

  •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①

  • (3) 养血气。养血气是顺应天、地运气规律,不以人力来代替天地气 化,不违反四时运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育正气,平衡阴阳运气的 过程。

  •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 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 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②《黄帝内经-素问-至真 要大论》:“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③

  • (4) 扶正祛邪。即培育人体正气,祛除邪气,使正气长存,邪不可干 的过程。《黄帝内经》从生理运气角度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病 理角度认为正气不行以致气结是致病的重要原因:“思则心有所存,神有 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④



  1. 武术家的养气(正气)方法



  • 武术家的养气是一种以内家拳为代表,强调意、气、力的有机结合, 气沉丹田,养血气,致和气,戒斗气的养气技巧。

  • 近代少林武术名家妙兴大师认为,武术养气重在:“明生死,洞虚幻, 悟真假,澄心志,远思虑,绝情欲,摒嗜好,戒暴怒。”避免意气用事, 好勇斗狠。他告诉我们:“练功习技,首须养气,气沛则神完,神完则力 足,力足则百体舒泰,而筋骨强健,心灵性巧;至此而利欲不能侵,荣辱

  • ①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87 -88.

  •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585 -586.

  •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708.

  •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304.

  • 不能动,威武不能屈。”①。



  1. 佛家的养气(正气)方法



  • 佛家的养气是一种通过修禅、禅定,达到宁神静气,神清气足状态的 养气方式。《秘诀•禅宗之极轨》:“禅宗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功夫, 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入,而后性静心空,脱离一切挂碍。我挂 碍斯无恐怖矣,无恐怖则神清,神清则气足,气足则应变无方,随机生 巧。如是而后,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沈其心而不动其气。斯道至此,始可 告大成矣。”②

  • 五、发气的由来、内涵和基本方法

  • 气功的发气(外气)过程,是气功锻炼整个环节的结果部分、终极目 标和收获阶段。练功者通过长期修炼,功夫提升到一定水平,和气充盈, 正气旺盛,自然而然达到了内气勃发荣于外的境界,练就发气(外气)功 夫。

  • (—)发气的由来

  • 发气的概念起源于巫术气功阶段,是远古巫术一图腾时期泛气论思想 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逐渐形成中气勃发化育万物、内气勃发荣于外、 吐纳发气、布气疗疾等发气概念。20世纪80年代前后演变为人体内气外 放而发放外气的发气概念。

  • (-)发气的内涵

  • 发气(外气)的概念,古今内涵差距巨大,不可同日而语混为一谈, 需分而论之。



  1. 古代的发气概念



  • 古代的发气(外气)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内气勃发荣于外,表现出正 气旺盛,生机勃勃的气机运动现象。

  • 《黄帝内经》已有发气的概念。《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微其下气而见可知也。

  • 无谷,姚远,编.少林寺资料集续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481.

  • (民国)尊我斋主人,著.少林拳术秘诀.北京:中国书店,1984: 59. 帝曰:’善。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①《黄帝内经•灵枢经•刺节真 邪》:“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媵理开, 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②

  • 传统意义的“发气” 一词,始见于战国时期成书的《仪礼-聘礼》 “发气怡焉” 一句。

  •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聘记》云:'及享,发气焉盈容。’《注》 云:'发气,舍气也。’孔子之于享礼有容色。案:舍与舒同,谓颜色舒 解。江氏永《图考》:’聘执圭,享执壁,严与和微异。享礼有容色,正对 勃如战色,谓调身容、手容、足容如初,惟发气盈容,不若初之变色 耳。,”③

  • 其“发气盈容”的说法,内气外发或内气勃发荣于外的意味显而易 见。

  • 《易经•文言•坤》大力赞扬发气,把它看作中气勃发,美在其中, 畅行于四肢百骸,事业发达兴旺的优雅行为:“君子’黄’中通理,正位 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④



  1. 外气物质论者的发气概念



  • 外气物质论者的发气是指能够对他人或他物产生物质、能量效应的人 体内气,又称外气。“发气” 一词是“外气”的代名词。“发”是发出、发 射、发送、发放、发散的意思,“气”指体内真气、元气或精气发放到体 外形成的“外气”。1990年第2期《新华文摘》:“对流感病毒及乙型肝炎 病毒携带者,气功发气十多分钟,可对病毒起到抑制作用,对癌细胞也有 杀伤作用。”



  1. 日常生活的“发气” 一词



  • 日常生活的“发气” 一词,主要包含呼气、生气、发脾气等意义。

  • (1)呼气。汉《仪礼•聘礼》:“下阶,发气怡焉,再三举足又趋。” 郑玄注:“发气,舍息也。”贾公彦疏:“今既授玉降阶,纵舍其气,怡然 和悦也。”

  •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79.

  • 灵枢经(影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23.

  • 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159.

  • 苏勇,点校.易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80.


(2)生气、发脾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此刻听说总 办在那里发气呢。”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你发气做什么啊,都不是 外人。”许杰《炎夏小记》:“这是很使人发急,又使人发气的事。”

浏览1,8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